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六卷 (18)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六卷 (18)

1. 牡荊

(《別錄》上品)。

【校正】併入(《別錄》)有名未用荊莖。

【釋名】黃荊(《圖經》)、小荊(《本經》)、楚。

白話文:

**校正:**將沒有記載在《別錄》的荊莖種類加入《別錄》。

釋名:

  • 黃荊:在《圖經》中記載。
  • 小荊:在《本經》中記載。
  • 楚:俗稱。

弘景曰:既是牡荊,不應有子。小荊應是牡荊。牡荊子大於蔓荊子,而反呼小荊,恐以樹形為言。不知蔓荊樹亦高大也。

白話文:

弘景說:如是牡荊,不應該有果實。小荊應是牡荊。 牡荊的果實比蔓荊的果實大,但反而稱為小荊,恐怕是根據樹形來稱呼的。不知道蔓荊的樹也很高大。

恭曰:牡荊作樹,不為蔓生,故稱為牡,非無實之謂也。蔓荊子大,牡荊子小,故呼小荊。時珍曰: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刑。其生成叢而疏爽,故又謂之楚(從林,從匹,匹即疏字也),濟楚之義取此。荊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

白話文:

恭說:牡荊生長成樹,不枝蔓叢生,所以稱為牡荊,並不是說它沒有果實。蔓荊的果子大,牡荊的果子小,所以稱牡荊為小荊。時珍說:古代刑罰使用的荊條,所以荊字從「刑」字。荊條叢生而疏爽,所以又稱荊 (從「木」從「匹」,「匹」即「疏」字),「楚」的意義取自此。荊楚之地,因多產此樹而得名。

【集解】《別錄》曰:牡荊實生河間、南陽、冤句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岸上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實,陰乾。弘景曰: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棰之荊。其子殊細,正如小麻子,色青黃。牡荊乃出北方,如烏豆大,正圓黑。仙術多用牡荊,今人都無識者。李當之《藥錄》言: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理白中虛,斷植即生。

白話文:

【集解】《別錄》說:牡荊實長在河間、南陽、冤句的山谷中,或在平壽、都鄉的高岸上以及田野中。八月、九月採收果實,在陰涼處晾乾。弘景說:所說的蔓荊應該就是現在用來做杖棰的荊條。它的果實很細小,就像小麻子一樣,顏色青黃。牡荊則產在北方,果實像烏豆般大小,呈正圓形,顏色黑色。仙術中多用牡荊,現在的人們大多不認識它。李當之的《藥錄》中說:溲疏又名楊櫨,也叫牡荊,可以治療白帶、中虛,種植後就可以生長。

按:今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形類乖異。而仙方用牡荊,云能通神見鬼,非惟其實,枝葉並好。又云:荊樹必枝葉相對者是牡荊,不對者即非牡荊也。並莫詳虛實,更須博訪。恭曰:牡荊即作棰杖者,所在皆有之。實細黃色,莖勁作樹生。《漢書·郊祀志》以牡荊莖為幡竿,則明知非蔓荊也。

白話文:

現在溲疏主治與牡荊截然不同,外形甚至大相逕庭。而古人流傳的仙方中使用牡荊,說它能通神見鬼,不僅果實有效,枝葉也都很好。同時又說:荊樹中只有枝葉相對生長的纔是牡荊,枝葉不相對應的就不是牡荊。這些說法都沒有詳細考證過,還要更多地探討。我認為:牡荊就是用來製作棰杖的植物,到處都有。果實細長、呈黃色,莖堅硬,像樹木一樣生長。《漢書·郊祀志》中提到用牡荊莖做幡竿,這就足以證明牡荊不是蔓荊。

有青、赤二種,以青者為佳。今人相承多以牡荊為蔓荊,此極誤也。頌曰:牡荊,今眉州、蜀州及近汴京亦有之,俗名黃荊是也。枝莖堅勁,作科不作蔓。葉如蓖麻,更疏瘦。花紅作穗。實細而黃,如麻子大。或云即小荊也。按:陶隱居《登真隱訣》云:荊木之葉、花,通神見鬼精。

