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

《針灸聚英》~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暈針

濟生拔萃云。有隨針而暈者何。曰。一則不知刺禁。如刺中心一日死之類也。二則不明脈候。如下利其脈忽大者死之類。凡針灸者。先須審詳脈候。觀察病證。然後知其刺禁。其經絡穴道遠近氣候息數深淺分寸。

白話文:

《濟生拔萃》中寫道:隨針灸而昏厥的原因有哪些?

一、不瞭解針灸禁忌。例如,在心臟部位進行針刺,會導致當天死亡。

二、對脈象不明瞭。例如,針灸後,脈搏突然變大,可能會導致死亡。

所以,進行針灸的人,必須先仔細觀察脈象,分析病人症狀,才能瞭解針灸禁忌。還要掌握經絡穴道的遠近、氣候、呼吸深度、針刺深度等知識。

金針賦云。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以袖掩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按以針補之。以所內之針施補也。以袖掩之。掩其口毋令氣泄。掩其面毋令迎風也。

指微賦注云。醫人深明氣血往來。取穴部分不瘥。補瀉得宜。必無暈針昏倒之疾。或匆忙之際。畏刺之人多感此。壯者氣行自已。怯者當速救療。假令針肝經。感氣暈。以補肝經曲泉穴之絡。假令針肝絡血暈。以補本經曲泉穴之絡。針入復甦。效如起死。余皆仿此。

白話文:

《指微賦》中提到,醫生必須深刻理解氣血的運行。取穴必須準確,針刺手法要合適,才能避免暈針、昏厥等問題。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患者過於緊張。身體強壯者會自行恢復,而膽怯者需要及時搶救。例如,針刺肝經導致暈針,需要補強肝經的曲泉穴。如果針刺肝經絡穴導致血暈,需要補強本經的曲泉穴。針入後患者甦醒,效果如同起死回生。其他情況也以此類推。

劉宗厚曰。暈針者。奪命穴救之。男左女右取之。不回。卻再取右。女亦然。此穴正在手膊上側筋骨陷中蝦蟆兒上。自肩至肘正在當中。

白話文:

劉宗厚說,暈針的人,用搶救奪命穴的方法。男性取左邊,女性取右邊。如果沒有恢復神志,就再取另一邊。女性也如此。這個穴位在手臂上側的筋骨凹陷處,蝦蟆兒上方。從肩到肘的正中間。

按暈針三法。指微賦有理。劉氏止言奪命穴。而不言何經何絡。今按此穴分是肺大腸脈分。而古亦無奪命穴之名也。

白話文:

遵循治療暈厥的針灸三種方法,針灸點的分佈位置很有道理。劉姓醫師只提到奪命穴,但沒有說明穴位屬於哪條經絡。現在,根據這方面的研究,發現奪命穴實際上位於肺經和大腸經的分支,而古籍中也並沒有「奪命穴」這個名稱。

2. 針灸傷

危氏書云。治針灸傷經絡。膿血不止。黃耆八兩、當歸三兩、肉桂木香乳香別研、沉香各一兩為末。用綠豆粉四兩、堇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不拘時候。熟水下。

白話文:

危氏醫書記載,用來治療針灸傷及經絡,導致膿血不止的藥方:

材料:

  • 黃耆 8 兩
  • 當歸 3 兩
  • 肉桂 1 兩
  • 木香 1 兩
  • 乳香 1 兩(研磨成粉)
  • 沉香 1 兩(研磨成粉)

製作方法:

  • 將綠豆粉 4 兩與堇菜汁混合成糊狀。
  • 將藥材研磨成粉後與綠豆糊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法:

  • 每次服用 50 丸,不拘時間。
  • 用熱水送服。

3. 暖針

素問遺篇注云。用圓利針、長針。未刺時。先口溫針暖而用之。又曰。先以口銜針令溫。又曰。毫針於人近體暖針至溫。又曰。著身溫之。

白話文:

《素問遺篇注》中記載:

  1. 使用圓形的利針、長的針。
  2. 在針刺之前,先用嘴含住針頭溫熱它。
  3. 也可以用嘴銜著針頭,讓它變溫暖。
  4. 毫針在靠近人體的時候,溫熱針頭直到它變成溫暖的狀態。
  5. 刺入身體後,用體溫讓它進一步變溫。

按口體溫針。欲針入經穴。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於熱湯中。亦此意耳。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不若著身溫之。則針通身皆熱矣。

白話文:

針灸時,針尖要接觸到身體表面溫熱的部位。這樣可以促進氣血流動,讓針灸效果更好。現在有人把針浸在熱水中,其實也是這個道理。口溫和體溫略有不同。口溫是針尖接觸口腔時產生的溫度,而針柄仍然是涼的。不如直接放在身體上溫暖,這樣整根針都會溫熱。

4. 呼吸

素問注云。按經云。皆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補法呼盡內針。靜以久留。此段瀉法。吸則內針。又靜以久留。然呼則次其吸。吸至則不兼呼。內針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復一。則先補之義。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

白話文:

《素問注》中說,按照經典所言,治療時都應該先補益正氣,然後再瀉除邪氣。為什麼這麼說呢?補益正氣的方法是「呼」氣,然後內用針灸,靜止不動停留較久。瀉除邪氣的方法是「吸」氣,也是內用針灸,靜止不動停留較久。但是,必須先「呼」氣,然後才能「吸」氣,因為「吸」氣時不能同時「呼」氣。內用針灸時的方法相同,停留時間也相同,因此先補益正氣的順序是很明確的。《拔萃》說:「呼氣不超過三次,吸氣不超過五次。」《明堂》說:「在補益正氣的時候,要等到正氣達到病位。」

