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禽部第四十七卷 (4)

回本書目錄

禽部第四十七卷 (4)

1. 鸏𪆏

(音蒙童。《綱目》)

【釋名】越王鳥(《綱目》)、鶴頂(同)、䴂雕(同)。

白話文:

釋義

越王鳥(《綱目》)、鶴頂(同名)、䴂雕(同名)。

【集解】時珍曰:案劉欣期《交州志》云:鸏𪆏即越王鳥,水鳥也。出九真、交趾。大如孔雀,喙長尺余,黃白黑色,光瑩如漆,南人以為飲器。羅山《疏》云:越王鳥狀如烏鳶,而足長口勾,末如冠,可受二升許,以為酒器,極堅緻。不踐地,不飲江湖,不唼百草,不食蟲魚,惟啖木葉。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我查閱劉欣期的《交州志》,說鸏𪆏就是越王鳥,一種水鳥。產於九真、交趾地區。體型與孔雀相仿,喙長一尺多,黃白黑三色交雜,光潔如漆,南人用它做飲酒器。羅山的《疏》中說:越王鳥的形狀像老鷹,但腿長嘴彎,嘴尖像帽子,可以盛下二升左右的液體,可用來當酒器,非常堅固。越王鳥不落地,不喝江河湖泊的水,不啄食花草,也不吃魚蟲,只吃樹葉。

糞似薰陸香,山人得之以為香,可入藥用。楊慎《丹鉛錄》云:鸏𪆏,即今鶴頂也。

糞,

【主治】水和,塗雜瘡(竺法真登《羅山疏》)。

白話文:

糞似薰陸香,山人取得以為香材,可入藥使用。楊慎《丹鉛錄》中記載:鸏𪆏,就是現在的鶴頂草。

【主治】水腫,塗抹各種瘡傷(竺法真等人《羅山疏》)。

2. 鵜鶘

(宋《嘉祐》)

【釋名】犁鶘、鴮鸅(音戶澤)、逃河(一作淘)、淘鵝。

禹錫曰:昔有人竊肉入河,化為此鳥,今猶有肉,因名逃河。

白話文:

釋名: 犁鶘、鴮鸅(讀音同「戶澤」)、逃河(另稱淘)、淘鵝。

宋代《嘉祐》記載: 禹錫說:相傳過去有人偷肉到河邊,後來化成這種鳥,而牠們現在仍有肉,所以取名為逃河。

時珍曰:此俚言也。案:《山海經》云:沙水多犁鶘,其名自呼。後人轉為鵜鶘耳。又吳諺云:夏至前來,謂之犁鶘,言主水也。夏至後來,謂之犁塗,言主旱也。陸璣云:遇小澤即以胡盛水,戽涸取魚食,故曰鴮鸅,曰淘河。俗名淘鵝,因形也。又訛而為駝鶴。

白話文:

李時珍說:「犁鶘是俗語。」根據《山海經》記載,沙水多犁鶘,這個名稱就是根據犁鶘的叫聲而得名的。後來人們就把牠轉稱為鵜鶘了。另外吳地諺語說:夏至前來的叫做犁鶘,表示牠是掌管水的主宰;夏至後來的叫做犁塗,表示牠是掌管旱的主宰。陸璣說:犁鶘遇到小水窪時,便用嘴裝水,然後潑向乾涸的河溝裡,撈取魚類來吃,所以稱為鴮鸅或淘河。俗名淘鵝,是源於犁鶘的外形。後來又訛傳為駝鶴。

【集解】禹錫曰:鵜鶘,大如蒼鵝。頤下有皮袋,容二升物,展縮由之,袋中盛水以養魚。云身是水沫,惟胸前有兩塊肉,列如拳。《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咮。咮,喙也,言愛其嘴也。

白話文:

【集解】禹錫說:鵜鶘,像蒼鵝一樣大。脖子下有大皮袋,可以容納兩升東西,可以展開和縮小,皮袋裡裝滿水來養魚。有人說鵜鶘是水沫,只有胸前有兩塊肉,排列起來像拳頭。《詩經》中提到:「只有鵜鶘在樑上,不沾濕它的喙。」喙是鳥的嘴,這句話表示鵜鶘很愛惜自己的嘴。

