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九卷 (12)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九卷 (12)

1. 水藻

(《綱目》)

【釋名】時珍曰:藻乃水草之有紋者,潔淨如澡浴,故謂之藻。

白話文:

【釋名】李時珍說:藻類植物中帶有條紋的,外觀潔淨如經過洗浴,故稱為「藻」。

【集解】頌曰:藻生水中,處處有之。《周南》詩云「於以採藻,於沼於沚,於彼行潦」是也。陸璣注云:藻生水底,有二種:一種葉如雞蘇,莖如箸,長四、五尺;一種葉如蓬蒿,莖如釵股,謂之聚藻。二藻皆可食,煮熟挼去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滑美。荊揚人饑荒以當穀食。

白話文:

【註解】《頌》上說:「藻類生長在水中,各地都有」,《周南》中詩句說「到哪裡採集藻類,在沼澤、水池邊,在水流的邊緣。」是這樣的。陸璣註解說:藻類生長在水底,有兩種:一種的葉子像雞蘇,莖像筷子,長達四五尺;另一種的葉子像蓬蒿,莖像女人的梳股,叫聚藻。這兩種藻類都可以食用,煮熟後把腥味過濾掉,用大米或麵粉加進去一起蒸,做成的食物非常滑溜美味。荊州、揚州的人們在飢荒時,把藻類當成穀物食用。

藏器曰:馬藻生水中,如馬齒相連。

白話文:

藏器說:馬藻生長在水中,形狀就像馬齒相連在一起。

時珍曰:藻有二種,水中甚多。水藻,葉長二、三寸,兩兩對生,即馬藻也;聚藻,葉細如絲及魚鰓狀,節節連生,即水蘊也,俗名鰓草,又名牛尾蘊,是矣。《爾雅》云:莙,牛藻也。郭璞注云:細葉蓬茸,如絲可愛,一節長數寸,長者二、三十節,即蘊也。二藻皆可食,入藥,以藻為勝。《左傳》云:蘋蘩蘊藻之菜,即此。

白話文:

李時珍說:藻類有兩種,在水中非常多。水藻,葉子長二、三寸,兩片相對生長,就是馬藻;聚藻,葉子細如絲,像魚鰓一樣,節節相連生長,就是水蘊,俗稱鰓草,又名牛尾蘊,就是這個了。《爾雅》中說:莙,就是牛藻。郭璞註解說:細葉蓬鬆,像絲一樣可愛,一節長幾寸,長者二、三十節,就是蘊了。兩種藻類都可以食用,入藥,以藻為佳。《左傳》中說:蘋蘩蘊藻之菜,就是這個。

【氣味】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去暴熱熱痢,止渴,搗汁服之。小兒赤白遊疹,火焱熱瘡,搗爛封之(藏器)。

白話文:

氣味:甘,大寒,滑,無毒。

主治

  • 清除劇烈的高燒與熱痢,止渴。將楊梅搗成汁服用。
  • 幼兒的紅白出疹、火毒引起的熱瘡。將楊梅搗爛後敷蓋患處(用於內臟部位)。

【發明】思邈曰:凡天下極冷,無過藻菜。但有患熱毒腫並丹毒者,取渠中藻菜切搗敷之,厚三分,干即易,其效無比。

白話文:

【發明】孫思邈說:在所有天下極爲寒冷的食物中,沒有比藻菜更冷的了。但是患有熱毒腫瘤和丹毒的人,可以取河中藻菜切碎搗爛敷在患處,厚度約三分,晾乾後立即更換,其療效無與倫比。

2. 海藻

(《本經》中品)

白話文:

《本經》中品

石硫黃

古文: 石硫黃出巴郡。味辛,微溫,無毒。主中風,寒濕痺;溫中,下氣;補不足,益氣力;除邪氣,闢惡鬼;殺蟲,破積。

石硫黃產於巴郡。味道辛辣,性微溫,無毒。主治中風、寒濕痺痛;溫暖脾胃,降順氣機;補益不足,增強氣力;驅除邪氣,闢除惡鬼;殺滅蟲子,攻破積聚。

甘遂

古文: 甘遂出武都微陽郡。味苦,寒,有毒。主堅積,痞堅,滿悶,閉塞;胸中不利,胃中急,疝瘕,腹脹;堅腫,毒痢下重。

甘遂產於武都微陽郡。味道苦,性寒,有毒。主治堅實積聚、痞塊堅硬、胸悶腹脹、閉塞不通;胸中不適、胃中急痛、疝氣腹痛、腹脹;堅硬腫塊、中毒痢疾導致的腹重。

古文: 葒出上黨潞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中益氣,止渴生津;安神定志,養神益智;除客氣,闢惡鬼;破積聚,消腫滿。

葒產於上黨潞縣。味道甘甜,性微寒,無毒。主治補益脾胃,止渴生津;安神定志,滋養精神,增益智慧;驅除外邪,闢除惡鬼;化解積聚,消散腫脹。

【釋名】𧂇(音單,出《爾雅》,《別錄》作藫)、落首(《本經》)、海蘿(《爾雅注》)。

白話文:

【釋名】單(見於《爾雅》),落首(見於《本經》),海蘿(見於《爾雅注》)

【集解】《別錄》曰:海藻生東海池澤,七月七日採,曝乾。

弘景曰:生海島上,黑色如亂髮而大少許,葉大都似藻葉。

藏器曰:此有二種:馬尾藻生淺水中,

白話文:

【集解】《別錄》記載:海藻生長在東海的池塘和沼澤中,在七月初七採收,並曬乾。

(陶)弘景說:它生長在海島上,顏色呈黑色,像亂髮一樣大大小小,葉子大多類似藻葉。

(雷)藏器說:海藻有兩種:馬尾藻生長在淺水中;

如短馬尾細,黑色,用之當浸去鹹味;大葉藻生深海中及新羅,葉如水藻而大。海人以繩繫腰,沒水取之。五月以後,有大魚傷人,不可取也。《爾雅》云,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正為二藻也。

白話文:

短馬尾細而黑,可以用來浸去除食物的鹹味。大葉藻生長在深海中和新羅國,葉子像水藻但比較大。當地人用繩子綁在腰間,潛水採摘大葉藻。五月之後,會有大魚傷害人,所以不能再去採集。爾雅一書中說,綸藻和組藻很相近。東海有這兩種藻類,其實是同種植物。

頌曰:此即水藻生於海中者,今登、萊諸州有之,陶隱居引《爾雅》綸、組注昆布,謂昆布似組,青苔、紫菜似綸;而陳藏器以綸、組為二藻。陶說似近之。

白話文:

贊頌說:海帶就是生長在海中的水藻類植物,現在登州、萊州等州就有。陶隱居引用《爾雅》中綸、組的註釋,說昆布像組帶,青苔、紫菜像綸線;而陳藏器卻把綸、組當作兩種水藻。陶隱居的說法似乎更接近實際。

時珍曰:海藻近海諸地採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貨之四方云。

【修治】斆曰:凡使須用生烏豆,並紫背天葵,三件同蒸伏時,日乾用。

時珍曰:近人但洗淨鹹味,焙乾用。

【氣味】苦、咸,寒,無毒。

權曰:咸,有小毒。

之才曰:反甘草

白話文:

李時珍說:海藻在近海各處採取,也作為「海菜」,這是特地命名的,販賣到各地。

修治:

《本草綱目》記載:凡是用時需要生烏豆、紫背天葵,三種東西一起在夏天蒸過,太陽曬乾後使用。

時珍說:近人只清洗掉鹹味,焙乾後使用。

氣味:

苦、鹹,性寒,無毒。

權德興說:鹹,微毒。

胡之才說:反甘草。

時珍曰:按:東垣李氏治瘰癧馬刀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用之。蓋以堅積之病,非平和之藥所能取捷,必令反奪以成其功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依照東垣李氏治療瘰癧的馬刀散腫潰堅湯,海藻、甘草兩味藥同時使用。因為堅硬積聚的疾病,不是平和的藥物就能夠快速治癒的,必須讓疾病先反覆發作,纔能夠治癒。

