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9)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39)

1. 地蜈蚣草

(《綱目》)

白話文:

《綱目》

原古文(中醫古代文字):

石中乳。味酸微鹹,平。入腎經。安神定驚,清熱利尿,止渴消腫。 生石膏。味甘寒,平。入肺、胃經。清熱,除煩,止渴,止汗,退熱。 硃砂。味甘鹹,寒。入心經。安神,定驚,清熱,利尿。

石中乳:味道微酸微鹹,性質平和。歸入腎經。具有安神定驚、清熱利尿、止渴消腫的功效。

生石膏:味道甘甜寒涼,性質平和。歸入肺經、胃經。具有清熱、除煩、止渴、止汗、退熱的功效。

硃砂:味道甘甜鹹味,性質寒涼。歸入心經。具有安神、定驚、清熱、利尿的功效。

【集解】時珍曰:生村落塍野間。左蔓延右,右蔓延左。其葉密而對生,如蜈蚣形,其穗亦長,俗呼過路蜈蚣。其延上樹者,呼飛天蜈蚣。根、苗皆可用。

白話文:

【解說】李時珍說:生長在村莊、田埂和野外。向左蔓延後又向右蔓延,向右蔓延後又向左蔓延。它的葉子很密並且對生,像蜈蚣的形狀,它的穗也很長,俗稱過路蜈蚣。它長到樹上的,叫做飛天蜈蚣。根和幼苗都可以用。

【氣味】苦,寒,無毒。

白話文:

【氣味】味道苦,性寒,無毒。

【主治】解諸毒,及大便不通,搗汁。療癰腫,搗塗,並末服,能消毒排膿。蜈蚣傷者,入鹽少許搗塗,或末敷之(時珍)。

白話文:

【主治】治療各種中毒症狀,以及大便不通,將南蛇藤搗碎,取汁服用。治療癰腫,將南蛇藤搗碎,塗敷患處,同時服用南蛇藤末,可起到消毒排膿的作用。蜈蚣咬傷時,將南蛇藤和少量鹽搗碎,塗敷患處,或將南蛇藤末敷在傷口上(李時珍)。

【附方】新一。一切癰疽,及腸癰奶癰,赤腫未破,或已破而膿血不散,發熱疼痛能食者,並宜排膿托裡散:用地蜈蚣、赤芍藥、當歸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溫酒下。(《和劑局方》)

白話文:

【附加方劑】稱之為「新一」。一切癰疽,以及腸或乳腺的癰腫,紅腫但尚未潰破,或已經潰破膿血卻不消散,高燒疼痛但還能吃東西的,皆宜使用「排膿託裡散」:使用地蜈蚣、赤芍藥、當歸、甘草等分量。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送服。(出自《和劑局方》)

2. 半邊蓮

(《綱目》)

白話文:

《綱目》原文(古代中醫文字):

藥性之味,苦辛甘酸鹹淡溫寒,性與味俱相反。

中藥的性質和味道,有苦、辛、甘、酸、鹹、淡、溫、寒等,其性質和味道往往相反。

【集解】時珍曰:半邊蓮小草也。生陰濕塍塹邊。就地細梗引蔓,節節而生細葉。秋開小花,淡紅紫色,止有半邊,如蓮花狀,故名。又呼急解索。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半邊蓮是一種小草,生長在陰濕的田埂和溝渠邊上。它的莖細長,沿著地面蔓延,每節都生長著細小的葉子。到了秋天,它會開出小花,顏色淡紅紫,花瓣只有一半,形狀酷似蓮花,因此得名。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做「急解索」。

【氣味】辛,平,無毒。

白話文:

氣味:辛辣,性平,無毒。

【主治】蛇虺傷,搗汁飲,以滓圍塗之。又治寒齁氣喘,及瘧疾寒熱,同雄黃各二錢,搗泥,碗內覆之,待色青,以飯丸梧子大。每服九丸,空心鹽湯下(時珍。《壽域方》)。

白話文:

【主治】蛇和毒蟲咬傷,搗汁服用,並將藥渣敷在傷口。此外,還可治療寒性哮喘、瘧疾病寒發熱,與雄黃各兩錢搗成泥,覆蓋在碗中,等藥物變青後,用飯粒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九粒,空腹時用鹽水送服。(李時珍。《壽域方》)

