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

1. 三陰三陽表裡十二經(新添)

歌曰:寅為三焦手少陽,卯手陽明大腸方,辰手太陽小腸火,巳手厥陰包絡鄉,午手少陰心是火,未手太陰肺金鄉,申足少陽膽是木,酉足陽明胃土當,戌足太陽膀胱水,亥足厥陰肝木傍,子足少陰腎屬水,醜足太陰脾土鄉。

白話文:

詩歌說:寅時是三焦手少陽配對;卯時是手陽明大腸;辰時是手太陽小腸;巳時是手厥陰包絡;午時是手少陰心火;未時是手太陰肺金;申時是足少陽膽木;酉時是足陽明胃土;戌時是足太陽膀胱水;亥時是足厥陰肝木;子時是足少陰腎水;醜時是足太陰脾土。

足少陰腎之經、足太陽膀胱經,為足兩感。手少陰心之經、手太陽小腸經,為手兩感。足太陰脾之經、足陽明胃之經,為足兩感。手太陰肺之經、手陽明大腸經,為手兩感。足厥陰肝之經、足少陽膽之經,為足兩感。手厥陰包絡經、手少陽三焦經,為手兩感。其兩感者,表裡俱病,內外受病。

白話文:

腎經和膀胱經是足部互相影響的經絡。心經和小腸經是手部互相影響的經絡。脾經和胃經是足部互相影響的經絡。肺經和大腸經是手部互相影響的經絡。肝經和膽經是足部互相影響的經絡。包絡經和三焦經是手部互相影響的經絡。這些互相影響的經絡,表裡都有病,內外都受傷。

凡上下加臨,取病之本。《素問》:曰傷寒病,死在六七日之間,何也?皆兩感所受也。

(新添)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之主氣也。人之傷於寒者,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白話文:

巨陽穴是屬於諸陽穴的,它的經絡連接到風府穴,所以是諸陽穴的主氣。人受了寒邪侵襲,就會發熱。如果熱勢雖然很猛,但還不至於致命,如果感寒邪太重而生病,那肯定會死。傷寒病第一天,巨陽穴受到寒邪的侵襲,所以頭部和頸項疼痛,腰部和脊椎強直。第二天,陽明穴受寒邪侵襲,陽明主肌肉,它的經絡從鼻子旁邊經過並連接到眼睛,所以發燒,眼睛疼痛,鼻子裡面發乾,不能平躺著睡覺。第三天,少陽穴受寒邪侵襲,少陽主膽,它的經絡沿著肋骨經過並連接到耳朵,所以胸腔和脅肋疼痛,耳朵發聾。

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其兩感於寒者,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白話文:

如果三條陽經受了中寒,但寒氣還沒有進入五臟,那麼患者會出汗。第四天,寒氣侵入太陰經脈,太陰脈分佈在胃部並連接咽喉,所以患者會出現腹脹和咽喉乾燥。第五天,寒氣侵入少陰經脈,少陰脈與腎相連,並與肺相連接,所以患者會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寒氣侵入厥陰經脈,厥陰脈循行於陰器並與肝相連,所以患者會感到煩躁、陰囊縮小。如果 寒氣同時侵襲三陰三陽經,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氣血運行不暢,五臟衰竭,患者就會死亡。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滿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白話文:

對於沒有同時受到寒邪影響的患者:

第七天,太陽經病勢減弱,頭痛稍有改善。

第八天,陽明經病勢減弱,發熱稍有減輕。

第九天,少陽經病勢減弱,耳鳴減弱,或能稍微聽到聲音。

第十天,太陰經病勢減弱,腹脹如故,但開始思念飲食。

第十一天,少陰經病勢減弱,口渴減退,舌乾有改善,能打噴嚏。

第十二天,厥陰經病勢減弱,腹中鬆散,小腹稍有下墜感,疾病大體上已經緩解。

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不知人,水漿不入,六日死,五臟已傷。

白話文:

感染兩種寒邪的人,發病時間:

  • 第一天:巨陽經(陽明經)和少陰經(腎經)同時發病,表現為頭痛、口乾、煩躁、胸悶。
  • 第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脾經)同時發病,表現為腹脹、發熱、不想吃飯、胡言亂語。
  • 第三天:少陽經(膽經)和厥陰經(肝經)同時發病,表現為耳聾、陰囊縮小、昏迷不省人事、不能進水,六天後死亡,五臟已經受損。

後有傳病法,在卷末,開說出三甲口訣。非《素問》說,故載此也。

2. 論標本

經言:標本之道,淺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舉標,氣可令調,明知勝復,為萬民式,天度畢矣。

白話文:

古籍中提到:「辨證施治之道,既要精細全面,也要宏觀包攬,從小到大,可以一言貫穿,就能明白所有疾病的病理。談到症狀(標)和病因(本),既要辨別準確,又要避免損傷,查明病因,再治理症狀,就能調和氣血。明確知道疾病的發展規律,就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榜樣,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舊經)六氣標本,所從不同,有從本者,有從標者,有不從標本者。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以六氣為本,以三陰三陽為標也。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中提到的「六氣」的標和本,來源並不相同,有的來自於本,有的來自於標,還有的既不來自本也不來自標。

少陽和太陰的病症,屬於從本化生。少陰和太陽的病症,既來自於本,也來自於標。陽明和厥陰的病症,既不來自於標,也不來自於本,而是來自於中間。

所謂「從本」,是指病症是由本氣化生而來;「從標本」,是指病症既有標症,又有本症的變化;「從中」是指病症是由中氣化生而來,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

(新添)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厥陰之中,氣之化者:陽明中氣為濕,厥陰之中氣熱,故陽明、厥陰不從標本之化,從乎中。中者,人氣也,人氣為病矣。

白話文:

少陽的根源屬火,太陰的根源屬濕,根源和表徵相同,所以要從根源治療。少陰的根源屬熱,它的表徵屬陰;太陽的根源屬寒,它的表徵屬陽,根源和表徵不同,所以要從根源和表徵治療。陽明的中間,厥陰的中間,是氣體轉化的部分:陽明的中央之氣為濕,厥陰的中央之氣為熱,所以陽明、厥陰不從表徵和根源的變化,而是從中間治療。中間指人體之氣,人體之氣有病了。

(舊經)經言: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然寒暑燥濕風火者,氣謂本也,則三陰三陽上奉之。

白話文:

根據《內經》記載:「少陽經上方,用火屬性治療;它的內應經絡是厥陰經,陽明經上方,用燥屬性治療;它的內應經絡是太陰經,太陽經上方,用寒屬性治療;它的內應經絡是少陰經,厥陰經上方,用風屬性治療;它的內應經絡是少陽經,少陰經上方,用熱屬性治療;它的內應經絡是太陽經,太陰經上方,用濕屬性治療;它的內應經絡是陽明經。」這裡所說的「本」,指的是寒、暑、燥、濕、風、火等六氣。而三陰三陽經的上方,則受到這些六氣的影響。

三陰三陽者,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厥陰、陽明,是謂標也。與本相合,為表裡者,是謂中也。是故太陰陽明合,太陽少陰合,厥陰少陽合。合而為六,分而以為手足,應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也。

白話文:

三陰三陽指: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厥陰、陽明,這些都是身體的標誌性部位。

它們與身體的根本部位相互配合,形成表裏關係,這叫做中。

因此,太陰與陽明相合,太陽與少陰相合,厥陰與少陽相合。

合起來共六條經脈,分開就是手足三陰三陽,共十二條經絡。

(新添)又,少陰、太陽,有標本之化,然少陰本熱,其標少陰也,太陽本寒,其標太陽也,遂從標從本之化也。太陰、少陽,從本,然太陰之本濕,其標陰,少陽之本熱,其標陽,故各從其本化也。陽明、厥陰,不從標本,皆從乎中氣,陽明其本燥,標為陽,其性涼,清化涼,與標本不同,而反同其太陰濕土也,又厥陰不從標本,而反從乎中氣矣。