白話文:

有綠色、紅色的兩種荊條,以綠色的為佳。今天的人們多認為牡荊是蔓荊,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頌曰:牡荊,今天眉州、蜀州和靠近汴京的地方也有,俗名是黃荊。它的枝莖堅韌有力,是灌木,不是蔓藤。葉子像蓖麻,更稀疏纖細。花是紅色的,穗狀排列。果實細長而黃色,像芝麻那麼大。有人說它就是小荊。按:陶隱居的《登真隱訣》說:荊木的葉子、花朵,可以通神見鬼精。

注云:荊有三種。荊木即今作棰杖者,葉香,亦有花、子,子不入藥。方術則用牡荊,其子入藥,北人無識其木者。天監三年,天子將合神仙飯。奉敕論牡荊曰:荊,花白多子,子粗大。歷歷疏生,不過三、兩莖,多不能圓,或扁或異,或多似竹節。葉與余荊不殊。蜂多采牡荊,牡荊汁冷而甜。

白話文:

注釋中說:荊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荊木,也就是現在用來製作鞭子的樹木;葉子很香,也會有花、種子,但是它的種子不能入藥。第二種是方術士用的牡荊,這種荊木的種子可以入藥,北方人完全不認識這種樹。第三種是天監三年時,皇帝要準備神仙飯時,詔令賜給的牡荊樹。荊木的花開白色花朵,結果很多且顆粒大。荊木的果實稀稀疏疏,每一棵荊木最多隻有三根、兩根果實的莖,莖的形狀都不圓,有的扁,有的奇形怪狀,有的像竹節。荊木的葉子和其他的荊木沒有不同。蜜蜂會採集牡荊的花蜜,牡荊的花蜜汁液清涼又香甜。

余荊被燒,則煙火氣苦。牡荊體慢汁實,煙火不入其中,主治心風第一。於時遠近尋覓,遂不值也。保升曰:陶氏不惟不別蔓荊,亦不識牡荊。蔓荊蔓生,牡荊樹生,理自明矣。時珍曰:牡荊處處山野多有,樵採為薪。年久不樵者,其樹大如碗也。其木心方,其枝對生,一枝五葉或七葉。

白話文:

當荊被燒的時候,煙火氣苦。牡荊的枝幹堅硬、汁液充足,煙火無法進入它裡面,用來治療心神不安最有效。那時各地尋找,卻找不到了。保升說:陶氏不只不分清蔓荊,也不認識牡荊。蔓荊蔓生,牡荊樹生,這道理很明顯了。李時珍說:牡荊到處的山野都有,樵夫常常砍伐來做柴燒。年久沒有砍伐的,樹有碗那麼粗。它的木心方正,枝條對生,一根枝條有五片或七片葉子。

葉如榆葉,長而尖,有鋸齒。五月杪間開花成穗,紅紫色。其子大如胡荽子,而有白膜皮裹之。蘇頌云葉似蓖麻者,誤矣。有青、赤二種:青者為荊,赤者為楛。嫩條皆可為筥囤。古者貧婦以荊為釵,即此二木也。按:裴淵《廣州記》云:荊有三種:金荊可作枕,紫荊可作床,白荊可作履。

白話文:

葉子像榆樹葉,又長又尖,有鋸齒。五月底開花,成穗狀,花呈紅紫色。果實和胡荽子一樣大,外面還有一層白膜皮包著。蘇頌說葉子像蓖麻葉,那是錯的。荊和楛有青、赤兩種:青色的那一種是荊,赤色的那一種是楛。荊和楛的嫩枝都可以做箱子或囤子。古代窮苦的女子就用荊條做髮簪,荊和楛就是這兩種樹。根據史書上記載,裴淵在《廣州記》裡說:荊有三種:金荊可以做枕頭,紫荊可以做牀,白荊可以做鞋子。

