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介部第四十五卷 (2)

回本書目錄

介部第四十五卷 (2)

1. 秦龜

(《別錄》上品)

【釋名】山龜。

宗奭曰:龜則四方皆有。但秦地山中多老龜,極大而壽,故取為用,以地別名。

白話文:

【釋名】山烏龜。

陶弘景說:烏龜各地都有。但秦地山中多老烏龜,體型極大且壽命很長,所以用這種烏龜入藥,因此以產地命名。

【集解】《別錄》曰:秦龜生山之陰土中。二月、八月採。保升曰:今江南、嶺南處處有之。冬月藏土中,春夏秋即出遊溪谷。古人獨取秦地者耳。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秦龜生長在山腳的陰土壤中。在二月和八月採集。保升說:現在江南、嶺南處處都有秦龜。冬天藏在土壤中,春天、夏天和秋天就外出遊走溪谷。古人之所以只採集秦地的秦龜,是因為秦地的秦龜品質最好。

弘景曰:此即山中龜不入水者。其形大小無定,方藥稀用。

恭曰:秦龜即蟕蠵,更無別也。

士良曰:秦人呼蟕蠵為山龜,是矣。

白話文:

弘景說:這是一種山中烏龜,不會進入水中。牠們的大小形狀不固定,所以比較少被用於藥方。

恭說:秦代的烏龜就是蟕蠵,沒有其他的了。

士良說:秦國人把蟕蠵稱為山龜,這是正確的。

藏器曰:蟕蠵生海水中。秦龜生山陰,是深山中大龜,如碑下趺者。食草根竹萌,冬蟄春出。卜人亦取以佔山澤,揭甲亦可飾器物。

白話文:

藏器說:蟕蠵生長在海水中。秦龜生長在山陰,是大山中巨大的烏龜,一如碑石下面的龜趺。以草根竹節為食,冬天冬眠,春天出來活動。卜卦的人也取它來占卜山林湖澤的事情,把龜甲剝下來也可以裝飾器物。

頌曰:蟕蠵生嶺南,別是一種山龜,非秦龜也。龜類甚多,罕能遍識。蓋近世貨幣不用,知卜者稀,故爾弗貴也。

白話文:

頌曰:南海一帶出產蟕蠵,這是一種特殊的山龜,不是秦龜。龜的種類很多,很少有人能全部認識。大概是因為近代不使用貨幣了,懂得卜卦的人少了,所以龜就不值錢了。

時珍曰:山中常龜,鹿喜食之。其大而可卜者,曰靈龜。年至百歲能變化者,曰筮龜。或伏於蓍草之下,或遊於卷耳、芩葉之上。《抱朴子》所謂山中巳日稱時君者為龜,即此也。其蟕蠵或以為山龜,或云生海水中,其說不定。按:《山海經》蠵龜生深澤中。應劭注《漢書》云:靈蠵,大龜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山中常見龜,鹿喜歡吃它。體型碩大、會占卜的龜,叫做靈龜。活到一百年能變化形態的,叫做筮龜。有的龜隱藏在蓍草下面,有的龜在卷耳、芩葉上活動。葛洪《抱朴子》中說,山中巳日在天上出現時稱之為時君的,就是龜,指的就是這種龜。蠵龜有人認為是山龜,有人說它生長在海水中,說法不一。根據《山海經》,蠵龜生長在深澤中。應劭在注釋《漢書》時說:靈蠵,是大龜。

雌曰蟕蠵,雄曰玳瑁。觀此則秦龜是山龜,蟕蠵是澤龜,與《爾雅》山龜、澤龜、水龜相合。蓋一種二類,故其占卜、入藥、飾器,功用尤同。

白話文:

雌的叫做蟕蠵,雄的叫玳瑁。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秦龜是山龜,蟕蠵是澤龜,這和《爾雅》中記錄的山龜、澤龜和水龜是相符的。實際上,這都是同一種類的動物,只不過分成了兩類,因此它們在占卜、入藥和製作裝飾品方面的用途和功效都是相同的。

甲,

【修治】李珣曰:經卜者更妙。以酥或酒炙黃用。

【氣味】苦,溫,無毒。

白話文:

【用法】李珣說:如果經過卜筮後發現有藥效的話,就更好了。用酥油或酒炙烤至變黃後使用。

【性味】味苦、性溫,沒有毒性。

【主治】除濕痹氣,身重,四肢關節不可動搖(《別錄》)。頑風冷痹,關節氣壅,婦人赤白帶下,破積症(李珣)。補心(宗奭)。治鼠瘻(時珍)。

白話文:

【主治】消除濕氣、痺氣,全身沉重,四肢關節無法活動。(《別錄》)治療頑固的風寒痹症,關節氣血不通,婦女赤帶、白帶下,治療積症。(李珣)補益心臟。(宗奭)治療鼠瘡。(時珍)

【發明】宗奭曰:大龜靈於物,故方家用以補心,然甚有驗。

時珍曰:見龜甲。

【附方】新一。

鼠瘻

白話文:

發明

宋朝醫家宗奭說:烏龜靈驗於萬物之中,因此醫方常常用它來補心,效果顯著。

明朝醫家李時珍說:請參閱《龜甲》。

附方

鼠瘻:新方一個。

劉涓子用山龜殼(炙)、貍骨(炙)、甘草(炙)、雄黃、桂心、乾薑等分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仍以艾灸瘡上,用蜜和少許,入瘡中,良。

白話文:

劉涓子將山龜殼(烤過)、貍骨(烤過)、甘草(烤過)、雄黃、桂心、乾薑等分成若干份,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茶匙,每天三次。並且用艾草灸瘡口,將蜂蜜和少量粉末混合,敷在瘡口上,效果顯著。

頭,

【主治】陰乾炙研服,令人長遠入山不迷(孟詵。弘景曰:前臛骨佩之亦然耳)。

白話文:

【主治】將藥材陰乾後炙烤,研磨成粉服用,可以讓人長時間走進山裡而不迷路(孟詵說:將前臛骨製成佩飾佩戴也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2. 蠵龜

(《綱目》)

白話文:

繁體中文譯文:

《綱目》載:

四味之品:

  • 棗,主治不調和,悅顏色。
  • 蓮肉,主治心熱,益脾胃。
  • 芡實,主治瀉痢,益腎固精。
  • 山藥,主治肺痿,益氣健脾。

《本草綱目》記載:

四種補益品:

  • 棗:治療氣血不調和,使面色紅潤。
  • 蓮肉:治療心臟發熱,滋養脾胃。
  • 芡實:治療腹瀉,補腎固精。
  • 山藥:治療肺部虛弱,增強氣力,健脾益胃。

【釋名】蟕蠵(音茲夷)、靈蠵(《漢書》)、靈龜(郭璞注)、𪓟鼊(音拘璧,一作蚼𧓄)、贔屓(音備戲。《雜俎》作係臂者非)。皮名龜筒。

白話文:

【釋名】

蟕蠵(音同「資宜」,一音「姿衣」):《周禮》中將玳瑁稱為「蟕蠵」。

靈蠵:《漢書》中也記載玳瑁為「靈蠵」。

靈龜:郭璞注中記載玳瑁也叫「靈龜」。

𪓟鼊(音同「拘璧」):另有一種說法將玳瑁稱為「𪓟鼊」。

贔屓(音同「備戲」):《雜俎》中將玳瑁稱為「贔屓」,不過,也有學者將「贔屓」解釋為背上長有龜殼的蛇,而不是玳瑁。

皮名龜筒:玳瑁的皮也被稱為「龜筒」。

時珍曰:蟕蠵,鳴聲如茲夷,故名。𪓟鼊者,南人呼龜皮之音也。贔屓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或云大者為蟕蠵、贔屓,小者為𪓟鼊。甚通。

白話文:

李時珍說:蟕蠵,鳴叫的聲音像「茲夷」,所以取了這個名字。𪓟鼊,是南方人對龜皮的叫法。贔屓,有力的樣子,現在碑體下的石龜雕像就是依照其模樣而來。也有人說大的稱為蟕蠵和贔屓,小的稱為𪓟鼊。這個說法也很有道理。

【集解】弘景曰:蟕蠵生廣州。

恭曰:即秦龜也。

藏器曰:蟕蠵生海邊。甲有文,堪為物飾。非山龜也。

白話文:

集解

  • 陶弘景說:蟕蠵產於廣州。
  • 孫思邈說:這便是秦龜。
  • 張藏器說:蟕蠵產於海邊。它的甲殼上有花紋,可以用來裝飾物品。它並非山龜。

保升曰:蘇恭之說,非通論也。按:郭璞《爾雅》注云:蟕蠵出涪陵郡,大龜也。其緣甲文似玳瑁,能鳴。甲亦可卜,俗呼靈龜是矣。

白話文:

保升說:蘇恭的說法,並非通論。據說:郭璞在《爾雅》注中說:蟕蠵出產於涪陵郡,是一種大烏龜。它的甲殼紋路像玳瑁,會發出鳴叫聲。它的甲殼也可以用於占卜,俗稱靈龜。

頌曰:蟕蠵別是一種山龜之大者,非秦龜也。《嶺表錄異》云:潮、循間甚多。人立背上,可負而行。鄉人取殼,以生得全者為貴。初用木換出其肉。龜被楚毒,鳴吼如牛,聲振山谷。古人謂生龜脫筒,指此。工人以其甲通明黃色者,煮拍陷玳瑁為器,謂之龜筒。入藥亦以生脫為主。

白話文:

讚頌道:蠵龜是一種特殊的大山龜,不是秦龜。《嶺表錄異》中說:潮州、循州之間很多。人站在它的背上,可以背負著走路。當地人取它的龜殼,以生長完整的為貴。剛開始用木頭交換取出它的肉。龜受到楚毒後,大聲吼叫像牛一樣,聲音響徹山谷。古人所謂的生龜脫殼,指的是這個。工匠用它甲殼通透黃色的,煮熟後壓扁與玳瑁嵌合做成器皿,叫做龜殼。入藥也以生脫為上。

