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31)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31)

1. 甘藍

(《拾遺》)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藍菜(《千金》)

【集解】藏器曰:此是西土藍也。葉闊可食。

白話文:

【校正】從菜部移入此類。

【釋名】藍菜(《千金方》)

【集解】張藏器曰:此是西域的藍菜。葉子寬大,可以食用。

時珍曰:此亦大葉冬藍之類也。按胡洽居士云:河東、隴西羌胡多種食之,漢地少有。其葉長大而厚,煮食甘美。經冬不死,春亦有英。其花黃,生角結子。其功與藍相近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這也是像冬藍一樣的大葉子植物。根據胡洽居士說:河東、隴西羌胡人多種來食用,漢地很少有。它的葉子又大又厚,煮來吃甘甜可口。歷經冬季也不會枯死,春天還可發芽。它的花是黃色的,長角狀並結出果實。它的功效跟冬藍接近。

【氣味】甘,平,無毒。

白話文:

氣味:甘平無毒

【主治】久食,大益腎,填髓腦,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去心下結伏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作菹經宿色黃,和鹽食,治黃毒(藏器)。

白話文:

【主治】長期食用,能大大益補腎氣,化生充盈骨髓腦髓,使五臟六腑功能完善,關節通利,疏通經絡中的鬱滯之氣,消除心下鬱結之氣,明目聰耳,增強體魄,減少睡眠,增益心力,強壯筋骨。製成醬菜,經一夜後變成黃色,與鹽一起食用,可以治療黃疸(肝膽疾病)。

【主治】人多睡(思邈)。

白話文:

【主治】多夢(孫思邈)。

2.

(《本經》中品)

【校正】自菜部移入此。

【釋名】時珍曰:蓼類皆高揚,故字從翏,音料,高飛貌。

【集解】《別錄》曰:蓼實生雷澤川澤。

白話文:

【校正】從蔬菜類移入這裡。

【釋名】李時珍說:蓼類植物都高高挺立,所以字裡有「翏」,讀音為「料」,表示高飛的樣子。

【集解】《別錄》記載:蓼實生長在雷澤川澤等地。

弘景曰:此類多人所食。有三種:一是青蓼,人家常用,其葉有圓有尖,以圓者為勝,所用即此也;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是香蓼,相似而香,並不甚辛,好食。

白話文:

弘景說:這類蓼有很多人都喜歡吃。有三個品種:一種是青蓼,民間常吃,它的葉子有圓的也有尖的,以圓的為好,所使用的就是這種;一種是紫蓼,外形相似但顏色是紫色的;一種是香蓼,外形相似但香氣撲鼻,辛辣味不重,很好吃。

保升曰:蓼類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種。紫、赤二蓼,葉小狹而厚;青、香二蓼,葉亦相似而俱薄;馬、水二蓼,葉俱闊大,上有黑點;木蓼,一名天蓼,蔓生,葉似柘葉。六蓼花皆紅白,子皆大如胡麻,赤黑而尖扁;惟木蓼花黃白,子皮青滑。諸蓼並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可為生菜。

白話文:

保升說:蓼類有很多種,有青蓼、香蓼、水蓼、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種。紫蓼和赤蓼,葉子比較狹長而厚;青蓼和香蓼,葉子也很相似,都很薄;馬蓼和水蓼,葉子都很寬大,上面有黑點;木蓼,別名天蓼,是蔓生的,葉子像柘樹的葉子。六種蓼類的花都是紅的或白的,種子都像芝麻那麼大,呈赤黑色,扁扁的;只有木蓼的花是黃色或白色,種子皮青色且光滑。各種蓼類到了冬天都會死亡,只有香蓼的根部能夠再生長,可以當作蔬菜食用。

頌曰:木蓼亦有大小二種,皆蔓生。陶氏以青蓼入藥,余亦無用。《三茅君傳》有作白蓼醬方,藥譜無白蓼,疑即青蓼也。

白話文:

頌曰:木蓼也有大小兩種,都是蔓生植物。陶氏用青蓼入藥,我也沒有使用過。在《三茅君傳》中有一種製作白蓼醬的方法,藥譜中沒有白蓼,懷疑指的就是青蓼。

宗奭曰:蓼實即草部下品水蓼之子也。彼言水蓼是用莖,此言蓼實是用子也。春初以壺蘆盛水浸濕,高掛火上,日夜使暖,遂生紅芽,取為蔬,以備五辛盤。

白話文:

宗奭說:蓼實就是草部下品的水蓼的果實。水蓼是利用它的莖,而蓼實是用它的果實。在春天的初時,用葫蘆盛水浸泡蓼實,把它高高地掛在火上,晝夜讓它保持溫暖,蓼實就會生出紅芽,可以把它摘下來當蔬菜食用,用來做五辛盤。

時珍曰:韓保升所說甚明。古人種蓼為蔬,收子入藥。故《禮記》烹雞、豚、魚、鱉,皆實蓼於其腹中,而和羹膾亦須切蓼也。後世飲食不用,人亦不復栽,惟造酒麴者用其汁耳。今但以平澤所生香蓼、青蓼、紫蓼為良。

