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一 (2)

1.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同。素注云灸五壯。足少陽有臨泣穴矣。此亦有之。蓋此乃頭臨泣穴也。

白話文:

臨泣穴:位於眼睛的上方,直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七呼,得氣後瀉針。忌同側施針。素注中提到灸五壯。足少陽經也有臨泣穴,這裏是頭部的臨泣穴。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寸半。灸三壯。素注云、刺三分。

腦空二穴。一名顳顬。在承靈後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曹操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針立愈。忌同。素注云:按腦空在完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中。風池二穴。在腦空後髮際陷中。針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云在項後髮際陷中。甲乙經云、腦空後髮際陷中。

白話文:

腦空、風池兩穴。

腦空穴,又名顳顬穴。位置在承靈穴後一寸半,夾緊玉枕骨下陷的中間。針灸深度五分,得氣後立即瀉針。灸三壯。曹操患有頭風,一發作就會心神煩亂,頭暈目眩。華佗施針後立即痊癒。忌諱針灸。素註上說:腦空穴在完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上說在玉枕骨的中間。

風池穴。位置在腦空穴後髮際陷的中間。針灸深度七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名醫別錄中說:位置在項後髮際陷的中間。甲乙經中說:在腦空穴後髮際陷的中間。

針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艾炷不用大。忌同。

白話文:

針刺一寸二分深。治風病嚴重的,先補後瀉。治風病較輕微的,以經絡取穴。留針五次呼吸後,瀉針七次呼吸。灸法不及針法,每天灸七壯,總數達一百五壯。艾炷不用太大。忌用同部位兩穴。

當陽二穴。當童人直上入髮際一寸。療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三分。(明下)

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泣相近。故附入於此。

2.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頷厭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陽穴無下字。明堂同。)腦空上廉。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忌同。明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下腦空之上、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無所聞。

白話文:

頷厭兩個穴位。位於曲周穴的下方(足少陽穴沒有「下」這個字。明堂穴情況相同)。位於腦空的上面,最靠邊緣的地方。灸三壯。針灸七分深。留針七呼息。忌諱同時針灸兩個穴位。明堂穴雲:二分。素注云:位於曲角穴的下方,腦空穴的上面,最靠邊緣的地方。針刺七分深。如果針刺過深,會導致人耳聽不到聲音。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陽穴同。明堂無上字。)腦空中。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云、二分。素注云、在曲角上。腦空下廉。新校正云、按後手少陽中雲角上。此云角下。必有一誤。(懸顱二穴。在曲角上是)

白話文:

懸顱穴二穴,在彎曲的角的上面(足少陽穴的部位相同,但《明堂》一書中沒有「上」字),在腦空中。用艾灸灸三壯,用針刺入三分,留針三呼。明《素問》說,針刺二分。王冰《素問注》說,在彎曲的角的上面,腦空下緣廉肉部位。新校正本說,依照《後篇·手少陽中》說在彎曲的角的上面,這裡說彎曲的角的下面,必定有一處錯誤。(懸顱穴二穴,在彎曲的角的上面是正確的)

懸釐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陽穴。無上字。)腦空下廉。針三分。灸三壯。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足少陽穴同。)灸七壯。針三分。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壯。針三分。明下云、嚼而取之。

曲鬢二穴。在耳上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明作穴。)針三分。灸七壯。明下云、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

白話文:

曲鬢穴,位於耳上髮際彎曲的凹陷處,鼓起下巴時有空隙。(明代人記載此穴時寫做「曲發穴」)針灸的深度為三分,灸七壯。明代有人記載,曲發穴灸三壯。(《指迷賦》記載,曲鬢穴位於耳上,當耳殼被向前掩蓋時,正好在尖端上面。)

銅人云、曲鬢足少陽穴同。素問亦同。明堂下經云、曲發。疑發字誤也。(曲鬢穴是。曲發字誤。)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明作穴。)治目生膚翳。齒齦腫。灸三壯。明堂別無療病法。明云、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針八分。

白話文:

角孫二穴,位於耳郭的中間偏上部位。如果曲張貫穿皮膚而有孔(明作穴),可以治療眼睛生有翳膜、牙齦腫痛。艾灸三壯。明堂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明言作用為主治牙齒不能咀嚼食物、蛀牙疼痛腫脹。針刺八分。

按明堂云、角孫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則有療病法矣。銅人乃云、明堂別無療病法。豈後人增益之耶。將所治止此。因謂之無療病法歟。

白話文:

根據《明堂》記載,角孫穴主治牙齒不能咀嚼東西,齲齒疼痛腫脹,那麼就有治療疾病的方法了。而《銅人》卻說,明堂穴沒有其他的治療疾病的方法。難道是後人添加補充的嗎?將所治療的疾病侷限在這裡,所以才說沒有治療疾病的方法嗎?

竅陰二穴。在枕骨下。(足少陽穴云。在完骨上。)搖動有空。針三分。灸七壯。明云、五壯。針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白話文:

竅陰穴、完骨穴:

  1. 位置在枕骨下。(足少陽穴:在完骨上。)上下搖動有空洞。針灸深度三分。灸七壯。(明朝版本說:五壯。)針灸深度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此有竅陰矣。足少陽膽經亦有此穴。此當為頭竅陰也。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髮際一寸。針五分。灸七壯。明云、三壯。針三分。

顱息二穴。在耳後間青絡脈。灸七壯。不宜針。明云、顱息在耳後青脈間。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殺人。

白話文:

顱息穴、二穴。位於耳後青筋絡脈之間。艾灸七壯。不可針刺。明朝醫家雲,顱息穴在耳後青筋之間。艾灸三壯。針刺後出血不得多。出血多,會導致死亡。

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壯。針一分。明云、在耳內雞足青脈。

白話文:

兩個治療瘈脈的穴位。一個名稱為資脈。位於耳朵後面,雞足青絡脈。刺破後流出的血像豆汁。不宜出血過多。灸三壯。針灸深度為一分。明朝人云,位於耳朵內側,雞足青脈。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灸七壯。針三分。明云、二分。灸依年壯。

翳風二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明下云、三壯。在耳後尖角陷中。

3. 正面部中行六穴

素髎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外臺云、不宜灸。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三壯。若灸、可艾炷如小雀糞。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頓愈。忌同。明云、日灸三壯。至二百罷。若是水氣。唯得針此穴。若針余穴。水盡即死。下云、灸五壯。

白話文:

水溝穴位於人中,在鼻柱下方。針刺四分,留針五呼,得氣後就瀉針。灸的刺激沒有針刺的效果好。每天灸三次。如果要灸療,艾炷的大小如同小鳥的糞便。風水性腫脹。針刺這個穴位,水排出後,就會立即痊癒。禁忌同時針灸其他穴位。明確的說,每天灸三壯,連續兩百天就可以治療好。如果是水氣病,只能針刺這個穴位。如果針刺其他穴位,水排盡之後,人就會死亡。下文說,灸五壯。

兌端在唇上端。針二分。灸三壯。炷如大麥。明下云、在頤前下唇下。開口取之。

白話文:

兌端穴位於嘴脣上端。針刺深度為二分。施灸三壯。艾炷的大小如大麥。明亮的中醫古籍中說,兌端穴位於頤的前方,下嘴脣的下方,在開口的時候取穴。

齦交在唇內齒上齦縫筋中。針三分。灸三壯。

承漿一名懸漿。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壯。止七七。灸即血脈通宣。其風立愈。炷依小箸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忌同。明云、頤前下唇之下。針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差。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宣。其風立愈。下云、下唇稜下宛中。

白話文:

承漿穴又名懸漿。位於下巴的前方,嘴脣的下方,凹陷的中央。每天灸壯七次。連續灸七天。灸完之後,血脈通暢,並且呼吸暢通。

燒艾灸的炷要像小筷子頭的大小。針灸的深度為三分。針灸的時候感到氣刺,就立即出針。禁忌: 同一位置重複針灸。明代的醫師說:承漿穴位於下巴的前方,下嘴脣的下面。針灸的深度為三分半。針灸的時候感到氣刺,就立即出針。出針之後,再留針三呼的時間。慢慢地把氣引出。每天灸壯七次。連續灸七天,停四五天。然後再灸七次。如果一直灸,可能會導致足陽明脈斷裂。導致風疾不能康復。灸後要休息一段時間,讓血脈通順。這樣風疾就能立即康復。

