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瘍科綱要》~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第二節·論腫瘍退消之劑

治瘍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於早,雖有大證,而可以消散於無形,病者不以為功,醫者亦可省許多手續。此良醫之用心,而亦治醫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腫之法,最為細密。一病有一病之來源,七情六淫,三因各異。若不能於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則斷無消散之希望。而或者乃僅僅於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

白話文:

治療瘡瘍疾病的重點,是要在疾病未完全形成的時候就著手治療,使之消散。在疾病初期,儘管出現了嚴重的症狀,但仍然有可能將這些症狀消散得無影無蹤,讓患者察覺不到藥物的療效,醫生也可以省略很多繁雜的治療步驟。這纔是好醫生用心治療的心得,也是最好的治療法則。但消腫的治療方法非常細膩,每種疾病都有不同的病因,七情六淫、三因(即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各不相同。如果不能從疾病的根源上探尋病因並進行治療,那麼不可能有消散疾病的希望。然而,有的醫生只在局部症狀和形色方面治療,未免太過膚淺了。

如病本外因,則風寒暑濕之侵淫,既各隨其感觸而成瘍患。如病本內因,則氣血痰鬱之壅滯,亦流注於經隧而發大癰。故凡退腫消毒之大法,以治外感,則有風者疏其風,有熱者清其熱,有濕有寒者理其濕、祛其寒。以治內傷,則氣滯者理其氣,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飲積者導其痰、滌其飲。

白話文:

如果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外因,那麼風寒暑濕的侵襲,都各自隨著其感應而形成瘡瘍疾病。如果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內因,那麼氣血痰鬱的壅滯,也會散流到經脈之中而發成大癰。所以所有消腫消毒的大法則,是用來治療外感,則有風寒者疏散其風寒,有熱者清除其熱,有濕有寒者調理其濕、祛除其寒。是用來治療內傷,則氣滯者調理其氣,血瘀者運行其血,痰凝飲積者疏導其痰、滌除其飲。

正本清源,無一非退消之良劑。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來以漸,結為堅腫。如乳癖、乳岩、失榮、石疽等證,則由來已久,蒂固根深,雖有養液和榮、軟堅流氣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擺脫塵緣,破除煩惱,怡情悅性,頤養太和,則痼疾難療,必無希冀;而其餘諸證,批郤導窾,孰不迎刃而解。然必辨之也精,斯識之也確,因端竟委,探本窮源,已非庸耳俗目之頭痛醫頭,腳痛治腳之所能望其項背矣。

白話文:

除了以上幾種原因以外,還有五志(喜、怒、憂、思、恐)的火氣和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鬱結,慢慢地形成結塊和腫塊。像乳癖、乳巖、失榮、石疽等疾病,形成的時間已經很長了,根深蒂固,雖然有滋養津液、調和氣血,軟堅散結的良方,但如果不擺脫世俗的牽絆,消除煩惱,怡情悅性,頤養太和,那麼頑固的疾病就難以治癒,毫無希望;而其他疾病,只要辨別得準確,認識得透徹,瞭解病因,追根究底,就都能迎刃而解。但是,必須辨別得精細,認識得準確,從病因到病理,探究得徹底,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現在那些只知道頭痛醫頭,腳痛治腳的庸醫,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2. 第三節·論腫瘍內已成膿之劑

腫瘍治療,總以消散為第一要義。能於消腫各法,隨證分治,縱有大證,亦可衰減其勢。所謂大化為小,小化為無。病者隱受其惠於不知不覺之中,醫者亦有功而不居。仁人之用心,不當如是耶。至不得已而消之不盡,或治之已晚,內已釀膿,勢必不能全退。於斯時也,內服煎劑,亦惟以消散為主;仍須分別病因,依上條退消各法,隨證用藥。

白話文:

腫瘤的治療,總是以消散為第一要務。能根據腫瘤的症狀,選擇不同的消腫方法,即使是嚴重的腫瘤,也能減輕其勢頭。所謂的大腫瘤變成小腫瘤,小腫瘤消失。病人不知不覺中受到益處,醫生也有功勞而不居功。仁慈之人應該這樣做啊。到不得已而消除不盡,或者治療得太晚,腫瘤內部已經化膿,勢必不能完全消退。在這種情況下,服用煎劑,也仍然以消散為主;仍然要分別病因,依照上述的退消各種方法,根據症狀用藥。

