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五 (5)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五 (5)

1. 足麻痹不仁

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千)陰陵泉、主足痹痛。中都、主足濕痹不能行。陽輔、陽交、陽陵泉、主髀樞膝骨痹不仁。陽關、環跳、承筋、主脛痹不仁。腰俞、風府、主足不仁。膀胱俞、大溪、次髎、主足清不仁。陽關、主脛痹不仁。(見足雜病。)浮郄、治髀樞不仁。

白話文:

至陰穴:主治由於感受風寒、從足小指開始的足部疾患,脈搏麻痺向上、向下發展。

陰陵泉穴:主治足部痹痛,使得人無法行走。

中都穴:主治足部潮濕麻痹,不能行走。

陽輔穴、陽交穴、陽陵泉穴:這三個穴位主治大腿部分和小腿骨麻痺。

陽關穴、環跳穴、承筋穴:主治小腿骨麻痹。

腰俞穴、風府穴:主治足部喪失知覺。

膀胱俞穴、大溪穴、次髎穴:主治足部容易疲勞、喪失知覺。

陽關穴:主治小腿骨麻痹。

浮郄穴:主治大腿上小部分的麻痹。

(銅見足雜病。)膀胱俞、治腳足不仁。(見腰腳。)白環俞、療手足不仁。(明下見脊。)上廉、治手足不仁。(銅見偏風。)犢鼻、髀關、陽陵泉、主膝不仁。(千見腰痛。)

白話文:

(1)銅見足雜病。膀胱俞:治療腳足不仁。(參見腰腳)

(2)白環俞:治療手足不仁。(參見明下見脊)

(3)上廉:治療手足不仁。(參見銅見偏風)

(4)犢鼻、髀關、陽陵泉:治療膝不仁。(參見千見腰痛)

列子載偃師造偈云、廢其腎則足不能行。是足之不能行。蓋腎有病也。當灸腎俞。或一再灸而不效。宜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但按略痠疼。即是受病處。灸之無不效也。

白話文:

《列子》中記載,偃師造了一首偈:廢棄了腎臟,那麼雙腳就會無法行走。這是因為,雙腳不能行走的根本原因是腎臟有病。這時應該針灸腎俞穴。有的人一兩次針灸,效果不好。這時,可以針灸環跳、風市、犢鼻、膝關、陽陵泉、陰陵泉、三里、絕骨等穴位。只要按壓這些穴位時,略有痠痛感,就是病症所在。針灸這些穴位,效果都很明顯。

2. 足不能行

(不能立,不收)

三陰交、療不能行。(明下)上廉、治喘息不能行。(見脅痛。)合陽、(見腰脊。)治履步難。天柱、行間、主足不任身。(千與銅同。)京門、主腰痛不能立。然谷、治䯒酸不能久立。(銅見失精。)承山、治戰慄不能立。(見腰腳。)漏谷、療不能久立。(明下見足寒熱。

白話文:

  • 三陰交:治療不能走路的疾病。(見《明下篇》)

  • 上廉:治療喘息不能走路的疾病。(見《脅痛篇》)

  • 合陽:治療腰脊疼痛的疾病。(見《腰脊篇》)

  • 天柱、行間:主治足部不能承重。(「千」與「銅」同音。)

  • 京門:主治腰痛不能站立。

  • 然谷:治療痠痛不能久站。(「銅」見《失精篇》)

  • 承山:治療戰慄不能站立的疾病。(見《腰腳篇》)

  • 漏谷:治療不能久站的疾病。(見《明下篇》,還見《足寒熱篇》)

)飛揚、療體重起坐不能。步履不收。腳腨酸重戰慄。不能久立坐。跗陽、療不能久立。坐不能起。(見腰腳。)申脈、治䯒寒不能久立。坐如在舟車中。(銅見腰腳。)中都、主不能行(光明同。)立。三里、主不能立。(並見足寒熱。)浮白、主足緩不收。(千)三里、衝陽、僕參、飛揚、復留、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

白話文:

飛揚:腿無法站立,且治療身體後又再起不能。步履不收:無法走路。腳腨:腳底的肌肉痠痛無力且顫抖。不能久立坐:無法站立或坐著很久。跗陽:腳背的肌肉疼痛,治療後也無法站立很久。坐不能起:無法從坐姿站起來。(見「腰腳」條目。)申脈:治療症狀是手腳冰冷,無法站立很久。坐著時,感覺好像坐在船車中。(銅見「腰腳」條目。)中都:主治症狀是無法走路。(光明相同。)立:主治症狀是無法站立。(都見「足寒熱」條目。)浮白:主治症狀是足部麻木不聽使喚。(千)三里、衝陽、僕參、飛揚、復留、完骨:主治症狀是足部麻痺,鞋子掉落了也渾然不覺。