下文說:承漿穴位於下嘴脣的稜線下方,凹陷的中央。

廉泉一名舌本。在頷下結喉上。(明云舌本間。)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云、二分。(千云。當頤直下骨後陷中。)

白話文:

廉泉穴別名舌本穴。位於下巴下面,喉結上面。(《明堂》說在舌根處。)灸三壯。針刺三分。得氣後就停止針刺。《明堂》說,針刺二分。(《千金要方》說,廉泉穴位於下巴直下的骨骼後面的凹陷處。)

4.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留三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稜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受刺、目大明。忌同。明云、宜細三稜針。針三分出血。下云、灸一壯。

白話文:

攢竹穴有兩個名稱。第一個名稱叫始光,第二個名稱叫光明,第三個名稱叫員柱。此穴位在兩眉頭凹陷處。不適合灸。針灸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呼,出針三吸,針灸時應徐徐出針。適合使用細三稜針刺入。宣泄體內的熱氣,針灸三次,眼睛就會非常明亮。此穴與太陽穴忌同時針灸。

《明堂》中說,宜使用細三稜針刺入。針灸深度為三分,且要見血。下面提到,灸一壯。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針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禁灸。忌同。明云、目內眥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一云、在目內眥外一分。

白話文:

睛明穴和二穴。別名淚孔。位於眼睛內眼角。針刺深度一寸半。留針三呼。雀目的人,可久留針。然後迅速出針。禁止灸。忌同房。明雲,眼睛內眼角頭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半寸。留針三呼。補益不宜灸。另一法雲,位於眼睛內眼角外一分。

按明堂云、針一分半。銅人乃云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亦云刺入一分。則是銅人誤寫一分為一寸也。

白話文:

《明堂》上說,針刺的深度是一分半。《銅人》上卻說,針刺的深度是一寸半。這兩者必定有一個錯誤。我看,面部針刺的深度,淺的才一深,深的也不過四分而已。而且,《素問》的《氣府》注中也說針刺的深度是一分。由此可見,《銅人》誤將一寸寫成一分。

巨髎二穴。夾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明云、巨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蹺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七七壯。

白話文:

巨髎穴共有二個穴位,位於鼻孔旁八分處,正對著瞳孔,是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位。針灸深度為三分,得氣後立即瀉針。灸療時,灸壯數為七壯。

明朝醫家雲:巨髎穴位於鼻孔下,夾在淚溝旁八分處,是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位。針灸深度為三分,灸療時,灸壯數為七七壯。

迎香二穴。在禾髎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忌同。

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二分。又手陽明穴云、禾髎一名長頻。直鼻孔。夾水溝旁五分。明云、和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下云、禾髎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灸三壯。

白話文:

禾髎穴有兩個穴位。在鼻孔下方,貼近水溝旁五分處。針刺深度二分。又手陽明穴雲,禾髎穴又名長頻,位於鼻孔直下方,貼近水溝旁五分處。明雲,禾髎穴位於鼻孔下方,貼近水溝旁五分處。下雲,禾髎穴位於鼻孔下方,貼近水溝旁五分處。灸三壯。

銅人經禾髎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窌。窌即髎也。上經乃作和髎。皆云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少陽穴復有和髎二穴。在耳前兌(素問作銳。)

白話文:

銅人經中,禾髎二穴位於鼻孔下方,夾在水溝旁五分處。明堂下方所經穴位為禾髎,禾髎就是髎穴。上經則將其做為和髎穴,兩者都位於鼻孔下方、夾在水溝旁五分處,因此這是一個穴位。而銅人手少陽穴也有兩個和髎穴,位於耳前兌穴(素問中做為銳穴)。

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諸經校勘。禾髎穴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