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09)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09)

1. 黃芩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黃芩,主治心下痞也,兼治胸脅滿、嘔吐、下利。」

此說雖是,若不加「因於充血或炎性機轉」九字則難為完璧。心下痞者,有因於充血或炎性機轉者,有因氣逆者,有因停水者,原因不一故也。是以上文須改作黃芩因於充血或炎性機轉而心下痞者為主目的,胸脅滿、嘔吐、下痢等為副目的而用之。下說亦同為本藥應用之副目的。

白話文:

雖然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如果不加上「由於充血或炎症機制」這九個字,就難以成為完美的解釋。心下的痞悶,有的由於充血或炎症機制引起的,有的由於氣逆引起的,有的由於水停引起的,原因不一,所以也就不一樣。因此,上面文字必須改成:黃芩用於治療由於充血或炎症機制引起的痞滿,並以治療胸脅滿、嘔吐、腹瀉等為輔助目的。下一段同樣是本藥應用的輔助目的。

《本草綱目》曰

黃芩根

【氣味】苦平,無毒。

【主治】諸熱黃疸,腸澼泄痢,…惡瘡疽蝕,火瘡。(《本經》)

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求真按:「消穀者,促進消化也」),…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別錄》)

白話文:

治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促進消化,…婦女閉經,淋病,便血,小兒腹痛。(《別錄》)

治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治五淋,…去關節煩悶,解熱渴(求真按:「本藥治熱渴作用效力微弱」)。(甄權)

白話文:

治療熱毒骨蒸、寒熱交替、腸胃不適。…治療五淋,…消除關節煩悶,解除口渴。(求真註:「本藥治療口渴的作用效果微弱」)。(甄權)

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大明)

治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求真按:「此瘀血,非真瘀血,因充血或炎性充血之意可知」),上部積血,…安胎。(元素)

白話文:

治療肺部濕熱,緩解肺火上逆,治療上熱引起的眼中腫脹發紅,瘀血壅盛(求真注:「此瘀血,並非真正瘀血,應當理解為充血或炎症性充血之意」),上部積血,…安胎。(元素)

治風熱、濕熱頭疼,奔豚熱痛,火咳肺疼喉腥,諸失血(求真按:「諸失血,出血也」)。(時珍)

【發明】

元素曰:「黃芩之用有九:瀉肺熱,一也。治上焦皮膚風熱、風濕,二也。去諸熱,三也(求真按:『諸熱之上當冠以“少陽病”三字』)。利胸中氣,四也。消痰膈,五也。除脾經諸濕,六也(消痰膈,除脾經諸濕者,即除呼吸及消化器之濕熱也)。夏月須用,七也。婦人產後,養陰退陽,八也。

白話文:

《元素》上說:「黃芩的功用有九種:

一,瀉肺熱。

二,治療上焦皮膚風熱、風濕。

三,消除各種熱症(求真按:『諸熱之上當冠以“少陽病”三字』)。

四,通利胸中之氣。

五,化痰消膈。

六,去除脾經的各種濕邪(化痰消膈,去除脾經的各種濕邪,也就是去除呼吸及消化器之濕熱)。

七,夏季必須使用。

八,婦女產後,養陰退陽。

安胎,九也(求真按:『養陰退陽者,去熱也。本藥之安胎者,恐母體有炎證而致將欲流產之際,若用本藥,則能去此炎證,故得安胎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積血(求真按:『雖不用酒炒,亦能主上部之積血』),非此不能除。下痢膿血,腹痛後重,身熱久不能止者,與芍藥、甘草同用之(求真按:『本藥與芍藥、甘草同用,即黃芩湯之方意,唯少大棗耳』)。

白話文:

安胎,是具有九種功能的藥材(求真按:養陰以退陽[涼], 去除體內熱氣。此藥之所以能安胎,是因為若產母體內有發炎現象而瀕臨流產的邊緣,使用此藥可以消除發炎現象,所以能安定胎兒)。用酒炒過之後藥效會上升,所以可以治療上半身的積血(求真按:即使不用酒炒過,也能治療上半身的積血),沒有這種藥材就無法治癒。治療拉痢膿血,腹痛且排便困難,以及體質過熱產生的各種疾病,可以將防風與芍藥、甘草一起服用(求真按:防風、芍藥、甘草一起服用,就是黃芩湯的藥方,只是少了紅棗而已)。

凡諸瘡痛不可忍者,宜芩、連苦寒之藥(求真按:『凡諸瘡熱痛云云,若不作,則不得以黃連、黃芩為主治』)。」

白話文:

凡是各種各樣的瘡痛不能忍受的,應該用黃芩、黃連等苦寒的藥物治療。

2. 附子瀉心湯之注釋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傷寒論》)

【註】

心下痞呈瀉心湯證者,若為陽實證,則有發熱而無惡寒。今不拘心下痞,「而惡寒、汗出」之上加一「復」字者,暗示反於瀉心湯證也。而此惡寒與汗出者,是非有表候,為陽虛證之徵,故以瀉心湯治心下痞,以附子治此惡寒與汗出也。

白話文:

如果患有心下痞,符合瀉心湯證的症狀,且為陽實證,則會出現發熱而不惡寒的症狀。然而,現在不拘泥於心下痞的症狀,在「惡寒、汗出」之上加了一個「復」字,暗示著與瀉心湯證相反。而這種惡寒和汗出的症狀,不是表證,而是陽虛證的徵兆,因此使用瀉心湯治療心下痞,並使用附子治療這種惡寒和汗出的症狀。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4克,黃連黃芩、附子各2克。

白話文:

大黃四克,黃連、黃芩、附子各二克。

上藥,各別細銼,漬大黃、黃連、黃芩3味於沸湯60克內,須臾,絞去滓。別以水60克煮附子,取20克,合而頓服之。

白話文:

把上面的藥物各別細緻的研磨後,將大黃、黃連、黃芩這三種藥物浸泡在 60 公克的沸水中,短暫時間後,把藥渣去除。另外用 60 公克的水煮附子,取 20 公克的藥汁,把兩種藥汁混合在一起,一次服下。

《芳翁醫談》曰:「中風卒倒者,最難治。與附子瀉心湯,間有得效,然多死者。」

求真按:「是論腦出血之陰陽虛實相半者。其陽實證者,不可混同之。」

《方輿輗》本方條曰:「瀉心湯證,有但欲寐者,甚者,食時與服藥亦睡,又手尖微冷等證亦宜此方。」

《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老人停食,瞀悶暈倒,不省人事,心下滿,四肢厥冷,面無血色,額上冷汗,脈伏如絕,其狀類中風者,稱為食鬱、食厥,宜附子瀉心湯。」

白話文:

《類聚方廣義》書中的本條條目說:「老人因停食,導致頭暈、昏悶、暈倒並且不省人事,胸腹脹滿,四肢寒冷,臉色沒有血色,額頭上冒冷汗,脈搏微弱消失,看起來像是中風。這種情況稱為食鬱、食厥,適合用附子瀉心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