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獸部第五十一卷 (25)

回本書目錄

獸部第五十一卷 (25)

1. 鼷鼠

(《拾遺》)

【釋名】甘口鼠。

時珍曰:鼷乃鼠之最小者,齧人不痛,故曰甘口。今處處有之。

白話文:

解釋詞彙:

甘口鼠:一種小鼠,咬人不會痛。

**釋名:**甘口鼠。

李時珍說:鼷鼠是鼠中最小的,咬人不痛,所以稱為甘口鼠。如今到處都有這種老鼠。

【集解】藏器曰:鼷鼠極細,卒不可見。食人及牛、馬等皮膚成瘡,至死不覺。《爾雅》云有螫毒,《左傳》云「食郊牛角」者,皆此物也。《博物志》云:食人死膚,令人患惡瘡;《醫書》云:正月食鼠殘,多為鼠瘻,小孔下血者,皆此病也。治之之法,以貍膏摩之,及食貍肉為妙。鼷無功用,而為人害,故著之。

白話文:

【集解】藏器說:鼷鼠非常細小,突然之間就看不見了,牠咬人、咬牛、馬等動物的皮膚都會造成瘡口,直到人或動物死亡,都不會知道是被鼷鼠咬的。《爾雅》說鼷鼠有毒,可以螫人。《左傳》說「食郊牛角」的人,都是被鼷鼠咬的。《博物志》說:吃過鼷鼠啃過的死人皮肉,會讓人患上惡瘡。《醫書》說:正月吃了老鼠咬過的東西,很容易得鼠瘻,小孔流血的人,都是這種疾病。治療的方法是,用狸貓的油脂塗抹患處,或吃狸貓肉,效果最好。鼷鼠沒有什麼用處,反而會危害人類,所以把它記載下來。

2. 食蛇鼠

(《綱目》)

【集解】時珍曰:按《唐書》云:罽賓國貢食蛇鼠,喙尖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以鼠嗅而尿之即愈。今雖不聞說此,恐時有貢者,存此以備考證。

白話文:

【集解】李時珍說:根據《唐書》記載:罽賓國進貢的食蛇鼠,嘴巴尖銳、尾巴紅色的,能吃蛇。被蛇咬傷的人,用食蛇鼠聞一聞傷口,然後用食蛇鼠的尿液塗抹傷口,就可以痊癒。現在雖然沒有人再說起這種動物了,但我想當時一定有人進貢過這種動物,我把這些記載留下來以便日後考證。

尿

【主治】蛇虺傷螫(時珍)。

白話文:

【主治】蛇蟲咬傷(李時珍)。

3.

(《本經》中品)

【校正】舊在蟲魚部,今據《爾雅》移入獸部。

【釋名】彙(古蝟字,或作蝟)、毛刺(《爾雅》)、蝟鼠。

時珍曰:按:《說文》彙字篆文象形,頭足似鼠,故有鼠名。

宗奭曰:蝟皮治胃逆,開胃氣有功。其字從蟲從胃,深有理焉。

【集解】《別錄》曰:蝟生楚山川穀田野。取無時,勿使中濕。

白話文:

校正:

過去歸類在蟲魚部,如今根據《爾雅》改列入獸部。

釋名:

  • 蝟(古時「蝟」字,或寫作「蝟」)
  • 毛刺(《爾雅》)
  • 蝟鼠

時珍註:

根據《說文解字》,「彙」字的篆書字形描繪出頭足形狀像老鼠,因此有老鼠的稱呼。

宗奭註:

蝟皮可以治療胃部往上逆調,有助於疏通胃氣。而「蝟」字裡有「蟲」和「胃」的字根,蘊藏著深刻的道理。

集解:

《別錄》記載:蝟棲息在楚地的山川、溝壑、田野中。採集時不拘季節,但要注意避免受潮。

弘景曰:處處野中時有此獸。人犯之,便藏頭足,毛刺人,不可得捉。能跳入虎耳中,而見鵲便自仰腹受啄,物相制如此。其脂烊鐵,中入少水銀則柔如鉛錫。《蜀圖經》曰:蝟狀如貒、豚。大者如豚,小者如瓜。腳短多刺,尾長寸余,惟蒼白色。腳似豬蹄者佳;鼠腳者次之。

白話文:

