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針灸集成》~ 卷二 (1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8)

1. 浮腫

針灸法:四肢交面皆浮腫,灸水分、氣海即消。○水腫惟得針水溝,余穴則針之水盡即死。庸醫多為人針水分,殺人多矣。惟灸水分最為要穴,蓋此穴能分水不使妄行。有人患水腫,灸水分與氣海,翌日面如削矣。(資生)

白話文:

針灸方法:四肢和臉部都浮腫,灸水分穴和氣海穴,腫脹就會消退。○水腫只能針灸水分穴,其他穴道針灸就會死亡。庸醫經常幫人針灸水分穴,害死很多人。只有水分穴最為重要,因為這個穴位能夠分配水分,不讓它亂流。有人患了水腫,灸水分穴和氣海穴,第二天浮腫就消退了。(出自資生)

2. 脹滿

針灸法:腹中膨脹取內庭。○水蠱取偏歷。○鼓脹取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單鼓脹取水分,針入一寸半,或灸五十壯。○脹滿取足三里,瀉之。○凡脹皆取三里,是脹之要穴也。○又取中脘、氣海,或針或灸(綱目)。

白話文:

針灸方法:肚子脹氣,取穴內庭。○水腫取穴偏歷。○鼓脹,取穴臍上下左右各刺兩寸兩分。○單個鼓脹,取穴水分,針刺一寸半,或灸五十壯。○腹脹滿,取穴足三里,瀉出。○所有脹氣,皆取足三里,它是治療脹氣的主要穴位。○又取中脘、氣海,針灸皆可(綱目)。

3. 痎瘧

針灸法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內經)○謂用三稜針視孫絡出血也。(正傳)○凡瘧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者先刺之。○久瘧不愈,大椎先針後灸三七壯,或云第三骨節。○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

白話文:

針灸治療瘧疾,必須在瘧疾發作之前,或者陽氣轉入陰氣之前進行,從四肢末端開始。因為陽氣已經受到損傷,陰氣就會趁虛而入,所以要在瘧疾發作之前,將患處緊緊捆綁住,仔細觀察,選擇孫絡盛實堅硬、有血色的部位進行針灸。(《內經》)○這裡所說的「孫絡出血」,是指用三稜針刺入孫絡,使之出血。(《正傳》)○凡是患有瘧疾,必須先詢問病情發作的部位,然後再進行針灸。○長期瘧疾不愈,先針刺大椎穴,然後灸三到七壯,有人說第三個骨節。○如果是瘧疾,但脈搏不明顯,則刺十個手指間,讓血流出,血流出後,瘧疾就會消失,先觀察身上有如小豆般紅色的部位,全部取之。

○凡瘧取間使為妙。○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綱目)

4. 瘟疫

針法治熱病五十九刺者。○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頭中行謂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也。兩旁謂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十穴也。又兩旁謂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即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風門穴),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白話文:

針灸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頭上的五行行五個,用來疏通諸陽的熱逆。頭中的行是指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個穴位。兩旁是指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十個穴位。另外兩旁是指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個穴位。○大杼、膺俞(即中府穴)、缺盆、背俞(即風門穴),這八個用來瀉胃中的熱。

○雲門、髃骨(即肩髃穴)、委中、髓空(即腰俞穴),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穴,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內經)

白話文:

○雲門、髃骨(也就是肩髃穴)、委中、髓空(也就是腰俞穴),這八個穴位可以治療四肢的熱症。○五臟俞旁五穴,這十個穴位可以治療五臟的熱症。(內經)

5. 邪祟

針灸法百邪所病針有十三穴,一名鬼宮(即人中穴)○二名鬼信(在手大指爪甲下入肉二分)○三名鬼壘(在足大指爪甲下入內二分)○四名鬼心(即太淵穴)○五名鬼路(即申脈穴)○六名鬼枕(在大椎入髮際一寸)○七名鬼床(在耳前髮際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八名鬼市(即承漿穴)○九名鬼路(即勞宮穴)○十名鬼堂(即上星穴)○十一名鬼藏(在陰下縫,女人玉門頭)○十二名鬼臣(即曲池穴)○十三名鬼封(在舌下縫,針刺貫出舌上)○又鬼邪發狂,灸十指端,去爪一分,名曰鬼城(扁鵲)。

白話文:

針灸療法可以治療百種疾病,穴位有十三個:

  1. 鬼宮:即人中穴。

  2. 鬼信:在手的大拇指指甲下,深刺二分。

  3. 鬼壘:在腳的大拇指指甲下,深刺二分。

  4. 鬼心:即太淵穴。

  5. 鬼路:即申脈穴。

  6. 鬼枕:在大椎穴上,進入髮際一寸。

  7. 鬼牀:在耳前髮際凹陷處,耳垂下五分。

  8. 鬼市:即承漿穴。

  9. 鬼街:即勞宮穴。

  10. 鬼堂:即上星穴。

  11. 鬼藏:在陰部縫合處,女人是玉門頭。

  12. 鬼臣:即曲池穴。

  13. 鬼封:在舌下縫合處,針刺後貫出舌面。

另外,如果鬼邪發狂,可以用灸法治療,在十個手指的指端,距離指甲一分的地方灸之,這叫做「鬼城」(扁鵲)。

治鬼魅狐惑恍惚振噤,以患人兩手大指相併縛定,用大艾炷於兩甲角及甲後肉四處騎縫著火灸之,若一處不著火即無效,灸七壯,病者哀告我自去,神效。此秦承祖灸鬼法也,即鬼哭穴(入門)。五屍灸乳後三寸,男左女右各二七壯,又灸兩大拇指頭七壯(得效)。

