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木部第三十五卷 (8)

回本書目錄

木部第三十五卷 (8)

1.

(《拾遺》)

【釋名】榎。

白話文:

【釋名】榎樹。

時珍曰:楸葉大而早脫,故謂之楸;榎葉小而早秀,故謂之榎。唐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爾雅》云:葉小而皵,榎。葉大而皵,楸。皵,音鵲,皮粗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楸樹的葉子大而早落,所以稱之為楸樹;榎樹的葉子小而早生,所以稱之為榎樹。唐朝時,每到立秋那天,京城的市集上都會販賣楸樹葉,婦女和兒童會剪下楸樹葉的花朵做裝飾,來迎合秋天到來的氣氛。《爾雅》中說:葉子小而粗糙的樹種是榎樹;葉子大而粗糙的樹種是楸樹。皵這個字唸作「鵲」,意思是樹皮粗糙。

【集解】見梓下。

白話文:

【集解】見「梓」字條下。

周定王曰:楸有二種。一種刺楸,其樹高大,皮色蒼白,上有黃白斑點,枝梗間多大刺。葉似楸而薄,味甘,嫩時炸熟,水淘過拌食。

白話文:

周定王說:楸樹有兩種。一種是刺楸,它的樹很高大,樹皮的顏色蒼白,上面有黃白斑點,枝梗之間有很多刺。葉子像楸樹葉,但是很薄,味道很甜,在嫩的時候炸熟,用過水洗後可以拌著吃。

時珍曰:楸有行列,莖幹直聳可愛。至秋垂條如線,謂之楸線,其木濕時脆,燥則堅,故謂之良材,宜作棋枰,即梓之赤者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楸樹都有排列整齊的行列,莖幹筆直挺拔,非常可愛。到了秋天,它的枝條下垂像線條一樣,被稱為楸線,它的木材在濕潤的時候很脆弱,乾燥的時候很堅硬,所以被稱為良材,適合用來製作棋盤,就是梓樹中赤色的那一種。

白皮

【氣味】苦,小寒,無毒。珣曰:微溫。

白話文:

**中藥名:**白皮

**氣味:**苦澀,微寒,無毒。珣曰:溫和。

【主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黏敷惡瘡疽瘻,癰腫疳痔。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藏器)。消食澀腸下氣,治上氣咳嗽。亦入面藥(李珣)。口吻生瘡,貼之,頻易取效(時珍)。

白話文:

【主治】嘔吐,殺死體內三蟲和皮膚蟲。煎成膏狀,敷貼在惡瘡、膿腫、痔瘡等處。可消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也可入面藥(李珣)。口瘡貼敷此藥,經常更換,可迅速見效(時珍)。

【附方】舊一,新一。

瘻瘡:楸枝作煎,頻洗取效。(《肘後方》)

白癜風瘡:楸白皮五斤,水五斗,煎五升,去滓,煎如稠膏。日三摩之。(《聖濟總錄》)。

【氣味】同皮。

白話文:

瘻瘡:

使用楸樹枝煮成煎劑,經常清洗患處即可見效。(出自《肘後方》)

白癜風:

取楸樹白皮五斤,水五斗,煮到只剩五升,過濾掉渣滓,繼續煎煮至濃稠如膏狀。每天按摩患處三次。(出自《聖濟總錄》)

葉子:

【氣味】與楸樹皮相同。

【主治】搗敷瘡腫。煮湯,洗膿血。冬取干葉用之。諸癰腫潰及內有刺不出者,取葉十重貼之(藏器。出《範汪方》)。

白話文:

【主治】搗碎後敷在傷口腫塊上。煮成湯劑,用來清洗膿血。冬天採收乾葉備用。各種癰瘡潰爛,以及體內有刺未排出的,可取用十層葉片貼敷。(本品入藏器,出自《範汪方》)。

【發明】時珍曰:楸乃外科要藥,而近人少知。葛常之《韻語陽秋》云:有人患發背潰壞,腸胃可窺,百方不瘥。一醫用立秋日太陽未升時,採楸樹葉,熬之為膏,敷其外;內以雲母膏作小丸服,盡四兩,不累日而愈也。東晉範汪,名醫也,亦稱楸葉治瘡腫之功。則楸有拔毒排膿之力可知。

白話文:

發明:李時珍說:楸樹是外科的重要藥物,但近代的人很少知道。葛常之在《韻語陽秋》中說:有個人患有發背潰爛,腸胃都可以看見,用盡各種方法都治不好。一位醫生在立秋日太陽還沒升起的時候,採摘楸樹葉,熬製成膏,敷在他的外傷處;內服以雲母膏做成小藥丸,一共吃了四兩,沒幾天就痊癒了。東晉時期的範汪,是一位名醫,也稱讚楸葉治療瘡腫的效果。由此可知楸樹具有拔毒排膿的功效。

