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

1. 守正防危篇第九

夫天地陰陽,與人之無異,天地乃得長久,惟人不然者,所謂人事不合天機,失其至道則故也。夫天地之道者,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強者制之,弱者益之,勝者復之,有者用之,德化政令,無不報之,致使氣運無有終始,故能長久而無已矣。

白話文:

天地間存在的陰陽,就像人體一樣。天地因此能夠長久存在,而人卻無法長久,這是因為人的行為不符合天地的規律,違背了至高無上的自然之道。

天地的運行之道,就像稱量物品的衡器。對於過高的,會把它壓低;對於過低的,會把它抬高。對於強大的,會加以制約;對於弱小的,會給予幫助。對於勝利者,會讓它退縮;對於擁有財富者,會讓它施捨他人。德行感化、政令教化,沒有不被回應的。因此,天地之氣循環不息,永恆不滅。

人之道者,不然也,高者不抑或更舉之,下者不舉或更抑之,強者不制或更益之,弱者不補反更損之,真偽不辨,邪正不分,虛實不察,損益不明,虛者誤損,實者誤益,終無所悟,迷於六慾七情之邪。種種盜擾天真之氣,數犯其禁,累冒賊邪,致使腑臟偏傾,氣亂而病,不已則氣絕而死,不能盡其天壽也。

白話文:

人之道並非如此。對於身強力壯的人,不應抑制或進一步激勵;對於虛弱的人,不應提升或進一步抑制。對於強壯的人,不要過度節制或進一步加強;對於虛弱的人,不要補充反而進一步損害。不辨別真假,不區分正邪,不洞察虛實,不清楚損益。虛弱的人被誤傷,強壯的人被誤益,最終一無所知,迷失在六慾七情的邪念中。各種慾望侵蝕天真的真氣,屢次觸犯禁制,累次受到邪氣侵擾,導致臟腑失衡,氣血混亂而生病,若不停止,則氣絕身亡,無法盡享天賦的壽命。

大抵內真則外假不能為害,內正則外邪不能有傷,故有達士密符天機,預防禍患,勿使受邪而生其疾,乃得身安而滿其天壽矣。或持功積行而圓成,亦得與天同長久矣。且夫世人多因內邪而外盜,耗竭真氣,以致危亡而已。先聖恤之,故得傳修真保命,備患愈疾之道。然養生之要,內功外行,衣飲藥食,諸所動止,應其時候,各有益否。

白話文:

一般來說,內在的正氣充足,外在的邪氣就無法造成危害;內在的正氣端正,外在的邪氣就無法造成傷害。因此,有道行高深的人明白這個道理,預防禍患,避免受到邪氣的侵害而生病,這樣才能身體健康,活到天賦的壽命。或者勤奮努力,達到圓滿的境界,也可以像天一樣長久。世人往往因為內在的邪氣而被外在的邪氣所侵害,導致真氣耗竭,最終危及生命。古代聖賢憐憫世人,因此傳授修身養命之道,以防患治病。但是,養生的關鍵在於內外兼修,在穿衣、飲食、用藥、活動等方面,都應順應時令,才能發揮益處。

宜者為之,禁者避之,盛者制之,衰者益之,使氣血和平,精神清利,內無邪僻,外沒冤嫉,安得有禍患夭亡而至於己矣。

白話文:

對身體有益的要積極去做,有害的要避免,過盛的要抑制,衰弱的要補益,讓氣血平和,精神清朗,體內沒有邪氣,外部沒有怨恨,哪還能招致災禍和早夭呢?

夫歲主藥食之宜者,上下徵火宜以鹹寒,上下宮苦熱,下宮中徵下甘溫,上宮中角徵上苦溫,下宮中宮下苦溫,下宮中商羽下甘熱,上商苦小溫,下商苦小溫,下商中宮下酸熱,下商中商中徵羽下酸溫,上羽宜苦溫,下羽宜苦熱,上羽中宮商羽上甘熱,下羽中宮商徵下甘溫,上下角宜辛涼。

白話文:

對於不同的季節,飲食宜忌如下:

  • 春天:宜用鹹寒之藥膳,清火解熱。
  • 夏天:上焦宜用苦熱之藥膳,清火瀉熱;下焦宜用甘溫之藥膳,補益脾胃。
  • 長夏:上焦宜用苦溫之藥膳,清火燥濕;下焦宜用甘熱之藥膳,補益氣血。
  • 秋天:上焦宜用苦溫之藥膳,清熱潤燥;下焦宜用苦溫之藥膳,養陰生津。
  • 冬天:上焦宜用苦冷之藥膳,清熱斂肺;下焦宜用酸溫之藥膳,補益腎陽。
  • 立冬後:上商宜用苦熱之藥膳,散寒止痛;下商宜用酸熱之藥膳,補腎抑陽。
  • 大雪後:上羽宜用苦溫之藥膳,溫陽散寒;下羽宜用苦熱之藥膳,散寒止痛。
  • 小寒後:上羽中宮宜用甘熱之藥膳,溫補脾胃;下羽中宮宜用甘溫之藥膳,補益氣血。
  • 冬至後:上下角宜用辛涼之藥膳,清熱利咽。

木運之歲,是謂中角,上商角中辛和,上宮中辛溫,上徵中酸涼,上火羽中酸和。火運之歲,是謂中徵,上徵中甘寒,上角中咸和,上宮商中鹹溫,上火羽中甘和。土運之歲,是謂中宮,上羽中苦溫,上宮商角中甘和,上火中咸和,上徵中苦熱。金運之歲,是謂中商,上徵火羽中辛溫,上商中苦和,上宮角中酸和。

白話文:

木運之年:

  • 「中角」:屬中焦,味道辛和。
  • 「上商角」:屬上焦,味道辛溫。
  • 「上宮中辛」:屬上焦,味道溫和。
  • 「上徵中酸涼」:屬上焦,味道酸涼。
  • 「上火羽中酸和」:屬上焦,味道酸和。

火運之年:

  • 「中徵」:屬中焦,味道甘寒。
  • 「上徵中甘寒」:屬上焦,味道甘寒。
  • 「上角中咸和」:屬上焦,味道鹹和。
  • 「上宮商中鹹溫」:屬上焦,味道鹹溫。
  • 「上火羽中甘和」:屬上焦,味道甘和。

土運之年:

  • 「中宮」:屬中焦,味道苦溫。
  • 「上羽中苦溫」:屬上焦,味道苦溫。
  • 「上宮商角中甘和」:屬上焦,味道甘和。
  • 「上火中咸和」:屬上焦,味道鹹和。
  • 「上徵中苦熱」:屬上焦,味道苦熱。

金運之年:

  • 「中商」:屬中焦,味道辛溫。
  • 「上徵火羽中辛溫」:屬上焦,味道辛溫。
  • 「上商中苦和」:屬上焦,味道苦和。
  • 「上宮角中酸和」:屬上焦,味道酸和。

水運之歲,是謂中羽,上火羽中酸和,上宮商角中苦和,上徵中咸熱。

凡此五味四氣者,所謂歲主藥食之宜也。上謂司天,前三氣也,下謂司地,後三氣也,中謂司運,通主歲也。或上下火者,謂寅申少陽相火司天地之歲也。然藥食之宜者,必明歲中運氣同異多少,而以治之也。然同異者,寒濕燥同,陰也,風熱火同,陽也。否者,異也。又,燥濕者,小異也。

白話文:

這些五味四氣,指的是四季不同的養生和飲食原則。

「上」指的是主宰天象的春天,前三氣是少陽(木)、太陽(火)、小陽(土);「下」指的是主宰地象的秋天,後三氣是少陰(水)、太陰(金)、小陰(金);「中」指的是主宰運行的一年四季,共同主宰四季的變化。

如果上下的火氣旺盛,說明寅申年的少陽相火主宰了天地之氣。然而,藥食養生必須明確一年中的運氣是相同還是不同、多少,才能據此治療。

相同和不同的情況是:寒、濕、燥相同,屬於陰氣;風、熱、火相同,屬於陽氣。不相同的,就是不同的。另外,燥濕不同,屬於小異。

將其歲運參合,取其同異。同天化者多,地化以治之,同地化者多,天化以治之,同少同多,加減治之,有毒無毒,穀肉果藥法服之。無使太過,而生其害。適其氣運,先取化源,而以刺之。郁者取而折之,衰者資而益之,強者抑而制之,弱者扶而補之,以平為期。無使盛衰,而生其病矣。

白話文:

