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慎庵

《金針秘傳》~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4)

回本書目錄

九、十二經四肢各穴分經主治病症 (4)

1. (八)足少陽膽經

(左右足及股凡二十八穴)

1.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少陽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乾,肘不可舉,卒聾不聞人語。可灸三壯,針入一分。

白話文:

  1. 竅陰穴:屬足少陽脈,位於足部小趾旁第二趾端,距趾甲約一韭葉寬。為井穴,足少陽膽經的起始穴。主治脅痛、咳嗽呼吸困難、手足煩熱汗不出、四肢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嚨疾病、舌頭僵硬、口乾、肘關節不能舉起、突發耳聾聽不見人說話等症狀。可艾灸3壯,針刺1分深。

2.俠谿: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脈之所流也,為滎。治胸脅支滿,寒熱汗不出,目外眥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俠谿穴:俠谿穴屬於足少陽膽經的水穴,位於足小趾次趾骨的縫隙中,本節的前方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的經氣在此流注,為滎穴。俠谿穴可以治療胸脅部位的脹滿,寒熱交替,汗出不暢,眼睛外眥發紅,眼花眩暈,頰部和頷部腫脹,耳聾,胸中疼痛不能轉身側臥,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可以用艾灸灸治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3.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治內傷唾血,足外皮膚不澤,乳腫。針入二分,不可灸,灸則使羸瘦,不出三年卒。

白話文:

  1. 地五會:兩個穴位,在小腳趾第二個腳趾根部後面凹陷中,距離俠谿穴一寸。治療內傷咳血,腳部皮膚乾燥粗糙,乳腺腫脹。針灸深度二分,禁止艾灸,艾灸會導致消瘦,不超過三年就會死亡。

4.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足少陽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瘍瘻、善齧頰、天牖中腫,淫濼䯒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胸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痎瘧日發。可灸三壯,針入二分。

白話文:

  1. 臨泣穴:這兩個穴位屬木,位於足小指次指第一節後面的皺紋中,距俠谿穴一寸五分。足少陽膽經的脈氣輸注於此,為腧穴。治療胸中滿悶、缺盆穴位中以及腋下腫脹、馬刀瘡、瘻瘡、口頰愛咬、天牖穴位中腫脹、消化不良、酸水反胃、頭暈目眩、枕骨和顱骨交接處疼痛、頭頸部疼痛、發冷怕冷,婦女月經不調、脅肋部位脹滿、乳房腫脹疼痛、胸痛、遊走性關節疼痛、氣喘、眩暈、瘧疾等疾病。可以灸三壯,針刺二分。

5.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足少陽脈之所過也,為原。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䯒酸,轉筋,卒疝,少腹堅,寒熱,頸腫。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丘墟穴: 這兩個穴位在腳的外踝下方,就像前面的凹陷處,距離臨泣穴三寸。是足少陽經脈經過的地方,是穴位的原穴。可以治療胸脅脹痛,久瘧,寒顫,腋下腫脹,麻痺無法起坐,大腿根部疼痛,眼睛長翳膜,腿部痠痛,腳抽筋,急性疝氣,小腹堅硬,寒熱,頸部腫脹。可以用針灸治療,灸三壯,針刺入五分,留針七次呼吸。

6.懸鐘: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膝䯒痛,筋攣,足不收履,坐不能起。可灸五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懸鐘穴:位於足外踝上三寸的動脈中,是足三陽經的大絡穴,按壓此穴,可以使陽明脈的脈搏消失,治療心腹脹滿、胃中熱而不思飲食、膝蓋酸軟疼痛、筋攣、足部不能穿鞋、坐著不能起身等疾病。可以艾灸5壯,針刺深度6分,留針7呼。

7.陽輔: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膚腫,筋攣,諸節盡痛,痛無常處,腋下腫瘻,馬刀喉痹,膝䯒酸,風痹不仁。可灸三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陽輔穴:此穴位屬火,位於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屬足少陽膽經,為經穴。主治腰部像坐在水中一樣沉重,膝下皮膚腫脹,筋攣縮,各個關節疼痛,疼痛沒有固定部位,腋下腫脹、瘰癧,馬刀喉痹,膝部䯒酸,風濕痹症引起的麻木不仁。可灸三壯,針刺入五分,留針七呼。

8.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別走厥陰,足少陽終。治身解寒,淫濼䯒酸,不能久立,與陽輔療病法同。熱病汗不出,卒狂,虛則痿痹,坐不能起,實則足䯒熱膝痹,身體不仁,善齧頰。可灸五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白話文:

8.光明穴:這兩個穴位在腳踝外側上方五寸的位置,分別歸屬於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的末端。這些穴位可以治療以下疾病:

  • 身體怕冷,容易感冒。
  • 體內有水腫,痠痛,站立都費勁。治療方法與陽輔穴相同。
  • 高燒不出汗,突然發狂。
  • 虛弱則出現痿痹症,無法站立。
  • 實證則出現腳腫、膝關節痹痛,體力虛弱,經常咬嚙雙頰。

針灸方法:可以灸壯五壯,針刺六分,留針七呼吸。

9.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治膚痛,痿痹,胸脅脹滿,頸項痛,惡風寒,癲疾。針入三分,可灸三壯。今附狾犬所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又可灸所齧之處,立愈。

白話文:

  1. 外丘穴:這兩個穴位在足外踝上七寸,屬於少陽經。可以治療皮膚疼痛、手腳麻痺、胸脅脹滿、頸項疼痛、畏風寒、癲癇。針灸深度為三分,可以艾灸三壯。現在附帶治療方法:如果被狗咬傷,毒氣無法排出,出現寒熱症狀,必須立即艾灸三壯。另外,也可以艾灸被狗咬傷的地方,就能立即痊癒。

10.陽交:二穴,一名別陽,陽維郄,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䯒不收。灸之三壯,針入六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陽交穴:共有兩個穴位,一個名叫別陽穴,另一個名叫陽維郄穴。位於足外踝往上七寸,斜著位於三條陽經分的筋肉之間。可以治療寒厥,驚狂,喉嚨腫痛,胸滿,臉腫,寒性痺症,膝蓋彎曲不伸直。用艾灸灸三壯,針刺深度六分,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

11.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足少陽脈之所入也,為合。針入六分,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為要也。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腳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又以蹲坐取之,灸亦良,日可灸七壯至十七壯即止。

白話文:

  1. 陽陵泉穴:這是兩個穴位,位於膝蓋下一寸,膝蓋的外側凹陷處。它是足少陽膽經的起始穴,也是匯合穴。針灸時,針刺入六分,得氣後立刻瀉針。同時也適合灸法,留針治療很有效果。治療膝蓋伸展不得彎曲、膝蓋寒冷麻木、腳失去知覺、半身不遂、腳冰冷沒有血色等症狀。也可以採取蹲坐的姿勢取穴,艾灸這個穴位也非常有效,每天可以灸七壯至十七壯,灸到症狀消失為止。

12.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治膝外痛不可屈伸,風痹不仁。針入五分,不可灸。

13.中瀆: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治寒氣入於分肉之間,痛攻上下,筋痹不仁。可灸五壯。針入五分,留七呼。

白話文:

  1. 中瀆穴:這兩個穴位在髀骨外側,膝蓋上方五寸,在分肉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的絡穴。可以治療寒氣進入分肉之間,導致上下疼痛、筋痺不仁的症狀。可以用灸法治療,灸五壯。針刺深度為五分,留針七個呼吸。

14.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治冷風,溫痹,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痛不得轉側。可灸五十壯,針入一寸,留十呼,忌熱面、豬、魚、生冷物等。

白話文:

  1. 環跳:這兩個穴位在髀樞的中間,側臥,把下肢伸直,屈曲上肢來取穴。治療冷風、溫熱痹症、風疹、偏風、半身不遂、腰胯疼痛不能轉動身體等症狀。可以灸50壯,針刺一寸深,留針10次呼吸,忌食辛辣的食物、豬、魚、生冷的食物等。

2. (九)足太陰脾經

(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1.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治腹脹喘滿,不得安臥,嘔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屍蹶不識人,足寒不能溫。針入三分。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

白話文:

  1. 隱白:這兩個穴位屬於木行,位於腳的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約一公分。是足太陰經的起始穴,被稱為「井穴」。主治腹脹、氣喘、腹部脹滿、無法安穩睡覺、嘔吐、食慾不振、腹瀉、流鼻血、突然昏倒、抽搐、神志不清、足部冰冷且無法溫暖等症狀。針灸深度為三分。現在附帶說明,女性月經遲遲不來,針灸此穴位也可以立即治癒。

2.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流也,為滎。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弦。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大都穴:此穴屬火,位於足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凹陷中。它是足太陰脾經的滎穴。可治療熱病不出一身汗,手腳冰涼,腹脹,容易嘔吐,煩熱,悶亂,吐逆,眼睛發澀。可艾灸三壯,針刺深度為三分。

