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6)

回本書目錄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6)

1. (十二)足太陽膀胱經

(左右足凡三十六穴)

1.至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目生翳,鼻塞頭重,風寒從足小指起,脈痹上下帶胸脅痛無常,轉筋,寒瘧,汗不出,煩心,足下熱,小便不利,失精。針入二分,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至陰穴:兩個穴位,屬金。位於足の拇指外側,離開趾甲約一個韭葉的寬度,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原穴,也是井穴。治療眼翳(眼球表面的雲翳),鼻塞頭重,由足拇指開始的風寒,脈絡痺阻,上下胸脅不定痛,筋脈抽搐,風寒瘧疾,不能出汗,心中煩熱,足心發熱,小便不利,失精。針刺入二分,可灸三壯。

2.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頭重目眩,善驚,引鼽衄,頸項痛,目䀮䀮。甄權云: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2.通谷穴:有兩個穴位,都是水穴。在足小指外側第一節腳趾根部之前,陷窩內。是足太陽經絡流經的部位,爲滎穴。主治頭重腳輕、眼睛眩暈、容易受驚,引起流鼻血、脖子疼痛、眼睛乾澀疲勞。甄權說:治療積食留飲,胸悶,食物不能消化的問題。可以用灸法,灸三壯,針刺深度爲二分。

3.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本節後陷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腰如折,腨如結,耳聾,惡風寒,目眩,項不可回顧,目內眥赤爛。可灸三壯,針三分。

白話文:

  1. 束骨:兩個穴位,五行屬木。位於足小趾根部後面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的輸注穴,並且是重要的穴位。可治療腰部疼痛像斷裂一樣,小腿肌肉像打結一樣攣縮,耳聾,怕冷怕風,眼睛眩暈,脖子不能左右回顧,眼睛內眼角紅腫潰爛。可以用艾灸治療,灸三壯,針刺三分。

4.京骨:二穴,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膝痛不得屈伸,目內眥赤爛,發瘧,寒熱,善驚,不欲食,筋攣,足䯒酸,髀樞痛,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鼽衄血不止,目眩。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4.京骨穴:2穴,位於足外側腓骨小頭下端,赤、白肉交界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循行於此,為原穴。主治膝關節疼痛,伸屈不利,目內眥發紅並潰爛,瘧疾,畏寒發熱,易受驚嚇,食慾不振,抽筋,足跟痠痛,大腿下端疼痛,頸項強直,腰背僵硬,不能俯仰,鼻衄不止,頭暈目眩。針刺深度3分,灸壯7壯。

5.申脈:二穴,陽蹺脈所出,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際。治腰痛不能舉體,足䯒寒,不能久立坐,若下舟車中,痛疾。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申脈穴:兩個穴位,是陽蹺脈所起始的部位,位於外踝下方的凹陷處,容得下指甲,是白色肉的部位。治療腰痛不能舉體,足部冰冷,不能長時間站立或坐著,如果乘坐車船,疼痛和疾病會加重。針灸深度為三分。

6.金門:二穴,一名梁關。在足外踝下,足太陽郄,陽維所別屬也。治霍亂,轉筋,膝䯒酸,身戰不能久立,癲癇屍厥,暴疝,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可灸三壯,炷如小麥大,針入一分。

白話文:

  1. 金門穴:共有2個穴位,一個又叫梁關穴。在腳踝外下方,足太陽膀胱經的郄穴,是陽維脈的別屬。可以治療霍亂症、小腿抽筋、膝關節後側疼痛、四肢煩躁不安、眩暈症狀、癲癇昏迷、突然發生的陰囊腫痛、小兒患癇症、口張大搖頭、身體前後反折的症狀。可以用艾灸3壯,每個艾炷大小如小麥粒,針灸針刺入皮膚的深度為1分。

7.僕參:二穴,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治足跟痛不得履地,腳痿,轉筋,屍厥如中惡狀,霍亂吐逆,癲癇,狂言見鬼。針入三分,可灸七壯。

白話文:

  1. 僕參穴:有兩個穴位,又叫安邪穴,位於腳跟骨的凹陷處,可憑藉拱起的部分來找到穴位。此穴主治足跟疼痛無法站立、腳軟弱無力、腳抽筋、屍體僵直好像中毒的樣子、霍亂吐逆、癲癇、發狂亂語見到鬼。針灸的深度は三分,可以灸七壯。

8.崑崙: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尻痛,足端腫不得履地,鼽衄,腳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暴滿,陰腫痛,小兒發癇瘛瘲。炷如小麥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崑崙穴:兩個穴位,屬火。位於足跟外側踝骨後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循行的路線,為經穴。主治腰尻疼痛,足端腫脹不能行走,鼻衄,腳踝像打結,腳踝像裂開,頭痛,肩背拘急,咳嗽喘息,暴滿,陰部腫痛,小兒驚風瘛瘲。艾炷如小麥般大小,可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9.付陽: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陽蹺之郄,治痿厥風痹,頭重䪼痛,髀樞股䯒痛,瘛瘲,風痹不仁,時有寒慄,四肢不舉。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付陽穴:此穴共有兩穴,位於足部外踝上三寸,在前為太陽經,在後為少陽經,左右相應。(少陽筋在太陽經前) 陽蹺經的郗穴,主治痿痺、厥冷、風痹、頭痛、頭昏、大腿根和股骨疼痛、瘛瘲及風痹引起的肌肉麻木、四肢發涼,發冷畏寒,四肢無法提起。艾灸時強壯的可以灸三壯,針刺時針刺深度五分,留針的時間為七次呼吸。

