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5)

回本書目錄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5)

1. (十)足陽明胃經

(左右及股凡三十穴)

1.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治屍厥口噤氣絕,狀如中惡,心腹脹滿,熱病汗不出,寒熱瘧,不嗜食而腫,足胻寒,喉痹,齒齲,惡風,鼻不利,多驚好臥。針入一分,可灸一壯。

白話文:

  1. 厲兌穴:這兩個穴位都是屬金的,位於足部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距離指甲的長度大約是韭菜葉的寬度。屬於足陽明經的起始穴位,為井穴。治療屍厥、口噤、氣絕,症狀類似於中邪,心腹脹滿,熱病不發汗,寒熱瘧疾,食慾不振而腫脹,足膝部寒冷,喉嚨腫痛,牙齒齲壞,怕風,鼻子不通暢,容易受驚嚇,喜歡睡覺。針刺深度為一寸,可以灸一壯。

2.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足陽明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四肢厥逆,腹脹滿,數欠,惡聞人聲,振寒,咽中引痛,口喎,齒齲痛,瘧不嗜食。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2、內庭穴:這一對穴位像水一樣,位於大腳趾和第二腳趾之間的凹陷處。屬於足陽明經的滎穴。主治四肢冰涼、腹脹滿痛、頻繁哈欠、厭惡聽到人聲、身體寒戰、咽喉疼痛、口歪、牙齒疼痛、瘧疾、食慾不振。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3.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腧。治面目浮腫及水病,善咽,腸鳴腹痛,熱病汗不出,振寒瘧疾。針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壯。

白話文:

3.陷谷穴:位於足大拇指次趾之間的第一節後方凹陷中,距內庭穴兩寸。為足陽明經的腧穴。主治面部浮腫、水腫、善於咽東西、腸鳴腹痛、熱病不出汗、瘧疾發熱怕冷。針刺深度三分,針留七次呼吸的時間,可灸三壯。

4.衝陽: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治偏風,口眼喎斜,肘腫,齒齲痛,發寒熱,腹堅大,不嗜食,振寒,久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足緩履不收。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衝陽穴:此穴位於足背上,距離陷谷穴3寸。是足陽明脈經過的部位,為原穴。主治偏頭痛,口眼歪斜,肘部腫脹,牙齒蛀牙疼痛,發熱發冷,腹部腫大、不思飲食,畏寒發抖,長久狂亂的登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腳步緩慢,鞋子穿不穩。針刺深度為5分,可施灸三壯。

5.解谿:二穴火也,在衝陽後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治風面浮腫,顏黑。厥氣上衝,腹脹,大便下重,瘈驚,膝股胻腫,轉筋,目眩,頭痛,癲疾,煩心悲泣,霍亂、頭風,面目赤。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解谿穴:這個穴位屬火,位於衝陽穴後一寸五分,在手腕上,凹陷的地方。足陽明經脈通過這裡,是經穴。治療風病引起的面部浮腫,臉色發黑。邪氣上衝,腹脹,大便下墜,癲癇,膝蓋、大腿、臀部腫脹,抽筋,頭暈,頭痛,癲癇,心煩意亂,悲泣,霍亂,頭痛,臉色發紅。針刺深度五分,可灸三壯。

6.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胻外廉陷中,別走太陰。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切痛,大小便難澀,厥頭痛,面浮腫,風逆,四肢腫,身濕,喉痹不能言。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豐隆穴:此穴位於外踝上八寸,腓骨外側的凹陷處,屬太陰經。主治厥逆,胸痛如刺,腹中劇烈疼痛,大小便困難不通暢,厥頭痛,面部浮腫,風逆,四肢腫脹,身體濕熱,喉嚨疼痛無法說話。針灸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7.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當舉足取穴。治少腹痛,飧泄,次指間痛,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胃中熱不嗜飲食,泄膿血,胸脅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女子乳癰,喉痹,胻腫,足跗不收。針入八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下廉:兩個穴位,別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舉足時取穴。主治小腹疼痛、腹瀉、手指間疼痛、嘴脣乾燥、口水流出不自覺、不能出汗、毛髮焦黃、肌肉萎縮、氣短、胃中燥熱、不想吃東西、瀉出膿血、胸脅、小腹疼痛、突然驚嚇、胡言亂語、行為異常、女性乳腺炎、喉嚨疼痛、脖子腫脹、腳跗骨不能收縮。針灸深度八分,可灸三壯。

