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一 (9)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一 (9)

1.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少衝二穴。木也。一名經始。在小指內廉端。(明下作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三壯。明云、一壯。

少府二穴。火也。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勞宮在手厥陰。)針二分。灸七壯。明云、三壯。

神門二穴。土也。一名兌沖。在掌後兌骨端陷中。灸七壯。炷如小麥。針三分。留七呼。

白話文:

神門穴,又稱兌沖穴,屬土。位於掌後,兌骨突出的盡頭,這塊骨頭凹陷的地方。灸七壯,壯數如同小麥,針刺三分,留針七個呼吸。

陰郄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針三分。灸七壯。

通里二穴。在腕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云、七壯。

靈道二穴。金也。去掌後寸半。或一寸。灸三壯。針三分。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又云、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得之。針三分。灸三壯。甄權云、屈手向頭取之。治齒寒腦風頭痛。不宜灸。針五分。明云、在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取之陷宛中。甲乙云、穴在肘內廉即後陷中動應手。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吸。不宜灸。下云、灸五壯。素注、五壯。

白話文:

少海穴,又名曲節,屬水,位於肘內側靠近肘端後方,距離肘端約五分,屈肘時可以找到。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甄權說,屈手朝頭部取穴。主治:牙齒疼痛、頭痛、腦風。不宜艾灸。針刺深度五分。明堂說,該穴位於肘內橫紋頭,屈手朝頭部取穴,在凹陷處。甲乙經說,該穴位於肘內側,即靠近肘端後方的凹陷處,動則應手。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三呼,瀉五吸。不宜艾灸。素注說,艾灸五壯。

銅人云、灸三壯。明堂下經素問注皆云灸五壯。上經甄權皆云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灸七壯。明下云、三壯。

極泉二穴。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灸七壯。針三分。

2.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少澤二穴。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壯。針一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一分。灸一壯。明云、三壯。

後谿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灸一壯。針一分。明云、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壯。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

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兌(素作銳。)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二呼。

養老二穴。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灸三壯。針三分。明云、在手太陽腕後五寸。去養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壯。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權云、屈手向頭取之。灸三壯。針二分。

3.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針一分。明云、灸一壯。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屈無名指著處是。灸三壯。明云、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令瘜肉日加。忌同。素注、灸三壯。(一名掌中。)

白話文:

勞宮穴和二穴,五行屬火。別名叫做五里。位於手掌中央,橫紋動脈中,屈無名指手指的地方就是。灸三壯。靈樞經中說,針刺二分即可,得氣後要立即出針。只可針一次,超過兩次會讓人虛弱。不能灸。灸了會使肉芽日益增長。勞宮穴和二穴不可同用。素問注說,灸三壯。(別名掌中穴。)

趙岐釋孟子云、無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今曰屈無名指著處是穴。蓋屈第四指也。(無名指當屈中指為是。今說屈第四指。非也。)

白話文:

趙岐解釋孟子說,無名指。手第四指也。現在說彎曲無名指指到的部位是穴位。這是因為彎曲第四指的緣故。(應當是彎曲中指纔是無名指。現在說彎曲第四指。這是不對的。)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針五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明下云、七壯。(千云。腕後三寸。或云掌後陷中。)

白話文:

間使穴,屬金。在手掌後方,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五壯。明朝時有學者提出,應該灸七壯。(《千金方》說:間使穴在腕後三寸,或者說在手掌後方的凹陷處。)

郄門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陰郄。針三分。灸五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素注、內廉下。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針六分。灸三壯。

4.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關衝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忌同。素注、三壯。(一云。握拳取之。)

白話文:

關衝穴和衝陽穴。五行屬金。在手上的小指與無名指之間,靠近指甲根部,距離指甲角的距離像韭菜葉的寬度。針灸深度為一寸,艾灸一壯。禁止同時針灸這兩個穴位。素問注中記載,艾灸三壯。(還有一種說法:握拳取穴。)

液門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針二分。灸三壯。(一云。握拳取之。)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云、二壯。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留三呼。不可灸。忌同。素注、灸三壯。