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出。自覺熱矣。當瀉之時。候氣至病。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清涼矣。

白話文:

用產生元氣的呼吸數量,讓病人從鼻子吸氣,從嘴裡呼氣,直到感覺溫暖。當需要排氣時,等待氣走到病處,再用產生元氣的呼吸數量,讓病人從鼻子呼氣,從嘴裡吸氣,根據病所臟腑的數量計算次數,直到感覺清涼。

5. 補瀉

素問遺篇補腎俞注曰。用圓利針。臨刺時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針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捫之。令受針人嚥氣三次。又可定神魂者也。瀉脾俞注曰。欲下針時咒曰。帝扶天形。護命成靈。誦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其針。

白話文:

補腎俞注(白話文):

使用圓潤鋒利的針頭。行針時默唸咒語:「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重複念誦三遍。

先刺入針頭二分,留置六次呼吸。接著將針刺入三分,感到氣息流動後緩慢出針。用手指按住針孔,讓受針者三次吞嚥。這個方法也可以安神定魂。

瀉脾俞注(白話文):

行針前默唸咒語:「帝扶天形,護命成靈。」重複念誦三遍。

刺入針頭三分,留置七次呼吸。感到氣息流動後,迅速取出針頭。

按咒法非素問意。補註又王氏輩為之。未足信。但針工唸咒。則一心在針。故曰。如待所貴。不知日暮也。

濟生拔萃云。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令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至三四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以合手以回針。引氣過針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

白話文:

《濟生拔萃》中記載:瀉法時,先用左手探尋到穴位。用右手將針置於穴位上,請病人咳嗽一聲。針尖旋轉進入皮肉,探得穴位後,請病人深吸一口氣。將針刺入約六分深,感覺針尖沉重不順,再退出至三四分深。再次感覺沉重不順,再退出針尖約一粒豆子的距離。將手抬起,轉動針頭朝向病痛處,用手沿著經絡觸摸,找到病痛處。然後用雙手合力回轉針頭,讓氣息通過針身約三寸。隨著病人的呼氣,慢慢拔出針,不要封閉針孔。

命之曰瀉。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令病人呼氣一口。將盡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許。如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命之曰補。又曰。夫行針者。

白話文:

稱為瀉法。補法首先用左手按壓找到穴位。用右手將針置於穴位上。讓病人咳一聲。捻動針刺入肌層,找到穴位。讓病人呼一口氣。將針徐徐插入八分。感到針下沉緊。再拔出半分左右。如果仍然感到沉緊,將手仰起,轉動針頭朝向病竈。像前面一樣,循經觸摸病竈。氣到達病竈,隨著吸氣將針拔出。迅速按壓穴位。稱為補法。又說:進行針灸的人。

當刺之時。口溫針暖。先以左手揣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怒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隨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補者隨經脈推而內之。左手閉針孔。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者。迎經脈動而伸之。

白話文:

針灸時,先用左手把持並按摩欲針刺的滎俞穴位。彈動穴位使之充血,然後用指甲按壓穴位,輕按輕循,達到穴位後再針刺進去。趁病人咳嗽一聲時,右手持針刺入。春秋兩季針刺停留二十四息,秋冬兩季針刺停留三十六息。針刺動作輕緩,針入針出時,病人的氣息應表現出如同脈搏跳動的樣子。若做補益治療,則順著經脈推針入內,左手按住針孔,緩慢拔出針並迅速按住針孔。若做瀉邪治療,則迎著經脈動氣進行伸展。

左手開針孔。疾出針而徐按之。虛羸氣弱癢麻者補之。豐肥堅硬疼痛者瀉之。

按素問云。候呼內針。又曰。候呼引針。候。伺候也。言醫工持針。等候病人之呼吸而用針也。今令病人呼吸。是以呼吸候針矣。又曰。令病人吹氣一口。吸氣一口。又是非鼻中呼吸矣。謬之甚也。此補瀉尚得素難意。

白話文:

《素問》說:「觀察呼吸來決定針刺部位。」又說:「觀察呼吸來決定針刺手法。」觀察,就是伺候。意思是醫生拿著針,等待病人的呼吸,然後才施針。現在讓病人呼吸,這就是根據呼吸觀察針刺部位了。又說:「讓病人吐一口氣,吸一口氣。」這就不是用鼻子呼吸了,錯誤得很嚴重。補瀉之法還能根據《素問》、《難經》的本意。

明堂注云。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針徐徐良久。復退針一豆許。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內針。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

白話文:

《明堂注》中說:使用寒熱補瀉法。比如需要補益體寒的病人,首先讓病人咳嗽一聲,咳嗽時氣會進入皮下組織。然後再讓病人吹氣,隨著病人吹氣時,將針刺入體內六七分。逐漸深入腎和肝的位置。針刺後停留在這些位置,保持一段較長時間。再將針拔出一點點。然後轉動針頭,詢問病人是否感覺到熱。然後將針刺入三四分,達到心和肺的位置。再讓病人吸氣時將針刺入。轉動針頭,讓氣往下行到病患部位。再向外轉動針頭,讓氣往上行。持續到超過針刺穴位一兩寸的深度。

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夫病熱者。治之以寒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候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後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夫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也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候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

白話文:

吸氣同時向外捻轉針柄。針取出後,用手快速按壓穴位。這種方法是補法。對於熱病,用寒法治療如何?治療寒證,首先刺入陽經,等待感到得氣,然後推針進入陰經,最後讓病人排出地氣,吸入天氣。仔細按照生成之息的次數,病人自己會感覺到清涼。對於惡寒的病證,用熱法治療如何?治療熱證,首先刺入陰經,等待感到得氣,再徐徐引針至陽經。

後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自覺和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