8.條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舉足取之。治膝胻寒痠痛,足緩履不收,濕痹,足下熱。針入五分,可灸三壯。

9.上廉:二穴,一名上巨虛,在三里下三寸,當舉足取之。治飧泄,腹脅支滿,狂走,夾臍腹痛,食不化,喘息不能行。可灸三壯,針入三分。甄權云:治藏氣不足,偏風,腿腲手足不仁,可灸以年為壯。

白話文:

  1. 上廉:兩個穴位,一個名稱是上巨虛,在「三里」穴位下三寸的位置,當舉起腳的時候就可以找到這個穴位。治療腹瀉、腹脅部脹滿、狂走、肚臍兩側腹痛、食物不消化、喘息不能行走。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甄權說:治療臟腑氣血不足、偏癱、腿部肌肉萎縮、手腳麻木,可以根據年齡灸壯。

10.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䯒外廉兩筋間,當舉足取之。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胃中寒,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食臭,腸鳴腹痛,食不化。秦承祖云:諸病皆治,食氣,水氣,蠱毒,痃癖,四肢腫滿,膝䯒痠痛,目不明。華池云:療五勞羸瘦,七傷虛乏。

白話文:

10.三里穴:左右兩穴屬土,位於膝蓋以下三寸,膝蓋外側兩條肌腱之間,抬起腳來取穴。足陽明脈在此處進入足三陰經,是合穴。主治胃中寒冷,心腹脹滿,胃氣不足,聞到食物味道就想吐,腸鳴腹痛,食物不消化。秦承祖說:各種疾病都能治療,飲食不節、水腫、蠱毒、痃癖、四肢腫脹,膝蓋外側痠痛,眼睛看不清楚。華池說:治療各種勞累消瘦,七情所傷導致的虛弱。

胸中瘀血,乳癰。《外臺》、《明堂》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氣上衝目。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11.犢鼻:二穴在膝臏下,䯒骨上,俠解大筋中。治膝中疼痛不仁,難跪起,膝臏臃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若犢鼻堅硬,勿便攻,先以洗熨,即微刺之愈。

白話文:

11.犢鼻:這兩個穴位在膝蓋骨的下面,脛骨的上面,解谿筋的旁邊。用來治療膝蓋中間疼痛麻木,難以跪下和站起來,膝蓋骨腫脹,潰爛的不可治療,沒有潰爛的可以治療。如果犢鼻堅硬,不要急著攻治,先用洗滌熨燙的方法,然後用微刺的方法治療即可。

12.梁丘:二穴在膝上二寸兩筋間。治大驚,乳痛,寒痹,膝不能屈伸。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13.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若拜而取之。治寒疝,少腹痛,脹滿,腰已下伏兔上寒如注水。針入三分,不可灸。

白話文:

  1. 陰市穴:兩個穴位,一名陰鼎穴。膝上三寸、伏兎穴下方,下針時若彎腰拜拜的姿勢進行取穴。治療寒疝、少腹痛、腹脹、腰以下伏兔穴上方有像倒水一樣的寒症。針入三分,不可灸。

14.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一本云膝蓋上七寸。治風勞氣逆,膝冷不得溫。針入五分,不可灸。

15.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兔後交分中。治膝寒不仁,痿厥,股內筋絡急。針入六分。

2. (十一)足少陰腎經

(左右足及股凡二十穴)

1.湧泉:二穴木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腰痛,大便難,心中結熱,風疹,風癇,心痛,不嗜食,婦人無子,咳嗽身熱,喉痹,胸脅滿,目眩,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無令出血。淳于意云:漢北齊王阿母患足下熱,喘滿。謂曰:熱厥也。當刺之足心,立愈。

白話文:

  1. 湧泉穴:兩個穴位都屬木,別名地衝,位於足底中央凹陷中,屈曲足部,捲曲腳趾,在足心正中處。是足少陰經的起始穴,為井穴。主治腰痛,大便祕結,心熱,風疹,癲癇,心痛,不想吃東西,婦女不孕,咳嗽發熱,咽喉腫痛,胸脅滿痛,頭暈,男子如蠱毒,女子如妊娠,五指端都疼痛,足部不能著地。可以灸三個壯,針刺深度五分,不要出針出血。淳于意說:漢朝北齊王母親患足下發熱,喘滿。他對她說:是中熱。應該刺足心,立即使好轉。

2.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龍淵,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咽內腫,心恐懼如人將捕,涎出喘呼少氣,足跗腫不得履地,寒疝。少腹脹,上搶胸脅,咳唾血,喉痹,淋瀝,女子不孕,男子精溢,䯒酸不能久立,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消漏,初生小兒臍風口噤,痿厥,洞泄。可灸三壯,針入三分,不宜見血。

白話文:

2.然谷穴:此穴屬火,別名龍淵,位於足部內踝前方的骨頭(距骨)下陷處。為足少陰腎經的滎穴。主治咽喉腫痛、心悸恐慌、涎水直流、氣喘吁吁、足背浮腫,行走不便、寒疝、小腹脹滿,上衝胸脅、咳嗽吐血、咽喉閉塞、淋瀝(排尿不暢)、婦女不孕、男子精液溢出、四肢酸軟不能久立、足部一冷一熱、舌頭伸出過長、煩躁不安、消渴、初生嬰兒的臍風口噤、痿厥、洞泄。可灸三壯或針刺三分,不宜見血。

3.太谿:二穴土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足少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久瘧咳逆,心痛如錐刺其心,手足寒至節,喘息者死。嘔吐,口中如膠,善噫,寒疝,熱病汗不出,默默嗜臥,溺黃消癉,大便難,咽腫唾血。今附痃癖,寒熱,咳嗽,不嗜食,腹脅痛,瘦脊,手足厥冷。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太谿:這兩個穴位屬土,位於足內踝後方,跟骨上的動脈陷中。是足少陰脈所注的地方,為腧穴。主治久瘧、咳嗽、嘔吐、口中有粘膠樣物質、愛打嗝、寒疝、熱病汗不出、昏昏沉沉嗜睡、小便黃少、消瘦,大便困難、咽腫唾血。現在,還可以治療腳氣疾病、寒熱、咳嗽、不愛吃飯、腹脅疼痛、脊骨消瘦、手足冰冷。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4.大鐘:二穴在足跟後沖中,走太陽,足少陰絡。治實則小便淋閉灑淅,腰脊強痛,大便秘澀,嗜臥,口中熱。虛則嘔逆多寒,欲閉戶而處,少氣不足,胸脹喘息,舌乾,咽中食噎不得下,善驚恐不樂,喉中鳴,咳唾血。可灸三壯,針入二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大鐘:此穴在腳跟後面,與衝穴相對。穴位屬於太陽經,足少陰經絡這裡走行。治療實症表現為小便淋漓閉塞,腰脊疼痛且僵硬,大便乾結,嗜睡,口腔感到灼熱。治療虛症表現為嘔吐、反胃並且發冷,喜歡關閉房門獨自呆著,氣短體虛,胸悶氣喘,舌頭乾燥,咽喉中有異物堵塞而下不去,容易被驚嚇,不開心,喉嚨裡有聲響,咳嗽並咳出帶血的痰。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二分,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

5.水泉:二穴少陰郄,去太谿下一寸,在內踝下。治月事不來,來即多,心下悶痛,目䀮䀮不能遠視,陰挺出,小便淋瀝,腹中痛。可灸五壯,針入四分。

白話文:

  1. 水泉穴:此穴位為足少陰腎經的郄穴,位於太谿穴下 1 寸,在足內踝下方。可以治療月經不來,月經量多,心下悶痛,眼睛昏花看不清遠處的物體,陰部腫脹突出,小便淋漓不盡,腹中疼痛等症狀。可以用灸法灸 5 壯,或針刺入皮膚 4 分。

