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先

《針灸易學》~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論退針

先疼至不疼時宜退針,先不疼至疼時宜退針即先緊至不緊時出針,先不緊至緊時出針之謂也。

2. 論合法

凡出針以指頭肚急按穴眼,勿泄其氣,使不出血,復以土按穴上,多揉為妙。如血多揉必止,此止血法也。再令病人不時揉之,永無後患。

白話文:

每當針灸後,以手指指肚緊緊按住針眼,切勿使氣泄漏,不要出血。再用泥土輕輕敷在針眼上,多揉搓以穴道為宜。若出血多,揉搓一定會停止,這便是止血的方法。再讓病人時不時地揉搓患處,即可永絕後患。

今人習針少而用藥多者,恐暈針也。獨不知暈針者無不獲效,用藥不當,難以保全。針與藥較,針易而藥難也,胡不學。暈針詳後。

白話文:

現代人學針灸的人少而用藥治病的人多,恐怕是怕暈針吧。但卻不知道凡是暈針的人都一定會取得好的治療效果,而用藥不當,卻很難保證能治好病。針灸和用藥相比,針灸容易而用藥難,為什麼不學習針灸呢?暈針的詳細情況在後面。

3. 論暈針

神氣虛也。古云:色脈不順而莫針,並忌風雨雪陰天,及醉勞房事,驚飢居喪之人。先治三千餘人,男暈針者十六人,女暈針者一人。初以指甲掐病人十指甲蓋上一分肉上,暈者即醒,今以指甲掐病人鼻下正中肉上,醒而方去,較前更捷。然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之故,俗云,針不傷人,此之謂也。

白話文:

神氣虛弱的意思。古時候說:面色脈搏不順暢的時候,不要針灸,還要忌諱在風雨雪或陰天,以及醉酒、過度勞累、房事、受驚、饑餓、居喪的人。我曾先後治療了三千多人,其中昏厥的男性有十六人,女性有一人。開始是用指甲掐病人的十個指甲蓋上一分肉的地方,昏厥的人立即甦醒,現在是用指甲掐病人的鼻下正中處的肉,昏厥的人甦醒後才離開,比以前的方法更快。然而,昏厥的人,一定會收到很大的治療效果,這是因為血氣交融的緣故,俗話說,針灸不會傷害人,就是這個意思。

南豐李先生治暈針法,暈針不可起針,宜以別針就旁刺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氣,與熱湯飲之即醒,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膊上側筋骨陷中,即蝦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其病必愈,若起針壞人。

白話文:

南豐李先生治療暈針的方法是,暈針時不能馬上拔針,應該用另一根針在旁邊刺入,用袖子掩住病人的口鼻,讓其恢復呼吸,再給他喝熱湯,病人自然就會醒了。過一會兒再針灸。病情嚴重的,針刺手部或肩部側面凹陷的筋骨,也就是蝦蟆肚的肉上,這個穴位叫醒醒穴。或者針刺三里穴,病人也能清醒過來,病情一定會好轉。如果拔針,就會損害病人。

4. 二認症定穴

《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蓋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白話文:

《難經·六十一難》中說:經書上講的望聞問切中,望見就知道病情叫做神,耳聞就能知道叫做聖,詢問就能知道叫做工,切脈就知道叫做巧。為什麼這麼說呢?望見就知道病情的人,是通過觀察病人的五種顏色,來瞭解病人的病情。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見青如草滋,黃如枳實,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翎者皆生。

白話文:

聽到並且瞭解,聽到五音即可分出是什麼病。四明的陳氏說:五臟都有聲音,而聲音有音調,肝臟的聲音是呼,心臟的聲音是笑,脾臟的聲音是歌,肺臟的聲音是哭,腎臟的聲音是呻吟。當五臟正常時,聲音就會和諧;當五臟發生病變時,聲音就會發生變化。聽到什麼樣的聲音,就知道是哪個經絡出了問題。

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四明陳氏曰: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心聲笑,脾聲歌,肺聲哭,腎聲呻。常則安,變則病,聞何聲,則知何經之病也。

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所欲者偏嗜、偏多食之物也。)

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所病在何臟腑也。王氏脈法贊曰: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經,不失銖錢。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脈一周身,旋覆寸口,虛實見焉。

白話文:

通過診脈知道病情的方法是,診視患者的寸口,觀察脈搏的虛實,以此來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王氏《脈法贊》說:脈有三個部位,寸、關、尺。榮衛之氣在經脈中運行,沒有失去平衡。腎脈沉穩有力,心脈洪大,肺脈浮動,肝脈弦緊,這些都是正常的脈相,沒有偏頗。脈搏的出入升降,就像漏刻一樣,每週行一周天。脈搏從左寸口循行,虛實都可以在寸口上顯現出來。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凡認真病名,詳察後書,諸先生認症定穴,相對不二。病名之下,開用何穴,有二、三、五、六穴不等者。即病,知用何穴。再查穴目錄,穴下有號,查號知穴在何處,心記其穴,或針幾分,或灸幾壯,或補或瀉,或迎或隨,或半補半瀉,以活經絡。或飛經走氣,引導氣血。或久留,或去疾。或提或插,或出血、或不出血,俱在前手法之內也。先屢用屢效。

