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鼎

《神灸經綸》~ 卷之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4)

1. 首部症略

人之有首,猶山之有巔,以其高出眾體之上,為諸陽之總會也。靈樞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又曰:肺氣通於鼻,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腎氣通於耳。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故凡人之疾病吉凶無不上見於面。觀其色之勝復生克,即知其病之輕重淺深。

白話文:

人的頭部,就像山上的山頂,因為它高出所有其他部位,是所有陽氣的總匯。 靈樞經說,明堂是指鼻子,闕是指眉間,庭是指臉部,蕃是指臉頰,蔽是指耳根。又說,肺氣與鼻子相通,心氣與舌頭相通,肝氣與眼睛相通,脾氣與嘴巴相通,腎氣與耳朵相通。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所以一個人疾病的吉凶禍福無不表現在臉上。觀察一個人的氣色、狀態變化,就可以知道他的疾病的輕重深淺。

經曰:赤色出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於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庭者南方火位,黑乃北方水色,水來剋火,是陽神已離其所舍,將何以固其生乎?顴之左為肝,顴之右為肺,其骨屬腎。病小愈而兩顴見赤色,是為木火自焚,水乾金鑠,敗於內必形諸外,知其卒死也必矣。

白話文:

古書上說:要是臉頰上突然出現一個像拇指大小的紅斑,那麼即便這病症很輕微,也會很快死亡。要是前額上出現一個像拇指大小的黑斑,那麼無需病症就快死亡了。前額是南方的火位,而黑是北方的水色,水會剋制火,這是陽神已經離開了它所居住的地方,還能憑什麼來保持生命呢?在臉頰的左邊是肝,右邊是肺,而骨頭則屬於腎。病小而愈,而兩顴卻出現紅斑的話,這是肝木加劇了心的火氣,腎水變乾了,肺金被熔化損耗,內在出現的損害一定會表現到外在,最後肯定會導致死亡。

若滿面通紅氣盛者屬陽,若兩顴鮮赤如指如縷而餘地不赤者,陰虛也。面色白者為氣虛,白兼淡黃而氣不足者,必失血。面色枯,氣血俱敗。面青兼白為陽虛陰勝。面黃潤而微赤者,濕熱。面黃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久病面轉黃蒼,此欲愈也。久病面色如煤不開者,終不吉也。

白話文:

  1. 若是整張臉通紅,而且氣勢高昂,屬於陽盛。

  2. 若是兩顴鮮紅,像用手指輕輕指過一樣,其他地方都不發紅,屬於陰虛。

  3. 面色蒼白,屬於氣虛。若是白色兼帶澹黃,而且氣不足,一定會失血。

  4. 面色枯槁,氣血俱敗。

  5. 面色青白,屬於陽虛陰盛。

  6. 面色發黃而光潤,並且稍微帶點紅,屬於濕熱。

  7. 面色發黃兼帶青色,屬於木邪犯土,多半是無法醫治的。

  8. 長期患病,面色轉黃蒼白,這是將要痊癒的徵兆。

  9. 長期患病,面色像煤炭一樣黑而沒有光彩,最終不會有好結果。

面色青蒼者主疼痛。平人面色如灰塵,眼下青黑者,必將有重病。女人面色青者,主肝強脾弱,經絡不調。女人顴頰鮮紅,名帶桃花,此陰中有虛火,多淫而無子。是皆病之不在面而色著於面也。至若首之頭腦七竅各自見病,逐一詳別而類匯之於後。

白話文:

面部顏色青色、蒼白的,常見於疼痛的患者。健康的人面部顏色如灰塵一樣,眼下青黑色,一定會有嚴重的疾病。女性面部顏色青色,說明肝氣強,脾氣弱,經絡不調和。女性顴骨和臉頰鮮紅,稱之為「桃花面」,這是陰中帶有虛火的表現,好色淫蕩,但不能生育。這些都是疾病不在臉上,卻在臉上顯露出來的症狀。至於頭部頭腦七竅分別表現出來的病症、逐一詳細區別、分類並匯總,如下文所述。

一、頭痛。內經所謂臟腑經脈之氣逆上亂於頭之清道,致真氣不得運行,壅遏經隧而痛者也。如因風木痛者,則抽掣惡風,或有汗而痛。因暑熱痛者,或有汗或無汗,則皆惡熱而痛。因濕而痛者,則頭重,遇天陰尤甚。因痰飲而痛者,亦頭昏重,憒憒欲吐。因寒而痛,絀急惡寒。