弘景說:到處在野外有時會有這種野獸。人碰到它,它就立刻藏起頭和腳,身上的刺會扎人,很難捉到。它能跳進老虎的耳朵裡,看見喜鵲就自動仰起肚子被啄,生物之間的互相制約就是如此。它的脂肪能溶解鐵,其中融少許的水銀,則會柔軟如鉛錫。《蜀圖經》中記載:刺蝟的形狀像獾、豬。大的有豬那麼大,小的像瓜那麼大。腳短刺多,尾巴長一寸多,只有青白兩種顏色。腳像豬蹄的最好;像老鼠腳的次之。

去肉,取皮火干。又有山枳鼠,皮正相似,但尾端有兩歧為別;又有虎鼠,皮亦相類,但以味酸為別;又有山豚,頗相似,而皮類兔皮,其色褐,味甚苦,俱不堪用。

白話文:

剝去肉,取皮用火烘乾。還有山枳鼠,皮和它很像,但尾巴末端有兩個分叉可以區別;還有虎鼠,皮毛也相似,但以酸味為區別;還有山豬,很像,而皮毛類似兔子皮,顏色褐色,味道非常苦,這些都不能用。

時珍曰:蝟之頭、嘴似鼠,刺毛似豪豬,蜷縮則形如芡房及慄房,攢毛外刺,尿之即開。《炙轂子》云:刺端分兩頭者為蝟,如棘針者為䖶。與蜀說不同。《廣韻》云:似蝟而赤尾者,名暨居。宗奭曰:干蝟皮並刺作刷,治紕帛絕佳。世有養者,去而復來。

白話文:

李時珍說:刺蝟的頭和嘴巴像老鼠,刺毛像豪豬,蜷縮起來的樣子像芡實的果房和栗子的果房,刺毛聚集在外圍,用手搓就會打開。宋代的《炙轂子》一書說:刺的末端分叉的是刺蝟,像刺針的是箭豬,與蜀地的地方說法不同。《廣韻》一書說:像刺蝟但有紅色尾巴的,叫做暨居。宗奭說:刺蝟的皮連同刺一起做成刷子,用來整理絲織品非常好。世間有人飼養刺蝟,刺蝟逃跑後又自己回來。

【正誤】恭曰:蝟極獰鈍。大如豚,小如瓜。惡鵲聲,故反腹受啄,欲掩取之,猶鷸、蚌也。虎耳不受雞卵,且去地三尺,蝟何能跳之而入。野俗鄙言,遂為雅記,深可怪也。

白話文:

恭先生說:刺蝟極其兇殘遲鈍,大的像豬,小的像瓜。刺蝟討厭喜鵲的叫聲,所以喜歡把肚子翻過來讓喜鵲啄,想趁機捕食牠,就好像鷸和蚌的故事一樣。老虎的耳朵聽不到雞蛋的聲音,而且離地面三尺高,刺蝟怎麼能跳上去鑽進去呢?民間那些粗俗鄙陋的言論,竟然成了雅緻的典故,真是令人感到很奇怪。

宗奭曰:《唐本》注擯陶,理亦當然。

白話文:

宗奭說:《唐本》中註解去除陶片,這個道理也是必然的。

時珍曰:按《淮南子》云:蝟使虎申,蛇令豹止。又云:鵲屎中蝟。《緯書》云:火爍金,故鵲啄蝟。觀此則陶說非妄也,而蘇氏斥之,寇氏和之,非矣。蜈蚣制龍、蛇,蜒蚰、蛞蝓制蜈蚣,豈在大小利鈍耶?物畏其天耳。《蜀圖經》所謂虎鼠即䶂鼠,亦蝟中一種也。孫愐云:䶂,鼠屬,能飛,食虎豹。

白話文:

李時珍說:根據《淮南子》的記載,刺蝟讓老虎屈服,蛇讓豹子停止前進。又說:喜鵲的糞便能中蠱毒。又根據《緯書》的記載,火能剋制金屬,所以喜鵲啄食刺蝟。由此可見,陶弘景的說法並非虛構,蘇頌斥責陶弘景,寇宗奭附和蘇頌,都是錯誤的。蜈蚣能剋制龍、蛇,蜒蚰、蛞蝓能剋制蜈蚣,難道是出於大小和鋒利與否嗎?是事物害怕自己天生的剋星。《蜀圖經》中所說的虎鼠就是䶂鼠,也是刺蝟中的一種。孫愐說:䶂,是老鼠一類,能飛,吃老虎豹子。

