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手少陽三焦經

共二十三穴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頭痛,口乾,喉痹,霍亂,胸中氣噎,不食時,臂痛,不能舉,目昏昏。

○主三焦邪熱,口渴,唇焦,口氣,宜瀉此出血。

○壅熱盛於三焦,關衝最宜(玉龍賦),兼啞門,活舌,緩不語(百證賦),治熱病煩心滿悶,汗不出,掌中大熱如火,舌本痛,口乾,消燥,久熱不去(捷徑),凡初中風暴僕,昏沉,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針少商、商陽、中衝、少衝、關衝、少澤,使血氣流通,乃起死回生,急救之妙穴(乾坤生意)。

白話文:

○三焦的壅熱非常嚴重,尤其關衝穴最適合治療(玉龍賦),同時配合啞門穴、活舌穴,緩解不說話的症狀(百證賦),治療熱病煩躁,心臟悶痛,汗水不出,掌心像火一樣灼熱,舌根疼痛,口乾,消瘦乾燥,長期發熱不退(捷徑),凡是中風昏倒,昏迷不醒,痰液壅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灌不下去,立即用三稜針刺少商穴、商陽穴、中衝穴、少衝穴、關衝穴、少澤穴,讓血氣流通,可以起死回生,是急救的妙穴(乾坤生意)。

液門在手小指次指間合縫紋頭,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治驚悸,忘言,寒厥,臂痛,不得上下,痎瘧,寒熱,頭痛,目眩,赤澀,泣出,耳暴聾,咽外腫,牙齦痛,若手臂紅腫,痛楚,瀉之出血為妙。

白話文:

此藥方主要治療驚悸、失語、寒顫、手臂疼痛、無法正常活動、痎瘧、寒熱交替、頭痛、頭暈、眼睛發紅、乾澀、流淚、耳朵突然失聰、咽喉腫脹、牙齦疼痛等症狀。如果手臂紅腫、疼痛難忍,瀉藥可以讓出血以改善症狀。

○治耳聾不得眠,針入三分,補之(千金),兼中渚,治手臂紅腫(玉龍賦),兼魚際,能療喉痛(百證賦)。

中渚在手無名指後,本節後骨直對,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臂指痛,不得屈伸,頭痛,目眩,生翳,不明,耳聾,咽腫,久瘧,手臂紅腫,瀉之出血,灸五壯。

白話文:

主治熱病,汗不出,手臂手指疼痛,無法彎曲伸直,頭痛,頭暈,長眼翳,看不清楚,耳聾,咽喉腫脹,久治不愈的瘧疾,手臂紅腫,瀉血後出血,灸五壯。

○針久患腰疼,背痛(太乙歌),兼液門,治手臂紅腫(玉龍賦),治久患傷寒,肩背痛(席弘賦),脊心後痛,針此立愈(通玄賦),五指不便,取中渚(靈光賦)。

白話文:

  1. 針灸治療長期的腰痛、背痛(取自《太乙歌》)。

  2. 治療手臂紅腫(取自《玉龍賦》)。

  3. 治療長期的傷寒、肩背痛(取自《席弘賦》)。

  4. 治療脊心後痛,針灸此穴位立馬痊癒(取自《通玄賦》)。

  5. 五個手指不靈活,取中渚穴位(取自《靈光賦》)。

陽池在手表腕上陷中,自本節後骨直對腕中,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治消渴,口乾,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臂不能舉。

○消渴,口乾,灸五十壯(千金),治手腕疼,無力,不能上舉至頭,可灸七壯(神農經)。

外關在陽池後二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耳聾渾焞,無聞,肘臂五指痛,不能握,若脅肋痛者,瀉之。

○治肘臂不得屈伸,五指盡疼,不能握物,可灸七壯(神農經),兼大陵,支溝,治肚痛秘結(玉龍賦)。

支溝在陽池後三寸,針二分,留七呼,灸七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暴喑,鬼擊卒,心痛,產後血暈,不省人事,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

白話文:

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症狀如:出汗異常、肩部和手臂痠痛沉重、肋間疼痛、四肢無力、霍亂、嘔吐、嘴巴緊閉不能張口、突然啞了聲音、中惡風於夜、心痛、產後血暈、意識不清、凡三焦相火上升、大便不通、肋骨兩側疼痛的情況,都應該用瀉法治療。

○治頸漏,馬刀,灸百壯(千金),兼照海,能通大便之秘,又合外關,大陵,治肚疼秘結。

白話文:

  • 治療頸部淋巴結腫大,可以用針灸治療,在百壯穴(千金方)灸百次,同時照海穴也能通大便,還可以配合外關、大陵穴一起治療腹部疼痛和便祕。

會宗在陽池後三寸,於支溝平,微前五分,針三分,灸三壯,一日禁針。</p

2. 手少陽三焦經流注

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外側(關衝穴),上出兩指之間(本節前腋門穴,本節後中渚穴),循手表腕(陽穴)也,出臂外兩骨之間(支溝穴),上貫肘(天井穴),循臑外上項,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䪼,頰骨也),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穴名),交頰至目銳眥(自此交入足少陽),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於寸口,虛者,人迎反小於寸口也(靈樞)。○亥時,自中衝交與關衝,循臂上行至耳門穴止(入門)。

白話文:

手少陽經的脈絡,起始於小指和中指的末端外側(關衝穴),向上經過兩指之間(前臂本節前面是腋門穴,後臂本節是中渚穴),循著手背、腕部(陽穴),再從手臂外側兩塊骨頭之間(支溝穴)出來,向上貫穿肘部(天井穴),沿著臑外側向上到項部,挾帶著耳朵後面,一直向上超出耳角,向下彎曲經過臉頰直到顴骨(顴骨,即面頰骨),它的分支從耳朵後面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經過客主人前面(穴位名),交會於臉頰到眼睛的銳利部位(從此交入足少陽經),這個經脈如果發生病變就會導致耳聾,頭昏腦脹,咽喉腫痛,喉嚨閉塞,這是由氣所致的疾病,汗出,眼睛銳利疼痛,臉頰疼痛,耳朵後面、肩膀、臑、手肘、手臂外側都疼痛,小指、中指不能用,病情嚴重時,人迎穴會比寸口穴大一倍,病情虛弱時,人迎穴反而比寸口穴小(《靈樞》)。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經脈從中衝穴交會與關衝穴,沿著手臂向上運行到耳門穴結束(《針灸入門》)。

3.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凡四十六穴

關衝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握拳取之。手少陽脈之所出,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關衝穴和衝陽穴這兩個穴道,位於手上的小指和無名指末端的外側,距離指甲角約一粒米,握拳取穴。手少陽三焦經脈起始的部位,屬於井穴,針灸深度為一分,留針三口呼氣的時間,可以灸三壯(出自《銅人》)。

液門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間本節前陷中,手少陽脈之所流,為榮,握拳取之,針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液門二穴,在手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第一關節的皺褶裡,是手少陽三焦經絡氣血流注的地方,屬榮穴,握拳取穴,針灸時針刺入的深度是二分,留針三呼的時程,也可用灸法治療,以三壯為宜。(出自《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液門下一寸,握掌取之。手少陽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中渚穴:位於小指次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後方的凹陷中,液門穴(手掌小指側,掌骨與腕骨關節處)下一寸的位置,握掌時取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的時間,可灸三壯。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銅人)。○在手掌背橫紋陷中,手少陽脈之所過,為原,針入三分,留三呼,禁不可灸(銅人)。

白話文:

陽池有兩個穴位,另一個名稱叫做別陽,位於手腕的凹陷處(根據銅人經)。在手掌背橫紋的凹陷處,手少陽經經過的地方,是原穴。針灸深度為三分,留針三呼,禁止灸療(根據銅人經)。

外關二穴,在腕後二寸陷中,在陽池後二寸,手少陽絡別走心主,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中,陽池後三寸(銅人)。○在腕後臂外三寸(資生)。○手少陽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壯(銅人)。

白話文:

支溝穴有兩個,位於手腕後方,三寸的部位,在兩骨之間的凹陷處。陽池穴的後三寸處。(銅人)

位於腕後外側,三寸處。(資生)

循行在手少陽經的穴位,針刺進去三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用艾草灸二至七壯。(銅人)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銅人)。○在支溝外旁一寸空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銅人)。○在陽池後四寸(入門)。○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資生)。○可灸七壯,禁不可針(銅人)。

白話文:

在手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的地方,有三個陽經的絡穴。

大腸經的陽池穴:在陽池穴後四寸外。

小腸經的肘髎穴:在肘關節前面五寸,靠外側的凹陷處。

三焦經的外關穴:在大交脈支溝上一寸處。

這三個穴位都可以灸七壯,但不能針刺。

四瀆二穴,在肘前六寸外廉陷中,針入六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後,肘上一寸陷中(銅人)。○在曲肘後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中,又云肘後兩筋間,屈肘乃得之(資生)。○手少陽脈之所入,為合(銅人)。○針入一寸,陷七呼,可灸三壯(靈樞)。

白話文:

天井二穴,位於肘外大骨的後面,肘上一寸的凹陷中(銅人)。在彎曲的手肘後一寸,用手按住膝蓋,在兩個筋骨之間的縫隙中,也有人說在肘後兩個筋之間,彎曲手肘才能找到(資生)。手少陽脈的所在之處,是穴位的合穴(銅人)。針刺一寸,向下刺七次,可以灸三壯(靈樞)。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消濼二穴,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針入六分,可灸三壯(銅人)。

臑會二穴,一名臑髎,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壯(銅人)。

肩髎二穴,在肩端腨上陷中,舉臂取之(銅人)。○在肩端外陷,腨會上斜(入門)。○針入七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肩髎穴有兩個穴位的位置,第一個位置在肩端肌肉的上方陷處,抬起手臂取穴(銅人)。第二個位置在肩端的外陷處,肌肉交會往上斜(入門)。針灸深度為七分,可以灸三壯(銅人)。

天髎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針入八分,可灸五壯(銅人)。○肩上廉十穴,肩髎極外巨骨次之,肩井又次之,秉風又次之,天髎極其里(綱目)。

白話文:

天髎穴,在肩膀。骨盆的凹陷處,往上到鎖骨之間,針刺深度為八分,可以灸五次壯(銅人)。○肩部前面共有十個穴位,肩髎穴最外側,巨骨穴其次,肩井穴再次,秉風穴又再次,天髎穴最裡面(綱目)。

天牖二穴,在頸大筋前,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一寸陷中(銅人)。○在耳下頸大筋外,發際上一寸(入門)。○針入一寸,留七呼,禁不宜灸,若灸之,面腫眼合,先取噫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瘥(銅人)。

白話文:

天牖穴,位於頸部的大筋前,缺盆穴的上方,天容穴的後方,天柱穴的前方,完骨穴的下方,發際線上一寸的凹陷處(據銅人)。天牖穴,位於耳下頸部的大筋外側,發際線上一寸(據入門)。針刺天牖穴,深度為一寸,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不宜艾灸。若艾灸天牖穴,可能會導致面部腫脹、眼睛閉合。先讓患者做噫嘻的動作,然後針刺天牖穴、風池穴,病症即可痊癒(據銅人)。

翳風二穴,在耳珠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