白話文:

李時珍說:韓保升的說法很清楚。古人把蓼種植為蔬菜,收穫種子入藥。所以《禮記》中記載烹製雞、豬、魚、鱉等食物的時候,都要在它們的肚子裡填入蓼,而且製作濃湯和膾也必須切碎蓼拌和。後世飲食中不再使用蓼,人們也不再種植它,只有釀酒醪的人用它的汁液。現在只把平地生長的香蓼、青蓼、紫蓼視為良藥。

【氣味】辛,溫,無毒。

詵曰:多食吐水,壅氣損陽。

白話文:

【藥性】辛辣、溫熱,沒有毒性。

【禁忌】如果食用太多,會嘔吐清水,堵塞氣機,損傷陽氣。

【主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本經》)。歸鼻,除腎氣,去癧瘍,止霍亂,治小兒頭瘡(甄權)。

白話文:

【主治】可明目溫中,耐受風寒,排除水氣,改善面目浮腫及腫瘍(《本經》)。可用於歸鼻、消除腎氣,治療腫瘡,止霍亂,治療小兒頭瘡(甄權)。

【附方】舊二,新二。

傷寒勞復,因交後卵腫,或縮入腹痛:蓼子一把。水挼汁,飲一升。(《肘後方》)

霍亂煩渴:蓼子一兩,香薷二兩。每服二錢,水煎服。(《聖濟錄》)

小兒頭瘡:蓼子為末,蜜和雞子白同塗之,蟲出不作痕。(《藥性論》)

白話文:

方一: 舊方:使用蓼子一把,水煎取汁,服用約 500 毫升。 新方:使用蓼子一兩,香薷二兩,每次服用二錢,水煎後服用。

方二: 舊方:使用蓼子一把,水煎取汁,服用約 500 毫升。 新方:使用蓼子為末,與蜂蜜和雞蛋清混合,塗抹在患處,可以殺蟲,不留疤痕。

蝸牛咬毒,毒行遍身者:蓼子煎水浸之,立愈。不可近陰,令弱也。(陳藏器《本草》)

白話文:

蝸牛叮咬中毒,毒素蔓延全身者:用蓼子煎水浸泡患處,即可痊癒。但不可靠近陰涼處,以免體弱多病。(陳藏器《本草》)

苗葉,

【氣味】辛,溫,無毒。

白話文:

**氣味:**辛辣,溫熱,無毒。

思邈曰:黃帝云:食蓼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令人脫氣,陰核痛求死。二月食蓼,傷人腎。扁鵲云:久食令人寒熱,損髓減氣少精。婦人月事來時食蓼、蒜,喜為淋。與大麥面相宜。

白話文:

思邈說:黃帝說:吃蓼草過多,有毒,會引起心痛。蓼草和生魚一起吃,會令人脫氣,陰核疼痛,有求死的念頭。二月吃蓼草,會損傷腎臟。扁鵲說:長期食用蓼草會令人寒熱,損傷骨髓,減少精氣。婦女月經來時食用蓼草、大蒜,容易得淋病。蓼草與大麥面搭配食用較為合適。

【主治】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志(《別錄》)。干之釀酒,主風冷,大良(弘景)。作生菜食,能入腰腳。煮湯捋腳,治霍亂轉筋。煮汁日飲,治痃癖。搗爛,敷狐尿瘡(藏器)。腳暴軟,赤蓼燒灰淋汁浸之,以桑葉蒸罯,立愈(大明)。殺蟲伏砒(時珍)。

白話文:

  1. 功效:補益舌頭,清除大小腸的邪氣,益氣壯志。

  2. 釀酒飲用,主治風寒,效果佳。

  3. 可作為生菜食用,能滋補腰腳。

  4. 煮湯浸泡雙腳,可治療霍亂、抽筋。

  5. 煮汁每日飲用,可治療痃癖。

  6. 搗爛敷於狐尿瘡上,可消炎止痛。

  7. 腳突然腫脹無力,可用赤蓼燒灰淋汁浸泡雙腳,再用桑葉蒸薰,立癒。

  8. 可殺蟲,解砒霜的毒性。

【附方】舊四,新三。

白話文:

【附方】舊的(方劑)四個,新的(方劑)三個。

蓼汁酒,治胃脘冷,不能飲食,耳目不聰明,四肢有氣,冬臥足冷:八月三日取蓼日乾,如五升大,六十把,水六石,煮取一石,去滓,拌米飯,如造酒法,待熟,日飲之。十日後,目明氣壯也。(《千金方》)

白話文:

蓼汁酒:治療胃部寒冷,無法進食,眼睛和耳朵不靈光,四肢有寒氣,冬季睡覺腳冷的症狀:八月三日採摘蓼草,曬乾,五升大小的蓼草約六十把,配水六石,煮取一石蓼汁,去除雜質,與米飯拌勻,按照釀酒的方法,等到釀熟,每天飲用。十天後,眼睛明亮、氣血旺盛。