下廉、主驚痹跗不收。(見乳癰。)豐隆、(見四肢厥。)脾俞、治四肢不收。(銅見腹脹。)支溝等、治四肢不舉。曲泉、大巨(銅同。)等、主四肢不收。(並見四肢厥。)三里、主不能久立。(見唾血虛損。)

白話文:

下廉穴:主治驚風、麻痹症,下肢無法伸屈。(見乳癰條。)

豐隆穴:(見四肢厥冷條。)

脾俞穴:治療四肢無法伸屈的症狀。(也見腹脹條。)

支溝等穴位:治療四肢無法舉起的症狀。

曲泉穴、大巨穴等穴位:主治四肢無法伸縮的症狀。(並見四肢厥冷條。)

三里穴:主治無法長時間站立的症狀。(見唾血虛損條。)

3. 足寒熱

(脛寒,又見足雜病)

至陰、主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腎俞、京骨、然谷、主足寒。陰市、主膝上伏兔中寒。行間、主厥。足下熱。中都、主足下熱。脛寒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里、條口、承山、承筋、主足下熱。不能久立。委中、治足熱厥逆滿。取其經血立愈。(銅)湧泉、治足下熱。

白話文:

  1. 至陰穴,主治風寒之邪從足小指開始,脈絡痹阻,上下不通。腎俞穴、京骨穴、然谷穴,主治足部寒冷。

  2. 陰市穴,主治膝蓋以上伏兔穴部位的寒邪。行間穴,主治足部厥冷,足心發熱。中都穴,主治足心發熱。

  3. 脛部寒冷,不能久立。濕痹阻滯,不能行走。三里穴、條口穴、承山穴、承筋穴,主治足心發熱,不能久立。

  4. 委中穴,治療足部發熱,厥逆滿盛。取此穴位放血,可立即痊癒。(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5. 湧泉穴,治療足心發熱。

喘滿。乃熱厥也。齊王患此。針之愈。至陰、治下熱。然谷、治足一寒一熱。(見不能立。)大都、(見腹滿。)治手足逆冷。隱白、(見屍厥。)太衝、治足寒。(見小便不利。)中封、治足逆冷。(見瘧。)陽陵泉、治足冷無血色。(見膝痛。)復溜、主䯒寒。不能自溫。

白話文:

  1. 喘滿:是一種熱厥病,齊王曾患此病,針灸治療後痊癒。

  2. 至陰:治療下焦的熱症。

  3. 然穀:治療足部冷熱交替的症狀(患者出現站立不穩的症狀)。

  4. 大都:治療腹部脹滿的症狀。

  5. 治手足逆冷:治療手腳逆冷的症狀。

  6. 隱白:治療屍厥的症狀。

  7. 太衝:治療足寒及小便不利的症狀。

  8. 中封:治療足逆冷及瘧疾的症狀。

  9. 陽陵泉:治療足冷無血色的症狀,以及膝蓋疼痛的症狀。

  10. 復溜:治療身體寒冷,無法自行溫暖的症狀。

(千)漏谷、療足熱腿冷疼。不能久立。麻痹不仁。(明下)史記、濟北王阿母足熱而懣。太倉公曰、熱蹶也。刺其足心各三所。案之無出血。病旋已。病得之飲酒大醉。

白話文:

(千)漏谷,治療腳熱、腿冷、疼痛。不能久立。麻痺不仁。(明朝《下']史記,濟北王母親腳熱而難受。太倉公說,這是熱蹶症。在她的腳心各刺了三個地方。一查並沒有出血。病很快就好了。這個病是因爲飲酒大醉而得的。

4. 足雜病

(跟股,䯒脛,腨腿,髀樞,余見腳膝攣)

僕參、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銅)浮郄、治腳股筋急。髀樞不仁。付陽、治髀樞股䯒痛。(見風痹。)飛揚、治足指不屈伸。(見歷節風。)經渠、治足心痛。(銅見熱病無汗。)築賓、治足腨痛。承筋、治腳腨酸。(見轉筋。)湧泉、療心中結熱。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

白話文:

  • 僕參:治療足跟疼痛,不能落地行走,腳麻木抽筋。

  • 浮郄:治療腿股筋緊張,大腿彎曲處麻木。

  • 付陽:治療大腿彎曲處和股骨疼痛。(見風痹。)

  • 飛揚:治療足趾不能屈伸。(見歷節風。)

  • 經渠:治療足心疼痛。(銅見熱病無汗。)

  • 築賓:治療足背疼痛。

  • 承筋:治療小腿肚痠痛。(見轉筋。)

  • 湧泉:治療心中鬱熱,腳底白肉處不能落地行走。

明下云、療足指盡疼。不得踐地。千云、湧泉、然谷、主五指盡痛。足不履地。三陰交、療不能行。(千)三陰交、療足痿不能行。(見膝腳痛。)上廉、療腳重不得履地。(見腳氣。)崑崙、療腳重不得履地。崑崙、治踹腫不得履地。然谷、治足跗腫。不得履地。中都、主脛寒。

白話文:

名醫下雲:治療腳趾全部疼痛。不能行走。千金方雲:湧泉、然谷穴,主治五指全部疼痛。足不能行走。三陰交穴,治療不能行走。(千金方)三陰交穴,治療足痿不能行走。(見膝腳痛。)上廉穴,治療腳沉重不能行走。(見腳氣。)崑崙穴,治療腳沉重不能行走。崑崙穴,治療踢傷腫痛而不能行走。然谷穴,治療足跗腫。不能行走。中都穴,主治小腿寒冷。

(見足寒熱。)絕骨、灸百壯。治風身重脛寒。(見中風。)條口、(大溪同。)療脛寒。(明見足麻。)梁丘、療大驚脛痛。冷痹膝痛。不屈伸。難經疏云、足脛寒者。腎主骨。有病先脛冷也。當以此求之。然谷、主足不能安。脛酸不能久立。(千)湧泉、太衝、主脛酸。

白話文:

(看見腳部寒熱。)絕骨,灸百次。治療風病,身體重,小腿冷。(看見中風。)條口,(大溪穴同。)治療小腿冷。(明顯看見腳麻。)梁丘,治療大驚風,小腿痛。冷痹使膝蓋痛。不能彎曲伸直。《難經疏》說,腳和小腿冷了,是腎主骨頭。有病先從小腿冷開始。當就此來求治。然而谷,主導不能安於腳步。小腿痠痛,不能長時間站立。(足三里、湧泉、太衝,主導小腿痠痛。

至陽、主脛疼。四肢重。少氣難言。承山、承筋、(又見轉筋。)主腳脛酸。腳急跟痛。腳筋急痛。環跳、內庭、主脛痛。不可屈伸。陽關、主脛痹不仁。至陽、主脛酸。(銅見寒熱。)膀胱俞、治脛寒拘急。不得屈伸。丘墟、療足腕不收。足脛偏細。(明)復留、主脛寒。

白話文:

至陽:主要治療小腿疼痛、四肢沉重、氣短、說話困難。

承山、承筋:主要治療腳脛痠痛、腳急跟痛、腳筋急痛。

環跳、內庭:主要治療小腿疼痛,不能彎曲或伸直。

陽關:主要治療小腿麻痺不仁。

至陽:主要治療小腿痠痛。(參考「寒熱」)。

膀胱俞:治療小腿寒冷拘急,不能屈伸。

丘墟:治療足腕部無法收縮,足脛偏細。(見《明堂》)

復留:主要治療小腿寒冷。

(千見足寒。)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谷、主髀樞中痛不可舉。臨泣、三陰交、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凡髀樞中痛不可舉。以毫針寒而留之。以月生死為數。立已。丘墟、主髀樞腳痛。陽輔等、主髀樞不仁。(見足麻痹。)

白話文:

(千見足寒。)環跳、束骨、交信、陰交、陰谷,主治大腿骨痛到無法抬起腿。臨泣、三陰交,主治大腿骨疼痛。不能行走。足外側皮膚疼痛。凡是大腿骨痛到無法抬起腿。用毫針刺入,留針。以一個月的時間為單位。當場痊癒。丘墟,主治大腿骨腳痛。陽輔等,主治大腿骨麻痺。(見足麻痺。)

膝以上病。宜灸環跳風市。膝及膝下病。宜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泉。足踝以上病。宜灸三陰交絕骨崑崙。足踝以下病。宜灸照海申脈。然須按其穴痠疼處灸之。方效。

白話文:

  1. 膝蓋以上的疾病。宜灸環跳、風市。

  2. 膝蓋到膝蓋以下的疾病。宜灸犢鼻、膝關、三里、陽陵泉。

  3. 腳踝以上的疾病。宜灸三陰交、絕骨、崑崙。

  4. 腳踝以下的疾病。宜灸照海、申脈。

  5. 但是一定要按壓穴位痠痛的地方進行灸療。效果纔好。

5. 腳氣

世有勤工力學之士。一心注意於事。久坐行立於濕地。不時動轉。冷風來擊。入於經絡。不覺成病。故風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開。腠理疏通。風如擊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腨脛表裡者。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覺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

白話文:

世上有那些勤快的人,一心一意地專注於工作。長時間地坐著或站立在潮濕的地方,又不時地到處走動。於是冷風突然襲來,侵入經絡,不知不覺間就生病了。所以風寒毒邪侵襲人體時,有時首先侵襲手足十指,這是因為汗毛孔張開,腠理疏通,風邪就如同箭矢一樣射入。有時首先侵襲足心,有時首先侵襲足趺,有時首先侵襲膝蓋以下的小腿的表裡。如果想讓一個人不得病,那麼在病邪侵襲的初期,就在他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灸上三、二十壯,這樣就可以治癒了。

不復發。(千)凡腳氣初得腳弱。便速灸之。並服竹瀝湯。灸訖可服八風散。無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者。半瘥半死。雖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後更發動。覺得便依此法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輕者、登時雖不即惡。治之不當。根源不除。

白話文:

腳氣病一發生,腳就無力。就要趕快灸一下,並服竹瀝湯。灸完後,可以服八風散。只要藥到病除,就沒有治不好的。關鍵是要趕快治療。如果只是灸而不服散,或服散而不灸的,有的一半痊癒,一半死亡。即使痊癒的,也有可能在一年或兩年後,再次發作。一旦覺得不適,就按照這個方法,趕快灸一下。和服用散藥的人,治十個,就有十個痊癒。這種病,即使病情較輕,當下雖然不覺得嚴重。但治療不當,根本原因沒有消除。

久久殺人。不可不以為意。初灸風市、次灸伏兔、次犢鼻、次膝兩眼、(一法忌灸。)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凡灸八處。一、風市百壯。多亦任人。輕者不可減百壯。重乃至一處五六百壯。勿令頓灸。三報之佳。二、伏兔百壯。亦可五十壯。三、犢鼻五十壯。有至百壯。

白話文:

長時間的病痛會使人死亡。所以不能不注意。最開始灸「風市」,接著灸「伏兔」,然後是「犢鼻」,還有「膝蓋的兩側眼睛」(有一種療法禁止灸這裡)。之後是「三里」、「上廉」、「下廉」、「絕骨」。總共灸八個穴位。一、「風市」要灸一百次壯。也可以隨個人意願而定。病症較輕的,不能灸少於一百壯。病症嚴重的,甚至一個穴位灸五六百壯。不要立刻施灸。三輪報已經很好了。二、「伏兔」要灸一百壯。也可以灸五十壯。三、「犢鼻」要灸五十壯。有灸到一百壯的。

四、膝眼。五、三里百壯。六、上廉百壯。七、下廉百壯。八、絕骨。凡此諸穴。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灸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則灸一腳。病兩腳、則灸兩腳。凡腳弱病、皆灸兩腳。一方云、如覺腳惡。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惡者。合四處灸之。

白話文:

四、膝眼穴,五、足三里穴,取百壯。六、上廉(三里穴上三寸),取百壯。七、下廉(三里穴下三寸),取百壯。八、絕骨穴(腓骨小頭前下方一寸)。

以上穴位不必一次灸完所有艾炷。可以每天分批灸,在三天內灸完所有的壯數。這是最好的。如果一腳有病,就灸這只腳;如果兩腳有病,就灸兩隻腳。如果腳部虛弱有病,都要灸兩隻腳。另一種說法是,如果覺得腳不適,就灸三里穴和絕骨穴,各灸一處。如果兩隻腳都不適,就灸四個地方。

多少隨病輕重。大要、雖輕不可減百壯。不差、速以次灸之。多多益佳。一說灸絕骨最要。人有患此腳弱不即治。及入腹、腹腫大上氣。於是乃須大法灸。隨諸俞及諸管關節腹背盡灸之。並服八風散。往往得瘥。覺病入腹。若病人不堪痛。不能盡作大灸。但灸胸中心腹諸穴。

白話文:

艾灸的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程度。總的來說,即使病情較輕,也不可減少艾柱的壯數。如果症狀沒有好轉,就要趕快增加艾灸的次數。灸得越多越好。有一種說法認為,艾灸絕骨穴最重要。有人患了這種病,腳走路無力,沒有及時治療。等到病入腹中,腹中腫大,呼吸上氣。這個時候就需要大法的艾灸。在背部、腹部、各俞穴和各管關節處都進行艾灸。另外,還服用八風散。常常能夠治癒。如果發現病入腹中,如果病人不能忍受疼痛,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艾灸,那就只艾灸胸部、腹部、背部中心部位的穴位。

及兩腳諸穴。亦有得好瘥者。亦依支法存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所以不取其法。氣不上者可用之。

白話文:

以及兩腳的穴位。也有治好的情況。也依照支法的同時存留舊法。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衝、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陰、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共十八個穴位。舊法多取百會、風府、五臟六腑的俞募穴位灸治。近年來灸治的人,都覺得引氣向上,所以不採用這種方法。氣不上來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

其要病已成恐不救者。悉須灸之。其足十指去指奇一分。兩足凡八穴。曹氏名曰八沖。極下氣有效。其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並大神要。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凡灸八沖。艾柱小作。病者非深相委悉。勿為灸。上廉、療偏風腲腿。腳不隨重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

白話文:

如果病症已經嚴重到恐怕無法挽救時,就必須全部針灸治療。足部十個腳趾,以一分為單位,使穴道距離指甲稍遠一些,兩隻腳總共八個穴道,曹氏稱之為「八沖」,可以大幅緩解病氣。足部十個腳趾的末端,稱為「氣端」,每天灸三壯,並適度進行推拿。八沖穴可每天灸七壯,直到氣下降為止。在灸八沖穴時,艾草柱要小一些。如果患者與醫生之間沒有深入的相處和了解,就不要進行針灸。上廉穴可以治療偏頭痛、半夜抽筋,腳無法動彈、無法踩地。腳氣、刺風、風濕、腳冷等疾病。

(明)肩井、治腳氣上攻。(銅)

千金云、腳氣一病最宜針。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非良醫也。針灸而藥。藥不針灸。亦非良醫也。此論其當。

若始覺腳氣。速灸風市、三里、各一二百壯。以瀉風濕毒氣。若覺悶熱者、不得灸。以本有熱。灸之則大助風生。食物大忌酒面海鮮。及忌房勞。不爾、服藥無益。(指)

白話文:

如果開始出現腳氣。趕快艾灸風市、三里穴,各200壯。來祛除風、濕、毒,氣。如果感到悶熱,不能灸。因為本來就有熱。艾灸就會大大助長風邪。飲食上忌酒、麵食、海鮮。以及忌房事。否則,服藥也沒有用。(根據)

有同舍為予言。史載之謂腳氣有風濕二種。宜瀉不宜補。只宜以沉香湯瀉。(見既效方)而不許其灸。千金方乃載灸法如此其詳。豈虛人患腳氣方可灸耶。故指迷方云、若覺悶熱不得灸。蓋有所見也。凡灸腳氣。三里絕骨為要穴。而以愛護為第一。予舊有此疾。不履濕則數歲不作。

白話文:

我的同僚告訴我,史書記載的腳氣有風濕兩種。宜瀉不宜補,只宜用沉香湯瀉去邪氣(見既效方),而不允許灸。千金方則詳細記載了灸法。難道是虛弱的人患上腳氣纔可以灸嗎?所以指迷方說,如果感覺悶熱就不可以灸,這是有道理的。凡是灸腳氣,三里絕骨穴是最重要的穴位,而愛護皮膚是最重要的。我過去有這種疾病,不踏足潮濕的地方,好幾年都不發作。

若履濕、則頻作。自後常忌履濕。凡有水濕。不敢著鞋踐之。或立潤地。亦不敢久。須頻移足而後無患。此亦愛護之第二義也。有達官久患腳氣。多服八味丸愈。亦以腳氣衝心。惟此藥能治之。

白話文:

如果經常在潮濕的地方行走,就會經常患上腳氣。因此,從那以後就經常避免在潮濕的地方行走。凡是有水濕的地方,都不敢穿鞋踐踏。或者站在潮濕的地上,也不敢久留。必須經常移動腳步,這樣才能避免患上腳氣。這也是保養身體的第二個意義。有一個達官久患腳氣,吃了很多八味丸才治癒。這也是因為腳氣衝擊了心臟,只有這種藥才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