白話文:

補充一下,少陰和太陽有表裏關係,但少陰本質是熱,其表證為少陰,而太陽本質是寒,其表證為太陽,因此是從表證而知本證的變化。太陰和少陽從本證,但太陰本質是濕,其表證為陰,少陽本質是熱,其表證為陽,所以各自從自己的本證變化。陽明和厥陰不從表證和本證,而都從中氣著手,陽明本質是燥,表證為陽,其性涼,清涼的變化,與表證和本證不同,反而與太陰濕土相同。再者,厥陰也不從表證和本證,而從中氣著手。

(舊經)大凡治病,必明標本中氣之化,而寒熱溫涼治之耳。又,經曰:氣有初中,凡三十度而有奇,氣同位者,何也?然:初中者,謂一步間氣分為二分,故言三十日而有奇也。奇為四十三刻七十五分。初中相合,而成六十日餘八十七刻半,乃為一步也。所以氣之初中者,是以明其天地氣之升降也。

白話文:

治病時一定要了解疾病的表象和根本,以及人體的氣血變化,然後才能用寒性、熱性、溫和或涼性的藥物進行治療。經書上說:「氣有初、中、終三種變化,每30天有一個變化。」所謂「初」,是指一步之間氣分為兩份,所以30天多了一點點,這一點點就是43刻75分。初、中、終三者相加,就成了一個「步」,即60天又87刻半。氣的初、中、終三種變化,是用來說明天地的氣升降規律的。

氣之初,地氣升,氣之中,天氣降,升降不以,為造化之由也。故經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化作矣。故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

白話文:

天地初生時,從地面升起的氣稱為「地氣」,由天空下降的氣稱為「天氣」。這兩股氣交替升降,是天地萬物形成的根本。

《黃帝內經》說:「天氣下降,氣滋潤大地;地氣上升,氣蒸騰至天空。」因此,天地之間互相吸引,氣升降交替進行,於是產生了各種變化。

如果人體的出入(呼吸)功能廢止,人的神智就會消散;如果氣的升降停止,生命就會岌岌可危。因此,沒有出入呼吸,人就不能生長壯老死去;沒有氣的升降,人就不能經歷生長、化育、收藏的過程。所以,所有生物都具有氣的升降出入作用。

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之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又曰,有不生不化手?然:與道合同,唯真人。故曰: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也。

白話文:

因此,我們知道人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心意和識神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都是因為升降出入的通暢。所以它們都能出入,都能升降。變化有大小,時機有遠近,這四種變化都存在,但貴在經常保持常態,如果違背常態就會招致災禍。所以說「沒有形質就沒有禍患」,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有人說:「有的人不能生長化育嗎?」回答是:與道相合的人,只有真人才行。所以說:「真人的特點是,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保全神靈,肌肉如同一個整體」,因此他們才能長壽過於天地,沒有終了的時候,這就是他們長生不老之道。

及夫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皆成道者。天地人三才,運氣加臨勝復,註上中下矣。癸未日患,便是兩感,火運加臨上,見子少陰。其運火,兩感合死,標本合病。粗工不識陰陽升降,不知酸苦甘辛鹹藥性者,十人病,九人死也。

白話文:

那些德行高尚、道法圓滿的人,能夠與陰陽和諧相處,順應四季變化,超脫世俗煩擾,積蓄精氣,精神充沛。他們可以遨遊天地之間,視聽通達千里之外。這樣的人可以延年益壽,增強體魄,達到真人的境界。他們都是得道之人。

天地人三大要素的運氣交替,會帶來強弱變化。癸未日發病,就是同時受到寒熱兩種侵擾。火運增強,遇見子少陰,兩種運氣相合導致死亡,這就是標本皆病的結果。

那些不懂得陰陽變化、藥物酸苦甘辛鹹藥性的粗糙郎中,十個病人裡有九個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