蓋以中雖成膿,而四周之腫猶在,故仍以消腫為急,置其膿成於不問。庶幾余腫既消,即成潰亦必不巨。萬不當早用透達之藥,令其迅速蒸膿,攻孔日大,收斂費時。山甲片、皂角針走竄極迅,透膿極易。未成膿者,早用之即易蒸膿,不能全散。惟陰寒之證,堅塊漫腫,借其流動之勢,亦可消散凝滯。

白話文:

即使中醫判斷病患體內的膿瘡雖然已經形成,但周圍的腫脹仍然沒有消退,因此仍然急著消腫,將膿瘡的形成先不理會。如果能將其他腫脹消退,即使膿瘡形成,也一定不會太大。千萬不能太早使用透達之藥,讓膿瘡迅速蒸發,孔洞變大,收斂會花費很多時間。山甲片、皁角針流竄極快,透膿非常容易。對於還沒形成膿瘡的,提早使用就會容易蒸膿,無法完全消散。只有陰寒的證狀,結塊漫腫,藉著流動的勢頭,也可以消散凝滯。

若有膿成肉裡,深藏不透,則用此並加川芎,能使腫勢高突,透達於外,提深就淺,亦是一法。惟腫瘍苟非真氣大衰之人,必無用補之法。一投補劑,助桀為虐。俗子不知,誤於張潔古黃耆為瘡家聖藥一句,動輒亂投,致令輕證化大者不可枚舉,害人不淺。而治瘍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嘆。

白話文:

如果膿液在肌肉組成內存積,深入且不會消散,那麼可以使用這個方法並添加川芎,可以使腫塊隆起變高,透通到外面,把深層的膿液引到淺層,這也是一種方法。但是腫瘤如果不是元氣十分虛弱的人,絕對不能使用補益的方法。如果吃了補藥,只會助長腫瘤的氣焰而使病情惡化。一般的人不知道,誤以為張潔古說的黃耆是瘡家聖藥這句話,常常亂用,導致輕微的症狀變成嚴重的疾病,不勝枚舉,對人的傷害不淺。而治療瘡瘍的人都不知道這個弊端,實在令人感嘆。

3. 第四節·論腫瘍行氣之劑

瘍之為病,必腫必痛。其故無他,氣血壅滯,窒塞不能而已。所以消腫止痛,首推行血行氣為必要之法。惟行血不可太猛。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輕率亂投,轉滋流弊。而行氣之藥,可以萬全無害。抑且血之壅,即由於氣之滯;苟得大氣斡旋,則氣行者血亦行,尤為一舉而兩得。

白話文:

腫瘤的發病,一定會腫脹併疼痛。其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氣血瘀滯,阻塞不能運行而已。所以消腫止痛,首先要疏通血氣為必要的療法。但是疏通血氣不能太猛烈。破血逐瘀的藥物,不可輕率亂用,反而會產生不良後果。而疏通氣血的藥物,可以完全沒有危害。況且血的瘀滯,就是由於氣的阻塞;如果能以大氣旋轉治療,那麼氣運行血也可以運行,更是同時達到兩個目的。

此則古人治瘍,注重氣分,洵分握要之圖也。宋《李氏集驗》背疽方有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竇氏瘡瘍經驗》有許多流氣飲,雖方藥未免叢雜,而多用氣分之藥,最是古人治瘍正軌。壽頤謂氣為血帥,血隨氣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氣運行化生萬物。而人在氣交之中,動作行為,無一非此大氣流行,為之鼓盪。

白話文:

這則古人治療瘡瘍的方子,重視氣血的關係,真是掌握了治療的要領。宋代《李氏集驗》中的背疽方有五香連翹湯、內補十宣散,《竇氏瘡瘍經驗》中有許多流氣飲,雖然方藥難免複雜,但都使用了氣血相關的藥物,這最符合古人治療瘡瘍的正確軌道。壽頤認為氣是血的統帥,血是隨著氣而流動的。天地這麼大,一定是以空氣的運行為基礎才使萬物生長的。而人處於氣候交替之中,動作行為,沒有一處不是大氣流行的影響,受到大氣的鼓盪。