《談藪》云:虎不敢入山林,而居草薄者,畏木上有𧽤鼠也。鼠見虎過,則咆噪拔毛投之,虎必生蟲瘡潰爛至死。䶂、𧽤音相近耳。蝟能制虎,觀此益可徵矣。今正其誤。

白話文:

《談藪》一書中說:「老虎不敢進入樹林深處,而是在草地中生活。牠們害怕樹上有飛鼠。當飛鼠一見老虎經過,就會跳著大喊,並且拔下自己的毛並扔向老虎,老虎必定會感染寄生蟲,最後潰爛致死。」飛鼠和刺蝟發音很相似。刺蝟能制服老虎,由此也可以證明瞭。現在我們糾正這個錯誤。

【修治】細銼,炒黑入藥。

【氣味】苦,平,無毒。

白話文:

**修治:**用細磨工具研成細粉,再炒到變黑後入藥。

**氣味:**藥性苦,性質溫和,沒有毒性。

甄權曰:甘,有小毒。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白話文:

甄權說:甘草,毒性較弱,和酒一起服用則性味相得。但甘草不宜與桔梗、麥門冬同用。

【主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酒煮殺之(《本經》)。療腹痛疝積,燒灰酒服(《別錄》)。治腸風瀉血,痔病有頭,多年不瘥,炙末,白飲服方寸匕。燒灰吹鼻,止衄血。甚解一切藥力(《藥性》)。

白話文:

【主治】五種痔瘡陰部潰爛,便血鮮紅或無色,各種血水不止,陰部腫脹,疼痛蔓延至腰背,用酒煮熟殺死。治療腹痛疝氣積塊,燒成灰後用酒送服。治療腸風便血,痔瘡有隆起物,多年未癒合,將其炙成末,用白水送服一茶匙。將其燒成灰後吹進鼻子,止鼻血。能極大地增強一切藥物的效果。

【附方】舊五,新八。

五痔下血:《衍義》云:用蝟皮合穿山甲等分燒存性,入肉

白話文:

【處方】舊方五,新方八。

五痔下血:《衍義》中說:使用刺蝟皮與穿山甲等分燒成粉末,入肉用。

豆蔻一半,末之。空腹熱米飲服二錢,妙。《外臺》:用蝟皮方三指大,熏黃如棗大,熟艾一錢,穿地作坑,調和取便熏之,取口中有煙氣為佳。火氣稍盡即停,三日將息,更熏之,三度永瘥。勿犯風冷,羹臛將養,切忌雞、魚、豬、生冷,二十日後補之。

白話文:

荳蔻一半,磨成粉末。空腹時,用熱米湯送服二錢,效果很好。《外臺》記載的治療方法:使用蝟皮,約三指大,燻黃成棗子大小,熟艾一錢,在地上挖一個坑,將蝟皮和艾草混合,點火燻烤,以口中有煙氣為佳。火勢稍盡時即可停止,休息三天,再繼續燻烤,三次即可痊癒。注意不要吹風受寒,飲食清淡,切忌食用雞、魚、豬肉、生冷食物,二十天後可以進補。

腸痔有蟲:蝟皮燒末,生油和塗。(《簡要濟眾》)

白話文:

腸道痔瘡有蟲:刺蝟皮燒成粉末,用生油和勻後塗抹。(《簡要濟眾》)

腸風下血:白刺蝟皮一枚(銚內煿焦,去皮留刺),木賊半兩(炒黑),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楊氏家藏方》)

白話文:

治療腸風下血:將白刺蝟皮一枚,放入銚子中燒焦,去除皮毛,留下刺。木賊半兩,炒至變黑。將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酒調服。(出自《楊氏家藏方》)

蠱毒下血:蝟皮燒末,水服方寸匕,當吐出毒。(《千金翼》)

五色痢疾:蝟皮燒灰,酒服二錢。(《壽域方》)

大腸脫肛:蝟皮一斤(燒),磁石(煅)五錢,桂心五錢,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葉氏《摘玄》)

塞鼻止衄:蝟皮一枚,燒末。每用半錢,綿裹塞之,數易之瘥。(《聖惠方》)

鼻中息肉:蝟皮炙為末,綿裹塞之三日。(《千金》)

白話文:

蠱毒下血: 蝟皮燒成粉末,用一寸勺的水服用,會吐出毒液。(出自《千金翼》)

