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辨《素問》「濁氣歸心」之訛

讀《素問》至「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幹脈」節,此「濁氣歸心」,不得其解。因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果濁氣歸心,焉得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乎?按此「心」字,必因千百年相傳之書,「脾」字誤為「心」字。考《靈樞·陰陽清濁篇》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

白話文:

原文:

讀《素問》中「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幹脈」這段文字,對於「濁氣歸心」這句話,我感到疑惑不解。因為心臟是君主之官,神明發於心。如果濁氣歸心,那麼心神怎麼能夠保持清明不昧,洞察一切道理,並應對萬事呢?我推測這個「心」字,可能是由於千百年的傳抄,誤把「脾」字寫成了「心」字。在《靈樞·陰陽清濁篇》中,記載了「受谷者濁,受氣者清」這句話。

」又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又曰:「陰清而陽濁。」又曰:「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夫腑為陽,臟為陰,既曰「諸陰皆清」,則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陰獨受其濁」,則濁氣歸脾之外,更無一臟再受其濁。可知是濁氣歸脾,《經》文無不印合,竊以為一字之訛,敢以質諸高明。

白話文:

另有記載:「營氣是由水穀的精華轉化而來的,可以在五臟中調和,並分佈於六腑。」又說:「陰氣清淨,陽氣渾濁。」還說:「所有的陰臟都清淨,只有足太陰脾臟獨自承受渾濁之氣。」腑屬陽,臟屬陰,既然說「所有的陰臟都清淨」,那麼心臟接收清氣是顯而易見的;既然說「足太陰脾臟獨自承受渾濁之氣」,那麼渾濁之氣除了歸於脾臟之外,不會再有其他臟器再承受渾濁之氣。可以看出,渾濁之氣確是歸於脾臟,《黃帝內經》的文字前後照應。我私下認為該處有一個錯字,因而冒昧在此請教各位高明。

2. 祖氣論

夫絪縕鼓盪於大地之間者,孰推行是,孰發育是,無非一氣為之橐龠而已。天以五行化生萬物,人以五臟應之。天一水也,故兩腎為先天之本;天五土也,故脾胃為後天所資。此東垣、丹溪之論,後人皆起而宗之。至汪氏苓友,獨主一心,其言曰:萬病皆起於心,五臟六腑皆繫於心。

白話文:

大自然中的所有動態變化,都是一氣在推動和發展,沒有其他原因。上天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孕育萬物,而人體的五臟(腎、肝、脾、肺、心)與之相應。天體由水構成,所以左右兩腎是人體先天之本;天體由土構成,所以脾胃是人體後天之本。這是醫家東垣、丹溪的理論,後人都加以推崇。直到汪氏(苓友),獨尊一顆心,他說:所有的疾病都源於心,人體的五臟六腑都與心相連。

天有日則晝夜分,四時序,萬物生;世有君則尊卑定,貴賤明,兆姓治。心者,君主之官也,在天以日為主,在人以心為主。論凡數萬言,直與前賢鼎立,其嘉惠來茲,豈淺鮮哉!特是三家之說,一指脾,一指腎,一指心,則猶是以有形之臟體言也。夫氣者,形之本也,人自賦形以後,陽曰氣,陰曰血,而先天無形之氣,則宰乎陰陽血氣之先,修養家謂之祖氣,即天地生生之氣也。

白話文:

就像天有太陽才能區分白天黑夜、四季變換、萬物生長;世上有君王才能確立尊卑、辨明貴賤、治理百姓。而心臟,就是人體的君主,在天體運行中由太陽主宰,在人身上則以心為主。

關於養生的論述多達數萬字,足以與前人的著述並駕齊驅,其造福後世的功效豈止淺薄?然而,三家的說法,一種指出脾臟,一種指出腎臟,一種指出心臟,都還是將重點放在有形的臟器上。

其實,氣纔是人體的根本。人出生後,陽氣稱之為「氣」,陰質則稱之為「血」,而人體先天存在的無形之氣,則主宰於陰陽血氣之前,修養家稱之為「祖氣」,也就是天地間生生不息的元氣。

《緯書》之言曰:有生皆在氣中,凡夫負陰抱陽,昆蟲草木之屬,莫不感此氣而生,故氣在則形存,氣去則形壞。孔子曰:㹠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使其形者何也?氣也。《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白話文:

《緯書》中說:所有有生命的存在都是在氣中,凡人承載著陰氣而擁抱陽氣,昆蟲草木之類,沒有不受這股氣影響而誕生的,因此氣息存在,物質形體才能存在,氣息消散,物質形體就會消亡。孔子說;孝子吃他死去的母親,一會兒之後流下眼淚,都拋棄食物而跑開。他們愛戴他們的母親,並不是愛她的形體,而是愛讓她形體存在的東西。讓她形體存在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氣息。《生氣通天論》中說:「蒼天的氣息清淨,人的心志就會安寧,順從蒼天的氣息,陽氣就會固守。」

」又曰:「服天氣而通神明。《靈》《素》之言,汪洋浩瀚,其要旨止歸一氣字。夫涕、唾、津、精、汗、血、液,七般靈物,皆屬陰。陰者,死質也;氣者,生陽也。方書中往往以血肉有情為煉石補天之具,不知吾身中生陽之氣,既若存而若亡,則此塊然者,亦漸鄰於朽腐之鄉,乃反恃此物之朽腐者以卻病延年,不其難乎?是故治形必先治氣,形特氣之宮城;治氣必先治心,心實氣之主宰。

白話文:

此外古人云:「順應氣候就能通曉神明。」

《黃帝內經》的論述廣博深奧,其核心要義只歸結為一個「氣」字。

涕、唾、津、精、汗、血、液這七種靈性物質,都屬於陰性。陰性,就是死寂的物質;氣性,就是生動的陽性。

醫書中常以有形的血肉為煉石補天的材料,卻不知道自身中生動的陽氣,既有一點點又如同沒有,那麼這個有形的肉體,也逐漸接近腐朽的境地了。竟然依賴這些腐朽的東西來抵禦疾病延年益壽,豈不是太難了嗎?

所以,治療形體一定要先治療陽氣,形體不過是陽氣的城池;治療陽氣一定要先治療心,心實際上是陽氣的主宰。

先天之植此形者惟氣,後天之帥此氣者惟心,斗柄招太陽,徑寸混三才三奇論之,祖氣即子輿氏之言養氣,求放心也。古人云: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蓋無此沖和不息之氣,則心何由而藏神,脾何由而載物,腎何由而為蟄藏之本?《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先天孕育身體的,只有「氣」;後天主導這股「氣」的,只有「心」。斗柄指向太陽的方向,三寸脈搏交會,涵蓋了天地人三才三奇。祖先傳下來的關於「氣」的知識,就是孔子所說的「養氣」和「求放心」。古人說:醫生如果不瞭解「氣」,怎麼能治病呢?因為沒有這股生生不息的「氣」,心就不能藏神,脾就不能運化食物,腎就不能成為生命的根基。《黃帝內經》說:「知道要點的,一句話就能說完。」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3. 連珠

連珠之作,肇自漢章之世,義取貫珠,文多假喻,節短而韻長,言近而旨遠,蓋詞賦之流派也。前賢葛稚川論醫用連珠文,今仿其體。

白話文:

連珠文體始於漢章帝時期,靈感來自貫穿珍珠的意象。文章多用比喻,段落簡短,韻味悠長,語言通俗易懂,卻蘊含深遠的寓意,可視為詞賦的一種流派。古代醫家葛稚川曾用連珠文體寫過醫書,現在我仿照他的寫法。

蓋聞天動星迴,而辰極居其所,璣旋輪轉,而衡軸執其中,是以位定坎離,握樞紐於南北,緯纏卯酉,分升降於西東。

白話文:

天地運行,星辰運行,但北極星始終居於正北。日月運行,北斗星始終執掌中央。因此,天上坎離二宮的位置恆定,它們掌控著南北方位。緯線纏繞著卯酉二宮,它們分別主掌著西方與東方。

蓋聞水障於土,還以潰其土,火生於木,仍自焚其木。是以植千章之嘉樹,必溉清渠,築百丈之修堤,先疏支瀆。

白話文:

就如同:

  • 水阻塞在土中,要用疏通的方法清除土讓水流出。
  • 火是由木燃燒而產生,要用焚燒木頭的方法撲滅火。

因此:

  • 想要種植高大的樹木,必須澆灌清澈的水渠。
  • 想要建造堅固的堤防,必須先疏通小河溝。

蓋聞漏滴銅壺,水滑必迅,灰傳葭管,氣至斯飛。是以虧天一之真,脈行必速於常度,定甲乙之候,節令每決於先幾。

白話文:

我聽說漏水時的銅壺,水滴下落非常迅速;蘆葦管中傳遞的熱氣,氣流一到就飛快。這是因為身體出現了陰液虧損,脈搏會比平常跳得快;確定病情的方法和時節,診斷結果通常會比正常時間早。

蓋聞熱獸炭之盈爐,暖勝三春,而不能代燭龍之照;焚蘭缸之寸燼,光逾四壁,而不能代暘谷之暄。是以鏡本非臺,君以名而離精獨炳,薪傳有火,相以位而泉水常溫。(「名」字借用王氏注。)

白話文:

就好像炭火盛滿爐子,溫暖過於春日,但不能代替星辰的照亮;蘭花香爐的一點餘燼,光亮照耀四方,但不能代替太陽的溫暖。因此,鏡子本身不是臺子,但因你以名為臺,所以鏡子的本質就獨自發光;柴火傳遞有火種,但因你以地位相稱,所以泉水總是寒冷的。

蓋聞陽為陰逼,不走即飛,陰遇陽消,非枯則槁。是以蟄雷之性,激以暴雨而勃升,旱魃之災,沛乎甘霖而卻掃。

白話文:

我聽說陽氣被陰氣逼迫,如果靜止不動就會飛揚出去;陰氣遇到陽氣會消退,如果不枯萎就會乾枯。因此,蟄伏的雷電,用暴雨激發就能勃然而升;旱魃的災難,以甘霖滋潤就能驅散。

蓋聞蝨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依嶮而癭,齒居晉而黃。是以漸染深而變質,方宜之異,服用久而增氣,物化之常。

白話文:

聽說過蝨子住在頭上就會變黑,麝香吃柏樹就能變香,脖子靠在險峻的地方就會長癭,牙齒住在晉地就會變黃。這是因為長期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不同的環境和用藥時間久了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物性變化的自然規律。

蓋聞鰲山之燈名走馬,旋轉於點火之光,西洋之鐘號自鳴,循環於周天之度。是以桃梗土偶,形本氣而運行,肝醜肺寅,經隨時而流注。

白話文:

聽說過鰲山燈籠的名稱,它被稱為走馬燈,在點燃的燈光下旋轉不已。西方時鐘被稱為自鳴鐘,在規律的一天中循環運轉。因此,桃木棍製作的小人,其形狀基於氣而運行,肝經在醜時運行,肺經在寅時運轉,它們隨著時間而流動。

蓋聞機引桔槔,不敵尾閭之泄,戕從萌櫱,何假甘露之滋。是以《參同契》之金華,難填欲海,《悟真篇》之首經,詎起枯枝。

白話文:

聽說即使用桔槔(古代汲水工具)來引水,也不能趕上尾閭部位精氣的流失。如果戕害了人體的生機,即使有甘露滋養也無濟於事。因此,《參同契》中提到的金華(道家修煉術中的仙丹),難以填補慾海的空虛。《悟真篇》中的首經(道家修煉的入門功夫),又豈能讓枯枝再生。

蓋聞樹合歡於繡閣,不怡思婦之顏,栽萱草於蘭庭,無解愁城之織。是以七情相倚,針石何施?五欲交攻,刀圭莫塞。

白話文:

即使在繡閣裏栽種合歡樹,也無法讓思念丈夫的婦人展顏歡笑;在蘭庭栽種萱草,也無法解除愁城中的煩悶。因此,七情相依,針灸、藥石又有何用?五欲交加,刀槍、藥物也無法阻止。

蓋聞朔雪嚴風,不解燎原之熱;流金爍石,難回冰室之涼。是以五方之裡攸分,性殊寒燠,六氣之中異所,臟別陰陽。

白話文:

聽說北方的雪和寒風,無法解除原野的酷熱;炙熱的金屬和熔化的岩石,也難以改變冰窖中的寒冷。因此,五方地域內氣候各異,分為寒性和熱性;六氣中氣候不同,臟腑也分為陰和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