3. 紫花地丁

(《綱目》)

【釋名】箭頭草(《綱目》)、獨行虎(《綱目》)、羊角子(《秘韞》)、米布袋。

【集解】時珍曰:處處有之。其葉似柳而微細,夏開紫花結角。

白話文:

釋名

  • 箭頭草(《本草綱目》)
  • 獨行虎(《本草綱目》)
  • 羊角子(《祕韞》)
  • 米布袋

集解 李時珍說:這種植物處處可見。它的葉子像柳樹葉,但更細小。夏季會開紫色的花,結出角狀果實。

平地生者起莖;溝壑邊生者起蔓。《普濟方》云:鄉村籬落生者,夏秋開小白花,如鈴兒倒垂,葉微似木香花之葉。此與紫花者相戾,恐別一種也。

白話文:

平地生長的紫花地丁會長出莖;溝壑邊生長の紫花地丁會長出蔓。據《普濟方》記載:鄉村籬笆旁生長的紫花地丁,在夏秋季節會開出白色的小花,像鈴鐺倒垂,葉子有點像木香花。這種紫花地丁與紫花地丁有出入,恐怕是另外一種。

【氣味】苦、辛,寒,無毒。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瘡(時珍)。

【附方】新九。

白話文:

【氣味】苦、辛,性質寒涼,無毒。

【主治】各種癰疽、發背、疔腫、瘰癧、無名腫毒、惡性瘡瘍(李時珍所說)。

【附方】新九湯。

黃疸內熱:地丁末。酒服三錢。(《乾坤秘韞》)稻芒黏咽,不得出者:箭頭草嚼嚥下。(同上方)

白話文:

黃疸內熱:使用地丁末,用酒送服三錢。(出自《乾坤祕韞》)稻芒黏附在食道中,無法順利吞嚥:咀嚼箭頭草後吞嚥。(同樣出自上文)

癰疽惡瘡:紫花地丁(連根)、同蒼耳葉等分。搗爛,酒一鍾,攪汁服。(楊誠《經驗方》)

白話文:

膿瘡惡毒:紫花地丁(連根)、與蒼耳葉等分。搗爛,加酒一鍾,攪拌混合後服用。(楊誠《經驗方》)

癰疽發背,無名諸腫,貼之如神:紫花地丁草,三伏時收。以白麵和成,鹽醋浸一夜貼之。昔有一尼發背,夢得此方,數日而痊。(孫天仁《集效方》)

白話文:

膿瘡毒瘡發作在背部,以及各種說不出名的腫脹,用這種方法貼敷,效果像神一樣:在三伏天採收紫花地丁草,用白麵和成藥膏,浸泡在鹽醋中一夜後貼敷。從前有一個尼姑患了毒瘡,在夢中得到了這個方法,幾天之後便痊癒了。(出自孫天仁的《集效方》)

一切惡瘡:紫花地丁根,日乾,以罐盛,燒煙對瘡熏之。出黃水,取盡愈。(《衛生易簡方》)

白話文:

處理一切惡瘡的方法:

使用紫花地丁根,曬乾後裝入罐中,點燃罐子燻蒸瘡口。

直到瘡口流出黃色液體,全部流完後即可痊癒。(出自《衛生易簡方》)

瘰癧疔瘡,發背諸腫: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為末,油和塗神效。(《乾坤秘韞》)

白話文:

瘰癧、疔瘡、發背等腫瘤:紫花地丁根部去掉粗皮,與白色蒺藜一起研磨成細末,用油調和塗抹,有神奇的療效。(《乾坤祕韞》)

疔瘡腫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雖極者亦效。楊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蜜共搗貼之。若瘤瘡,加新黑牛屎。

白話文:

疔瘡腫毒:《千金方》:使用紫花地丁草搗汁服用,即使病情嚴重的患者也有效果。楊氏方:使用紫花地丁草、蔥頭、生蜂蜜一起搗碎敷貼患處。如果是腫瘤性瘡瘍,再加入新鮮的黑牛糞。

喉痹腫痛:箭頭草葉,入醬少許,研膏,點入取吐。(《普濟方》)

白話文:

喉嚨腫痛:用箭頭草的葉子,加入少許鹽巴,研磨成膏,點進喉嚨催吐。(《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