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手厥陰心包絡經

共九穴

天池在乳後一寸下五分針三分灸三壯

主治目䀮䀮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逆臂腋腫痛四肢不舉上氣寒熱瘧熱病汗不出○治頸漏瘰癧灸百壯(千金)兼委陽穴腋腫針而速散(百證賦)

白話文:

主治眼睛昏花不明、頭痛、胸脅煩滿、咳嗽、嘔吐、腋下腫痛、四肢不能抬舉、心慌、寒熱、瘧疾、汗不出。

治療頸部癤腫,灸百壯(見《千金》),同時針刺委陽穴,腋下腫脹可以用針灸治療,效果較快(見《百證賦》)。

天泉在臂內極泉直下一寸大些針六分灸三壯一日針二分

主治惡風寒胸脅痛肢滿咳逆膺背胛臂間痛

曲澤在臂內廉橫紋正中居手太陰尺澤之後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臂肘搖動掣痛不可伸傷寒嘔吐氣逆○兼少商治血虛口渴(百證賦)

郄門在掌後去腕五寸針三分灸五壯

主治嘔吐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間使在掌後三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沫少氣中風氣塞昏危不語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霍亂乾嘔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咽中如鯁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可灸鬼邪隨年壯○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又十三鬼穴云此名鬼路針百邪癲狂當在第九次下針(千金)治脾寒寒熱往來渾身瘡疥灸七壯(神農經)兼風池環跳治瘧疾又兼氣海中極三里針小腹便澼(太乙歌)治痎瘧(玉龍賦)兼天鼎治失音休遲(百證賦)兼水溝治邪癲(靈光賦)治熱病頻噦(捷徑)

白話文:

主治:傷寒結胸,心懸如飢,嘔吐痰沫,少氣中風,氣塞昏迷危急不語,卒然狂亂,胸中澹澹惡風寒,霍亂乾嘔,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咽中如鯁,婦人月水不調,小兒客忤,久瘧。可灸鬼穴隨年壯○乾嘔不止,所食即吐不停,灸三十壯。若四肢脈絕不至者,灸之便通。此法能起死人。又治卒死,灸百息又十三鬼穴,雲此名鬼路針,百邪癲狂,當在第九次下針(《千金》)。治脾寒,寒熱往來,渾身瘡疥,灸七壯(《神農經》)。兼風池、環跳穴治瘧疾。又兼氣海、中極、三里穴,針小腹便澼(《太乙歌》)。治痎瘧(《玉龍賦》)。兼天鼎穴治失音休遲(《百證賦》)。兼水溝穴治邪癲(《靈光賦》)。治熱病頻噦(《捷徑》)。

內關在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對針五分灸五壯

主治中風失志實則心暴痛虛則心煩惕惕面熱目昏肢滿肘攣久瘧不已胸滿腸痛實則瀉之生瘡灸之○治心疼腹脹腹內諸疾可灸七壯(神農經)合照海能醫腹疾之塊(玉龍賦)兼公孫治肚痛(席弘賦)治傷寒太陰經四日者先用照海公孫後用內關施治(攔江賦)兼建里掃盡胸中之苦悶(百證賦)胸滿腹痛針內關(標幽賦)

白話文:

  1. 主治中風失志、實證則心臟暴痛,虛證則心煩、警惕、臉紅、眼睛昏花、四肢關節彎曲、久瘧不去、胸悶、腹痛,實證則瀉之,生瘡則灸之。

  2. 治癒心痛、腹脹,腹內各種疾病,可以用灸法治療七次(神農經)。

  3. 合照海穴可以治療腹疾的腫塊(玉龍賦)。

  4. 合公孫穴治療肚痛(席弘賦)。

  5. 治療傷寒太陰經四天的病人,先用照海、公孫穴,然後用內關穴治療(攔江賦)。

  6. 合建裏穴可以消除胸中的苦悶(百證賦)。

  7. 胸悶腹痛,針灸內關穴(標幽賦)。

大陵在掌後正橫紋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熱病汗不出舌本痛喘咳嘔血心懸如飢善笑不休頭痛氣短胸脅痛驚恐悲泣嘔逆喉痹口乾目赤肘臂攣痛小便如血○治胸中疼痛胸前瘡疥可灸三壯(神農經)吐血嘔逆灸五十壯又凡卒患腰腫附骨癰疽節腫遊風熱毒此等疾但初覺有異即急灸之從手掌後第一橫紋後兩筋間灸五壯立俞患左灸右患右灸左當中者兩手俱灸又此為鬼心治百邪癲狂在第四次下針(千金)兼勞宮療心悶瘡痍又合人中頻瀉全去口氣又合外關支溝治肚疼秘結(玉龍賦)

白話文:

主治:

  • 熱病不出汗,舌根痛,喘咳,嘔血,心絞痛,如飢餓感,善笑不止,頭痛,氣短,胸脅痛,驚恐悲傷,嘔吐反胃,喉嚨疼痛,口乾,眼睛紅赤,手肘僵硬痠痛,小便帶血;
  • 胸中疼痛,胸前有瘡或疥瘡,可以用艾灸治療,在合谷穴灸三壯(神農經);
  • 嘔吐反胃,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五十壯。此外,凡是突然出現腰部腫瘤、骨癌、膿瘡、關節腫脹、遊走性風熱毒等疾病,當一開始感到不適時,應立即灸療,在手掌後第一條橫紋後,兩條肌腱之間灸五壯,就會立竿見影。如果是左側的疾病,則灸右側的穴位;如果是右側的疾病,則灸左側的穴位;若是正中間的疾病,則雙手都灸。另外,鬼心穴可以治療各種邪氣和癲狂,在第四個次序下針(千金)。
  • 勞宮穴可以治療心悶、瘡痍,合人中穴可以治療頻瀉,並去除口臭;外關穴和支溝穴可以治療腹痛和便祕(玉龍賦)。

勞宮在掌心屈中指無名指取之居中是穴針二分灸三壯

主治中風悲笑不休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可轉側吐衄噫逆煩渴食不下胸脅肢滿

2. 手厥陰心包經流注

手厥陰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隔,歷絡三焦。其肢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曲澤穴),下臂行兩臂之間(間使穴、腕中、大陵穴),入掌中(勞宮穴),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自此交入手少陽)。

白話文:

手厥陰心包經的經脈,起於胸中,出屬於心包,向下經過橫膈膜,聯繫三焦。其經脈循行於肢體的部位:從胸部出來,經過肋骨下方,腋窩三寸處,向上抵達腋下,向下經過手臂內側,在太陰肺經和少陰腎經之間運行,進入肘部(曲澤穴),向下經過前臂兩筋之間(間使穴、腕中、大陵穴),進入掌中(勞宮穴),沿著中指走到手指尖端(中衝穴)。其分支經脈:從掌中沿著小指的次指(無名指)走向手指尖端(自此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

是動則病,手心熱,肘臂攣急,腋腫,甚則胸脅肢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善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盛者,寸口大一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小於人迎也(靈樞)。○戌時自腧府交與天池,從手臂下行至中衝穴止(入門)。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白話文:

動則生病,手心發熱,肘和手臂急縮,腋下腫大,嚴重時胸脅和四肢都腫滿,心中煩悶大動,臉紅眼黃,愛笑不止。這是由於主要的脈絡生病,煩躁、心痛,手掌發熱嚴重的人,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一倍,虛症的人,寸口脈搏反而比人迎脈搏小(《靈樞》)。戌時從腧府交接天池,從手臂往下行走到中衝穴停止(《入門》)。心臟是五臟六腑的大主人,精神寄託的地方。

其臟堅固,邪不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輸焉。其餘脈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也。故竇漢卿孔穴旁通圖心經不出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而代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則可知矣(綱目)。

白話文:

臟腑強健堅固,邪氣不能侵犯。如果邪氣入侵,就會傷害心臟。心臟受傷,神識就會離開。神識離開,人也就死亡了。所以,所有侵犯心臟的邪氣,都會聚集在心臟的包絡。包絡,是心臟主導的脈絡,所以,心主脈沒有輸出的分支。心主脈的其他分支脈絡出入屈曲,運行的快慢,都和手少陰心主脈的運行一樣。所以,竇漢卿的《孔穴旁通圖》中,心經不經過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而是以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代替,是可以理解的。

3. 手厥陰心包經左右凡一十八穴

中衝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手厥陰脈之所生為井,針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壯(靈樞)

勞宮二穴,一名五里,一名掌中,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銅人)○在掌中央橫紋動脈中(綱目)○在手掌橫紋中心,屈中指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流為榮,針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壯(銅人)○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可灸,屈中指為是,屈無名指者非也(資生)

白話文:

勞宮穴有兩個別稱,一個是五里,一個是掌中,位置在手掌中央,屈無名指找到的就是這個穴位。勞宮穴位於手掌中央的橫紋動脈中。勞宮穴位於手掌橫紋的正中央,屈中指找到就是這個穴位。勞宮穴是手厥陰脈流經的榮穴,針刺深度為三分,留針六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只針刺一次,針刺超過兩次會使人虛弱,不可以灸,屈中指是正確的,屈無名指是不正確的。

太陵二穴,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銅人)○在掌後橫紋兩筋兩骨陷中(入門)○手厥陰脈之所注為腧,針入五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太陵穴,在手掌的背面,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銅人)。在手掌的背面,橫紋的兩條筋與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入門)。手厥陰經脈所流注的地方是穴位,針刺入五分,可以灸三壯(銅人)。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銅人)○在大陵後二寸(入門)在兩筋間,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綱目)○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內關穴的兩個穴位,在手掌後方,距離手腕二寸處(銅人針灸圖)。在大陵穴後方二寸處(入門)。在兩條肌腱之間,手心主絡別走少陽(綱目)。針灸深度三分,可灸三壯(銅人針灸圖)。

間使二穴,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銅人)○在大陵後三寸,又云去腕三寸(入門)○手厥陰脈之所行為經,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靈樞云在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注云其穴有大絡為限,故入絡過腧,掌後正勞宮後三寸寸止處是穴,故曰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綱目)

白話文:

間使穴,在手掌背後三寸處,兩條筋之間的凹陷中。(參考《銅人》)在大陵穴後三寸,另一種說法是大陵穴往上三寸。(參考《入門》)手厥陰脈所流經的部位就是間使穴的經穴部位,針刺深度為三分,可以灸五壯。(參考《銅人》)《靈樞》中說間使穴位於兩條筋之間的三寸之中,下針到有阻力就停止,不下針到底。(《綱目》中註解說:因為穴位有大絡為界限,所以針刺超過腧穴就到了大絡,掌背正中勞宮穴後三寸到阻力感停止的地方就是間使穴,因此說「下針到有阻力就停止,不下針到底」)

郄門二穴,在掌後去腕五寸,一云大陵後五寸,手厥陰郄,針入三分,可灸五壯(銅人)

曲澤二穴,在肘內廉下陷中,屈肘得之(銅人)○在肘腕內橫紋中央動脈,曲肘取之(入門)○手厥陰脈之所入為合,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曲澤穴有兩個,在肘內側下方的凹陷處,彎曲肘部即可找到(銅人)。在肘腕內側橫紋中央的動脈處,彎曲肘部即可找到(入門)。手厥陰脈進入的地方是合穴,針刺入三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可以灸三壯(銅人)。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去臂二寸,舉臂取之,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腋下乳後一寸,著脅直腋肋間(銅人)○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綱目)○在乳外二寸側脅陷中(入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銅人)

白話文:

天池穴兩個穴道,一個名稱是天會穴,位於腋下、乳房後方一寸,在胸脅側、腋窩間。(銅人書)

乳房後一寸,腋窩下三寸。(綱目)

位於乳房外側二寸,脇肋凹陷中。(入門書)

針刺深度三分,可以用灸法治療,灸三壯。(銅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