將患者的年齡和運勢結合起來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果相同的年份變化較多,則用地方的變化來治療。如果相同的地方變化較多,則用年份的變化來治療。如果相同的變化較少,相同的變化較多,則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有毒無毒的疾病,可用穀物、肉類、水果和藥物等方法治療。治療過程中,要避免過度,以免產生副作用。遵循患者的氣運變化,首先找出疾病的根源,然後採用針灸治療。淤積的氣血要疏通消除,衰弱的機能要補充加強,強盛的機能要抑制控制,虛弱的機能要扶助補養,以達到平衡為目的。避免氣血過盛或過衰,以免引起疾病。

然取其化源者,是謂先於五常氣位未主之前,適其運氣勝復之甚兆已彰,方可取其化源,而用針補瀉也。則如風木將勝,蒼埃乃見,林木乃有聲,東風數舉,雨濕不行,歲星明大,鎮星光芒,彰其兆也,則於年前十二月先取其化源,用針瀉其木而補其土矣。二火將勝,遠視天涯,光輝赤氣,草乃萎,南風頻至,熒惑明,太白光芒,其兆已彰,於三月先取化源,瀉其二火,補其金矣。

白話文:

蒼震

土濕將勝,黃埃四起,溽蒸乃作,濃雲數布,燥物皆濡,辰星光,鎮星朗然,有此之兆,於五月先取化源,瀉土補其水矣。燥金將勝,西風數舉,地氣先燥,濡物皆干,土生白滷,山彰白氣,林起青煙,肅殺乃作,柔葉先凋,太白明大,歲星微是,彰其兆也,於六月先取化源,瀉金補於木矣。

白話文:

當土濕佔據上風時,黃塵四起,暑熱潮濕,濃厚的烏雲布滿天空,乾燥的事物都被濡濕。辰星的光芒暗淡,而鎮星卻十分明亮。出現這種徵兆時,應該在五月先取化源之氣,瀉土濕補水。

當燥金佔據上風時,西風會多次吹拂,地氣首先乾燥,潮濕的事物都變得乾枯。土中生出白色的鹽分,山嶺上出現白氣,樹林中升起青煙。秋風蕭瑟,柔弱的葉子率先凋零。太白星明亮,歲星微弱,以此驗證這些徵兆。出現這種徵兆時,應該在六月先取化源之氣,瀉金氣補木氣。

寒水將勝,太虛深玄,陽光不治,寒氣乃至,蟄蟲早藏,辰星明,熒惑失色,勝兆已彰,於九月先取化源,瀉水補其二火矣。

白話文:

細,陽光不勝,寒氣早至,蟄蟲已先藏,辰星明顯,火星失色,勝兆已至,於於九

凡言化源者,所謂六化之源也。肝木之源,名曰中封,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君火(真心)。之源,名曰通里,在手腕後一寸。相火(心包絡。)之源,名曰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陷中。脾土之源,名曰公孫,在足大指本節之後一寸。肺金之源,名曰列缺,去腕後上側半寸。腎水之源,名曰湧泉,在足內踝骨上動脈中為太谿,次下一寸是也。

白話文:

當談到「化源」時,指的是六氣化生的根源。

肝木的化源,稱為「中封」,位於足內踝前面一寸,需要仰起腳才能找到。

心火的化源,稱為「通裏」,在手腕後一寸。

相火的化源,稱為「內關」,位於手掌後方,距離手腕兩寸,在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

脾土的化源,稱為「公孫」,位於足大拇指根部後一寸。

肺金的化源,稱為「列缺」,在手腕後上側半寸處。

腎水的化源,稱為「湧泉」,在足內踝骨上方的動脈中,而「太谿」在「湧泉」下一寸。

凡取化源者,其氣欲旺之前,迎而取之,瀉其盛氣,無使行勝,而生其疾,補衰之源,勿令受邪,而生其疾。謹候其時,各無志亂,以手持針內之,至於經脈之分,無問息數,不可久留,於欲得氣之前後,呼而徐徐引至其門,呼盡乃出,勿按其穴,大氣皆出,是謂瀉之法也。

白話文:

在針灸治療中,選取穴位時,要選擇氣血旺盛的時候,順勢取穴,瀉掉過盛的氣血,防止氣血過剩導致疾病。補益虛弱的氣血,防止受到邪氣侵襲而致病。仔細等待合適的時機,不要猶豫不決,用手指持針,刺入經脈交會處,不論病人呼吸次數,不可停留太久,在氣血將至未至之際,緩緩運針導氣至穴位,呼氣時完全排出,不要按壓穴位,讓大量氣血排出,這就是瀉法的原則。

