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消渴論

病陽明之燥熱而消渴者,白虎湯主之。此外因之渴也。胃氣弱而津液不生者,人參湯主之。此內因之渴也。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人但知以涼潤之藥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惡寒。試觀泄瀉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輸,而惟下泄故爾。以燥脾之藥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涼潤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熱治渴,人所不知也。

白話文:

若由於陽明經的燥熱而引發消渴的,應服用白虎湯來治療,這是因為外來的邪氣引起的消渴。若由於胃氣虛弱而津液不足,應服用人參湯來治療,這是因為內在因素引起的消渴。如果有脾胃不能為胃輸送津液,肺部不能暢通水道而導致的消渴,人們通常只知道用涼潤藥物來治療消渴,卻不知道脾臟喜歡乾燥,肺臟討厭寒冷。觀察瀉肚子的人一定會口渴,這是因為水津不能往上輸送,只能往下泄的原因。用溫和的藥物治療它,水分就會上升,這樣就不會口渴。所以,用涼潤的藥物治療口渴,人人都知道,用溫熱的藥物治療口渴,人們卻不知道。

2. 咳嗽論

咳者,肺證也。有邪在皮毛而為肺咳者,有五臟受邪,各傳與之肺而為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而咳者;有臟腑之鬱熱,上蒸於肺而為咳者。此內因之咳也。蓋肺者,五臟之長也,輕清而華蓋於上,是以臟腑之病,皆能上傳於肺而為咳。

白話文:

咳嗽是一種肺部疾病。邪氣侵襲皮毛而引起肺咳的,五臟受邪氣侵犯,各自傳遞給肺而引起咳嗽的,這些都是外因引起的咳嗽。還有寒性食物進入胃中,從肺脈上升到肺部,就會引起肺寒而咳嗽;臟腑鬱熱上蒸於肺而引起的咳嗽。這些都是內因引起的咳嗽。肺是五臟之長,輕而清,華蓋於上,所以臟腑的疾病,都能傳到肺部而引起咳嗽。

然其標見於肺,而其本在於臟腑之間,故當以標本之法兼而行之,治無不應矣。《咳論》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白話文:

這些咳嗽的病徵,外在表現是肺部發病,但其根本原因在於臟腑之中,要兼顧表證和本證,互相配合治療,沒有治不好的。

《咳》篇中說:肺咳的狀況是咳嗽且氣喘有聲音,嚴重時咳出帶血的痰。心咳的狀況是咳嗽時會心痛,喉嚨中間像有東西哽塞的狀況,嚴重時咽喉腫痛。肝咳的狀況是咳嗽時兩側肋骨下方疼痛,嚴重時不能側身,側身的話兩側胸脅中間會有滿痛感。脾咳的狀況是咳嗽時右側肋骨下方疼痛,隱隱作痛延伸到肩膀和背部,嚴重時不能動,一動的話就會猛烈咳嗽。

腎咳之狀,咳則肩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膽咳之狀,咳嘔苦汁。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白話文:

腎咳的症狀:咳嗽時肩背連動引痛,嚴重時會咳出涎液。

胃咳的症狀:咳嗽時嘔吐,嘔吐嚴重時會吐出長蟲。

膽咳的症狀:咳嗽時嘔吐苦汁。

大腸咳的症狀:咳嗽時有遺矢。

小腸咳的症狀:咳嗽時會漏氣,氣跟著咳嗽一起漏出去。

膀胱咳的症狀:咳嗽時有遺尿。

三焦咳的症狀:咳嗽時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或喝水。

3. 砂證論

所謂砂者,身上有斑點如砂,或用麻刮之,則累累如硃砂,故名曰砂。此乃風寒濕邪,或山嵐瘴氣,襲於肌皮之間。皮者,肺之合;肌者,脾之合。肺主氣而脾主腹,邪內干於肺,則氣逆而面青肢冷,干於脾,則腹中絞痛。故淺者刮之,深者刺之,使邪氣外泄,而痛可止。若邪甚而失於救刺,則邪干臟而氣機不轉,即不能救矣。

白話文:

所謂「砂」,是指身上有斑點,像砂子一樣,如果用麻颳去刮,就會出現像硃砂一樣的痕跡,因此被稱為「砂」。這是由風寒濕邪,或者山嵐瘴氣侵襲肌膚所引起的。皮膚是肺的合,肌肉是脾的合。肺主氣,脾主胃,邪氣侵襲肺部,就會導致氣逆,出現面色青紫、四肢寒冷的症狀;邪氣侵襲脾臟,就會導致腹中絞痛。所以,淺表的「砂」可以用刮痧的方法來治療,而深層的「砂」則需要用針刺的方法來治療,將邪氣排出體外,就可以使疼痛停止。如果邪氣很重,而錯失了救治的時機,那麼邪氣就會侵襲臟腑,導致氣機不轉,就無法救治了。

