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一 (10)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一 (10)

1.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針一分。

竅陰有二。其一在此。其一在側頭部。此當為足竅陰也。

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云、臨泣去俠谿寸半。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針一分。不可灸。灸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

白話文:

俠谿穴和地五會穴。水穴。俠谿穴在足小指次趾間,第一節骨前凹陷中。灸三壯。針刺三分。明堂穴離俠谿穴一寸半。地五會穴共有兩個穴位。在足小趾次趾第一節骨後凹陷中,離俠谿穴一寸。針刺一分。不可灸。灸此穴會使人消瘦,不到三年就會死亡。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寸半。灸三壯。針二分。

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此亦有臨泣穴。此當蓋足臨泣也。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

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千云、一名絕骨。(外踝上三寸。又云四寸。)

陽輔二穴。火也。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千云、外踝上輔骨前。(余同。)

白話文:

陽輔二穴。屬火.在外踝上四寸.輔骨的前端如前三分.離丘墟七寸.灸三壯.針刺五分.留針七呼.千金翼方雲:「外踝上輔骨前.」其餘均相同.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下云、七壯。治䯒疼不能久立。與陽輔療病同。

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千云、一名足髎。在外踝上七寸。(一云三寸。)

白話文:

陽交穴,又名別陽穴。位於外踝上七寸,在小腿後側,當腓骨與跟腱之間。灸三壯,針六分,留針七呼。

《千金要方》雲:陽交穴,又名足髎穴。在外踝上七寸。(一說三寸。)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針六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七壯。至七七壯即止。明下云、一壯。素注、三壯。(千云。膝下外尖骨前。難疏。脛骨中微側少許。筋會陽陵泉。筋病治此。)

白話文:

陽陵泉穴,屬土。位於膝蓋下一寸外側的陷中。針灸六分。得到氣後就瀉針。也可以久留針。灸七壯,到七七壯為止。也有說法說灸一次。素注說,灸三次。千說:在膝蓋外側尖骨的前方。難經疏解釋說,在脛骨中間稍稍偏外一點,筋會聚的部位。筋的病症治療這個穴位。

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二寸。犢鼻外陷中。針五分。不可灸。千云、關陽。(一云關陵。)

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壯。針一寸。留十呼。忌同。明下云、在硯子骨宛宛中。灸三壯。甲乙云、五壯。

白話文:

環跳穴,位於大腿外側,在髀樞穴的中央。側臥伸直下腿,屈曲上腿,就可以取到環跳穴。針灸環跳穴,艾灸50壯,針刺深度1寸,留針10呼息。忌諱與其他穴位同時針灸。明下雲,環跳穴位於硯子骨婉轉的地方。艾灸3壯,甲乙雲,艾灸5壯。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陷中。療冷痹腳脛麻。腿膝痠痛。腰重起坐難。(明下)

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急擦熱手溫之。略止。日或兩三痹。偶謬刺以溫針。遂愈。信乎能治冷痹也。(亦屢灸此)不特治冷痹。亦治風之要穴。(見明堂。)銅人乃不載。豈名或不同。將其本不全耶。

白話文:

在冬季,在當風的地方賣市,很多人都患有受寒痹症。趕快搓熱雙手來溫暖身體。症狀稍微停止。一天或者兩三天就發作一次痹症。偶然誤用溫針刺穴,就痊癒了。確實能夠治療受寒痹症啊。(也多次灸治這一類疾病)不只是治療受寒痹症。也是治療風寒的要穴。(見明堂經。)銅人經上沒有記載。難道是因為名稱不同。還是因為本來就不齊全呢。

2.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針三分。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

刺立愈。明云、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針三分。千注、本節內側白肉際。

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千云、足大指內側。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灸三壯。針四分。

商丘二穴。金也。在內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明云。內踝上八寸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千云、內踝上八寸骨下。(又云:內踝上三寸。)

白話文:

三陰交穴有兩個穴位,位於內踝上三寸,骨頭凹陷處。(另有說法認為位於內踝上八寸,凹陷處。)灸三壯,針刺三分。以前宋國太子擅長醫術,出宮時遇到一位孕婦,太子診斷說:「是女性。」讓徐文伯也診斷一下,徐文伯說:「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針灸後,孕婦流產了,果然如徐文伯所說。因此,懷孕期間不能針灸。

千金方中也記載了三陰交穴的位置:內踝上八寸,骨頭下面。(又有人說位於內踝上三寸。)