所以凡治百病,必參以氣分之藥,而後吹噓運用,功效乃神。

古人補血之方,首推四物。地黃厚膩,非得歸芎辛溫運動之力,則呆滯有餘,弊多利少。制方精義,即在利用氣藥。而俗人昧焉,且謂當歸川芎即是補血之物,於古人用藥真義,未能體會,哪不可怪。況在瘍患,明是氣滯不行為病,苟不振動其氣機,何能有濟。此固治瘍者始終利賴之捷訣,而凡通達經隧,宣絡脈之法,因無一不在行氣二字之中者矣。

白話文:

中醫古人補血的方法,首推四物湯。地黃質地厚膩,若沒有歸芎的辛溫之氣帶動,就會呆滯有餘,弊端多於益處。四物湯方劑的精髓就在於利用辛溫補氣的藥物。然而,一般人卻不瞭解這一點,還認為當歸和川芎是補血的藥物。對於古人用藥的真正意義,他們未能體會,這也就不足為奇了。況且,在治療瘡瘍的時候,很明顯是因為氣滯不通而導致疾病。如果不能振動病人的氣機,怎麼能治好疾病呢。這固然是治療瘡瘍始終依賴的捷訣,而所有疏通經絡、活絡血脈的方法,都離不開「行氣」二字。

4. 第五節·論外瘍治痰之劑

痰者,本非吾人體中應有之物質,而以觀近人病狀,則挾痰之證甚多。豈丹溪所謂東南地土卑濕,由濕生熱,濕熱生痰,果得之於土薄水淺,而非人力之所能為耶。毋亦體質素弱,脾運失司,大氣之斡旋無權,飲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穀之精,不為津液,以灑陳於五臟,和調於六腑,而徒釀為頑痰濁飲,有以助長病魔耳。

白話文:

痰液,原本不是我們人體應該有的物質,但觀察現代人的疾病情況,夾雜痰液的證狀卻很多。難道就像丹溪所說的那樣:東南方的土壤低窪潮濕,從濕氣產生熱氣,濕熱產生痰液,果真是由於土壤貧瘠、水位淺薄造成的,而不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嗎?恐怕是因為體質原本虛弱,脾臟功能失調,元氣的運行沒有權力,飲食消化不良,導致水穀的精華不能轉化為津液,以潤澤五臟,調和六腑,反而釀成了頑固的痰液和濁飲,加重了疾病的嚴重性。

古人恆謂肺為生痰之源、胃為貯痰之器者,以肺為呼吸之道路,氣機不利,則氣化為水,而水飲停留;胃為水穀之淵藪,運化不靈,則食即生痰,而濁涎盤踞。此痰飲之潛滋暗長於肺胃中者,尤其淺而易知,顯而可據。若夫經絡肌肉之間,而亦多痰病,則非其肺胃之痰,可以隨氣血流行,以入經隧。

白話文:

古人常說肺是生痰的根源,胃是儲存痰液的器官,因為肺是呼吸的通道,如果氣機不利,那麼氣就會轉化為水,並且水液會停留;胃是水穀聚集的地方,如果運化不靈,那麼食物就會產生痰液,濁涎就會積聚。這種痰液在肺胃中潛藏暗長,這很淺且容易知道,且很明顯可以據此判斷。如果在經絡肌肉之間,也有很多痰病,那麼這些並不是肺胃的痰液,可以隨著氣血運行,進入經絡通道。

蓋亦其人之運行不健,營衛周流,有時偶滯。遂令絡脈中固有之津液,留頓於不知不覺之中。譬彼源泉,本是澄清之故道,而下流既阻,汙朽積焉;有如山蹊,初亦行人之捷徑,而為閒不用,茅草塞焉。此四肢百骸皮裡膜外,所以停痰積飲之淵源;而外發癰瘍,亦往往而多痰證。

白話文:

這是因為這個人的運行不順暢,營衛之氣周流,有時偶爾滯留。於是導致經絡中本來有的津液,在不知不覺中停留聚集。就像那山泉,原本是清澈的故道,但下游被阻,污垢堆積;又如同山路,開始時也是行人的捷徑,但因為閒置不用,於是雜草叢生。這就是四肢百骸、皮裡膜外,所以停痰積飲的根源;而外發的癰疽,往往也多痰證。

則治瘍者,可不於此加之意乎。惟痰能為瘍,其基礎則本於氣機之阻滯,其成就亦別有感觸之原因。有因外風時熱以激動其痰者,則風性升騰,上行而迅疾,其證多在頸項腮頤,如發頤、痄腮、項前頜下諸癰,皆本於結痰,而動於外風,成於血熱。則化痰也,而必泄熱疏風。

白話文:

那麼治療瘡腫的人,能不知道在這方面多加註意嗎?痰能形成瘡腫,它的基礎是氣機停滯,形成瘡腫的原因也別有原因。有的是因為外風和時熱誘發痰液,風的性質是向上升騰,向上運行迅速,症狀多在頸部、腮部和下巴,如發頤、痄腮、頜下腫脹等瘡腫,都是由於痰液凝聚,並在外風的影響下,因血熱而形成的。那麼治療方法是化痰,一定要疏風清熱。

有因肝膽內熱以熬煉其痰者,則相火鬱窒,入絡而貫聯,其證多在耳後項側,如瘰癧馬刀連絡成串,皆本於木火而煎爍血液,馴致堅凝。則化痰也,而必舒肝清火。有胃絡之結痰,則乳房之結核是,宜兼泄胃家之實。若夫氣液久虛,痰流經隧,歷久始發之流痰,則非培補不為功。

白話文:

有的人是因為肝膽內熱,使痰凝結。那麼相火鬱結,進入經絡中貫穿著,病症多在耳後、頸側,像瘰癧或馬刀串連起來一樣,都是因為木火把血液燒灼,逐漸使它凝結。那麼化痰的時候,就必須舒緩肝臟、清熱。有胃經絡堵塞引發的痰,乳房的核狀結塊就是,應當同時瀉除胃中痰火。如果氣液虧虛已久,痰液流經經絡,很久才發作的流痰,那麼如果不予以補養就不起作用。

而久郁之痰,有年痼疾,如石疽、乳岩者,則根深蒂固;且其人必滿腹牢騷,又非藥力之可以抒愁解結者,夫豈「化痰」二字所能希冀百一。此雖同是痰病,而淺深大是不侔。果能分別源流,投機處治,當亦可以十全八九。

白話文:

而那些長久鬱結的痰,長年的痼疾,比如石疽、乳巖之類,便是根深蒂固的了;而且這種人一定滿腹牢騷,不是藥力可以排解憂愁、解開鬱結的,哪裡是「化痰」兩字所能期望百分之一的效果。這雖然同是痰病,但輕重之間卻有很大的不同。能分別清楚痰病的源流,對症下藥,治療起來也十有八九能夠痊癒。

又凡瘍患之挾痰者,尚有部位可據,亦必見證分治。則項側耳前後多風火,亦多肝火,宜辨內外之因;脅肋癧串有實火,亦有虛火,宜求銖兩之稱。若胸腹、肩背皆是流痰,而四肢之部,則惟兩臂間有流痰發生,而自股以下無之。學者慎弗以股脛之瘍,誤作挾痰論斷,而反以貽笑方家也。

白話文:

另外,凡是夾雜痰濕的瘡瘍,因為病位比較容易判斷,也一定會以證候來區分治療。凡是項、側耳前後的瘡瘍,大多是風火所造成的,也多是肝火所引起的。應該分別辨證內、外因引起的。脅肋下部位的瘡腫,有實火所造成的,也有虛火引起的,應求證分辨。如果胸腹、肩背都是痰濕鬱結的瘡瘍,而四肢中,只有兩臂之間有痰濕的瘡瘍發生,而大腿以下卻沒有。學者應謹慎不要把大腿、小腿的瘡瘍,誤診為挾痰而下結論,反而讓其他中醫同道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