白話文:

每當嚴重的病症,仔細察看病名,諸位先生認定症狀,確定穴位,反復驗證,沒有兩樣。病名下面,標註使用哪個穴位,有二、三個、五、六個不等。瞭解病症,就知道用哪個穴位。然後查閱穴位目錄,穴位下面有編號,查號知道穴位在哪裡,用心記住穴位,或者針刺幾分,或者灸幾壯,或者補或者瀉,或者順著經絡,或者逆著經絡,或者一半補一半瀉,以調節經絡。或者使經絡氣血暢通,引導氣血。或者停留很久,或者快速治癒疾病。或者提起或插入,或者出血,或者不出血,都在前面的手法之內。先多次使用,多次有效。

凡後言穴不言針灸者,以針刺之。言灸不言針者,禁針也。言針不言灸者,禁灸也。又言三分五分者,針刺三分五分深也。言三壯五壯者,艾灸三壯五壯也。

白話文:

凡是後代醫家提到穴位而沒說針灸的,就用針刺法治療。提到灸法而沒說針法的,禁止用針刺法治療。提到針法而沒說灸法的,禁止用灸法治療。另外,提到「三分、五分」的,是指針刺的深度為三分或五分。提到「三壯、五壯」的,是指艾灸的三壯或五壯。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大腸;中部病,取足太陰脾經;下部病,取足厥陰肝經;前膺病,取足陽明胃經;後背病,取足太陽膀胱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選一、二穴治之。

白話文:

《靈樞·雜症論》中記載:人體上部的疾病,取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治療;中部的疾病,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治療;下部的疾病,取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治療;前胸的疾病,取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治療;後背的疾病,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治療。"取經"是指取穴位治療疾病。

5. 紀氏治法

紀氏曰: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滿;榮之所治,皆主身熱;俞之所治,皆主體重節痛;經之所治,皆主喘嗽寒熱;合之所治,皆主逆氣而泄。

白話文:

紀氏說:井穴主治心腹脹滿;榮穴主治身體發熱;俞穴主治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治喘咳發熱;合穴主治氣機逆亂,大便泄瀉。

6. 行針指要歌

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針水:水分、俠臍上邊取。

針結:針著大腸、瀉水穴。

針勞:膏肓及百勞。

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針咳:肺俞、風門須用灸。

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

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翻胃吐食一般醫,針中奇妙少人知。

7. 聚英先生百症賦認症定穴治法

頭風:囟會、玉枕。面腫虛浮:水溝、前頂。夢魘不寧:厲兌、內庭。帶下產崩:衝門、氣衝。頭痛:強間、豐隆。耳聾氣閉:聽會、翳風。發狂奔走:上脘、神門。月潮違限:水泉、天樞。目眩:支正、飛揚。目中漠漠:攢竹、三間。驚悸怔忡:陽交、解谿。

白話文:

頭痛:囟會穴、玉枕穴。

面部浮腫虛胖:水溝穴、前頂穴。

做惡夢、夜驚不安:厲兌穴、內庭穴。

帶下、產後崩漏:衝門穴、氣衝穴。

頭痛:強間穴、豐隆穴。

耳聾、氣閉:聽會穴、翳風穴。

精神錯亂、奔走不寧:上脘穴、神門穴。

月經週期異常:水泉穴、天樞穴。

頭暈目眩:支正穴、飛揚穴。

眼前模糊不清:攢竹穴、三間穴。

驚嚇過度、精神恍惚,心情煩躁不安:陽交穴、解谿穴。

,大腸不收:外丘。目黃:陽綱、膽俞。目覺䀮䀮:養老、天柱。反張悲哭:天衝、大橫。偏頭痛:懸顱、頷厭。攀睛:少澤、肝俞。項強傷寒:溫溜、期門。歲熱時行:陶道、肺俞。耳中蟬噪:聽會。淚出:臨泣、頭維。舌下腫痛:廉泉、中衝。風癇常發:神道、心俞。

白話文:

  1. 大腸脫肛:外丘穴。

  2. 黃疸:陽綱穴、膽俞穴。

  3. 眼睛感到腫脹:養老穴、天柱穴。

  4. 突然大哭:天衝穴、大橫穴。

  5. 偏頭痛:懸顱穴、頷厭穴。

  6. 眼珠上吊:少澤穴、肝俞穴。

  7. 項強傷寒:溫溜穴、期門穴。

  8. 季節性流行感冒:陶道穴、肺俞穴。

  9. 耳中蟬鳴:聽會穴。

  10. 流淚:臨泣穴、頭維穴。

  11. 舌下腫痛:廉泉穴、中衝穴。

  12. 風癇經常發作:神道穴、心俞穴。

,雀目:睛明、行間。牙痛:耳門、絲竹空。鼻中衄血:天府、合谷。濕寒濕熱:下髎。熱病不汗:大都、經渠。口喎:頰車、地倉。頷腫口噤:陽谷、俠谿。厥寒厥熱:湧泉。腸鳴:下脘、陷谷。喉痛:液門、魚際。血虛口渴:少商、曲澤。寒慄惡寒:二間、陰郗。

