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九卷 (8)

回本書目錄

禽部第四十九卷 (8)

1. 鸚䳇

(《食物》)

【釋名】鸚哥(俗名)、干皋。

白話文:

【解釋名稱】鸚鵡(俗名),又稱幹皋。

時珍曰:按:《字說》云:鸚䳇如嬰兒之學母語,故字從嬰母。亦作鸚鵡。熊太古云:大者為鸚䳇,小者為鸚哥。則䳇義又取乎此。師曠謂之干皋,李昉呼為隴客,《梵書》謂之臊陀。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字說》的解釋:「鸚䳇」的意思是像嬰兒學習母親的語言一樣,因此字裡有「嬰母」兩個字。也可以寫作「鸚鵡」。熊太古說:「大的叫鸚䳇,小的叫鸚哥。」那麼,「䳇」的含義又取自這裡。師曠把鸚鵡叫做「幹皋」,李昉稱鸚鵡為「隴客」,《梵書》稱鸚鵡為「臊陀」。

【集解】時珍曰:鸚䳇有數種:綠鸚䳇出隴蜀,而滇南、交廣近海諸地尤多,大如烏鵲,數百群飛,南人以為鮓食;紅鸚䳇紫赤色,大亦如之;白鸚䳇出西洋、南番,大如母雞;五色鸚䳇出海外諸國,大於綠而小於白者,性尤慧利。俱丹咮鉤吻,長尾赤足,金睛深目,上下目瞼皆能眨動,舌如嬰兒。

白話文:

李時珍說:鸚鵡有多種:綠鸚鵡產於隴蜀,而雲南南部、廣東廣西靠近海邊的地方尤其多,大小像喜鵲,成百上千隻一起飛,南方人用牠們做醃製食品。紅鸚鵡是紫紅色,個頭也差不多。白鸚鵡產於西洋、南洋,個頭像母雞。五色鸚鵡產於海外諸國,比綠鸚鵡大,比白鸚鵡小,性情特別聰慧伶俐。所有的鸚鵡都有像丹砂一樣的嘴和彎曲的喙,長長的尾巴和紅色的腳,金色的眼睛和深陷的眼窩,上下眼瞼都能眨動,舌頭像嬰兒的舌頭。

其趾前後各二,異於眾鳥。其性畏寒,即發顫如瘴而死,飼以余甘子可解。或云:摩其背則喑。或云:雄者喙變丹,雌者喙黑不變。張思正《倦遊錄》云「海中有黃魚能化鸚䳇」,此必又一種也。有秦吉了、鳥鳳,皆能人言,並附於下:

白話文:

它的腳趾前後各分為兩瓣,和其它鳥不一樣。它的性情怕冷,如果遇冷,就會發抖,像得了瘴氣一樣而死去,給它餵食餘甘子可以緩解。有人說:撫摸它的背,它就會失聲。還有人說:雄性的鸚鵡喙變成朱紅色,雌性的喙是黑色的,不會變。張思正的《倦遊錄》中說「海里有黃魚能變成鸚鵡」,這必定是另一種鸚鵡。還有秦吉了、鳥鳳這兩種鸚鵡,都能說人話,也附在下面講述:

【附錄】秦吉了,時珍曰:即了哥也,《唐書》作結遼鳥,番音也。出嶺南容、管、廉、邕諸州峒中。大如鸜鵒,紺黑色。夾腦有黃肉冠,如人耳。丹咮黃距,人舌人目,目下連頸有深黃紋,頂尾有分縫。能效人言,音頗雄重。用熟雞子和飯飼之。亦有白色者。

白話文:

附錄:秦吉了,李時珍說:就是了哥,在《唐書》中寫作結遼鳥,是番音。在嶺南容、管、廉、邕諸州峒中生活。體型大小跟鸜鵒差不多,羽毛是紺黑色。頭部兩側腦上有黃色的肉冠,像人的耳朵。紅色的喙,黃色的腳距,鳥舌與人舌相似,鳥眼與人眼相似,眼睛下面連接頸部的部位有深黃色的紋路,頭頂和尾巴有分縫。能夠模仿人說話,聲音聽起來雄厚有力。用煮熟的雞蛋和飯餵養它。也有白色的秦吉了。

鳥鳳,按范成大《虞衡志》云:鳥鳳出桂海左右兩江峒中。大如喜鵲,紺碧色。項毛似雄雞,頭上有冠。尾垂二弱骨,長一尺四五寸,至秒始有毛。其形略似鳳。音聲清越如笙簫,能度小曲合宮商,又能為百鳥之音。彼處亦自難得。

白話文:

鳥鳳:按照范成大在《虞衡志》中的記載:鳥鳳出現在桂海周圍左右兩條江的洞中。身體大小如同喜鵲,呈紺碧色。頸部的羽毛類似於雄雞,頭上有一撮冠毛。尾巴上垂著兩片細長的骨頭,長約一尺四五寸,到了末端纔有羽毛。外形略微像鳳凰。鳥鳳的聲音清脆悠揚,類似笙蕭,可以演奏小曲,符合音律,還能模仿百鳥的聲音。連當地人也很難見到牠。

鸚䳇肉

【氣味】甘、咸,溫,無毒。

【主治】食之,已虛嗽(汪穎)。

白話文:

【氣味】甘甜、鹹味,溫和,無毒。

【主治】食用後,可治療虛弱咳嗽(汪穎)。

2. 禽之四

(山禽類一十三種,附一種)

白話文:

山禽類,共十三種,附一種

1. 鶉

  • 白話文:鵪鶉

2. 鵒

  • 白話文:山雞

3. 雉

  • 白話文:雉雞、長尾雉

4. 鴝

  • 白話文:鴝鳥

5. 鵂

  • 白話文:畫眉鳥

6. 鳩

  • 白話文:鴿子

7. 鳲鳩

  • 白話文:斑鳩

8. 鷓鴣

  • 白話文:鷓鴣

9. 鳮

  • 白話文:鵪鶉

10. 鷃

  • 白話文:鷃雀

11. 鷚

  • 白話文:鷚鳥

12. 鵲

  • 白話文:喜鵲

13. 鴷

  • 白話文:臺灣藍鵲

附註:

  • 白話文:鸚鵡

3. 鳳凰

(《拾遺》)

【釋名】瑞鶠

白話文:

【釋名】 瑞龍

時珍曰:《禽經》云:雄鳳雌凰,亦曰瑞鶠。鶠者,百鳥偃伏也。羽蟲三百六十,鳳為之長,故從鳥從凡。凡,總也。古作朋字,象形。凰者,美也,大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禽經》上記載:雄鳳凰稱「鳳」,雌鳳凰稱「凰」,也叫「鳳凰」。「鳳」有讓所有鳥類俯伏在它身下的威勢。三百六十種鳥類,鳳凰是鳥類中的首領,因此字形從「鳥」旁加「凡」。「凡」字有總括、統稱的意思。古時候「凡」字寫作「朋」字,像是一個會意字,象徵著鳳凰集結百鳥的威勢。「凰」字有美麗、大的意思。

【集解】時珍曰:鳳,南方朱鳥也。按《韓詩外傳》云:鳳之象,鴻前麟後,燕頷雞喙,蛇頸魚尾,鸛顙鴛腮,龍紋龜背。羽備五采,高四五尺。翱翔四海,天下有道則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不啄生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侶行。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鳳凰,是南方棲息的紅鳥。根據《韓詩外傳》,鳳凰的外表是鴻雁的前身,麟一樣的後背,燕子的下巴,雞的喙,蛇一樣的脖子,魚的尾巴,鶴的額頭,鴛鴦的臉頰,背上有龍的紋路,背部有烏龜一樣的紋理。羽毛具備各色,高四到五尺。飛翔於四海之間,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翅膀有很多根,叫聲像簫。不吃活的昆蟲,不折活的草。不羣居或者結伴而行。除了梧桐樹,不棲息,除了竹子的果實,不吃,除了甘甜的泉水,不喝。

《山海經》云:丹穴之山有鳥,狀如雞,五采而紋,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蔡衡云:象鳳有五:赤多者鳳,青多者鸞,黃多者鵷鶵,紫多者鸑鷟,白多者鵠。又群書立名各異,文繁不錄。按羅存齋《爾雅翼》云:南恩州北甘山,壁立千仞,猿狖狽不能至。鳳凰巢其上,惟食蟲魚。

白話文:

《山海經》中說:丹穴山有一種鳥,形狀像雞,身上有五彩花紋,以天地自然之物為食物,自己唱歌自己跳舞,出現的時候天下就會安定祥和。蔡衡認為:鳳凰有五種:紅色的多就是鳳,青色的多就是鸞,黃色的多就是鵷鶵,紫色的多就是鸑鷟,白色的多就是鵠。還有很多書上對鳳凰的名字記載不一,內容繁雜,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根據羅存齋所著的《爾雅翼》記載:南恩州北邊的甘山,懸崖峭壁高達千仞,猿猴、狖猵、狽這種動物都無法到達。鳳凰在上面築巢,只吃蟲子魚類。

遇大風雨飄墮其雛,小者猶如鶴,而足差短。

鳳凰臺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勞損積血,利血脈,安神。治驚邪,癲癇雞癇,發熱狂走,水磨服之(藏器)。

白話文:

鳳凰臺

氣味:辛、平、無毒

主治

  • 勞累後積聚的血液,通血脈,安神
  • 治療受驚嚇、癲癇、雞癲瘋,發高燒,狂走等症狀,磨成粉後用藥器服用(藏器)

【發明】藏器曰:鳳凰腳下白物如石者,名鳳凰臺。鳳雖靈鳥,時或來儀。候其棲止處,掘土二三尺取之,狀如圓石、白似卵者,是也。然鳳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那復近地而有臺入土乎?正物有自然之理,不可曉也。今有鳳處未必有竹,有竹處未必有鳳,恐是麟鳳洲有之。如漢時所貢續絃膠,煎鳳髓造成者,曷足怪哉?

白話文:

【發明】《藏器》說:鳳凰腳下有白色的東西像石頭一樣,叫做鳳凰臺。鳳凰雖然是靈鳥,但有時也會來棲息。觀察它棲息的地方,挖土二三尺就能找到鳳凰臺,它的形狀像圓石頭,顏色像鳥蛋。然而,鳳凰如果不棲息在梧桐樹上,就不吃竹實,如何會靠近地面,而且還有臺入土呢?真是大自然中有著不可思議的道理,無法弄清楚。現在有鳳凰棲息的地方未必有竹子,有竹子的地方未必有鳳凰,恐怕只有麟鳳洲纔有吧。就像漢朝時進貢的續弦膠,是用鳳凰的骨髓煎製而成的,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時珍曰:按《呂氏春秋》云: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鳥之卵,沃民所食。則所產之地不以為異也。續絃膠,《洞冥記》以為鸞血作成。故《雷公炮炙論》云:斷絃折劍,遇鸞血而如初。陳氏以為鳳髓所作,要皆誑言,不必深辯。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呂氏春秋》記載: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鳥之卵,是沃民的食物。那麼,鳳髓膠產生的地區並不令人感到奇怪。續絃膠,《洞冥記》認為是鸞血製成的。所以《雷公炮炙論》說:斷絃的琴絃、折斷的寶劍,遇到鸞血就會像原來一樣。陳氏認為是鳳髓製成的,這些都是胡說八道,不必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