漏谷二穴。亦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三分。明下云、灸三壯。

地機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三壯。針三分。明云、膝內側轉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白話文:

地機二穴:又名脾舍,為足太陰脾經的郄穴。從上一寸空穴處再走一寸,位於膝蓋以下五寸處。艾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明代醫家雲:在地基穴位於膝蓋內側,轉骨下陷之中。伸直膝蓋取穴。

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針五分。當曲膝取之。

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灸三壯。針五分。千云、白肉際二寸半。注云、一作三寸。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一云、上起筋間。灸三壯。

3.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衝陽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針五分。灸三壯。素注、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刺三分。千云、跗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一云二寸。)

白話文:

衝陽穴有兩個。在腳背上。距離陷谷穴三寸。針灸五分。灸三壯。素註上說:跗骨上方五寸的骨間動脈。針灸三分。千金方上說:跗骨上方五寸的骨間。距離陷谷穴三寸。(另一種說法是二寸。)

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寸半腕上陷中。(明下云。在系鞋處。)針五分。灸三壯。素注、在衝陽後二寸半。

新校正云、刺瘧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當從甲乙經作寸半。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下云、七壯。

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當舉足取穴。針八分。灸三壯。明云、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針六分。得氣即瀉。甲乙云、針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日七七壯。素注、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針三分。

白話文:

下廉二穴,別名為下巨虛。在足陽明胃經上,在上廉穴的下方三寸處。以站立姿勢,抬起腿取穴。針刺深度八分,灸壯三壯。

《明堂》記載,下廉穴在在上廉穴的下方三寸處,兩條筋和兩塊骨之間凹陷處。以蹲坐的姿勢取穴。針刺深度六分,得氣後立即瀉針。

《甲乙經》記載,下廉穴針刺深度三分,灸壯三壯。主治小腸氣虛,面色無華,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痛。灸之療效亦佳,每次灸壯七七壯。

《素問注》記載,足陽明胃經與小腸經相合,下廉穴在上廉穴的下方三寸處。針刺深度三分。

手陽明亦有下廉。此乃足下廉也。

條口二穴。在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五分。明云、在上廉下一寸。針八分。灸三壯。

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甄權云、治臟氣不足。偏風腰腿手足不仁。灸隨年為壯。明云、巨虛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針八分。得氣即瀉。灸大良。日七壯。下云、三壯。素注、在三里下三寸。又云、在膝犢鼻下䯒外廉六寸。

白話文:

上廉二穴:又稱作「上巨虛」,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處。當抬起腿部後,取穴於小腿的外側。艾灸此穴三壯,針灸深度為三分。甄權認為,艾灸上廉穴可以治療臟氣不足、偏風、腰腿手足麻木等症狀。艾灸此穴時,可以按照個人的年齡增減壯數。

明朝的醫家認為,巨虛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處。在兩條筋骨間的凹陷處,針刺深度為八分。當針灸得氣後,立即瀉針。艾灸此穴時,艾灸大良穴,每天艾灸七壯。

《素問》中記載,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三寸處。又提到,上廉穴位於膝犢鼻穴下方,小腿外側六寸處。

手陽明亦有上廉。此乃足上廉也。

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一云:䯒骨外大筋內。)當舉足取之。秦承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佗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

白話文:

三里穴,有上、下兩個穴位,屬於土行。位於膝蓋下三寸,小腿外側面兩條肌肉之間。(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腓骨外側,股二頭肌內側。)當伸直腿時取穴。秦承祖說,三里穴可以治療各種疾病,包括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脹、膝蓋痠痛、眼睛看不清等。華佗說,三里穴可以治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胸中瘀血、乳癰等疾病。外臺明堂說,人到了三十歲以上,如果不灸三里穴,就會導致氣血上衝,損害眼睛。

所以三里下氣也。(明同。)灸三壯。針五分。明云、針腹背每須去三里穴。針八分。留十呼。瀉七吸。日灸七壯。止百壯。素注、刺一寸。在膝下三寸䯒骨外廉兩筋肉分間(指云:深則足跗陽脈不見。集云:按之太衝脈不動。)

白話文:

所以三里(穴)有泄氣的作用(如《明堂》所說)。灸三壯。針刺五分深。明堂說,針刺腹部和背部,每每都要避開三里穴。針刺八分深,停留十次呼吸。瀉氣時吸七次氣。每天灸七壯,至百壯為止。《素問》注:針刺一寸深,位於膝蓋以下三寸,腓骨外側緣兩條肌肉分開的地方(指向:針刺太深,足跗陽脈就不會顯現。輯注:按壓太衝脈不會動)。

手有三里。此亦曰三里。蓋足三里也。銅人云、在膝下三寸。明堂素問注皆同。人多不能求其穴。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蓋。以中指住處為穴。或以最小指住處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予按明堂有膝眼四穴。蓋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也。又按銅人等經有犢鼻穴。蓋在膝臏下骭俠罅大筋中也。

白話文:

手上有三個穴位叫做「三里」。這個「三里」指的是足三里穴。銅人針灸經說,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處。明堂素問注也說在膝蓋下三寸處。很多人找不到這個穴位。通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圍住膝蓋,中指所在的位置就是穴位。或者用小拇指所在的位置做為穴位。這些方法都找不到真正的穴位。我認為明堂有稱四個穴位叫做「膝眼穴」。它位於膝蓋骨下兩側的凹陷處。另外,銅人和其他的經絡著作,都提到「犢鼻穴」。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外側的肌腱中間。

又按銅人有膝關二穴。蓋在犢鼻下二寸陷中也。而新校正素問注巨虛下廉云三里在犢鼻下三寸。則是犢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從膝頭下去三寸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千云:灸至五百壯。少亦一二百壯。)

白話文:

又根據銅人針灸圖有膝關和二穴。它們在大腿外側凹陷處,膝蓋骨下約兩寸的位置。但新校正的《素問》注釋中說,巨虛穴在犢鼻穴下三寸的地方。那麼,犢鼻穴以下三寸的地方纔是三里穴。不能隨便從膝蓋下來三寸的地方就作為三里穴。如果像現在的人那樣取穴,恐怕會取穴位置太高。(千金方中說:灸到五百次,最少也要灸一百到兩百次。)

犢鼻二穴。在膝臏下骭俠解(明堂作罅。)大筋中。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膝臏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明云、針三分。灸三壯。

白話文:

犢鼻穴,在膝蓋骨以下足踝骨旁分的中間。(明堂指出一個凹陷處),是大的筋中,治療膝蓋中間的疼痛、麻木,(使人)難以跪起。膝蓋骨腫脹潰爛的,不可治療。沒有潰爛的可以治療。如果是犢鼻穴很硬,不要馬上針灸,先用洗藥水洗滌熨貼。治療時,稍稍針刺就很好了。明堂說,針灸到三分,艾灸三壯。

按素問刺禁云、刺膝臏出液為跛。犢鼻在膝臏下骭。用針者不可輕也。

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明云三寸。)兩筋間。灸三壯。針二分。明云、五分。

明堂作三寸。銅人千金皆作二寸。千金注謂或云三寸。姑兩存之。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三分。不可灸。明下云、灸三壯。千注二十卷云、在膝上當伏兔下行二寸。臨膝取之。(又云。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屈膝得之。)

白話文:

【陰市、陰鼎】兩個穴位。別名陰鼎穴。位於膝蓋上方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拜倒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不可灸治。明朝的《下醫辯》中說,灸治三壯。《千金方》第二十卷中說,位於膝蓋上方,伏兔穴下方兩寸處。在膝蓋彎曲時取穴。(另有說法,位於膝蓋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面小筋上面的位置。彎曲膝蓋時取穴。)

銅人云。不可灸。明堂乃云灸三壯。豈以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耶。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一云、膝蓋上七寸。針五分。不可灸。明云、婦人八部諸病。通針三分。

白話文:

伏兔穴:位置在膝蓋上方六寸,以正跪姿勢取穴。另一種說法是位於膝蓋上方七寸。針刺深度為五分,不可灸。婦女八種病痛, 針刺深度三分即可。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針六分。明云、灸三壯。

膝眼四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中。主膝冷疼不已。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禁灸。(有人膝腫甚。人為灸此穴。遂致不救。蓋犯其所禁也。)

白話文:

膝眼有四個穴位。位於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處。主治膝蓋寒冷疼痛不已。針灸深度五分。留針三呼。瀉針五吸。禁止灸治。(有人膝蓋腫脹得很厲害。有人為他灸治這個穴位。結果導致無法挽救。這是因為犯了他的禁區。)

銅人無此四穴。明堂有之。故附入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