《日華》曰:蟕蠵即𪓟鼊也。皮可寶裝飾物。

白話文:

「日華子」記載:蟕蠵就是海龜,牠的皮可以貴重物品製作飾品。

時珍曰:蟕蠵諸說不一。按:《山海經》云:蠵龜生深澤中。注云:大龜也。甲有文采,似玳瑁而薄。應劭注《漢書》云:靈蠵,大龜也。雄曰玳瑁,雌曰蟕蠵。據此二說,皆出古典。質以眾論,則蟕蠵即𪓟鼊之大者,當以藏器、《日華》為準也。生於海邊,山居水食,玳瑁之屬。

白話文:

李時珍說:蟕蠵的說法不一致。根據《山海經》的記載:蠵龜生長在深澤中。注釋說:蠵龜是大龜。龜甲上有花紋,類似玳瑁,但較薄。應劭在《漢書》的注釋中說:靈蠵是大龜。雄的叫玳瑁,雌的叫蟕蠵。根據這兩種說法,蟕蠵都出自於經典。但根據大眾的說法,蟕蠵是𪓟鼊的大型品種,應該以臧器的《本草綱目》和《日華子本草》為準。蟕蠵生活在海邊,山居水食,是玳瑁的同類。

非若山龜不能入水也。故功用專於解毒,與玳瑁相同,自可意會。劉欣期《交州記》云:蚼𧓄似玳瑁,大如笠,四足縵胡無指爪。其甲有黑珠文采,斑似錦紋。但薄而色淺,不任作器,惟堪貼飾。今人謂之鼊皮。《臨海水土記》云:其形如龜鱉身,其甲黃點有光。廣七、八寸,長二三尺。

白話文:

鼊皮不是因為不能入水而不上岸。所以鼊皮的作用主要解毒,與玳瑁相同,這是可以意會的。劉欣期《交州記》說:鼊皮像玳瑁,大如斗笠,四隻腳有蹼,沒有指爪。鼊皮的甲殼上有黑色珠子狀的花紋,斑點像錦緞的圖案。但鼊皮的甲殼很薄,顏色淺,不能用來做器物,只能貼著裝飾。現在的人稱之為「鼊皮」。《臨海水土記》說:鼊皮的形狀像烏龜,甲殼上有黃色光點。鼊皮的甲殼寬七、八寸,長二三尺。

彼人以亂玳瑁。肉味如黿可食。卵大如鴨卵,正圓,生食美於鳥卵。《酉陽雜俎》云:係臂狀如龜,生南海。捕者必先祭後取之。

白話文:

玳瑁是海龜的一種。它的肉的味道像鱷魚一樣,可以吃。玳瑁的蛋像鴨蛋一樣大,形狀為正圓形。玳瑁的蛋生食比鳥蛋好吃。《酉陽雜俎》中說:玳瑁的四肢很像龜,玳瑁生活在南海。捕捉玳瑁的人必須先祭拜後才能捕捉。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風熱,利腸胃(時珍)。

血,

【氣味】咸,平,微毒。

白話文:

【肉】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去除風熱,通利腸胃(李時珍)。

【血】

【氣味】鹹,平,微毒。

【主治】療俚人毒箭傷(弘景)。中刀箭悶絕者,刺飲便安(《日華》。藏器曰:南人用燋銅及蛇汁毒,亦多養此用)。

白話文:

【主治】治療南越地區少數民族的毒箭傷(陶弘景)。中了刀箭悶絕的人,用它刺穴喝下便好了。(《日華子本草》)。藏器說:南越地區的人使用燒紅的銅針和蛇毒,也多用此藥來救治。

龜筒,

【釋名】鼊皮。

【氣味】甘、咸,平,無毒。

【主治】血疾,及中刀箭毒,煎汁飲(大明)。解藥毒、蠱毒(時珍)。

白話文:

**釋義:**烏龜的背甲。

**藥性:**甘甜、鹹味,性平,無毒。

功效:

  • 治療血癥
  • 解毒,包括刀傷箭傷的毒素(《大明本草》)
  • 解毒藥物中的毒素,以及蠱毒(李時珍《本草綱目》)

【附錄】𪓬𪓹(音迷麻)、鼂(音朝)。時珍曰:按:《臨海水土記》云:𪓬𪓹,狀似𪓟鼊,而甲薄,形大如龜,味極美,一枚有膏三斛。又有鼂,亦如𪓟鼊,腹如羊胃可啖。並生海邊沙中。

白話文:

【附錄】黑海龜:形狀像草龜,但甲殼較薄,體型比烏龜大,味道十分鮮美,一隻就有三斛的脂肪。另外還有一種叫「鼂」的動物,也像草龜,但肚子像羊胃一樣可以食用。這兩種動物都生活在海邊的沙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