白話文:

  • 治療鬼魅狐惑導致恍惚、顫抖、抽搐的疾病,用病人的兩隻手的大拇指相併綁在一起,用大艾柱在兩隻指甲的角和指甲後面的肉上騎縫處點火灸。如果有一處沒有著火,就沒有效果。灸七次,病人會哀求說『我會自己離開』,非常有效。這是秦承祖灸鬼的方法,也叫做『鬼哭穴』(入門穴位)。

  • 五屍灸:在乳房後三寸處灸,男性在左側,女性在右側,各灸 27 次。另外,再灸兩隻大拇指頭七次(有效)。

一切疰,先仰臥,灸兩乳邊斜下三寸,第三肋間,隨年壯(得效)。

卒狂言鬼語,以帶急合縛兩手大指,便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各七壯,須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問之乃解其縛(得效)。

白話文:

精神病患者突然發狂胡言亂語,醫生迅速用帶子急迫的將他的兩隻大拇指綁起來,然後在左右兩側肋骨下靠近肋骨彎曲處各灸七壯,沒一會兒病患就自己說出姓名請求解除束縛,醫生徐徐詢問後病患才解開束縛。(治療有效。)

卒中邪魅恍惚,灸鼻下人中及兩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炷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壯,不止十四壯(得效)。

卒狂鬼語,針足大拇指爪甲下即止(得效)。

狐魅兩手大指合縛,灸合谷三七壯,當狐鳴即瘥(得效)。

6. 癰疽

癰疽針法: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靈樞)○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注云息與瘜同死肉也(內經)○癰疽成膿以馬銜鐵作針形如韭葉兩面皆利,可以橫直開裂以取膿血(精要)○癰疽如椒眼數十粒或如蜂窠蓮房而膿出痛不除,宜以鈹針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綱目)○癰疽作膿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針烙,反攻其內,欲望其生,豈可得乎?癤皮薄,惟用針以決其膿血,兼可烙也(精義)○凡近筋脈骨節處,不得亂行針烙○癰疽皮厚口小,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精義)○大抵用針只欲引膿,如出針刺無膿,是氣伏也,不可用針烙

白話文:

  • **癰疽針法:**鈹針的針尖像劍鋒一樣,用來抽取大膿。(出自《靈樞》)
  •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注釋中說「息」和「瘜」是同一個字,意思是指死肉。(出自《內經》)

  • **癰疽成膿以馬銜鐵作針形如韭葉兩面皆利,可以橫直開裂以取膿血:**癰疽成膿後,用馬銜鐵製成的針,形狀像韭葉,兩面都鋒利,可以橫向或縱向切開,引流膿血。(出自《精要》)

  • **癰疽如椒眼數十粒或如蜂窠蓮房而膿出痛不除,宜以鈹針橫直裂之,則毒血挾膿出而愈:**癰疽就像數十個椒眼一樣,或者像蜂巢或蓮房,膿液流出但疼痛不消失,應該用鈹針橫向或縱向切開,讓毒血和膿液一起流出,才能治癒。(出自《綱目》)

  • **癰疽作膿若不針烙,毒氣無從而解,膿瘀無從而泄,過時不針烙,反攻其內,慾望其生,豈可得乎?**癰疽化膿後如果不針灸或烙治,毒氣無法排出,膿液無法排泄,如果過了時機不針灸或烙治,毒氣反而會攻入體內,想要治癒就難了。癤的皮膚較薄,只需要用針刺破引流膿血,也可以兼用烙治。(出自《精義》)

  • **凡近筋脈骨節處,不得亂行針烙:**凡是靠近筋脈、骨節的地方,不能隨意針灸或烙治。

  • **癰疽皮厚口小,膿水出不快者,宜用針烙:**癰疽的皮膚較厚,開口較小,膿水排出的速度慢,應該用針灸或烙治。(出自《精義》)

  • **大抵用針只欲引膿,如出針刺無膿,是氣伏也,不可用針烙:**一般來說,用針只是為了引出膿液,如果針刺後沒有膿液流出,說明毒氣潛伏在裡面,不能針灸或烙治。

蜞針法:癰癤初發漸大,以濕紙一片搭瘡上,其一點先干處,即是正頂,先以水洗去人皮,咸取大筆管一個,安於正頂上,卻用大水蛭一條,安其中,頻以冷水灌之,蛭當吮其正穴,膿血,皮皺肉白,是毒散,無不瘥,如毒大蛭小,須用三四條方見效,若吮著正穴,蛭必死,用水救活,累試奇效,如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得效)○蜞針一法,可施於輕小證候,若癰疽大毒積在臟腑,從竭其血於外,無益也(丹心)