白話文:

雀目:眼睛明亮,行走之間。牙痛:耳門、絲竹空。鼻中衄血:天府、合谷。濕寒濕熱:下髎。熱病不汗:大都、經渠。口喎:頰車、地倉。頷腫口噤:陽谷、俠谿。厥寒厥熱:湧泉。腸鳴:下脘、陷谷。喉痛:液門、魚際。血虛口渴:少商、曲澤。寒慄惡寒:二間、陰郗。

,胸脅滿:章門。轉筋:金門、丘墟。舌緩不語:瘂門、關衝。煩心嘔吐:陰郄。膈痛:膻中,巨闕。失音:天鼎、間使。項強惡風:束骨、天柱。水腫臍盈:陰陵、水分。胸停瘀血:腎俞、巨髎。脊強:水道、筋縮。兩臂頑麻:少海、三里。癆瘵傳屍:魄戶、膏肓。

白話文:

1、胸脅滿悶疼痛:章門穴。

2、筋攣轉動疼痛:金門穴、丘墟穴。

3、舌頭笨拙不能言語:瘂門穴、關衝穴。

4、心煩嘔吐:陰郄穴。

5、膈肌疼痛:膻中穴、巨闕穴。

6、聲音嘶啞失音:天鼎穴、間使穴。

7、頸項強直惡風:束骨穴、天柱穴。

8、水腫腹脹臍中滿盈:陰陵泉穴、水分穴。

9、胸中停有瘀血:腎俞穴、巨髎穴。

10、脊柱強直:水道穴、筋縮穴。

11、兩臂頑固麻木不仁:少海穴、三里穴。

12、癆瘵傳染蔓延:魄戶穴、膏肓穴。

,痙病:顱囟。臍風:然谷。腋腫:委陽、天池。半身不遂:陽陵、曲池。中邪霍亂:陰谷、三里。消渴:行間、湧泉。腿痛:後谿、環跳。胸中苦悶:建里、內關。倦言嗜臥:通里、大鐘。鼻痔:齗交。癲疾:身柱、本神。癭氣:浮白。心下悲悽:聽宮、脾俞。

白話文:

痙病:頭顱和囟門。

臍風:肚臍。

腋腫:委陽穴和天池穴。

半身不遂:陽陵穴和曲池穴。

中邪霍亂:陰谷穴和三里穴。

消渴:行間穴和湧泉穴。

腿痛:後谿穴和環跳穴。

胸中苦悶:建裏穴和內關穴。

倦言嗜臥:通裏穴和大鐘穴。

鼻痔:齗交穴。

癲疾:身柱穴和本神穴。

癭氣:浮白穴。

心下悲悽:聽宮穴和脾俞穴。

,咳嗽連聲:肺俞、天突。腸下新血:長強、承山。發熱:中衝、曲池。脅肋疼痛:氣戶、華蓋。小便赤澀:兌端、太陽。白濁遺精:三陰、氣海。黃疸:後谿、勞宮。胸滿噎塞:中府、意舍。食谷不消:脾俞、膀胱俞。經事常改:地機、血海。五淋:肓俞、橫骨。

白話文:

咳嗽連聲:肺俞穴、天突穴。

腸下新血:長強穴、承山穴。

發熱:中衝穴、曲池穴。

脅肋疼痛:氣戶穴、華蓋穴。

小便赤澀:兌端穴、太陽穴。

白濁遺精:三陰交穴、氣海穴。

黃疸:後谿穴、勞宮穴。

胸滿噎塞:中府穴、意舍穴。

食谷不消:脾俞穴、膀胱俞穴。

經事常改:地機穴、血海穴。

五淋:肓俞穴、橫骨穴。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胃冷不化:魂門、胃俞。女子漏血:交信、合陽。盜汗:陰郄、後谿。背連腰痛:白環、委中。隱中熱極:肩髃、陽谿。痢疾:中脘。痔瘤:商丘。無子:陰交、石關。瘰癧瘡:五里、臂臑。寒瘧:商陽、太谿。痃癖:衝門、血海。

白話文:

  • 胸滿項強:神藏穴、璇璣穴。

  • 胃冷不化:魂門穴、胃俞穴。

  • 女子漏血:交信穴、合陽穴。

  • 盜汗:陰郄穴、後谿穴。

  • 背連腰痛:白環穴、委中穴。

  • 隱中熱極:肩髃穴、陽谿穴。

  • 痢疾:中脘穴。

  • 痔瘤:商丘穴。

  • 無子:陰交穴、石關穴。

  • 瘰癧瘡:五里穴、臂臑穴。

  • 寒瘧:商陽穴、太谿穴。

  • 痃癖:衝門穴、血海穴。

,唇喎:太衝。鼻內無聞: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