五色痢疾: 蝟皮燒成灰,用酒送服二錢。(出自《壽域方》)

大腸脫肛: 蝟皮一斤(燒成灰),磁石(煅燒)五錢,桂心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出自葉氏《摘玄》)

塞鼻止衄: 蝟皮一枚,燒成粉末。每次用半錢,包裹在棉花中塞入鼻孔,多次更換直到痊癒。(出自《聖惠方》)

鼻中息肉: 蝟皮烘烤成粉末,包裹在棉花中塞入鼻孔三天。(出自《千金》)

眼睫倒刺:蝟刺、棗針、白芷青黛等分為末。隨左右目搐鼻中,口含冷水。(《瑞竹堂方》)

白話文:

眼睫毛倒刺:蝟刺、棗針、白芷、青黛等等分為末。隨著左右眼睛快速抽動,鼻子吸氣,嘴巴含著冷水。(《瑞竹堂方》)

反胃吐食:蝟皮燒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濟》)

小兒驚啼,狀如物刺:用蝟皮三寸燒末,敷乳頭飲兒。(《子母秘錄》)

猘犬咬傷:蝟皮、頭髮等分燒灰,水服。(《外臺方》)

【氣味】甘,平,無毒。

藏器曰:食之去骨。誤食令人瘦劣,諸節漸小也。

【主治】反胃,炙黃食之。亦煮汁飲。又主瘻(藏器)。炙食,肥下焦,理胃氣,令人能食(孟詵)。

【氣味】同肉。詵曰:可煮五金八石,伏雄黃,柔鐵。

【主治】腸風瀉血(《日華》)。溶滴耳中,治聾(藏器)。塗禿瘡疥癬,殺蟲(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反胃吐食:

  1. 蝟皮燒成灰,用酒送服。
  2. 或將蝟皮煮成湯汁,或用五味調味料醃製烤熟後食用。(根據《普濟》記載)

小兒驚啼,狀如物刺:

使用三寸長的蝟皮燒成粉末,敷在乳頭上讓嬰兒食用。(根據《子母祕錄》記載)

猘犬咬傷:

蝟皮和頭髮等分量燒成灰,用水分服。(根據《外臺方》記載)

**【氣味】**甘,性平,無毒。

**藏器曰:**食用蝟肉可以去除體內異物。誤食蝟肉會讓人瘦弱,骨節也會逐漸變小。

**【主治】**反胃,將蝟肉烤黃後食用。也可以煮成湯汁飲用。還能治療瘻管(藏器記載)。烤食蝟肉可以滋養下焦,調理胃氣,讓人恢復食慾(孟詵記載)。

**【氣味】**與肉相同。孟詵曰:可用來煮化五金八石,剋制雌黃,軟化鐵器。

**【主治】**腸風瀉血(根據《日華》記載)。將脂滴入耳中,可以治療耳聾(藏器記載)。塗抹於禿瘡疥癬上,可以殺蟲(李時珍記載)。

**【附方】**新一。

虎爪傷人:刺蝟脂,日日敷之。內服香油

白話文:

  • 如果被老虎抓傷:用刺蝟的脂肪,每天敷在傷口上。內服香油。

【主治】狼瘻(時珍)。

心、肝

【主治】蟻瘻蜂瘻,瘰癧惡瘡,燒灰,酒服一錢(時珍)。

【主治】點目,止淚。化水,塗痔瘡(時珍)。治鷹食病(寇宗奭)。

【附方】新一。

白話文:

主治: 狼瘡(李時珍)。

心、肝

主治: 蟻瘻、蜂瘻、瘰癧、惡瘡。將其燒成灰,用酒送服一錢(李時珍)。

主治: 點眼,止淚。研磨成水,塗抹痔瘡(李時珍)。治療鷹食病(寇宗奭)。

附方: 新一(未提供)。

痘後風眼:發則兩瞼紅爛眵淚。用刺蝟膽汁,用簪點入,癢不可當,二三次即愈。尤勝烏鴉膽也。(董炳《集驗方》)

白話文:

痘瘡後的風眼:發作時,兩邊眼皮又紅又爛,流眼淚。用刺蝟的膽汁,用髮簪蘸著點入眼內,癢得受不了,兩三次就治癒了。特別比烏鴉的膽汁還好。(董炳《集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