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陽證陰證辯

夫《內經》之所謂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蓋謂熱病而言也,故篇名《熱論》。熱病者,寒邪在於表之三陽,寒已化熱,故可汗而已;在不從汗解,則熱邪已入於裡陰,故可下而已。若寒邪在表而不能化熱,及表陽虛脫者,太陽經有四逆湯之寒證,寒邪直中於里陰,感君、相二火之熱化者,少陰經有急下之火證,厥陰經有便膿血之熱證。此皆從人身中之氣化也。

白話文:

《內經》中所說的發病未滿三天者,可以用發汗法治療;超過三天以後的,可以用瀉下法治療。這裡所說的,是指熱性病而言,所以篇名為《熱論》。熱性病是指,寒邪在人體表面三陽經,寒邪已經化為熱邪,所以可以用發汗法治療。如果從發汗法中無法解除,說明熱邪已經進入體內陰經,所以可以用瀉下法治療。如果寒邪在表而不能化為熱,或表陽虛脫的,太陽經有「四逆湯」之寒證,寒邪直接進入體內陰經,受到君火、相火之熱化,少陰經有「急下」之火證,厥陰經有大便膿血之熱證。這些都是根據人體氣化的變化而產生的。

故邪在三陽曰陽證,能化熱曰熱證,不能化熱曰寒證;在三陰曰陰證,病陰寒曰寒證,得火化曰熱證。又不可以病在陽而定為熱病,在陰而必為寒也。

白話文:

所以邪氣在三陽經,就叫做陽證,陽氣能化為熱,就叫做熱證,不能化為熱,就叫做寒證;邪氣在三陰經,就叫做陰證,陰寒的病叫做寒證,得到火化解後就叫做熱證。但是,也不可以因為病在陽經就斷定是熱病,在陰經就一定是寒病。

2. 陽劇似陰陰劇似陽辯

陽劇似陰者,謂厥深熱亦深也。《厥陰篇》曰: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所謂傷寒一二日者,謂一日病在太陽,二日病在陽明,寒已化熱,至四五日而後傳入於裡陰,故曰必發熱。言傷寒一二日必前發熱,至四五日而後厥也。

白話文:

如果你看到陽證的症狀類似陰證,這意味著病人昏厥的程度很深,發熱的程度也很深。《傷寒論的厥陰篇》說:傷寒經過一至二天到四、五天後,必定開始昏厥發熱,之前已發熱的,之後一定會昏厥,昏厥的程度很深,發熱的程度也很深,昏厥的程度輕微,發熱的程度也很輕微。所謂傷寒一至兩天,是指第一天病情在太陽經,第二天病情在陽明經,寒邪已經化為熱邪,到四、五天後才傳入裡陰,所以說一定會發熱。是指傷寒經過一至二天後一定會先發熱,到四、五天後才昏厥。

深重微輕也,蓋熱邪深入,而裡氣不能外達,故熱深而厥亦深也。如此者,當知一二日之間,邪在表陽,曾發熱,而後傳入於裡陰也。(一日必見太陽之頭痛。)所謂陰劇似陽者,乃寒邪直中於里,陰盛而格陽於外,是以喜寒惡熱,揭去衣被,欲臥涼處。如此者,其人必躁,其脈沉細,或虛浮而亂,其舌必滑,其面色必清;或赤浮於外,其膚必涼,或發熱者,必先涼而後熱,以手按之,始覺壯熱,久之反涼。此二者,先詳審其因證,而假象自露矣。

白話文:

深重與微輕也要區分,那是因為熱邪深入體內,而體內之氣無法到達體表的緣故。因此熱邪深入,而厥症也會加重。像這樣的,須瞭解一兩天內,邪氣在體表,曾發熱,然後傳入體內。一日內一定會出現太陽經頭痛。所謂陰劇似陽,是指寒邪直接中於體內,陰氣盛而阻隔體外之陽氣,因此喜歡寒冷而憎惡炎熱,把衣被揭去,想睡在陰涼的地方。像這樣的,此人一定煩躁,其脈沉細,或虛浮而脈亂,其舌必滑,其面色必清;或者赤紅浮於體表,其膚必涼,或發熱者,一定先涼而後熱,用手按之,才覺壯熱,久後又涼下來。這兩種情況,須詳細地審查其原因和證候,那麼假象就會自然地顯現出來。

若猶恐陽劇似陰,陰劇似陽,先以此搖惑於心中,則反有差誤。

3. 陰證本於陽虛辯

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是以人之三陽,猶外之重門;人之三陰,猶內之堂室。邪中於陰而為陰證者,乃重門不固,本陽虛也,雖然外城已破,內城尚可固守。蓋陽生於陰,裡氣實者,猶能外禦其侮。若表氣微虛,裡氣不守,則使邪中於陰矣。

白話文:

陽氣,是天地的氣候,主導人體的外在。陰氣,是地上的氣候,主導人體的內在。所以陽氣在外,是陰氣的使者;陰氣在內,是陽氣的守護者。因此,人體的三條陽經,猶如外在的重門;人體的三條陰經,猶如內在的房屋。邪氣侵犯陰經而導致陰證,那是因為重門不堅固,根本是陽氣虛弱。即使外城的城牆已經被攻破,內城的城牆還能夠固守。因為陽氣生於陰氣之中,體內之氣充實,還能夠抵禦外邪的侵犯。但如果表氣微弱、虛弱,內氣不能固守,那麼就會讓邪氣侵入陰經。

有一方士,華輿盛服,昂昂然至病者之家,審其脈證虛寒,曰:此陰證也。病者曰:不然。予保養數月矣。病者之妻,亦大慍於側,佯哂而譏之。方士赧言語澀,遂不敢用溫熱之藥,貿貿然而出,若有所失。悲夫!不明陰陽之道而為醫,猶未能操戈而使之戰也。

白話文:

有一位醫生,乘著華麗的車子,神氣十足地來到病人家裡。他檢查了病人的脈搏,並根據症狀判斷是虛寒之症,於是說:「這是陰證啊。」病人說:「不是的,我已經調理身體好幾個月了。」病人的妻子也在一旁大為生氣,假裝嘲笑並譏諷醫生。醫生臉紅了,也不好意思再多說話,最後只好不敢使用溫熱藥物,灰溜溜地離開了,好像很失落一樣。可惜啊!一個不懂得陰陽之道的人想要當醫生,就像一個不懂得使用武器的人想去打仗一樣。

開之曰:陰陽之道,陽密為要。如陽氣不固,則邪不以次入,憂、恐、悲、喜、怒,皆傷五臟,邪即隨所傷之臟而乘之,又非獨腎精之能固守也。

白話文:

打開陰陽要訣,裡面說道:陰陽相處之道,以陽氣緊密為重點。如果陽氣不強盛,則邪氣便不停地侵入,憂鬱、恐懼、悲傷、喜悅、憤怒,這些情緒都會損傷五臟,邪氣就會隨著受損的臟器而乘虛而入,所以不能僅僅依賴腎精來固守陽氣。

4. 邪正虛實辯

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是凡病未有不為邪氣所傷,而即為正氣虛脫者也。

白話文:

岐伯說:各種疾病最初的產生,都是因為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起居等因素引起的。突然受到很大的驚嚇或恐懼,就會導致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斷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受阻、經脈空虛、血氣不正常,從而失去常態。《通評虛實論》中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又說: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一定虛弱。所以,凡是疾病,沒有不受到邪氣損傷,而同時正氣虛脫的。

是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皆因外感風寒,內傷五志之所致。故凡病當先卻其邪,調其血氣,順其所逆,通其所稽,則陰陽和平,而正氣自復。若止知補虛,而不清理其病,邪病一日不去,正氣一日不復,漸積至久而成不救之虛脫矣。

白話文:

因此,大骨枯槁消瘦,肌肉都陷下,胸中有氣壅滿,喘息不暢,這些都是因為外界感受風寒,內傷五志引起的。所以,凡事生病的時候,都應該先去除邪氣,調節氣血,使其順暢,通暢所阻滯的氣機,那麼陰陽才能和調,正氣自然恢復。如果只知道補虛,而不明確病症所在,消除病因,邪病一天不去,正氣一天不恢復,逐漸積累到最後,就會形成無法救治的虛脫。

又常見少年子女,因感外邪,而為發熱,咳嗽,或為唾血,或為夜熱,不行清理其邪,而致陰陽破散,血氣乾枯,有不數月而死者,有不周歲而死者,而曰此百日怯也,此周年怯也。悲夫!夫少壯之人,精神日盛,血氣日生,若不因邪病而成虛怯,未之有也。有不因邪病而成虛怯者,奇恆之病也。

白話文:

此外,常見到少年子女,因為感染外邪,而發生發熱,咳嗽,或者出現吐血,或者出現午後發熱,不去清解其邪氣,而導致陰陽破散,血氣乾枯,有的幾月內就死了,有的未滿一年就死了,而說這是百日虛弱症,這是週年虛弱症。可悲啊!年輕力壯的人,精神日益旺盛,血氣日益生長,如果不因邪病而導致虛弱,是不會有的。不因邪病而導致虛弱的,是罕見的疾病。

(不因外感內傷,故曰奇恆。)《大奇篇》曰: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緊急,皆隔,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從內而外,故曰發。)夫人之榮衛血氣、皮肉筋骨,皆資生於胃腑水穀之精。胃脈沉鼓澀者,胃虛而生氣衰也。血氣不能榮養於身,故成偏枯之證。

白話文:

(不因為外感內傷,因此稱為奇恆。)《大奇篇》說:胃脈沉、鼓和澀滯,胃外部腫大,心脈小而緊急,都是隔,偏枯,男性從左邊發病,女性從右邊發病。年齡不到二十歲的人,三年內死亡。(從內而外,因此稱為發。)人的榮衛氣血、皮肉筋骨,都靠胃腑水谷精華來滋養。胃脈沉、鼓、澀的人,是胃虛而生氣衰弱。氣血不能榮養身體,因此形成偏枯的症狀。

年未滿二十者,精神正盛,血氣方殷,而反見此衰敗之證,此因先天所秉之元氣虛薄,而後天不能資培,斯成自損之病,然亦至三年之久,而不致於速死。審辯邪正虛實,臨證要緊關頭,名醫之門多疾,若能分別救治,庶幾其有瘳乎!