白話文:

一、頭痛。內經上所說的臟腑經脈之氣向上逆亂於頭部的清道,導致真氣無法運行,堵塞經絡而疼痛。例如:由風木導致的頭痛,會伴隨抽搐和厭惡風,或者出汗而疼痛。由暑熱導致的頭痛,可能會出汗或不出汗,但都會厭惡熱而疼痛。由濕氣導致的頭痛,會感到頭重,遇上陰天時會更加嚴重。由痰飲導致的頭痛,也會頭昏沉重,恍恍惚惚想嘔吐。由寒氣導致的頭痛,會感到畏縮急促,厭惡寒冷。

更有氣虛而痛者,遇勞則甚,其脈大。有血虛而痛者,善驚惕,其脈芤。診頭痛者,審久暫,明表裡,因證而詳辨之,不可執也。仲景傷寒論則惟三陽有頭痛,厥陰亦有頭痛,而太少二陰則無之。其痛亦各有所主,太陽在後,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厥陰之脈會於巔則巔頂痛。

白話文:

還有因氣虛而感到疼痛,遇到勞累症狀會特別嚴重,脈象大。有因血虛感到疼痛,容易受到驚嚇,脈象弱。診斷頭痛應該判斷頭痛發生的時間、瞭解疾病表裡虛實,根據證據來詳細辨別,不能死板認為。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指出三陽病都有頭痛,厥陰病也有頭痛,而少陰、太陰病則沒有。各種頭痛也有各自的原因,太陽經在後方,陽明經在前,少陽經位於兩側。厥陰經脈交匯在頭頂,所以會有頭頂疼痛。

此又外感之所當辨者。至若內傷則足六經及手少陰少陽皆有之,又不得以三陽為拘矣。東垣壯歲病頭痛,每發時兩顴盡黃,眩運目不欲開,懶於言語,身體沉重,兀兀欲吐,數日方過。潔古老人曰:此厥陰太陰合而為病,名曰風痰,為之灸俠谿二穴,各二七壯,不旬日愈。

白話文:

這裡又在講外因感染時所需要辨別的症狀。至於內傷,則手少陰經、手少陽經以及足六經都會有影響,所以不能只侷限在三陽經的範圍內。比如東垣先生在年輕時患頭痛,每次發作時兩顴發黃,頭暈目眩不想睜開眼睛,不想說話,身體沉重,昏昏欲吐,這種症狀幾天後才能緩解。潔古老人說:這是厥陰經與太陰經合在一起引起的疾病,稱為風痰。於是為他灸俠溪穴兩穴,每穴各灸27壯,不到十天就痊癒了。

一、頭風眩運偏頭痛。素問所言頭疼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眩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虛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虛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為首風。頭半邊痛,鼻塞

白話文:

  1. 頭疼眩暈、偏頭痛。

《素問》所說的頭疼巔疾,是指下虛上實,過度在足少陰巨陽經,嚴重時會影響腎,矇蔽招致災禍,導致視力模糊、聽力損失。下實上虛,過度在足少陽厥陰經,嚴重時會影響肝。下虛是指腎虛,所以腎虛就會頭痛。上虛是指肝虛,所以肝虛就會頭暈。矇蔽是指像用東西蒙住頭部,搖擺不定。視力模糊、聽力損失,都是眩暈的症狀。風氣沿著風府穴上升,就會變成腦風。剛洗完頭後受風,就會變成首風。頭半邊痛,鼻塞。

  1. 頭風眩運偏頭痛。

《素問》所說的頭疼巔疾,是指下虛上實,過度在足少陰巨陽經,嚴重時會影響腎,矇蔽招致災禍,導致視力模糊、聽力損失。下實上虛,過度在足少陽厥陰經,嚴重時會影響肝。下虛是指腎虛,所以腎虛就會頭痛。上虛是指肝虛,所以肝虛就會頭暈。矇蔽是指像用東西蒙住頭部,搖擺不定。視力模糊、聽力損失,都是眩暈的症狀。風氣沿著風府穴上升,就會變成腦風。剛洗完頭後受風,就會變成首風。頭半邊痛,鼻塞。

2. 首部症治

頭痛

百會、囟會、丹田、氣海、上星、神庭、曲差、後頂、率谷、風池,上穴擇灸一穴即可愈

偏頭痛

風門、通里、列缺、腦空

頭風眩暈久痛不愈

陽谿、豐隆、解谿、髮際(穴在肩上三寸灸三壯)