白話文:

蜞針法:

當癤瘡初發逐漸變大的時候,將一張濕紙搭在瘡口上,紙上第一個乾掉的地方就是正頂。先用水洗去人皮,用一個大筆管放在正頂上,再用一條大水蛭放在筆管中,然後頻頻用冷水灌入。水蛭就會吸吮瘡口的正穴。膿血排出,皮肉皺縮,是毒氣消散的跡象,這樣瘡瘍沒有不痊癒的。如果癤毒大,水蛭小,需要用三四條水蛭才能見效。水蛭吸吮到正穴後,一定會死掉,用清水救活即可。屢試屢效,奇效顯著。如果流血不止,可以用藕節上的泥塗抹(即可奏效)。

蜞針法只能用於輕微的病情。如果是大毒積聚在臟腑中的癰疽,那麼從外面竭盡其血也是沒有用的。(丹心)

癰疽灸法:凡癰疽之發,或因內有積熱,或因外寒鬱內熱,若於生髮之處,艾灸以散其毒,治之於早,可以移深為淺,改重為輕,諸項灸法皆好,惟騎竹馬灸法(方見針灸),尤為切要,此消患於未形之策(丹心)○癰疽已覺微漫腫硬,皮不變色,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經云陷下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如有膿水,亦不可灸,當針之(命保)○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覆其上,視之先干處是頭也,大蒜切片安頭上,以大艾炷灸之,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之,不痛不痛者,灸至痛乃止,大概以百壯為準,最要早覺早灸為上,如有頭,則不必紙覆也(三因)○若十數頭作一處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於餅上灸之(三因)○初發小點,一二日即以蒜片貼其中心,以小艾炷灸五壯而止(直指)○始發一二日,十灸十活,三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綱目)○灸法所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意也,譬如盜入人家,必開門逐之,使出,萬一門不開,無從而出,必傷生乃已(綱目)○頭為諸陽之會,若有發,宜灸,艾炷宜小,壯數宜少,三五壯而已,腹背則多灸為妙(精要)○多灸則內服乳粉托裡散,防火氣入心(丹心)○有善治癰疽者,皆於瘡上灸至二三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效必矣(資生)

白話文:

膿瘡灸法:

  • 所有膿瘡的發生,通常是因為體內有積熱,或者因為外界的寒氣鬱結在體內而引起熱證。
  • 如果在膿瘡初發時,用艾灸來散毒,及早治療,可以使深層的膿瘡變淺,嚴重的膿瘡變輕微,灸法有很多種,但騎竹馬灸法尤其重要。
  • 這是消除尚未形成的膿瘡的策略。
  • 當膿瘡已經發覺腫脹變硬,皮膚沒有變色,脈搏沉穩且沒有疼痛,此時應該採用外灸。
  • 把邪氣引出來,使病情停止發展。
  • 古書上說陷下去的膿瘡應該用灸法治療。
  • 如果外部輕微地感覺到堅硬,但不疼痛時,應立即用灸法進行治療。
  • 這是因為邪氣已經深入肌膚了。
  • 淺表的膿瘡不可以灸。
  • 如果膿瘡流膿了,也不可以灸,應該用針刺法治療。
  • 膿瘡初發時,感到腫痛,可用濕紙覆蓋膿瘡部位,等到濕紙先乾的地方,就是膿瘡的中心。
  • 把大蒜切成片,放在膿瘡中心,用大艾炷灸,每灸三壯就換一片大蒜。
  • 疼痛的地方要灸,不疼痛的地方,灸到疼痛時停止。
  • 一般來說,以灸百壯為準。
  • 最重要的是,越早發現就越早用灸法治療。
  • 如果膿瘡有了中心點,就不用濕紙覆蓋了。
  • 如果膿瘡有多個中心點長在一起,可以用大蒜研磨成膏,做成薄餅敷在膿瘡上,在薄餅上放艾灸。
  • 初發時,只有一兩個小點,一兩天內就用蒜片貼在膿瘡的中心,用小艾炷灸五壯即可。
  • 膿瘡剛開始發作時,一兩天裡,灸十次就能存活十分,三四天裡,灸六七次能存活十分,五、六天裡,灸三四次能存活十分。
  • 灸法是用來疏通和引出鬱積的毒氣。
  • 就像盜賊侵入家裡,必須打開門才能把盜賊趕出去。
  • 如果門不開,盜賊無法逃出,就會傷人。
  • 膿瘡的頭部是諸陽經的交匯處,如果膿瘡發作,應該用灸法治療,艾炷要小,壯數也不宜多,三到五壯即可。
  • 而背部則可以多灸幾次。
  • 多灸就要服用乳粉託裡散,以防止火氣入心。
  • 有擅長治療膿瘡的醫生,他們都會在膿瘡上灸兩三百壯,沒有治不好的,只是艾炷要小,灸的次數也要少,這樣人們就不會害怕灸,多灸幾次肯定會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