與他處牡荊、蔓荊全異。寧浦有牡荊,指病自愈。節不相當者,月暈時刻之,與病人身齊等,置床下,病雖危亦無害也。杜寶《拾遺錄》云:南方林邑諸地,在海中。山中多金荊,大者十圍,盤屈瘤蹙,紋如美錦,色如真金。工人用之,貴如沉、檀。此皆荊之別類也。《春秋運鬥樞》云:玉衡星散而為荊。

白話文:

與別處的牡荊、蔓荊完全不同。寧波有牡荊,病人只要指著它,病情就會自行痊癒。節氣運轉不均時,出現月暈,將月暈時刻的時刻表放在病人身體旁,病人雖然病危也沒有危險。《拾遺錄》記載:南方林邑諸地,位於海中。山中多金荊,大的有十圍那麼粗,盤旋曲折,瘤凸重疊,紋理像精美的錦緞,顏色像真金。工匠用來製作器物,價值與沉香、檀香一樣昂貴。這些都是荊的特殊種類。《春秋運鬥樞》記載:玉衡星散落而成荊。

【氣味】苦,溫,無毒。時珍曰:辛,溫。

之才曰:防風為之使,惡石膏

【主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別錄》)。

得柏實、青葙、術,療風(之才)。炒焦為末,飲服,治心痛及婦人白帶(震亨)。

白話文:

氣味

苦味,溫和,無毒害。李時珍說:辛味,溫和。

相配應用

之才說:麻黃是它的向導藥,它討厭石膏。

主治功能

消除骨間寒熱,疏通胃氣,止咳逆,降氣(《別錄》)。

加入柏子仁、青葙子、白術,治療風證(之才)。炒焦研成粉末,飲用,治療心痛和婦女白帶(震亨)。

用半升炒熟,入酒一盞,煎一沸,熱服,治小腸疝氣甚效。浸酒飲,治耳聾(時珍)。

白話文:

用半升生米炒熟,加入一盞酒,煎煮至沸騰,趁熱服用,對於治療小腸疝氣有非常好的效果。也可以將生米浸泡在酒中飲用,可以治療耳聾(李時珍)。

【附方】新一。

濕痰白濁:牡荊子炒為末。每酒服二錢。(《集簡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䘌薄腳,主腳氣腫滿(《別錄》)。

白話文:

濕痰白濁: 將牡荊子炒至成粉末。每次以酒送服二錢。(出自《集簡方》)

葉: 【性味】:苦、寒,無毒。 【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氣腳軟、腳氣腫脹(出自《別錄》)。

【發明】崔元亮《海上集驗方》:治腰腳風濕痛,蒸法:用荊葉不限多少,蒸令熟熱,置大甕中,其下著火溫之。以病人置葉中,須臾當汗出。蒸時旋旋吃飯,稍倦即止。便以被蓋避風,仍進蔥豉酒豆酒並得,以瘥為度。時珍曰:蒸法雖妙,只宜施之野人。李仲南《永類方》云:治腳氣諸病,用荊莖於壇中燒煙,熏湧泉穴及痛處,使汗出則愈。

白話文:

發現:

崔元亮在《海上集驗方》中記載了一種治療腰腳風濕痛的蒸法:

  1. 使用不限數量的荊葉,蒸熟後放入大甕中。

  2. 在甕的底部點火加熱,使甕內保持溫熱。

  3. 將病人置於荊葉中,不久後就會出汗。

  4. 在蒸的過程中,可以邊吃飯邊休息,如果感到疲倦就可以停止蒸。

  5. 蒸完後用被子蓋住身體避風,並服用蔥豉酒或豆酒,直到痊癒為止。

李時珍評論說:蒸法雖然很有效,但只適合用於鄉野的人。

李仲南在《永類方》中也有記載一種治療腳氣的燻蒸法:

  1. 在壇中燃燒荊莖,使其產生煙霧。

  2. 將煙霧燻蒸湧泉穴和疼痛處,直到出汗為止。

此法貴賤皆可用者。又談野翁《試驗方》:治毒蛇、望板歸螫傷,滿身洪腫發泡。用黃荊嫩頭搗汁塗泡上,渣盦咬處,即消。此法乃出於葛洪《肘後方》(治諸蛇,以荊葉搗爛袋盛,薄於腫上)者也。《物類相感志》云:荊葉逼蚊。

白話文:

這個方法不管貴賤,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此外,在野翁的《試驗方》中有記載:治療毒蛇、蜈蚣叮咬引起的傷口,滿身腫脹起泡。用黃荊嫩頭搗碎取汁塗抹在水泡上,渣子敷在被咬的地方,很快就會消腫。這個方法出自葛洪的《肘後方》(治療各種蛇咬傷,將荊葉搗碎裝入袋子裡,敷在腫脹的地方)。在《物類相感志》中也有記載,說荊葉可以驅蚊。

【附方】舊一,新一。

九竅出血:荊葉,搗汁,酒和,服二合。(《千金方》)。

小便尿血:荊葉汁,酒服二合。(《千金方》)。

【氣味】甘、苦,平,無毒。時珍曰:苦、微辛。

【主治】水煮服,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別錄》)。

白話文:

九竅出血:

荊樹的葉子搗碎取汁,用酒調和,服用二合(兩勺)。(出自《千金方》)。

小便尿血:

荊樹的葉子取汁,用酒調和,服用二合(兩勺)。(出自《千金方》)。

附方:

舊:如上。

新:如上。

荊樹根:

**氣味:**甘、苦,平性,無毒。李時珍說:苦味,微辛。

**主治:**水煮後服用,治療心風、頭風、肢體諸風,祛風解肌發汗。(出自《別錄》)。

【發明】時珍曰:牡荊苦能降,辛溫能散;降則化痰,散則祛風,故風痰之病宜之。其解肌發汗之功,世無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風數年。予以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湯日服,遂愈。蓋得此意也。

白話文:

【解釋】李時珍說:牡荊花味苦具有化痰之效,辛溫具有疏散之效;能化痰,又能疏散風邪,所以適合治療因風痰導致的疾病。牡荊皮能夠解肌發汗的功效,世上鮮有人知道。據說:王氏《奇方》中記載:有一個人患風疾多年。我給他服用七葉黃荊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量的藥方,煎湯讓他每天服用,患者的病就痊癒了。這其實就是取自於牡荊皮的這個藥性。

荊莖,《別錄》有名未用云:八月、十月採,陰乾。

藏器曰:即今荊杖也。煮汁堪染。

白話文:

荊莖,《別錄》記載有名但未應用。於八月、十月採收,陰乾處理。

藏器說:就是現在所稱的「荊杖」。煮成汁液可用於染色。

【主治】灼爛(《別錄》)。洗灼瘡及熱焱瘡,有效(藏器)。同荊芥蓽茇煎水,漱風牙痛(時珍)。

白話文:

【主治】灼爛傷(《別錄》)。清洗灼傷和熱焱瘡,有效(藏器)。與荊芥、蓽茇一起煎水,漱口治療風牙痛(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附方】新一

青盲內障:春初取黃荊嫩頭(九蒸九曝)半斤,用烏雞一隻,以米飼五日,安淨板上,飼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糞曝乾,入瓶內熬黃,和荊頭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陳米飲下,日二。(《聖濟總錄》)

白話文:

白內障:在春天剛開始的時候,採集九蒸九曬的黃荊嫩芽半斤,和一隻烏雞一起餵養。餵養烏雞的飼料是稻米,連續餵養五天。把烏雞安放在乾淨的木板上,餵烏雞吃大麻子。經過兩三天之後,收集烏雞的糞便,曬乾後放入瓶子內熬製成黃色,加入黃荊嫩芽一起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粒藥丸,用陳年米湯送服,每天服用兩次。(出自《聖濟總錄》)