【主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痛,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雷鳴,下十二水腫(《本經》)。療皮間積聚暴㿉,瘤氣結熱,利小便(《別錄》)。闢百邪鬼魅,治氣急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去腹中幽幽作聲(甄權)。治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宿食不消,五膈痰壅(李珣)。

白話文:

【主治功能】治療頸部腫瘤結塊,消除脖子以下的硬核疼痛,治療膿腫、癥瘕積聚、堅硬氣塊,抑制腹中上下雷鳴,治療下肢水腫(《本經》)。治療皮下積聚腫脹疼痛,瘤氣併發熱,促進小便通暢(《別錄》)。驅邪避鬼,治療氣急心下滿,疝氣下墜,疼痛卵腫,消除腹中隱隱作痛(甄權)。治療奔豚氣、腳氣、水氣浮腫,宿食不消化,五臟痰氣壅阻(李珣)。

【發明】元素曰:海藻氣味俱厚,純陰,沉也。治癭瘤馬刀諸瘡,堅而不潰者。《經》云:咸能軟堅。營氣不從,外為浮腫。隨各引經藥治之,腫無不消。

白話文:

元素說:海藻味鹹,氣微寒,性純陰,具沉降作用。用於治療癭瘤、馬刀瘡等腫瘡,堅硬而不潰破的。《黃帝內經》中說,鹹味能軟堅。營氣運行不暢,在外就會形成浮腫。根據各經絡的引經藥來治療,沒有消不掉的腫塊。

成無己曰:鹹味湧泄。故海藻之咸,以泄水氣也。

詵曰:海藻起男子陰,消男子㿉疾,宜常食之。南方人多食,北方人效之,倍生諸疾,更不宜矣。

白話文:

無己曰:鹹味會使水氣湧出並排出體外。因此,海藻的鹹味可以幫助排出水氣。

詵曰:海藻可以治療男子的陰虛,消除男性的濕邪疾病,適宜經常食用。南方人經常食用海藻,北方人效仿著吃,反而會導致各種疾病,就更加不宜食用。

時珍曰:海藻咸能潤下,寒能泄熱引水,故能消癭瘤、結核陰㿉之堅聚,而除浮腫腳氣留飲痰氣之濕熱,使邪氣自小便出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 海藻鹹味可以潤腸通便,寒性可以清熱引水,因此可以消除癭瘤,結核,陰㿉等堅硬的腫塊,並且可以消除浮腫,腳氣,停飲,痰氣等濕熱引起的病症,使邪氣從小便排出。

【附方】舊二,新二。

白話文:

附方:舊方二,新方二。

海藻酒,治癭氣。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之,以清酒二升浸之,春夏二日,秋冬三日。每服兩合,日三。酒盡再作。其滓曝乾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不過兩劑即瘥。(《肘後方》)

白話文:

海藻酒,用於治療癭氣。使用方法:取一斤海藻,用絹袋裝好,倒入二升清酒浸泡,浸泡時間春夏為兩天,秋冬為三天。每次服用兩合,一天服用三次。酒喝完後可以再做新的。將酒渣曬乾後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茶匙,一天服用三次。服用不超過兩劑即可治癒。(《肘後方》)

癭氣初起:海藻一兩,黃連二兩,為末。時時舐咽。先斷一切厚味。(丹溪方)。項下瘰癧,如梅李狀。宜連服前方海藻酒消之。(《肘後方》)。

白話文:

癭氣初起:海藻一兩,黃連二兩,研磨成末。時常含服,讓藥粉在咽喉處緩緩溶解。首先要斷絕一切味道濃鬱的食物。(出自丹溪方的醫書)。項下瘰癧,形狀像梅子或李子。應連續服用前文提到的海藻酒以消除。(出自《肘後方》)。

蛇盤瘰癧:頭項交接者。海藻菜(以蕎麵炒過),白殭蠶(炒)等分為末,以白梅泡湯和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飲下,必泄出毒氣。(危氏《得效方》)

白話文:

蛇盤瘰癧:頭頸交界處長的瘰癧。

治療方法:海藻(用蕎麵炒過)、白殭蠶(炒熟)等分,研成細末,用白梅浸泡過的湯汁和丸,與梧子一般大。每次服用60丸,用米湯送服,必定會排出毒氣。(出自危氏的《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