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草部第十六卷 (18)

回本書目錄

草部第十六卷 (18)

1. 王不留行

(《本經》上品)

【釋名】禁宮花(《日華》)、剪金花(《日華》)、金盞銀臺。

時珍曰:此物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吳普本草》作一名王不流行,蓋誤也。

【集解】《別錄》曰:王不留行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採。

白話文:

釋名

  • 禁宮花(《日華子本草》)
  • 剪金花(《日華子本草》)
  • 金盞銀臺

李時珍說:這種植物生長速度快且不穩定,即使是皇上的命令也無法阻止它的生長,所以得名「王不留行」。《吳普本草》中將它誤稱為「王不流行」。

集解 《別錄》記載:王不留行生長在太山山谷中。在二月和八月採收。

弘景曰:今處處有之。葉似酸漿,子似菘子。人言是蓼子,不爾。多入癰瘻方用。保升曰:所在有之。葉似菘藍。其花紅白色。子殼似酸漿,其中實圓黑似菘子,大如黍粟。三月收苗,五月收子。根苗花子並通用。頌曰:今江浙及並河近處皆有之。苗莖俱青,高七、八寸以來。

白話文:

弘景說:現在各地都有。葉子像酸漿,果實像菘子。人們說它是蓼子,不是的。常被用於治療癰瘡的藥方。

保升說:各地都有。葉子像菘藍。花朵是紅白色。果實殼像酸漿,裡面的果實是圓形的黑色,像菘子,大小和黍粟一樣。三月採收嫩苗,五月採收果實。根部、嫩苗、花朵、果實都可以入藥。

頌曰:現在江浙和靠近河流的附近地區都有。嫩苗和莖都是青色的,高七、八英寸以上。

根黃色如薺根。葉尖如小匙頭,亦有似槐葉者。四月開花,黃紫色。隨莖而生,如菘子狀,又似豬藍花。五月採苗莖,曬乾用。俗謂之剪金草。河北生者,葉圓花紅,與此小別。

白話文:

根部黃色,像薺菜根。葉子尖端如小匙頭,也有像槐樹葉的。四月開花,花色黃紫。花朵沿著莖生長,形狀像白菜籽,又像豬藍花。五月採摘它的嫩苗和莖,曬乾後使用。民間俗稱它為剪金草。河北生長的剪金草,葉子呈圓形,花朵呈紅色,與此處所描述的剪金草略有不同。

時珍曰:多生麥地中。苗高者一、二尺。三四月開小花,如鐸鈴狀,紅白色。結實如燈籠草子,殼有五稜,殼內包一實,大如豆。實內細子,大如菘子,生白熟黑,正圓如細珠可愛。陶氏言葉似酸漿,蘇氏言花如菘子狀者,皆欠詳審,以子為花葉狀也。燈籠草,即酸漿也。苗、子皆入藥。

白話文:

李時珍說:酸漿草多生長在麥田中,幼苗較高,可長到一、二尺。三、四月的時候會開出小花,花朵像小鈴鐺一樣,顏色是紅白色。它會結出像燈籠草一樣的果實,果殼上有五個稜角,裡麪包著一粒種子,種子和大豆一樣大。種子裡面有細小的種子,和芥菜籽一樣大,生的時候是白色的,煮熟後是黑色的,圓潤可愛,就像細小的珍珠。陶弘景說它像酸漿,蘇頌說花朵像芥菜籽的形狀,這些說法都不夠詳細準確,他們把種子當成了花朵和葉子的形狀了。燈籠草就是酸漿,它的幼苗和種子都可以入藥。

苗、子,

【修治】斅曰:凡採得拌濕蒸之,從巳至未。以漿水浸一宿,焙乾用。

【氣味】苦,平,無毒。普曰:神農:苦,平;岐伯、雷公:甘。元素曰:甘、苦,平。陽中之陰。

白話文:

修治 蘇頌說:凡採集後,應拌濕蒸製,從早上巳時到中午未時。用醬水浸泡一晚,然後焙乾備用。

氣味 苦味,性質平和,無毒。普濟本事方說:神農本草經記載:苦味,平和;黃帝內經、雷公炮炙論記載:甘味。元素說:甘味、苦味,平和。屬於陽中之陰。

【主治】金瘡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寒。久服輕身耐老增壽(《本經》)。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瘻乳,婦人難產(《別錄》)。治風毒,通血脈(甄權)。遊風風疹,婦人血經不勻,發背(《日華》)。下乳汁(元素)。利小便,出竹木刺(時珍)。

白話文:

【主治功能】治療金瘡止血,排出疼痛的刺,消除風邪痺痛內寒。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快,耐老增壽(《本經》)。停止心煩和鼻出血,治療癰疽、惡瘡、瘻乳,婦女難產(《別錄》)。治療風毒,疏通血脈(甄權)。遊風風疹,婦人月經不調,發背(《日華》)。促進乳汁分泌(元素)。利尿,排出竹木刺(時珍)。