近時名曰斑砂,宜刺百會。蓋刺百會出血,名為開瘄門,瘄即斑疹,故以治瘄之法治之。若非熱盛發斑,又不必取百會矣,虞天民《醫學正傳》曰:治砂證,或先用熱水蘸搭臂膊,而以苧麻刮之;甚者針刺十指出血,或以香油燈照視胸背,有紅點處皆烙之。是斑點之說,其來舊矣。

白話文:

最近的醫學名稱叫做斑砂,宜刺百會穴。刺百會穴出血,叫做開瘄門。瘄就是斑疹,所以用治瘄的方法來治療它。如果並不是熱盛發斑,那麼就不必取百會穴了。虞天民在《醫學正傳》中說:治療斑砂證,可以先用熱水蘸濕拍打手臂,然後用薴麻刮它;病情嚴重的,用針刺十指放血,或者用香油燈照射胸背,有紅點的地方都烙它。斑點的說法,由來已久了。

淬烙之法,有行之矣。近時以為新有之斑砂,乃失於涉略故耳!夫熱邪在於皮膚,或寒邪化熱而後成斑,若卒中而即入於內者,面青肢冷,有何斑點?若不急刺,則為卒死,又何假於照淬乎!

白話文:

淬烙療法,曾有人施行過。近代以為新有的斑砂,乃疏於研討所致罷了!病邪的熱邪在皮膚上,或是寒邪轉化為熱邪之後才生成斑點,如果突然中風而立時侵入內臟,臉色發青手腳冰冷,還有什麼斑點?如果不緊急鍼刺的話,就會突然死亡,那何必要用照淬療法呢!

4. 痘論

痘疹之論,自昔及今,不啻百有餘家。然不參究《靈》、《素》諸經,不知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是以止知順、險、逆之證,而不知順、險、逆之因,不知其因,則不能用救治之法矣。夫人秉陰陽水火之氣而成此形,蓋有正氣,必有邪淫,此天地自然之理也。(在天地亦有淫氣。

白話文:

痘疹的學說,從古到今,不下於一百多家。但是不參照《靈樞》、《素問》等經典,不知道臟腑血氣的產生和開始,所以只知道順、險、逆的症狀,而不知道順、險、逆的原因。不知道其原因,就不能夠採用搶救治療的方法。人體稟受陰陽水火之氣而形成這個身體,確實有正氣,就一定會有邪淫,這是天地間自然的道理。(在大自然中也存在邪淫之氣。

)是痘之毒氣,已萌於有生之初。夫有生之初,猶太極也;三月而成形,先生兩腎,猶太極而分兩儀。是痘之根原在腎。腎為水臟,主藏精而化血,又為生氣之原。少陽之氣,乃水中之生陽,上與心主包絡相合,故痘之起發,隨少陽之正氣而上達於心包。(腎氣之交於心包,必從中焦而上。

白話文:

痘瘡的毒氣,在人出生之初就已經潛伏著。人出生之初,就如同太極一樣;懷孕三月後,首先形成的是兩個腎臟,就像太極分化為陰陽二儀。所以痘瘡的根源在於腎臟。腎臟屬水,主藏精而化血,又是生氣的根源。少陽之氣,是水中生出的陽氣,它與心臟和包絡相合,所以痘瘡的發作,隨著少陽之氣的正氣上升到心包。腎氣與心包的相交,必然要通過中焦而上升。

邪在陽明,則為嘔逆,陽明熱盛,則為發狂。故痘前發驚者,可治。若發於肝、脾、肺外合之皮膚肌肉間,毒邪不解,反內傷於肝則發驚,傷脾則泄瀉,傷肺則喘急,是以痘後發驚者,不治。)心主血,而包絡主脈,故毒從經而脈,脈而絡,絡而孫,從孫絡而出於皮膚者,順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在陽明經,就會出現嘔吐、反胃的症狀;如果陽明經的熱氣過盛,就會導致發狂。所以,在痘瘡發出來之前發生的驚厥,是可以治療的。但是,如果驚厥發在肝、脾、肺以外的皮膚肌肉之間,毒邪沒有解除,反而內傷於肝則發驚,傷脾則泄瀉,傷肺則喘急,所以痘瘡發出來之後發生的驚厥,是治不好的。心主血,而包絡主脈,所以毒邪從經脈而脈絡,從脈絡而孫絡,從孫絡而出於皮膚,這是順序。

蓋痘乃精血中之火毒,故走於血分,而後能貫膿結痂,若走於氣分,則為水泡白殼矣。夫經絡為血分,皮膚肌腠為氣分。皮毛者,肺之合;肌肉者,脾之合。皮膚、肌肉之中,有充膚熱肉之血,肝所主也,亦為氣分。故痘之順者,從經絡而出於皮膚,是以陸續出,而參差大小不齊,根窠收斂,界地分明。