荊瀝

白話文:

繁體中文:

荊瀝

荊芥 léi

【修治】時珍曰:取法:用新採荊莖,截尺五長,架於兩磚上,中間燒火炙之,兩頭以器承取,熱服,或入藥中。又法:截三、四寸長,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燒,其汁瀝入下瓶中,亦妙。

白話文:

【修治方法】李時珍說:採集方法:用新鮮採摘的荊莖,截成一尺五寸長,架放在兩塊磚頭上,中間用火炙烤,兩端用器皿接取流出的汁液,趁熱服用,或加入藥物中服用。還有一種方法:將荊莖截成三到四寸長,紮成束放入瓶中,再用另一個瓶子合住密封,在外層用糠火煨燒,使其汁液滴入下面的瓶子中,這種方法也很有效。

【氣味】甘,平,無毒。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主治】飲之,去心悶煩熱,頭風旋暈目眩,心頭瀁瀁欲吐,猝失音,小兒心熱驚癇,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風熱,開經絡,導痰涎,行血氣,解熱痢(時珍)。

白話文:

主要功效:

  • 飲用此藥可去除心悶煩熱,頭風旋暈目眩,心頭作嘔、突然失聲,小兒心熱驚癇,停止消渴症狀,清除痰液唾液,讓人無法入睡(藏器)。
  • 祛除風熱,疏通經絡,引導痰涎,運行血氣,解除熱痢(時珍)。

【發明】時珍曰:荊瀝氣平味甘,化痰去風為妙藥。故孫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風人多熱,常宜以竹瀝、荊瀝、薑汁各五合,和勻熱服,以瘥為度。陶弘景亦云:牡荊汁治心風為第一。《延年秘錄》云: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震亨曰:二汁同功,並以薑汁助送,則不凝滯。但氣虛不能食者,用竹瀝;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白話文:

【發現】李時珍說:荊瀝氣味平和甘甜,化痰祛風是良藥。所以孫思邈的《千金翼》中說:凡是患風熱的人,經常服食竹瀝、荊瀝、薑汁各五合,均勻混合後加熱服用,以治癒為度。陶弘景也說:牡荊汁治療心風效果最佳。《延年祕錄》中說:如果病人偏熱,多用竹瀝;如果病人偏寒,多用荊瀝。陳震亨說:兩種汁液功效相同,都用薑汁幫助吸收,就不會凝結成塊。但是氣虛不能吃東西的人,可用竹瀝;氣實能吃東西的人,可用荊瀝。

【附方】舊六,新一。

中風口噤:荊瀝,每服一升。(《範汪方》)。

頭風頭痛:荊瀝,日日服之。(《集驗方》)。

喉痹瘡腫:荊瀝,細細嚥之。或以荊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目中猝痛:燒荊木,取黃汁點之。(《肘後方》)。

心虛驚悸羸瘦者:荊瀝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服,日三、夜一。(《小品方》)。

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荊瀝,每日服五合。(《外臺秘要》)。

濕瘑瘡癬:荊木,燒取汁,日塗之。(《深師方》)

白話文:

方劑:六個古方,一個新方。

中風口噤:荊瀝,每次服用一升。(《範汪方》)。

頭風頭痛:荊瀝,每天服用。(《集驗方》)。

喉痹瘡腫:荊瀝,細細嚥下。或者將荊瀝一握,用水煎服。(《千金翼》)。

目中猝痛:燃燒荊木,取黃色的汁液點眼。(《肘後方》)。

心虛驚悸羸瘦者:荊瀝二升。用火煎煮至一升六合,分作四次服用,每天三次,晚上一次。(《小品方》)。

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荊瀝,每天服用五合。(《外臺祕要》)。

濕瘑瘡癬:荊木,燃燒取汁,每天塗抹。(《深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