10.飛揚:二穴,一名厥陰,足太陽絡,別走少陰。在外踝上七寸。治野雞痔,歷節風,足指不得屈伸,頭目眩,逆氣,鼽衄癲疾,寒瘧。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0、飛揚:兩個穴位,別稱厥陰,足太陽經的脈絡,單獨走向少陰經。位於外踝上七寸的位置。用於治療野雞痔、歷節風、足指不能屈伸、頭目眩暈、逆氣、鼻中出血、癲疾、寒瘧。可以用艾灸或針灸治療,針刺深度為三分。

11.承山:二穴,一名魚腹,一名肉柱。在兌腨腸下分肉之間陷中。治腰背痛,腳腨重,戰慄不能立,腳氣,膝下腫,霍亂轉筋,大便難,久痔腫痛。可灸五壯,針入七分。

白話文:

  1. 承山穴:有兩個穴位,一個叫魚腹,一個叫肉柱。位於小腿後側,跟腱與腓腸肌之間的凹陷處。可以治療腰背疼痛、小腿沉重、站立不穩、腳氣、膝下腫脹、霍亂轉筋、大便困難、久治不愈的痔瘡腫痛。可以灸五次,針入七分。

12.承筋:二穴,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中。治寒痹轉筋,肢腫,大便難,腳腨酸重引少腹痛,鼻鼽衄,腰背拘急,霍亂。可灸三壯,禁針。

白話文:

  1. 承筋穴:共有兩個穴位,一個別名為腨腸穴,一個別名為直腸穴。位於腨腸的中間凹陷處。治療寒性痹證、轉筋、肢體腫脹、大便困難、大腿痠重並牽引少腹疼痛、鼻出血、腰背拘急、霍亂等疾病。可以灸三壯,但禁止針刺。

13.合陽:二穴在膝約中央下二寸。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膝酸痠重履步難,寒疝,陰遍痛,女子崩中。針入六分,可灸五壯。

白話文:

13.合陽:這兩個穴位在下肢,膝蓋的正下方,大約兩寸處。可以治療腰部和背部僵硬引起的腹痛、陰部和股部發熱、膝蓋痠痛沉重,難以行走、寒疝、陰部疼痛,女性崩漏。針刺六分深,可以灸五壯。

14.委中:二穴,土也。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治腰俠脊沉沉然,遺溺,腰重不能舉體,風痹,髀樞痛,可出血,痼疹皆愈。今附:委中者,血郄也。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不得屈伸,取其經血立愈。

白話文:

  1. 委中穴:左右兩穴,屬土。在膝窩中央,約紋動脈陷中。足太陽膀胱經脈所入之處,為合穴。主治腰部、脊椎疼痛,麻木不仁,遺尿,腰部沉重不能舉體,風寒痹證,大腿外側疼痛,可以出血療法,久治不癒的疾病都可以治癒。今附:委中穴,是血的郄穴。治療熱病汗不出,足熱,厥逆滿,膝關節不能屈伸,取此經穴出血立即使病情好轉。

15.委陽:二穴,三焦下輔腧也。在足太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屈伸取之,承扶下六寸,足太陽脈之中。治腋下腫痛,胸滿膨膨,筋急身熱,飛屍遁注,痿厥不仁,小便淋瀝。可灸三壯,針入七分。

白話文:

  1. 委陽穴:兩個穴位,是三焦經的下部輸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之後,出現在膕窩中部外側兩筋的間隙處,屈伸取穴法,在承扶穴下六寸,足太陽膀胱經的經脈上。主治腋下腫痛,胸部滿脹,筋急身熱,飛屍遁注,痿厥麻木不仁,小便淋漓不暢。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七分。

16.浮郄:二穴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治小腸熱,大腸結,股外經筋急,髀樞不仁,可灸三壯,針入五分。

白話文:

  1. 浮郄穴:此二穴在委陽穴上方一寸,膝蓋伸直可找到。主治小腸有熱、大腸結聚、股外側的經筋緊繃、大腿樞紐麻痺不仁,可用艾灸三壯或針刺五分。

17.殷門:二穴在肉郄下六寸。治腰脊不可俯仰舉重,惡血注之,股外腫。針入七分。

18.承扶:二穴,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衝上紋中。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尻睢腫,大便難,陰胞有寒,小便不利。針入七分。

白話文:

  1. 承扶穴:有三個名稱,一個是肉郄穴,一個是陰關穴,一個是皮部穴。位於臀部下方,股陰衝穴上方的紋理中。治療腰脊相連的疼痛,如解脫負擔一樣,久治不癒的痔瘡,屁股腫脹,大便困難,陰囊寒冷,小便不利。針刺深度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