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七 (2)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七 (2)

1. 黃疸

脾俞、胃管、大溪、主黃疸。(千)然谷、主黃疸。一足寒一足熱。喜渴。太衝、主黃疸熱中。喜渴。中封、五里、主身黃。時有微熱。(甲乙云。不嗜食。少氣。身體重。)脊中、主黃疸腹滿不能食。脾俞、主黃疸喜欠。不下食。脅下滿欲吐。身重不欲動。勞宮、主黃疸目黃。

白話文:

脾俞穴、胃管穴、大溪穴,主治黃疸。(千)然谷穴,主治黃疸。一隻腳發冷一隻腳發熱。喜歡喝水。太衝穴,主治黃疸身熱。喜歡喝水。中封穴、五里穴,主治全身發黃。時常有微微發熱。(甲乙雲。不喜歡吃東西。氣短。身體沉重。)脊中穴,主治黃疸腹脹不能吃東西。脾俞穴,主治黃疸喜歡打呵欠。不想吃東西。肋骨下脹滿想吐。身體沉重不想動。勞宮穴,主治黃疸眼睛發黃。

中管、太陵、主目黃振寒。脾俞、治黃疸。(銅見腹脹。)脾俞、療腰身黃脹滿。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明)章門、療身黃羸瘦。(明下見鼓脹。)寅門穴、治馬黃黃疸。上齦里穴針三鋥。治馬黃黃疸。上齶穴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白話文:

  • 中管穴、太陵穴:主治目黃振寒。脾俞穴:治療黃疸。(銅針刺入腹脹部位。)脾俞穴:治療腰身黃脹滿、腹肚泄痢、身重、四肢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痛寒熱。(明朝人)章門穴:治療身體黃瘦羸弱。(明朝人)下見鼓脹。

  • 寅門穴:治療馬黃黃疸。上齦裏穴針刺三鋥:治療馬黃黃疸。上齶穴針刺三鋥:治療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舌下穴俠舌兩邊。針治黃疸。唇里穴針三鋥。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顳顬穴、針灸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俠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並黃。語音已不轉者。俠承漿穴、治馬黃急疫。巨闕七壯。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上管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男陰縫穴扳陰反向上灸。

白話文:

  • 舌下穴:位於舌頭兩側,針灸可治療黃疸。

  • 脣裏穴:針刺深度三寸,可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寒暑溫疫。

  • 顳顬穴:針灸可治療四時寒暑引起的疾病、疸氣溫病。

  • 俠人中穴:用火針治療馬黃引起的黃疸疫,患者全身發黃,言語不能轉動。

  • 俠承漿穴:治療馬黃急疫。巨闕穴灸七壯,可治療馬黃黃疸急疫等疾病。

  • 上管灸七壯:治療馬黃黃疸。

  • 男陰縫穴:將陰莖向上扳,反向上灸。

治馬黃黃疸。風府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熱府、針灸治馬黃黃疸。肺俞灸主黃疸。通治百毒。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俞、腳後跟、針灸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耳中穴、灸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頰裡穴、針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頰兩邊同法。手太陽灸隨年壯。

白話文:

  1. 馬黃黃疸,用風府穴針刺治療。此穴能治癒頭部各種疾病。

  2. 馬黃黃疸,熱府穴、肺俞穴針灸均可治療。

  3. 百毒的治療方法: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腳後跟穴均可針灸治療。

  4. 寒暑諸毒,用耳中穴灸可治療。

  5. 寒暑疫毒,用頰裡穴針刺可治療。

  6. 寒暑溫疫,用頰兩邊穴針刺,方法與頰裡穴相同。

  7. 手太陽穴灸法的針灸頻率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及體質狀況來決定。

治黃疸䚡。石子頭穴、灸七壯。治馬黃黃疸。錢孔穴、灸百壯。治黃疸。太衝穴、針灸治馬黃溫疫。(千)

五苓散治疸病發渴立效。瘀熱在裡。身黃腫。煎茵陳下。(服此不效。方可針灸。)

白話文:

五苓散用於治療疸病,服後立即可止渴。凡是瘀血、熱邪在體內,身體發黃、腫脹,以煎好的茵陳湯送服。(如果服用後仍然沒有效果,就可以採用針灸治療。)

2. 傷寒頭痛(余見頭痛)

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噦衄。肩不舉。(千)懸顱、主熱病頭痛身熱。懸釐、鳩尾、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少澤、主振寒。小指不用。頭痛。神道、關元、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三焦俞、主頭痛。食不下。太白、主熱病。先頭重顏痛。煩悶心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

白話文:

  • 溫留:主治傷寒、寒熱、頭痛、打噴嚏、流鼻血、肩不能舉。

  • 懸顱:主治熱病頭痛、身熱。

  • 懸釐、鳩尾:主治熱病偏頭痛、眼目外斜。

  • 少澤:主治振寒、小指不能用、頭痛。

  • 神道、關元:主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

  • 三焦俞:主治頭痛、食不下。

  • 太白:主治熱病、先頭重、顏面疼痛、煩悶、心身熱。熱症爭執時,腰痛,不能俯仰。

又熱病滿悶不得臥。身重骨痛不相知。溫溜、治傷寒身熱。頭痛噦逆。肩不得舉。(銅)風池、治頭痛。魚際、掖門、中渚、通理、主頭痛。(千)天池、療頭痛。(此見寒熱。)支正等、主頭眩痛。(見傷寒寒熱。)頭痛顛顛然。先取湧泉云云。(見傷寒。)魚際、療頭痛汗不出。

白話文:

又會有發燒,需要躺著卻滿悶無法睡覺。身體沉重,四肢僵硬疼痛,互相摩擦時也感覺不到疼痛。溫溜穴、治傷寒發燒。頭痛嘔吐打嗝。肩膀抬不起來。(銅人腧穴針灸圖中的)風池穴,治頭痛。魚際穴、掖門穴、中渚穴、通理穴,主治頭痛。(千金方中的)天池穴,治療頭痛。(以上是見到寒症和熱症的症狀。)支正穴等,主治頭暈頭痛。(見到傷寒寒熱症狀。)頭痛眩暈,先取湧泉穴等等。(以上見到傷寒症狀。)魚際穴,治療頭痛不出汗。

(見寒熱。)

治傷寒頭痛藥多矣。惟濃煎五苓散服。必效。不必針灸。予屢施與人皆效故也。

白話文:

治療傷寒頭痛的藥有很多種,但是濃煎五苓散服下,必然有效。不必針灸。我多次給人服用,都有效,因此我推薦它。

3. 傷寒寒熱

(余見自汗,傷寒無汗)

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身熱項強。振寒寒熱。甲云、主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眩痛。虛則行疣痂。(千)曲澤、主傷寒溫病。身熱煩心口乾。甲云、主心澹善驚。身熱煩心。口乾手清。逆氣嘔唾。肘瘈。善搖頭顏青。汗出不過肩。三間、主氣熱身熱喘。

白話文:

  1. 支正、少海:主治熱病。初期症狀為腰部和小腿疼痛,口渴,身體發熱,頸項僵硬,畏寒發熱交替出現。甲說:主治畏寒發熱交替出現,頸項腫脹。實證則肘部攣急,頭暈頭痛。虛證則生疣瘡。(千)

  2. 曲澤:主治傷寒、溫病。症狀為身體發熱,煩躁不安,口乾。甲說:主治心慌易受驚嚇,身體發熱,煩躁不安,口乾,手腳冰涼,逆氣嘔吐唾液,肘部疼痛,經常搖頭,面色發青,汗出不到肩膀。

  3. 三間:主治氣熱,身體發熱,喘氣。

甲云、寒熱口乾。身熱喘息。口急痛。善驚。肩貞、主寒熱項適歷。甲云、耳鳴無聞。引缺盆肩中熱痛麻。小不舉。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商丘、主寒熱好嘔。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鬲俞、中府、主寒熱。皮肉骨痛。少氣不得臥。支滿、肩井、關衝、主寒熱淒索。氣上不得臥。

白話文:

甲說、寒熱口乾。身體發熱喘息。口急痛。容易受驚。肩部堅硬、主寒熱頸部僵硬。甲說、耳鳴聽不到聲音。牽拉缺盆肩部中間發熱疼痛麻木。小便不能舉。溫留、主傷寒寒熱頭痛。商丘、主寒熱喜歡嘔吐。大椎、主傷寒燥熱盛重煩悶嘔吐。鬲俞、中府、主寒熱。皮肉骨頭疼痛。元氣不足不能夠睡覺。支滿、肩井、關衝、主寒熱悲痛。元氣上升不能夠睡覺。

列缺、主寒熱掌中熱。曲池、主傷寒餘熱不盡。天井、主傷寒振寒。頸項痛。衝陽、主振寒而欠。後谿、主身熱惡寒。

白話文:

列缺穴:主治寒熱掌中熱。

曲池穴:主治傷寒餘熱不盡。

天井穴:主治傷寒振寒,頸項疼痛。

衝陽穴:主治振寒而欠。

後谿穴:主治身熱惡寒。

4. 寒熱

(又見傷寒寒熱,中風寒熱)

復溜、治骨寒熱汗注不止。(銅)至陽、治寒熱解散。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明同。)光明、治身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啞門、治寒熱風痙。脊強反折。(銅)陶道、神堂、(見肩痛。)風池、治灑淅寒熱。陰郄、治灑淅畏寒。厥逆。魚際、治灑淅惡風寒。

白話文:

  • 復溜穴:治療骨頭疼痛、發熱、盜汗不止。(以銅針灸)

  • 至陽穴:治療寒熱散失,小腿抽筋疼痛,四肢沉重疼痛,氣短難以言語。(以明產生灸)

  • 光明穴:治療身體解除寒冷,小腿抽筋疼痛,無法長時間站立。(以銅針灸)

  • 啞門穴:治療寒熱風痙,脊椎強直反折。(以銅針灸)

  • 陶道穴、神堂穴:(請參考肩痛穴)

  • 風池穴:治療灑淅寒熱。

  • 陰郄穴:治療灑淅畏寒,厥逆。

  • 魚際穴:治療灑淅惡風寒。

虛熱。舌黃身熱。頭痛咳嗽。汗不出。痹走胸背痛。不得息。浮白、治發寒熱。腎俞、治頭重身熱。(見勞瘵。)顱囟、治身熱頭重。脅痛不得轉側。太白、陽綱、治身熱。(並見腹脹。)曲差、治身體煩熱。腦空、治勞疾羸瘦體熱。肺俞、治寒熱喘滿。(見勞瘵。)天池、治寒熱胸鬲滿。

白話文:

虛熱:舌頭發黃,身體發熱,頭痛咳嗽,汗出不暢,胸背疼痛,疼痛難以休息。浮白穴、治發寒熱。腎俞穴、治頭重身熱。(見勞瘵。)

顱囟穴、治身熱頭重。脅肋疼痛不能轉動身體。太白穴、陽綱穴、治身熱。(並見腹部脹氣。)

曲差穴、治身體煩熱。腦空穴、治勞疾羸瘦體熱。肺俞穴、治寒熱喘滿。(見勞瘵。)

天池穴、治寒熱胸鬲滿。

(見鬲滿。)少衝、治乍寒乍熱。(見傷寒。)神道、(見頭痛。)少海、治寒熱。膽俞、治振寒。(見頭痛。)臨泣、治灑淅振寒。(見腋腫。)魚際、療虛熱洒洒毛豎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胸背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明)鬲俞、療寒熱骨痛。

白話文:

見到喉嚨腫滿。少衝穴,治療忽冷忽熱。(見傷寒。)神道穴,(見頭痛。)少海穴,治療寒熱。膽俞穴,治療發抖畏寒。(見頭痛。)臨泣穴,治療畏寒顫抖。(見腋腫。)魚際穴,治療虛熱發抖寒毛豎立怕冷。舌苔發黃。身體發熱咳嗽喘息。痹症沿著胸背行走,無法休息。頭痛嚴重。不出汗。心煩發熱。氣短不足。(明)鬲俞穴,治療寒熱骨痛。

(見痰。)天突、(見頸腫。)療身寒熱。(下)腦空、療身寒熱。引項強急。飛揚、光明、主寒熱。(千見傷寒無汗。)臟腑積聚。心腹滿。腰背痛。飲食不消。吐逆。寒熱往來。小便不利。羸瘦少氣。三焦俞隨年。(又見勞。)又胃管百壯。(至千壯佳。)小腸俞、主三焦寒熱。

白話文:

(看到痰。)天突穴,(看到頸部腫脹。)治療身體寒冷和發熱。(下)腦空穴,治療身體寒冷和發熱。引項穴僵硬緊繃。飛揚穴、光明穴,主治寒冷和發熱。(千例見證傷寒無汗。)臟腑積聚。心腹滿。腰背痛。飲食不消化。嘔吐反胃。寒熱交替。小便不利。虛弱消瘦,氣短。三焦俞穴隨年增壯。(又見勞累。)又胃管百壯。(至千壯最好。)小腸俞穴,主治三焦寒熱。

(如灸腎法。)隨年。又膀胱三焦津液下大小腸。寒熱赤泄洞痢。腰脊痛。又小便不利。婦人帶下。五十壯。四肢寒熱。腰疼不得俯仰。身黃腹滿。食嘔。舌根直。灸脾俞並椎三穴。各七壯。盜汗寒熱惡寒。肺俞隨年壯。針五分。又陰都百壯。多汗寒熱。玉枕五十。(千翼)湧泉、主身體腰脊如解。

白話文:

(例如灸腎法。)根據年齡,又膀胱三焦津液下行到大小腸。出現寒熱、赤痢、洞痢、腰脊痛、小便不利、婦人帶下等症狀。五十歲的壯士,四肢寒熱,腰疼彎腰困難,身體發黃腹部脹滿,進食嘔吐。舌根直硬。灸脾俞、椎三穴。七壯。盜汗、寒熱、惡寒。灸肺俞,根據年齡壯數。針灸五分。又灸陰都穴一百壯。多汗、寒熱。灸玉枕五十壯。(千翼)湧泉穴,主治身體、腰脊筋骨鬆解。

(見虛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