6.照海:二穴陰蹺脈所生,在足內踝下,治嗌乾,四肢懈惰,善悲不樂,久瘧,卒疝,少腹痛,嘔吐,嗜臥,大風偏枯,半身不遂,女子淋瀝,陰挺出。針入三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照海:這兩個穴位是陰蹺脈所生,位於足內踝以下,用於治療咽喉乾燥,四肢疲倦,容易悲傷不快樂,長期的瘧疾,突然發作的疝氣,小腹疼痛,嘔吐,嗜睡,半身不遂,女性淋病,陰部突出。針刺深度為三分,可灸三壯。

7.復溜:二穴金也,一名昌陽,一名伏白,在足內踝上二寸陷中。足少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脊內引痛,不得俯仰起坐,目䀮䀮,善怒多言,舌乾,涎自出,足痿不收履,䯒寒不自溫,腹中雷鳴,腹脹如鼓,四肢腫,十水病,溺青赤黃白黑,青取井,赤取滎,黃取腧,白取經,黑取合,血痔,泄後腫,五淋,小便如散,大骨寒熱,汗注不止。可灸五壯,針入三分,留三呼。

白話文:

  1. 復溜穴:這兩個穴位屬金,別名昌陽、伏白,位於足內踝上兩寸的凹陷中。是足少陰經脈循行的部位,為經穴。治療腰背內部牽引疼痛,無法俯仰起坐,眼睛眵目,容易生氣且說話多,舌頭乾燥,口水自己流出來,腳無力無法穿鞋子,寒冷卻無法自行溫暖,腹中雷鳴作響,肚子脹得像鼓一樣,四肢腫脹,十種水病,小便呈現青、赤、黃、白、黑等顏色,青色取井穴,赤色取滎穴,黃色取腧穴,白色取經穴,黑色取合穴,血痔,腹瀉後腫脹,五種淋病,小便像散發,大腿骨感到寒冷和發熱,汗水一直流不止。可以用艾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呼。

8.交信:二穴在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前筋骨間,足陰蹺之郄。治氣淋,㿉疝,陰急,股引腨內廉骨痛,又泄利赤白,女子漏血不止。可灸三壯,針入四分,留五呼。

白話文:

  1. 交信穴:這個穴位位於內踝上二寸,太陽經的前面,太陰經的後廉前面,筋骨之間,是足陰蹺脈的郄穴。可以治療尿血,疝氣,陰囊急痛,股部引痛,小腿內側骨頭疼痛,以及腹瀉或痢疾,以及女性月經不止。可以艾灸三壯,針刺深度四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

9.築賓:二穴在內踝上,腨分中。治小兒胎疝,痛不得乳,癲疾狂言,嘔吐沫,足腨痛。可灸五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築賓穴:這個穴位有兩個,位於內踝上方,脛骨內側中點。主治小兒胎疝,因疼痛而無法哺乳,癲癇狂言,嘔吐泡沫,小腿疼痛。可以用灸法,灸五壯;或針灸,針刺深度三分。

10.陰谷: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取之。足少陰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膝痛如離,不得屈伸,舌縱涎下,煩逆溺難,少腹急引陰痛,股內廉痛,婦人漏血不止,腹脹滿不得息,小便黃,男子如蠱,女子如妊娠。可灸三壯,針入四分,留七呼。

白話文:

10、陰谷穴:兩個穴道,屬水。在膝蓋骨內側的後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按壓會有反應,彎曲膝蓋才能取穴。是足少陰腎經脈氣進入的地方,合穴。主治膝蓋疼痛,如同脫臼,不能彎曲或伸展;舌頭伸出,口水流個不停,煩躁想吐,小便困難,小肚子急痛,並帶有陰部疼痛、股內側疼痛;婦女生理期出血不止、腹脹滿,感覺呼吸困難,小便呈現黃色;男性像是中了蠱,女性像是懷孕一樣。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針刺深度四分,針留在穴道中七個呼吸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