偏正頭疼

腦空、風池、列缺、大淵、合谷、解谿

頭面腫

陷谷、厲兌

目眩不能閉

腦空、解谿、通里、地倉

頭目痛

外關、後谿

目痛紅腫不明

合谷、二間、肝俞、足三里

目昏生翳

角孫、足三里

青盲眼

肝俞、膽俞、腎俞、養老、商陽、光明

風爛眼

肝俞、膽俞、腎俞、絕谷、光明

耳聾

腎俞、竅陰、上星(風聾二七壯)翳風(痛聾七壯)聽宮、外關、偏歷、合谷、陽維(穴在耳後引耳令前弦上是穴千金治耳風雷鳴灸五十壯)

白話文:

腎俞穴、竅陰穴、上星穴(風聾刺灸二十七壯)翳風穴(痛聾刺灸七壯)聽宮穴、外關穴、偏歷穴、合谷穴、陽維穴(穴在耳後,引耳令前弦上是穴,千金方治耳風雷鳴,灸五十四壯)

耳暴聾

液門、足三里

聤耳

聽宮、頰車、合谷

鼻瘜鼻痔

上星(流清濁涕)囟會、百會、風池、人中、大椎

通天(左鼻灸右右鼻灸左左右病俱灸灸後當去一塊形如朽骨其痹自愈灸炷如小麥大七壯)

白話文:

通天:若左鼻塞則灸右鼻,若右鼻塞則灸左鼻,左右兩邊都塞則都灸。灸後應會有一塊形狀如朽骨的皮脫落,鼻塞的情況便會痊癒。灸炷要像小麥般大小,灸七次。

鼻淵

上星、曲差、風門、合谷

鼻塞

囟會、上星、風門

囟會一穴自七壯至七七壯灸至四日漸退七日愈

口齒疳蝕生瘡

承漿

齒牙痛

承漿、頰車(耳垂下盡骨上是穴三壯如神)肩髃(隨左右灸之)列缺(七壯立止)三里、大淵(風牙痛)魚際、申脈、二間、陽谷(上牙痛)合谷、陽谿、液門、三間(下齒痛七壯)足三里(上齒痛七七壯)大溪、內庭(下牙痛)地倉、崑崙

白話文:

承漿穴:位於下脣正中央,用艾灸三壯即可見效。

頰車穴:位於耳垂下盡骨上,用艾灸三壯即可見效。

肩髃穴:左右兩側的肩髃穴,隨左右灸之。

列缺穴:位於手腕部橈骨莖突遠側緣凹陷處,用艾灸七壯即可立止。

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3寸,用艾灸七壯可治風牙痛。

大淵穴:位於大拇指指節紋頭上,距指甲緣約1分處的中央,用艾灸七壯可治風牙痛。

魚際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第一掌骨中點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上牙痛。

申脈穴:位於小指尺側,當小指掌指關節後1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上牙痛。

二間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當腕橫紋上2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上牙痛。

陽谷穴:位於中指掌指關節後1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上牙痛。

合谷穴:位於手掌背部,第一、二掌骨之間,當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齒痛。

陽谿穴:位於手腕部橈骨莖突遠側緣凹陷處,距腕橫紋約1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齒痛。

液門穴:位於腕部掌側,橈骨莖突遠側緣凹陷處,距腕橫紋約1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齒痛。

三間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當腕橫紋上2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齒痛。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3寸,用艾灸七七壯可治上齒痛。

大溪穴:位於足背部,第一、二蹠骨之間,距第一蹠骨基底部約1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牙痛。

內庭穴:位於足背部,第二、三蹠骨之間,距第二蹠骨基底部約1寸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牙痛。

地倉穴:位於下頜骨下緣,當面頰部下頜角的前緣凹陷處,用艾灸七壯可治下牙痛。

崑崙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踝後上方5寸,用艾灸七壯可治下牙痛。

腎虛牙痛出血不止

頰車、合谷、足三里、大溪

眼目諸疾

足三里、三間、二間

落頰風

率谷(三壯炷宜小)

頰腫

地倉

唇緩不休

地倉

喉痹喉癬

通里、然谷、厲兌、竅陰

舌縱

陰谷

舌強

竅陰

失音不語

靈道

暴喑聲啞

通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