3.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腧。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泄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太白穴:這個穴位在足內側的凸起骨頭上,是足太陰脈的腧穴。主治發熱煩悶、腹部脹滿、食物不消化、嘔吐、腹瀉膿血、腰痛、大便困難、氣逆霍亂、腹部疼痛。灸三壯,針刺三分。

4.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別走陽明、太陰絡。治寒瘧,不嗜食,卒面腫,煩心,狂言,腹虛脹如鼓。可灸三壯,針入四分。

白話文:

  1. 公孫穴:兩個穴位在大腳趾第一個關節後面一寸,分別屬於陽明經、太陰經的絡脈。治療瘧疾,沒有食慾,突然臉腫,心煩,說胡話,腹部空虛脹大如鼓。可以用艾灸治療,每次灸三壯,針刺深度為四分。

5.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內踝下微前陷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治腹脹,腸中鳴不便,脾虛令人不樂,身寒,善太息,心悲氣逆,痔疾,骨疽蝕,絕子,魘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商丘穴:是足太陰脾經的第二個穴位。取穴時,需要先找到足內踝,位於足內踝下微向前,凹陷的地方。此穴位也是足太陰脾經的起點穴,可以歸納為「經穴」。商丘穴可以治療腹脹、腸鳴、大便不通暢、脾虛導致的人無精打採、身體怕冷、經常嘆息、心中抑鬱、氣逆、痔瘡、骨疽腐蝕、不孕不育、噩夢和失眠。可以用艾灸治療,艾灸三壯,針灸可以刺入三分。

6.三陰: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治痃癖,腹中寒,膝股內痛,氣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可灸三壯,針入三分。昔有宋太子性善醫術,出苑逢一懷娠婦人。太子診曰:是一女也。

白話文:

  1. 三陰穴:兩個穴位位於內踝上三寸,骨頭下面凹陷的地方,是足太陰、厥陰、少陰經的交會穴。可以治療腹中寒冷、膝蓋和大腿內側疼痛、氣逆、小便不利、脾臟疾病、身體沉重、四肢不能抬舉、腹脹腸鳴、腹瀉、食物不消化、女性漏下不止等疾病。可以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以前有宋國的太子善於醫術,出苑時遇到一個懷孕的婦女。太子診斷說:這是一個女嬰。

令徐文伯亦診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白話文:

我讓徐文伯也看診,這是一對男女。太子性急,想要剖開來觀察。我請求用針灸來治療,刺足三陰交來瀉熱,補手陽明合谷來補陽氣,針灸後胎兒就掉了下來,果然如徐文伯所說。所以懷孕期間不能針灸。

7.漏谷:二穴,亦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治痃癖冷氣,心腹脹滿,食飲不為肌膚,濕痹不能久立。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漏谷穴:兩個穴位,又名太陰絡,位於內踝上六寸,骨頭凹陷處。治療腹脅脹滿、冷氣、心腹脹滿、飲食不化、濕痹不能久站。針刺深度三分。

8.地機: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丈夫溏泄,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可灸三壯,針入三分。

白話文:

  1. 地機穴:共有兩個穴位,別名脾舍,是足太陰脾經的郄穴,別從足太陰脾經上走一寸,位於膝蓋下方五寸處。治療女性的血瘕(子宮內積血成塊),按壓這個穴位時,會有熱水從股骨內側流向膝蓋的感覺;治療男性腹瀉、腹脅脹氣、水腫、腹部堅硬、厭食、小便不利。可以用艾灸,灸三壯;針刺,深度三分。

9.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又曲膝取之。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滿,水脹腹堅,喘逆不得臥,腰痛不得俯仰,霍亂,疝瘕,小便不和,氣淋,寒熱不節。針入五分。

白話文:

9.陰陵泉:此二穴位皆屬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下凹陷中,伸直腿取穴。足太陰脈絡的交匯處,為會穴。也可以彎曲膝蓋取穴。治療腹中寒冷,食慾不振,膈下飽脹,水腫腹硬,呼吸困難而不能平躺,腰痛不能俯仰,霍亂,疝氣瘕腫,小便不通暢,氣淋,寒熱交替不定。針灸深度為五分。

10.血海:二穴在膝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治女子漏下惡血,月事不調,逆氣腹脹。可灸三壯,針五分。

11.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經》一云在股上起筋間。治淋,遺溺,鼠鼷腫痛,小便不通。可灸三壯。

白話文:

  1. 箕門穴:這兩個穴位位於魚腹上肌肉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經》一書中說箕門穴位於大腿上肌肉之間。箕門穴可以治療淋病,遺溺,鼠鼷腫痛,小便不通。可以用艾灸治療,每次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