肝虛轉筋吐瀉:赤蓼莖葉(切)三合。水一盞,酒三合,煎至四合,分二服。(《聖惠方》)

霍亂轉筋:蓼葉一升。水三升,煮取汁二升,入香豉一升,更煮一升半,分三服。(《藥性論》)

夏月暍死:濃煮蓼汁一盞服。(《外臺》)

小兒冷痢:蓼葉,搗汁服。(《千金》)

血氣攻心,痛不可忍:蓼根洗銼,浸酒飲。(《斗門》)

惡犬咬傷:蓼葉,搗泥敷。(《肘後》)

水蓼

(《唐本草》)

【釋名】虞蓼(《爾雅》)、澤蓼。

志曰:生於淺水澤中,故名水蓼。

時珍曰:按《爾雅》云:薔,虞蓼也。山夾水曰虞。

【集解】恭曰:水蓼生下濕水旁。葉似馬蓼,大於家蓼,莖赤色,水挼食之,勝於蓼子。

宗奭曰:水蓼,大概與水葒相似,但枝低耳。今造酒取葉,以水浸汁,和麵作曲,亦取其辛耳。

白話文:

肝虛轉筋吐瀉:

赤蓼的莖和葉(切成小段),三合。用水一盞,酒三合,煎熬至剩四合,分兩次服用。 (出自《聖惠方》)

霍亂轉筋:

蓼葉一升。用水三升煮沸,取汁兩升,放入香豉一升,再煮至一升半,分三次服用。 (出自《藥性論》)

夏月暍死:

濃濃煮蓼汁一盞服下。 (出自《外臺》)

小兒冷痢:

蓼葉,搗汁服下。 (出自《千金》)

血氣攻心,痛不可忍:

蓼根洗淨,銼碎,浸泡在酒中飲用。 (出自《鬥門》)

惡犬咬傷:

蓼葉,搗成泥敷在傷口上。 (出自《肘後》)

水蓼

(出自《唐本草》)

【解釋名稱】虞蓼(《爾雅》)、澤蓼。

註解中說:生長在淺水沼澤中,所以叫水蓼。

李時珍說:根據《爾雅》記載:薔,也就是虞蓼。山夾水的地方就叫虞。

【藥材匯解】恭說:水蓼生長在低濕的地方。葉子像馬蓼,比家蓼大,莖是紅色的,用清水洗淨食用,比蓼子好吃。

宗奭說:水蓼大致上和水葒相似,只是枝條比較低矮。現在用來造酒,是用水浸泡葉子,取汁和麵粉調製成酒麴,也是利用它的辛味。

時珍曰:此乃水際所生之蓼,葉長五六寸,比水葒葉稍狹,比家蓼葉稍大,而功用彷彿。故寇氏謂蓼實即水蓼之子者,以此故。

白話文:

李時珍說:蓼生長在水邊,葉長五六寸,比水葒葉稍窄,比家蓼葉稍大,功效差不多。所以寇氏說蓼實就是水蓼的果實,原因就在這裡。

莖葉

【氣味】辛,無毒。大明曰:冷。

【主治】蛇傷,搗敷之。絞汁服之,止蛇毒入腹心悶。又治腳氣腫痛成瘡,水煮汁漬捋之(《唐本》)。

馬蓼

(《綱目》)

【釋名】大蓼(《綱目》)、墨記草。

白話文:

莖葉

氣味:辛辣,無毒。大明《本草綱目》記載:性冷。

主治

  • 蛇傷:搗碎敷於傷口。
  • 絞取汁液服下,可阻止蛇毒進入腹中,緩解腹心絞痛。
  • 治療腳氣腫痛和潰爛:用清水煮沸馬蓼汁,將汁液浸漬患處(《唐本草》)。

馬蓼

(《本草綱目》)

異名:大蓼(《本草綱目》)、墨跡草。

時珍曰:凡物大者,皆以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種。但每葉中間有黑跡,如墨點記,故方士呼為墨記草。

白話文:

李時珍說:凡是物體中很大的,都用「馬」這個字來命名,俗稱的大蓼就是這樣。大蓼的植株高度能長到四至五尺,有大、小兩種。但每一片葉子的中間都有黑色的斑點,像墨汁滴滴的記號,所以方士們稱它為墨記草。

【集解】弘景曰:馬蓼生下濕地,莖斑,葉大有黑點。亦有二、三種,其最大者名蘢薣,即水葒也。

莖葉

【氣味】辛,溫,無毒。

時珍曰:伏丹砂、雌黃。

【主治】去腸中蛭蟲,輕身(《本經》)。

白話文:

集解:弘景說:馬蓼生長在潮濕的地方,莖上有斑點,葉子很大,有黑點。馬蓼也有兩種或三種,其中最大的叫「蘢薣」,就是水葒。

莖葉

氣味:辛辣,溫和,無毒。

主治:清除腸道中的寄生蟲,減輕體重(《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