外關二穴。正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明云、三壯。

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忌同。明云、五壯素注、三壯。(千云。腕後臂外三寸。)

白話文:

支溝穴這個穴位在手腕後三寸,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中。針灸二分,艾灸二到七壯。不要同時治療兩個穴位。明朝的針灸文獻上說,五壯是本經記載的,三壯是素問記載的。(《千金翼方》說,支溝穴在手腕後外側三寸的位置。)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明云。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溝上一寸。禁針。灸七壯。明云:五壯。

四瀆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上(明堂作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云、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針三分。灸三壯。忌同。明云、五壯。素注、刺一寸。(千。肘後兩筋間。)

白話文:

天井穴,屬土。位於肘後外側骨頭上,肘上方(《明堂》說是肘下方),一寸兩筋之間的凹陷處。彎曲手肘就可以找到。甄權說:彎曲手肘後一寸。叉手按住膝蓋,在兩筋骨之間的縫隙處取穴。針灸深度三分。艾灸三壯。禁忌同。明堂說:艾灸五壯。素注說:刺入一寸。(按:《千金方》說:肘後,兩筋之間。)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灸三壯。針三分。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針一分。灸二壯。明云、在肩下外關腋斜肘分下行。針六分。灸三壯。素注、肩下臂外關腋。

白話文:

消濼二穴: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窩斜向下行。針刺深度為一寸。艾灸二壯。

明朝醫家註解:消濼二穴位於肩下,外關穴腋窩斜向下行。針刺深度為六寸。艾灸三壯。

《素問》注釋:消濼二穴位於肩下,手臂外側,腋窩。

5.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灸三壯。針三分。留六呼。千云、足大指聚毛中。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寸半陷中。今附。凡診太衝脈。可決男子病死生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云、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灸五壯。素注、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刺腰痛注云、在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

白話文:

太衝穴兩個穴位。屬土。位於足部大拇指根部第二個關節後二寸或一寸半的凹陷處。現在補充說明。凡是診斷太衝穴的脈象,可以判斷男子的病症是死是生。針刺太衝穴,深度為三分。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灸太衝穴,灸五壯。素註上說,太衝穴位於足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本節後二寸,動脈處。刺腰痛註上說,太衝穴位於大拇指本節後內側二寸。

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素注、內踝前寸半。甲乙云、一寸。(千與素同。又云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一名懸泉。)

白話文:

中封穴,屬金,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在凹陷處。伸足取之,才能準確。針刺四分,留針七呼。灸三壯。素問註解:內踝前一寸半。甲乙經說:一寸。(以一千金與素問為準。又說在內踝前一寸,沿著斜行的小脈向上。別名懸泉穴。)

蠡溝二穴。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明下云、七壯。(又云交儀在內踝上五寸。恐即蠡溝穴。但別出蠡溝。故不可曉。蠡溝二穴。亦名交儀。)

白話文:

蠡溝穴,位於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經。針灸二分。留針三呼。灸三壯。明下雲:七壯。(另一種說法是交儀穴位於內踝上五寸。恐怕是蠡溝穴。但又分別有蠡溝穴,所以不可知。蠡溝二穴,也叫交儀穴。)

中都二穴。一名中郄。在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針三分。灸五壯。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四分。灸五壯。(犢鼻在足陽明。)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又云、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又在膝曲橫紋頭。針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曲泉穴有兩個穴位,屬水,位於膝蓋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與輔骨之間的凹陷處。屈膝取穴。又有人說,位於膝蓋正中,屈膝時,內外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還有一種說法,在膝蓋橫紋的起點處。針灸深度為六分,可以灸壯三壯。

陰包(明堂作胞。)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針六分。灸三壯。明云、七壯。

五里二穴。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灸五壯。針六分。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氣衝在腹部第三行。(陰廉穴氣衝同。)

白話文:

五里二穴。位於氣衝穴下三寸,陰股中動脈處。使用艾灸灸五壯,針灸時針入六分。用於治療腸中滿熱閉塞,小便不通。氣衝穴位於腹部第三行。(陰廉穴與氣衝穴相同。)

五里有二。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其一在此。當為足五里也。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灸三壯。即有子。針八分。留七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