其補者,必先以左手指循按其穴,令氣舒緩宣散,推擀其皮,彈而怒之,使脈氣䐜滿,忽而下之,置針有準,擀按穴皮,令當應針之處,則令神氣內守。候呼盡而內針,無令氣忤,無問息數,靜以久留,使氣布。吸則轉針,以得氣,故氣至慎守,勿令改變,而生其咎。候吸引針,急按其穴,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是謂補法也。

白話文:

進行針灸補法時,首先要用左手食指沿著特定穴位按壓,讓氣血疏通,並按摩皮膚,使之彈性充盈。然後突然放手,讓氣血充盈穴位,再準確地刺入針。按壓穴位並按摩皮膚,目的是讓針刺點達到最佳狀態,讓神氣內守。

等到呼氣將盡時,刺入針灸針,不要讓氣血逆行。不管呼吸次數如何,都保持靜止不動,時間長一些,讓氣血流通。吸氣時轉動針灸針,以達到氣至。一旦氣至,就要仔細守候,不要讓針灸針改變位置,以免產生不良後果。

拔出針灸針後,立即按壓穴位,不讓氣血外泄。讓氣血停留在穴位周圍,推合穴位之門,讓神氣存於其中,大氣停留。這就是針灸補法。

2. 補瀉生脈法(新添)

惟針補瀉,最為急用,偏取一臟,不防他臟也。假令治心者,依前說,左手捫背腧穴,第三椎兩傍各一寸半,捻定其穴。先以六字氣法調和陰陽,瀉者先呵氣七口,次呼氣五口,次吁氣九口,次吹氣六口,次呬氣八口,自穴內氣至,然後診之,脈當高現。補者先呼氣一口,氣盡下針。

白話文:

針刺的補瀉之法,是最急用的,只針對一個臟腑,不顧及其他臟腑。假設治療心臟,按照前面的方法,左手按在背部的腧穴,在第三椎的兩側各一寸半,固定住這個穴位。先用六字氣法調整陰陽,瀉法:先呵氣七口,再呼氣五口,再籲氣九口,再吹氣六口,再呬氣八口,待氣息到達穴位,然後診斷,脈搏應當顯得高大。補法:先呼氣一口,氣息用盡時下針。

先以緩緩入針二分,候氣至而推而內之,而候脈大得氣。左手按穴,吸氣一口,緩緩出針。氣盡針出,勿令真氣隨針出,以左手閉其穴,名曰補。次針陰蹺穴,乃曰陰中生陽也,即左手先應也,次針陽蹺穴,乃曰陽中生陰也,右手脈應,後再針左邊心腧穴,而胃氣和也,即病愈。凡用針者,甲子日子時,乙丑日丑時,丙寅日寅時,丁卯日卯時,補瀉最驗。

白話文:

一開始慢慢將針插入皮膚兩分深,等到氣感出現後,再輕輕往內推,同時觀察脈搏是否有變大,表示已得氣。左手按壓穴位,吸一口氣,緩慢地將針拔出。當氣感消失,針就可拔出,切勿讓真氣隨著針排出,並用左手按住穴位,稱為「補」。接著針灸陰蹺穴,這是陰中生陽的意思,應以左手按壓穴位;再針灸陽蹺穴,這是陽中生陰的意思,應以右手按壓脈搏;最後再針灸左邊的心腧穴,這將能調和胃氣,表示疾病已痊癒。對於使用針灸治療的人,建議在甲子日子的子時、乙丑日子的醜時、丙寅日子的寅時、丁卯日子的卯時進行,這樣補瀉的效果最為顯著。

余准此也。十二腧穴,肺三憔,心五憔,肝九憔,膽十,脾十一,胃十二,三焦十三,腎十四,大腸十六,小腸十八,膀胱十九,白環二十,其穴皆在脊背骨傍一寸半。陽蹺者,申脈二穴,在外踝下赤白肉際中,針入三分。陰蹺者,照海二穴,在內踝下赤白肉際中,針入三分。

白話文:

我贊同這種說法。有 12 對穴位:肺有 3 處、心有 5 處、肝有 9 處、小腸有 10 處、大腸有 11 處、胃有 12 處、三焦有 13 處、膽有 14 處、大腸有 16 處、小腸有 18 處、膀胱有 19 處、白環韌帶有 20 處。這些穴位都位於脊椎旁一寸半的位置。

針刺陽性穴位時,採用申脈穴,位於外踝下方紅白交界處,針入三分。陰性穴位則是照海穴,位於內踝下方紅白交界處,針入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