時珍曰: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喙長尺余,直而且廣,口中正赤,頷下胡大如數升囊。好群飛,沉水食魚,亦能竭小水取魚。俚人食其肉,取其脂入藥。用翅骨、䯒骨作筒,吹喉、鼻藥甚妙。其盛水養魚、身是水沫之說,蓋妄談也。又案晁以道云:鵜之屬有曰漫畫者,以嘴畫水求魚,無一息之停。

白話文:

時珍說:鵜鶘到處都有,是一種水鳥。牠看起來像鶚,但體型更大,呈灰色,像蒼鵝。嘴長一尺多,又直又寬,嘴裡是鮮紅色的,下巴下的囊很大,像個能裝幾升東西的袋子。鵜鶘喜歡羣體飛行,潛到水裡捕食魚,也能把小水塘的水都抽乾來捕捉魚。民間的人們會吃鵜鶘的肉,並用牠的脂肪入藥。用鵜鶘的翅骨和頸骨做成筒子,用來吹喉嚨和鼻子裡的藥物非常有效。牠能盛水養魚、身體像水沫的說法,都是胡說八道。又根據晁以道的記載:鵜鶘的種類中有一種叫做「漫畫」,牠們用嘴在水裡畫圈,來尋找魚,一刻也不停息。

有曰信天緣者,終日凝立,不易其處,俟魚過乃取之。所謂信天緣者,即俗名青翰者也,又名青莊。此可喻人之貪廉。

白話文:

有位自稱相信天緣的人,終日凝立不動,堅守在既定的位置,等待魚經過他面前才捕捉牠。所謂相信天緣的人,就是俗稱青翰、又名青莊的人。足以說明人的貪心和廉潔。

脂油,

時珍曰:剝取其脂,熬化掠取,就以其嗉盛之,則不滲漏。他物即透走也。

【氣味】咸,溫,滑,無毒。

【主治】塗癰腫,治風痹,透經絡,通耳聾(時珍)。

【發明】時珍曰:淘鵝油性走,能引諸藥透入病所拔毒,故能治聾、痹、腫毒諸病。

【附方】新一。

白話文:

脂油

李時珍說:剝取其脂肪,熬化撈出,放置在容器中,則不會滲漏。其他物質放進去會漏走。

**【氣味】**鹹、溫、滑,無毒。

**【主治】**塗抹癰腫,治療風寒痹痛,貫通經絡,治療耳聾(李時珍)。

**【發明】**李時珍說:洗過的鵝油性質流動,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處拔除毒素,因此能治療耳聾、風寒痹痛、腫毒等疾病。

**【附方】**新的方子一個。

耳聾:用淘鵝油半匙,磁石一小豆,麝香少許,和勻,以綿裹成挺子,塞耳中,口含生鐵少許。用三五次即有效。(《青囊》)

白話文:

耳聾:使用淘過的鵝油半匙、一顆小豆大小的磁石,以及少量的麝香,將這些材料混合均勻,以棉花包起來做成一個挺直的小棒狀,塞入耳中,同時口裡含著少量的生鐵。使用三到五次即可見效。(出自《青囊》)

嘴,

【氣味】咸,平,無毒。

【主治】赤白久痢成疳,燒存性研末,水服一方寸匕(《嘉祐》)。

舌,

【主治】疔瘡(時珍)。

毛皮,

【主治】反胃吐食,燒存性,每酒服二錢(時珍。出《普濟》)。

白話文:

【氣味】鹹味,平性,無毒。

【主治】赤痢和白痢久治不癒,變成腸疳病。將骨頭燒成灰保留原有特性,研成細末,用水調服一匙(《嘉祐本草》)。

【主治】毒瘡(李時珍)。

毛皮

【主治】反胃嘔吐食物。將毛皮燒成灰保留原有特性,每次用酒調服二錢(李時珍。出自《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