【發明】元素曰:王不留行,下乳引導用之,取其利血脈也。

時珍曰:王不留行能走血分,乃陽明衝任之藥。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婦人服了乳長流」之語,可見其性行而不住也。按:王執中《資生經》云:一婦人患淋臥久,諸藥不效。其夫夜告予。

白話文:

李時珍說:王不留行可以行氣活血,是治療衝任二脈的良藥。民間有「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服了乳長流」的說法,可見其藥性很強,能穿透山川。另外,王執中在《資生經》中記載:有一位婦人患淋證臥病已久,服用了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她的丈夫晚上告訴了我。

予按既效方治諸淋,用剪金花十餘葉煎湯,遂令服之。明早來云:病減八分矣。再服而愈。剪金花,一名禁宮花,一名金盞銀臺,一名王不留行是也。

白話文:

我根據既效應方治療各種淋病,使用剪金花十幾片煎湯,於是讓他服用。第二天早上他來報告說:病情減輕了八成。再服藥就痊癒了。剪金花,又名禁宮花、金盞銀臺、王不留行。

頌曰:張仲景治金瘡,有王不留行散;《貞元廣利方》治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皆最效。

白話文:

頌文中說:張仲景治療金瘡,有王不留行散;《貞元廣利方》治療各種風痙,有王不留行湯,都非常的有效。

【附方】舊一,新八。

鼻衄不止:剪金花連莖葉陰乾,濃煎汁溫服,立效。(《指南方》)

糞後下血:王不留行末,水服一錢。(《聖濟總錄》)

白話文:

【附方】舊有方劑一則,新方劑八則。

**鼻衄不止:**剪新鮮金花連同莖葉陰乾後濃煎取汁,溫熱服下,即可見效。(出自《指南方》)

**糞後下血:**將王不留行種子研成粉末,用清水送服,用量為一錢。(出自《聖濟總錄》)

金瘡亡血:王不留行散:治身被刀斧傷,亡血:用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之),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之),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之)。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藥、厚朴各二分。以前三味燒存性,後六味為散,合之。每大瘡飲服方寸匕,小瘡但粉之。

白話文:

金瘡失血:王不留行散:治療身體被刀斧所傷,失血的情況:使用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採收的),蒴藋細葉十分(七月七日採收的),桑東南根的白皮十分(三月三日採收的)。川椒三分,甘草十分,黃芩、乾薑、芍藥、厚朴各二分。前面三味藥燒存性,後面的六味藥磨成粉末,將前三味藥與後六味藥混合在一起,服用的時候,大傷口喝一湯匙的藥粉,小傷口只塗抹藥粉即可。

產後亦可服。(張仲景《金匱要略》)婦人乳少,因氣鬱者:湧泉散:王不留行、穿山甲(炮)、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後食豬蹄羹,仍以木梳梳乳,一日三次。(《衛生寶鑑》方)

白話文:

產後也可以服用。(出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於因氣鬱而乳汁減少的婦女:湧泉散:王不留行,炮過的穿山甲,龍骨、瞿麥穗、麥門冬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調服,之後再吃豬蹄羹,並用木梳梳理乳房,一天三次。(出自《衛生寶鑑》方)

頭風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乾摻,一夜篦去。(《聖惠》)

白話文:

頭風白屑:

王不留行、香白芷等份,磨成粉末。

將粉末乾爽地塗抹在頭上,過一夜後梳掉粉末。(出自《聖惠方》)

癰疽諸瘡:王不留行湯:治癰疽妒乳,月蝕白禿,及面上久瘡,去蟲止痛:用王不留行、東南桃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床子牡荊子苦竹葉、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頻頻洗之。(《千金方》)誤吞鐵石,骨刺不下,危急者:王不留行、黃柏等分,為末,湯浸蒸餅,丸彈子大,青黛為衣,線穿掛風處。用一丸,冷水化灌之。

白話文:

瘡癰腫毒:王不留行湯:治療瘡癰腫毒,乳腺發育不良,月蝕白禿,以及面上久治不癒的瘡毒,去除瘡毒、止痛:用王不留行、東南方向的桃樹枝、東引茱萸根皮各五兩,蛇牀子、牡荊子、苦竹葉、疾蒺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用二斗半水煎煮,取一斗煎液,頻繁地清洗患處。(《千金方》)誤吞鐵石,骨刺卡住不能下行,危急的:王不留行、黃柏等分,研成細末,用湯浸泡蒸好的餅,丸成彈丸大小,用青黛染上外衣,用線穿過丸藥掛在通風處。服用一丸,用冷水化開後灌服。

(《百一選方》)竹木針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為末,熟水調服方寸匕,兼以根敷,即出。(《梅師方》)

白話文:

(《百一選方》) 竹木針插了進去卻出不來,很痛:用王不留行研磨成粉末,用熱開水沖服一茶匙,同時用王不留行的根敷在傷口上,就能把針取出來。(《梅師方》)

疔腫初起:王不留行子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集簡方》)

白話文:

疔瘡剛開始腫起來的時候:把王不留行的果實研成粉末,蟾酥丸像黍米那麼大。每次服用一丸,用酒送服,出汗就好了。(出自《集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