【附方】舊七,新一。

白話文:

【附方】舊的七個,新的(處方)一個。

上氣咳嗽,腹滿羸瘦者:楸葉三斗,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至可,丸如棗大。以筒納入下部中,立愈。(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白話文:

患有上氣咳嗽、腹滿羸瘦的人:楸葉三鬥,水三鬥,煮到沸騰三十次,去掉渣滓,煎煮到適當的濃度,丸成棗子大小。用筒子送入肛門中,立馬痊癒。(崔元亮《海上集驗方》)

一切毒腫不問硬軟:取楸葉十重敷腫上,舊帛裹之,日三易之。當重重有毒氣為水,流在葉上。冬月取干葉,鹽水浸軟,或取根皮搗爛,敷之皆效。止痛消腫,食膿血,勝於眾藥。(《範汪東陽方》)。瘰癧瘻瘡:楸煎神方:秋分前後早晚,令人持袋摘楸葉,納袋中。秤取十五斤,以水一石,淨釜中煎取三斗,又換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乃納不津器中。用時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化。

白話文:

一切毒腫,不論是硬的還是軟的:

  1. 採摘楸葉十片,敷在患處。

  2. 用舊布包起來,每天更換三次。

  3. 毒氣會在葉子上流出,變成水。

  4. 在冬季,可以用 楸葉乾葉,用鹽水浸泡軟化。

  5. 也可以用楸葉根皮搗碎,敷在患處。

  6. 上述方法都有效,可以止痛消腫,並且能吸收膿血,效果比其他藥物更好。

(《範汪東陽方》)

瘰癧瘻瘡:楸煎神方:

  1. 在秋分前後的早晚,讓人們拿著袋子採摘楸葉,並放入袋中。

  2. 稱取十五斤,加入一石水,用乾淨的鍋煎煮,直到只剩下三鬥。

  3. 然後換一個鍋煎煮,直到只剩下七、八升。

  4. 再換一個鍋煎煮,直到只剩下二升。

  5. 將藥汁放入不漏水的容器中。

  6. 使用時,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一起化開。

  7. 然後將藥汁滴入,調勻。

  8. 塗抹在患處,可以治療瘰癧瘻瘡。

又取杏仁七粒,生薑少許,同研。米粉二錢,同入膏中攪勻。先塗瘡上,經二日來乃拭卻,即以篦子勻塗楸煎滿瘡上,仍以軟帛裹之。且日一拭,更上新藥。不過五、六上,已破者即便生肌,未破者即內消。瘥後須將慎半年。採藥及煎時,並禁孝子、婦人、僧道、雞犬見之。

白話文:

再取七顆杏仁,少許生薑,一起研磨成粉,加入二錢米粉,一起攪拌均勻。先塗抹在患處,兩天後擦掉,然後用篦子均勻塗滿楸樹煎劑,再用軟布包紮起來。每天擦拭一次,並塗上新的藥物。一般來說,連續塗藥五、六次後,已經破裂的傷口就會長出新肉,沒有破裂的傷口也會慢慢消退。痊癒後,需要謹慎護理半年。採集藥物和煎藥時,禁止孝子、婦女、僧侶、道士、雞和狗在場。

(《篋中方》)。灸瘡不瘥:癢痛不瘥。楸葉及根皮為末,敷之。(《聖惠方》)頭癢生瘡:楸葉搗汁,頻塗。(《聖惠方》)兒發不生:楸葉中心,搗汁頻塗。(《千金翼》)。小兒目翳:嫩楸葉三兩爛搗,紙包泥裹,燒乾去泥,入水少許,絞汁,銅器慢熬如稀餳,瓷合收之。每旦點之。

(《普濟方》)。小兒禿瘡:楸葉搗汁,塗之。(《子母秘錄》)

白話文:

《篋中方》 灸後傷口未痊癒:癢痛未消退。用楸葉和楸根皮搗成粉末,敷上。

《聖惠方》 頭皮發癢生瘡:楸葉搗汁,頻繁塗抹。

《聖惠方》 兒童頭髮不長:用楸葉的中心部位,搗汁頻繁塗抹。

《千金翼》 兒童眼翳:嫩楸葉三兩搗爛,用紙包裹,再用泥巴包裹,燒乾後去除泥巴,加入少許水,絞出汁液,用銅器慢慢熬煮成稀糊狀,用瓷器容器收起來。每天早上點眼。

《普濟方》 兒童禿瘡:楸葉搗汁,塗抹。

《子母祕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