白話文:

痘瘡是精血中的火毒,因此在血液中運行,然後才能形成膿和結痂。如果在氣血中運行,就會形成水泡和白色的外殼。經絡是血液的通道,皮膚、肌肉、腠理是氣血的通道。皮毛是肺的結合部位,肌肉是脾的結合部位。皮膚和肌肉之間,有充斥著熱肉的血,這是肝臟所主宰的,也是氣血的一部分。所以,順利的痘瘡是從經絡中流出到皮膚上,因此是陸續出現的,而且大小不一,根部收斂,界限分明。

蓋界地乃皮膚、肌肉,而不為邪毒所傷故也。血華色而潤澤,根紅頂白,氣領成漿,蓋氣行脈外而血隨氣化也。所謂逆證者,走於皮膚之氣分,則一齊湧出如痱,時俗所謂肺經痘者此也。如走於氣分而留於肌腠,則唇腫眼脹,肉先浮而痘反平塌,時俗所謂脾經痘者此也。

白話文:

總的來說,人體的防禦機制包括皮膚和肌肉,因此不會受到邪毒的侵害。血液呈鮮血的顏色並且潤澤,血液根部呈紅色,尖端呈白色,血液和氣體混合成漿狀,這是因為氣體在脈絡之外運行,血液隨之氣化。所謂逆證,是指風邪侵犯皮膚的氣分,那麼就會像痱子一樣密密麻麻地冒出來,這就是民間俗稱的肺經痘。如果風邪侵犯氣分並停留在肌肉之間,那麼嘴脣會腫脹,眼睛會浮腫,肌肉先浮腫,痘痘反而會平塌下去,這就是民間俗稱的脾經痘。

如走於氣分而留於充膚熱肉之血間,則皮薄而嬌紅可愛,光亮如燈,三者皆無血以成漿,終為不救,此因毒隨氣而走於肺脾肝,外合之皮膚肌肉間,實非肺經、脾經、肝經之痘毒也。又有一種夾疹之痘,此分走於氣分、血分,故尚為可治。若純走於氣分,雖智巧之士,不能為無米之炊矣。

白話文:

沒有

夫所謂險證者,乃火毒太盛,或阻滯於腎臟,或留蓄於心包。(毒滯於腎臟,則為腰疼肚痛,寒戰咬牙,甚則紫斑黑陷;毒留於心包,則壯熱煩躁,便血,神昏。)此事在良醫,急施妙用,表實者解表,裡實者疏里,熱毒盛者急宜清解,不起發者攻發為先。此乃可生可死之急證,匪延時日者也。

白話文:

所謂險證,是指火毒過於旺盛,或者阻滯在腎臟,或者停留在心包。(毒滯留在腎臟,則出現腰疼腹痛,寒戰咬牙,嚴重則會出現紫斑黑陷;毒停留在心包,則壯熱煩躁,便血,神昏。)遇到這種情況,良醫應當迅速採取緊急措施,表實證應當解表,裡實證應當疏裏,熱毒盛的應當急著清解,沒有發作的要先攻發出來。這是可以生與死的關鍵證候,不可以拖延時間。

故證有重輕,方有緩急,若服平和湯而愈者,原不死之證,勿藥亦可;服平和湯而後成不救者,醫之罪也。夫救逆之法,方書卻有冰肌散,治痘一齊湧出,服之復能斂入。予謂此方平易淺薄,焉能救其大逆!門人金西銘,在丹陽,得一救逆湯方。予於邱漢沖先生處,得一丸方。

白話文:

因此症狀有輕有重,治療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如果有服用平和湯而痊癒的,本來就不至於死亡,即使不服用藥物也能痊癒;服用平和湯後病情加重而無法救治的,這是醫生的過錯。救治病危之法,方劑書籍中確實記載有冰肌散,它可以治療天花一下子全部發出來的情況,服用後還能使天花斂入體內。我認為這個方劑平淡淺薄,怎麼能救治這種大逆之證!我的學生金西銘,在丹陽得到一個救逆湯方。我在邱漢沖先生那裡,得到一個丸劑方。

以此三方,斟酌增減,合為一方,名曰五類救逆丹,逆證、險證,服之皆有奇驗。至於表裡、血氣、寒熱、虛實,又在臨證之士,兼以湯藥治之可也。

白話文:

以這三方的藥方為基礎,斟酌增加或減少藥物,合成一個新的藥方,取名為「五類救逆丹」。對於逆證、險證,服用後都有奇特的療效。至於表裡、血氣、寒熱、虛實等證狀,還要在診治時,再根據實際情況,採用湯藥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