白話文:

二十歲以下的人,精神正盛,血氣方剛,卻出現衰敗的徵兆,這是由於先天稟賦的元氣虛弱,後天又不能滋養培育,於是形成了自我損傷的疾病。然而,這種疾病已經持續了三年之久,卻沒有導致死亡。審辯邪正虛實,是臨證時至關緊要的一環。名醫之門多疾,如果能夠分別救治,或許就有治癒的希望。

5. 陽脫陰脫辯

陰陽虛脫,有外因、內因之分,有偏勝、偏絕之別。如邪中於陰,手足厥冷,脈微欲絕,此陰盛而生陽之氣欲絕於內也;如欲冷飲,欲臥涼地,揭去衣被,躁而不安,此陰盛於內而陽欲脫於外也,急宜參、附、薑、桂以救之;如發汗不解,身反大熱,此陽盛而陰絕於內也,如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陽盛於內而陰液外脫也。此外因之陰陽偏勝而偏絕也。

白話文:

陰陽虛脫,有外因和內因之分,有偏勝和偏絕的區別。例如,邪氣侵入陰陽,手腳冰冷,脈搏微弱,這是陰氣盛而生陽之氣快要枯竭於體內;又如喜歡喝涼飲,想睡在涼爽的地上,揭去被子,躁動不安,這是陰氣盛於體內而陽氣快要離開體外,應急用參、附、薑、桂來搶救。又如發汗不解,身體反而大熱,這是陽氣盛而陰氣虛脫於體內;再如陽明病,發熱多汗,應急下泄,宜用大承氣湯,這是陽氣盛於體內而陰液離開體外。這些都是外因引起的陰陽偏勝和偏絕。

若夫內因之陰陽,陽生於陰,陰生於陽。陽生於陰者,陽氣生於陰精也;陰生於陽者,陰精之生於陽化也。陽化者,陽氣化水穀之精微,而生此精也。陰陽和合,交相生化,是為平人。如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此陰陽之生機欲絕於內也。《難經》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白話文:

如果機體內部的陰陽,陽氣生於陰精,陰精生於陽化,陽化是指陽氣化生水穀精微,而生成了陰精。陰陽相互協調,交替生化,這是健康人的表現。如果陽氣單獨存在而不能生發,陰精單獨存在而不能生長,這說明機體內部的陰陽生機將要斷絕。難經說:陽氣脫離則會看見鬼,陰精脫離則雙眼失明。

蓋陽脫者,從下而脫於上;陰脫者,從上而脫於下,故脫陰而目盲者,尚有餘命之苟延,脫陽而見鬼者,不計日而死矣。夫陽脫之患,多有本於陰虛。如年老之人,足膝寒冷,此元陽之氣漸衰,而欲絕於下,宜用參附、半硫之類,以助生陽。如或因脾胃虛而穀精不生,或入房甚而腎精日損,或憂恐而藏精漸消,或煩勞而精神日耗,以致陰氣日衰,而陽將外脫矣。故治未病者,見陰精有虧,乃陽脫之漸,預培養其陰焉。

白話文:

陽脫是指從下半身脫離到上半身;陰脫是指從上半身脫離到下半身。所以脫陰而導致失明的人,還能苟延殘喘延長生命,脫陽而產生幻覺的人,眼見著一天天走向死亡。陽脫的病症,大多是起源於陰虛。例如老年人,手腳冰冷,這是元陽之氣逐漸衰弱,即將從下半身消失的徵兆,應該用人參、附子、硫磺等藥物來幫助生陽。假如是因為脾胃虛弱而導致無法產生精氣,或是因為頻繁房事而損耗腎精,或是因為憂慮恐懼而藏精逐漸消散,或是因為操勞過度而精神日漸衰退,導致陰氣日益衰弱,陽氣將要脫離。所以治療未患病的人,看到陰精有虧損,就要預防陽脫,從而培養陰精。

若待陽氣外脫,用桂、附而欲其引火歸原,不知陰精者,陽氣之生原也,其原已絕,又安所歸乎?故陽脫而用桂、附救之者,外因之脫也;治內因而用桂、附者,助陽氣之衰於下也。(若陰虛而陽脫者,非桂、附可救。)故曰陰陽虛脫,有外因、內因之分,有偏勝、偏絕之別。

白話文:

如果陽氣已經脫離了人體,再使用桂枝、附子等藥物想要引火歸元,卻不知道陰精是陽氣的生存之本。如果陰精已經枯竭,陽氣又怎麼能回歸呢?所以,陽氣脫離人體而使用桂枝、附子來搶救,這是外因造成的;而治療內因引起的陽氣脫離人體,則是為了幫助下焦衰弱的陽氣。(如果陰虛而陽氣脫離人體,不是桂枝、附子就能夠搶救的。)所以說,陰陽虛脫有外因和內因之分,有偏勝和偏絕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