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1)

1. 法明標本篇第八

夫大道始生於一氣,一氣分別清濁,升降而為二儀,天為陽,地為陰,其二也。天地陰陽,各分三等,而太少不同,故有三陰三陽之六氣也。天非純陽,而亦有三陰,地非純陰,而亦有三陽,是故天地各有三陰三陽,而為十二矣。天之陰陽,應人之手,地之陰陽,應人之足,以應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也。

白話文:

宇宙的源頭始於一股元氣,這股元氣分化為清氣和濁氣,它們上升和下降形成了「兩儀」,天屬於陽性,地屬於陰性。天和地各自蘊含三種特性,但它們的強弱程度不同,因此形成六氣:三陰三陽。

天並非純陽,也包含三陰;地並非純陰,也包含三陽。因此,天和地各有三陰三陽,一共十二種特性。天上的陰陽特性與人體的手相應;地上的陰陽特性與人體的腳相應。這十二種特性分別對應人體手足的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

故經曰:歲半之前,天氣主之,歲半之後,地氣主之。又,經曰身半之上,天氣主之,身半之下,地氣主之。然正謂臍以上應春夏,臍以下應秋冬。然春天中之陽,夏為天中之陰,秋為地中之陽,冬為地中之陰。故經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是以明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之令也,是以知寅卯辰為手三陽,巳午未為手三陰,申酉戌為足三陽,亥子醜為足三陰也。天地陰陽氣運,以平為期,各無盛衰,則無勝復淫泆災眚之變。

白話文:

因此《黃帝內經》說:出生後一年半之前,天之元氣主宰人的身體;出生後一年半之後,地之元氣主宰人的身體。又說:人體上半部,天之元氣主宰;人體下半部,地之元氣主宰。確切地說,臍以上與春天和夏天相應,臍以下與秋天和冬天相應。春天是天之陽氣旺盛的季節,夏天是天之陰氣較盛的季節,秋天是地之陽氣旺盛的季節,冬天是地之陰氣較盛的季節。因此《黃帝內經》說:天通過陽氣的生發而導致陰氣的增長,地通過陽氣的收斂而導致陰氣的藏匿。從而說明瞭春天生長、夏天旺盛、秋天收斂、冬天藏匿的規律。所以我們知道寅卯辰屬手三陽經,已午未屬手三陰經,申酉戌屬足三陽經,亥子醜屬足三陰經。天地陰陽之氣運轉,以平穩為宜,如果陰陽之氣沒有盛衰變化,就不會產生過剩或衰竭而導致的災害。

人之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亦然,和平各無盛衰則無疾病,不和則病由生也。

2. 十二經本病

足厥陰肝病,則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㿗疝,婦人小腹腫,胠脅痛引少腹。甚則嗌乾,面塵,善怒,忽忽眩冒巔疾,目赤腫痛,耳聾頰腫。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白話文:

責遺尿蹶,下 鮓

足少陽膽病,則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虛則頭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䯒、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膽經疾病的症狀:

  • 喜歡嘔吐,嘔吐時帶有苦味
  • 經常嘆氣
  • 心臟和肋骨疼痛,無法翻身
  • 嚴重時,面色暗黃,身體沒有光澤,腳的外側發熱

虛證的症狀:

  • 頭痛
  • 眼睛銳利,眼角疼痛
  • 頸後缺盆穴腫痛
  • 腋下腫脹
  • 脖子前面長出馬刀俠癭(一種腫塊)
  • 出汗時感到寒冷,發瘧疾
  • 胸、脅、肋、大腿、膝蓋外側至腳踝骨、絕骨、腳踝前側以及其他關節疼痛
  • 小指和小指旁邊的手指無法正常使用

手少陰心病,則胸中痛,兩脅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甚則嗌乾,心痛,渴而欲飲,身熱,膚痛,煩心,譫妄。虛則善悲,時睡臥,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痛,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白話文:

心臟有病,會出現胸部疼痛、兩側肋骨疼痛、背後肩胛骨疼痛、兩臂內側疼痛的症狀。嚴重時會感到喉嚨乾澀、心痛、口渴想喝水、身體發熱、皮膚疼痛、心煩意亂、胡言亂語。心氣不足時容易悲傷,時常想睡覺,胸腹脹大,肋骨下方與腰背部互相牽引疼痛,眼睛發黃,肋骨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麻痺,手掌發熱疼痛。

手太陽小腸病,則嗌痛,頷痛腫,不可回顧,肩似拔,臑似折。虛則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耳聾,目黃,頰頷腫,肩、臑、臂外後廉痛。

白話文:

小腸經病變時,會出現咽喉痛、下顎腫脹疼痛、無法轉頭、肩膀有被拔的感覺、大腿內側有被折斷的疼痛感。

虛弱時,會出現小腹疼痛並牽扯睪丸、腰脊疼痛、衝擊胸口導致心痛、耳聾、眼睛發黃、面頰和下顎腫脹、肩膀、大腿、手臂外側後緣疼痛。

手厥陰心包絡病,則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虛則煩心,心痛,掌中熱。

白話文:

當手厥陰心包絡發生病變時,手心會發熱,胳膊和肘部攣縮疼痛,腋下腫脹。嚴重的情況下,胸部和肋側會脹滿,心中慌亂不安,心悸加劇,臉色發紅,眼睛發黃,不停地笑。虛症則表現為心煩、心痛、手心發熱。

手少陽三焦病,則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小腹腫,不得小便。虛則汗出,目銳眥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能為用。

白話文:

手少陽經絡(三焦穴位)有病,就會出現以下症狀:

  • 耳朵聽力下降並發出轟鳴聲
  • 咽喉腫脹
  • 喉嚨痛
  • 小腹腫脹
  • 難以小便

如果三焦經虛弱,則會出現以下症狀:

  • 出汗
  • 眼睛發紅疼痛
  • 耳後、肩部、上臂後側、肘部、小臂外側都疼痛
  • 小拇指和無名指無法正常使用

足太陰脾病,則舌本強,食則嘔,腹脹,溏,瘕泄水閉,飲發中滿,食減,善噫,身體皆重。甚則善飢,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四肢不舉,大小便不通。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寒瘧,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白話文:

脾臟機能失調時,會出現以下症狀:

  • 舌根僵硬
  • 進食後嘔吐
  • 腹部脹滿
  • 腹瀉或大便稀溏
  • 出現水腫或腹水
  • 喝水後感到胸悶
  • 食慾減退
  • 經常打嗝
  • 身體感到沉重

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

  • 飢餓感強烈
  • 肌肉萎縮
  • 足部無法活動
  • 走路時容易抽筋
  • 腳底疼痛
  • 四肢活動困難
  • 大小便不通

脾虛時,症狀為:

  • 腹脹、腸鳴
  • 腹瀉、大便不成形
  • 食物消化不良
  • 舌根疼痛
  • 身體虛弱,無法活動
  • 無法進食
  • 心煩意亂
  • 心窩疼痛
  • 發寒顫抖或瘧疾
  • 水腫或腹水
  • 黃疸
  • 無法平躺,只能勉強站立
  • 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
  • 大拇指無法活動

足陽明胃病,則洒洒振寒,善伸,數欠,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罵詈不避親疏,是謂骭厥。氣盛則病身以前皆熱,消穀善飢,溺色黃,氣虛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腹脹滿。

白話文:

胃經異常時,患者會畏寒發抖,喜歡伸展,頻繁打哈欠。當疾病發作時,患者會厭惡他人靠近和火源,聽到木頭發出的聲音會突然驚醒,心動欲動,卻獨自關閉門窗獨處。嚴重時,患者會想要爬到高處唱歌,脫掉衣服跑出去,腹脹脹氣,罵人時不避諱親疏,這稱為「骭厥」。氣血旺盛時,患者的身體上半身會發熱,消化食物能力好、容易飢餓,尿液顏色偏黃。氣血虛弱時,患者的身體上半身會發冷,胃中寒冷會導致腹脹。

盛則胃脘當心而痛、上走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腹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伏兔、䯒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能為用。

白話文:

當身體健康旺盛時:

  • **胃脘痛:**胃脘部疼痛,並向兩側擴散。
  • **膈咽不暢:**胸膈和咽喉不適,難以進食。
  • **精神異常:**舉止狂亂、行為異常。
  • **瘧疾:**發燒、出汗、畏寒顫抖。
  • **溫淫:**體內溼熱過盛。
  • **多汗:**過度出汗。
  • **衄血:**鼻出血。
  • **口角歪斜:**嘴巴歪向一邊。
  • **嘴脣腫大:**嘴脣肥厚。
  • **頸部腫脹:**脖子腫大。
  • **喉嚨疼痛:**喉嚨腫痛、咽喉炎。
  • **腹脹水腫:**腹部脹大、蓄積水分。
  • **膝蓋疼痛:**膝蓋腫痛。
  • **循膺、乳、氣街、伏兔、䯒外廉、足跗痛:**胸部、乳房、脇下、胸骨旁、腋窩、腳背上方等部位疼痛。
  • **中指無力:**中指不能正常使用。

手太陰肺病,則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甚則交兩手而瞀,肩背痛,風寒汗出。虛則氣少不能報息,溺色變。

白話文:

肺部疾病(手太陰肺經病症)時,會出現脹滿感,呼吸急促而咳嗽,後背中央疼痛,咳嗽時上氣急促,心煩,胸口脹滿,手臂內側前緣疼痛麻木。嚴重時,兩手交疊會頭暈,肩背疼痛,風寒同時出現、出汗。如果虛弱,則氣息微弱,無法平穩呼吸,尿液顏色改變。

手陽明大腸病,則齒痛,頸腫。虛則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腹中雷鳴,氣常沖胃,喘不能久立,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能用。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有病時,會導致:

  • 牙痛
  • 頸部腫脹
  • 虛症時:眼黃、口乾、流鼻血、喉嚨腫痛、腹中雷鳴、氣逆上衝胃部、呼吸急促且不能久站
  • 肩前肌肉疼痛
  • 大拇指和食指疼痛、無法使用

足少陰腎病,則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如無所見,心懸,如飢,腹大脛腫,喘咳,寢汗出,憎風。虛則腹滿身重,濡泄,寒瘍流水,腰肢痛發,膕、腨、股、膝不便,煩冤,足痿,清厥,意不樂,大便難,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白話文:

腎臟機能失常時,會出現食慾不振、臉色蒼白如柴,咳嗽或吐痰帶血,喘鳴,坐著想起身時頭暈,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心懸在空中,感覺像餓了一樣,腹部脹大,小腿浮腫,喘咳,睡覺時出汗,怕風。

腎氣虛時,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沉重,小便不禁,流出像水一樣清的膿液,腰部和四肢關節疼痛活動不便,心煩意亂,足部無力,手腳冰冷,心情不舒暢,大便困難,容易恐懼,心神不寧,感覺有人要抓自己,這稱之為「骨厥」。

實則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不寧,足下熱而痛。

白話文:

實際症狀包括:

  • 口腔發熱
  • 舌頭乾燥
  • 咽喉腫脹
  • 氣息上衝
  • 喉嚨乾燥疼痛
  • 心煩不安
  • 心痛
  • 黃疸
  • 腸道絞痛
  • 臀部和大腿後方疼痛
  • 肢體麻痺和虛弱
  • 嗜睡但睡不著
  • 足底發熱疼痛

足太陽膀胱病,則囟頂腦戶中痛,氣衝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虛則痔,瘧,巔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項、背、腰、脊、尻、膕、腳皆痛,小指不能為用。

白話文:

膀胱經出問題,會導致頭頂囟門和腦戶疼痛,頭痛氣衝衝,眼睛看起來像是要脫出,脖子像被人拔起,腰像被折斷,大腿無法彎曲,小腿後側像打結,小腿肌肉像被撕裂,這是踝厥的症狀。

虛寒的話,會出現痔瘡、瘧疾、眩暈、頭部、囟門、脖子疼痛,眼睛發黃、流淚,脖子、背部、腰、脊柱、臀部、小腿後側、腳部疼痛,小指無法正常使用。

3. 五邪生病

凡此諸病,是以言臟腑十二經脈所受虛實之證,所謂標也。為其病者,寒暑燥濕風火之氣,所為本也。夫六氣之用,己勝則克其妻,己衰則夫來克者,淫治之紀也。大抵腑臟之氣,以平而為期,氣盛則行其勝也,無問夫妻子母,乘虛而感之,生其病也,實感過極,而亦自病矣。氣虛者受邪,無問相生相剋,但感其邪,而病由生也。

白話文:

所有的這些疾病,都是因為臟腑十二經脈受到虛實影響所產生的證象,也就是所謂的「表證」。而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寒、暑、燥、濕、風、火等六氣所致。六氣的運行遵循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當某一氣勢強時,就會剋制其相應的另一氣;當某一氣勢弱時,相剋的另一氣就會來剋制它。

一般來說,臟腑之氣以平和為宜。如果某一氣過盛,就會發揮它的勝性;無論是相生還是相剋,只要趁虛而入,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虛證時受邪,不論相生相剋,只要被邪氣侵襲,就會引發疾病。

夫五行之道,正則和平,而遞元相生相濟,否則邪生,元相剋伐,故有虛邪、實邪、賊邪、微邪、正邪。而此之五邪也,然虛邪者,謂母邪乘其子而病也。假令風木行勝,則肝氣有餘,心火感而以生其病。然風木行勝,則土氣自衰,土衰不能制水則水盛,水盛制火,而心不能實,故曰虛邪也。

白話文:

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如果平衡得當,身體就能保持健康。如果失去平衡,就會產生邪氣,導致身體出現虛弱、實證、熱邪、寒邪、正邪等五種邪氣。虛邪是指母邪(相剋之邪)侵犯其子邪(相生之邪)而導致的疾病。例如,風木之性旺盛,肝氣就會過盛,心火就會受到感應而產生疾病。然而,風木過盛,土氣就會衰弱,土氣衰弱無法制約水氣,水氣就會旺盛,水氣旺盛就會制約火氣,導致心氣不足,這就是虛邪。

實邪者,謂土來乘火,而心病也。然土勝則水衰,水衰不能制火則心火自盛,故曰實邪也。賊邪者,謂水來乘火,而心病也。然水能剋火,故曰賊邪也。微邪者,謂金來乘火,而心病也。然火能剋金,故曰微邪也。正邪者,謂心火有餘,而自生其病也。然無相下,故曰正邪。

白話文:

實邪:

指脾土虛弱,向上侵犯心火,導致心臟疾病。因為脾土過盛,就會壓制腎水,腎水不足就無法剋制心火,因此心火旺盛,稱為實邪。

賊邪:

指腎水過多,侵犯心火,導致心臟疾病。因為腎水能剋制心火,因此稱為賊邪。

微邪:

指肺金虛弱,向上侵犯心火,導致心臟疾病。因為心火能剋制肺金,因此稱為微邪。

正邪:

指心火本身過盛,自己產生疾病。因為心火過旺,沒有外邪侵犯,因此稱為正邪。

余仿此推之。凡此五邪,各有微甚。至微者,微邪也。次甚者,實邪也。其次者,正邪也。更次者,虛邪也。至甚者,賊邪也。欲知五邪之要,必明脈與病氣,而以受病腑臟經脈參合,推其五行相生相剋,昭然可知矣。大凡病生之處謂之標,為病之氣為之本也。

白話文:

我依據這個思路推論下去,凡是這五種邪氣,都有輕重之分。最輕微的是微邪。比微邪重的是實邪。再重一些的是正邪。再更重一些的是虛邪。最重的則是賊邪。想要了解五邪的要領,必須明白病人的脈象和病氣,然後將受病的臟腑經脈綜合考量,推究其五行間的相生相剋,這樣就能一目瞭然。總的來說,疾病發生的部位叫做標,引起疾病的病氣是根本。

(新添)夫受病之由者,或從外而得者,或從內而得者。其六氣為病者,乃風火寒三氣,皆外感而得者。所為邪風似箭,玄府開張,風寒暑感於皮毛,在於腠理,入於衛,乃肺經所受也。或風池、風府、口鼻而入,未入於營,當有汗,可以解肌而已。或入於營者,屬心,無汗,當發汗而已也。

白話文:

(新加內容)病從何來?有的從外面感受而得,有的從體內產生而得。從六氣(風、火、寒)而致病的,就是風、火、寒三種外來之氣所致。這些邪氣像利箭一樣,使人體外的玄府(指表面的皮毛)張開。風、寒、暑等外邪侵襲人的皮毛,深入腠理(皮下組織),侵入人體的衛氣,進而侵犯肺經。或者從風池、風府、口鼻侵入,但還未深入營氣,此時可以發汗解表。如果已經深入營氣,屬於心所主,不發汗,則需要發汗驅除邪氣。

若燥濕熱三氣者,或飢飽勞損,憂愁慮恐悲恨,蠱毒魑魅,皆內感而得者。經曰:從外而得者治其外,從內而得者治其內。從外而得,盛於內者,先治其外,然後治於內。從內而得,盛於外者,先治其內,然後治於外。不在內,不在外,治於主病。

白話文:

,皆內感而得之者。盛謂,內盛盛,盛於內;外盛盛,盛之外。盛謂,內盛內,盛之於裡;盛盛外,盛之於外。得謂,得之於外,得之於裡;外者,盛得之於盛;外盛得之,盛於裡。盛謂盛,盛內盛盛,盛於裡,盛外盛盛,盛盛於外。得謂,得盛得於外,盛於盛盛而盛。盛盛裡,盛盛外。盛盛外,盛盛其裡。盛裡盛外,盛外盛裡。盛得盛盛,盛得於其盛。盛盛得盛,盛於其盛。盛盛盛得盛於其盛得盛其盛。得盛盛盛,盛得盛盛得。盛盛盛得,盛盛盛其得盛盛。盛其裡裡,得盛盛裡。得其盛盛,盛盛得其盛。盛其盛盛,盛得盛盛得盛盛其盛盛於其盛得盛盛得盛盛盛。得盛其盛盛,得盛盛於其者,盛盛其盛盛盛,盛盛得其盛盛得盛盛得其盛盛其盛盛矣盛得其不必得盛 盛 盛 盛 盛盛盛盛盛盛, 盛得盛 盛者,盛其盛盛。得盛盛盛盛,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