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 (1)

1.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白話文:

許多醫師治病時,同樣的病,卻有許多不同的方法,有時方法不同,但病人皆會痊癒,這是爲何呢?

歧伯回答說:“這是因為不同地方的環境導致的差異。例如柬埔寨這樣的地方,它位於日出之地,是天地陰陽始生之處,接近海岸,也是魚鹽生產的地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偏好食用魚類並且喜愛鹹味,人民居住於此,對這樣的食物感到滿足並習以為常。魚類易令人中焦氣熱,鹹味則會使血液變得粘稠,因此人們因過度食用魚類與鹹味食物,導致皮膚變黑且紋理粗糙,患上的疾病大多是癰瘍等類型的病症。在這種情況下,治療主要依靠針灸,因此針灸技術是從東方發展而來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爇。故灸爇者,亦從北方來。

白話文:

西域的地方,以金屬和玉器產出聞名,地勢多為砂石,屬於日落之地,即天陽地陰收藏隱匿之處。當地人民居住於山陵之上,常受風吹,土質缺乏水分且堅硬,因此不穿細膩絲綢製成的衣物,而是選擇穿戴皮毛衣裳並坐於地面上。當地居民偏愛肉食和酥酪等食品,導致脂肪層較厚,因此外來邪氣侵入身體的病症相對較少,而體內發生的疾病較為常見。在這種情況下,治療疾病所用的藥物宜選擇較為強烈且帶有毒性的湯藥內服,因此強烈且具毒性的藥物多源於西域。

北部地區,是一處天寒地凍,天陽地陰閉藏的地方。地形較高,遍布山陵,由於日照時間較短,氣候寒冷,人民偏好居住於帳棚之中,生活於野外。飲食方面,以奶酪和油脂類食物為主,常因寒氣深入體內,導致面部脹滿等疾病。在這種情況下,治療必須使用艾灸和熱熨的方法才有效,因此艾灸和熱熨的治療技術都是源自於北方。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故聖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南方地域是天陽高廣,萬物茂盛的地方,該地區因水分豐富和地勢低窪,土質柔軟且濕潤,常有霧和露水,居民較多食用酸味和發酵後的食物。因此,居民多有皮膚紋理細膩,日曬後皮膚呈紅色的現象,易發生痙攣麻痹症狀,此時使用細針治療較為適宜,因此九針之術是由南方傳入的。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濕度適中,是萬物生長繁衍的地方。這裡的人民因食物多樣而勞動較少,常見疾病為肌肉痿縮、寒熱往來等。適合的治療方法是導引和按摩矯正,因此導引術和按摩療法也是從中央地區發展出來的。聖人了解到這一點,便綜合各地的治療技術,按病情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因而即使治療手段不同,疾病也能獲得治愈。治療時,考慮到病人的生活環境和具體狀況,對不同病人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法,是一位高明醫師的表現。

2.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白話文:

黃帝詢問:“我聽說在上古時期治療疾病的方法,是讓病人轉變情志,增強體力以對抗病邪,這些都是由負責祭祀的祝由來執行的。而在當今,人們治病主要依靠服用強烈的湯藥和外部施行針灸,有時可以痊癒,有時卻無效,這是為什麼呢?”

歧伯回答:“在上古時代,人們與野獸共處,透過運動來抵禦寒冷,並在陰暗之處避暑。那時人們內心無過多思慮與勞碌,對於名利的追求也極少,生活在一個淡泊名利的世界中,因此病邪難以侵入。若使用強烈的湯藥內服,外加針灸治療,其實是多餘的。當時僅需透過祝由進行祭祀與祈福,就能安定人心,使病邪退離體外。

當今之世不然,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白話文:

而在當今社會,人心受到得失的困擾,擔憂外觀不夠美觀,追求高品質的衣飾。由於生活所需輕易取得,人們變得懶於順應四季變化進行適當的生長與收藏,反而與自然規律相違,一旦病邪侵襲,人們便無力抵抗,病邪隨時能夠侵入體內,深入到五臟六腑甚至骨髓之中,外部則影響到鬆弛的肌肉。因此,即便是輕微的疾病也可能變得嚴重,一旦重病侵襲,則無法挽救。所以僅僅依靠祝由進行祭祀已經不足以應對。”

黃帝表示讚賞並說道:“你的回答很好。我希望能夠親自診斷病人,洞察生與死的奧秘,並釐清病人的疑問。請問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這些知識深入我的心靈,並且讓我能夠清晰地掌握它們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命曰聖王。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了解患者面部的氣色與脈搏狀態是最自然且符合我師傅教導的診斷方法。在遠古時代,偉大的季祖師創立了一套觀察色澤與脈搏的規則,這套規則不僅符合自然原則,而且能夠清晰地進行診斷。他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原理,與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以及八方吹來的風、六合的上、下、左、右、前、後方向,融合進色澤與脈搏的診斷中。通過了解這些元素的正常規律,我們可以細致觀察它們之間的變化,從而發現其深層的奧秘。重點集中在觀察氣色與脈搏。人的氣色反映了陽性的特質,相當於日的屬性;而脈搏的變化則體現了陰性的特質,相當於月的屬性。能夠精確掌握這兩種特性的人,就如同日月般明亮,能夠透徹了解萬物的生與死。氣色與四季的寒暑相結合的脈搏變化,是天地間至高無上的規律,完全與自然和諧相符。因此,那些能夠遠離死亡、接近生命之機,了解生命深刻道理的人,可稱為‘聖明之君’。”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白話文:

在中古時期,醫療方法主要是在疾病發生後才開始治療,通過一個十天的湯藥療程從內部治療各種因風邪導致的皮肉麻痹等症狀。如果十天療程無法治愈疾病,則會轉而使用各種藥材的根、莖、果實熬制成的湯藥進行內服,藉此發揮藥力,互相配合以制伏病邪,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然而,近現代的治病方法與此大不相同。當代的治療不再遵循四季的生長、收藏規律,忽略了對日月盈虧的認識,也不細致考察病人的日常生活和起居情況,導致疾病反復延誤。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醫生仍然採用針灸等外部治療手段,同時給予湯藥內攻,而一些粗劣的醫師則濫用這些治療方法,高壓地施治,結果不僅未能根治患者的原有疾病,反而讓新的疾病悄然發生。

帝曰:願聞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白話文:

黃帝問,希望能知正確之方法如何?

岐伯回答說:“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仔細觀察病人的面色和脈象。基於這一原則進行治療,就不會被疾病的表象所迷惑,這是治療方法的核心。一旦背離了這個核心原則,就會失去對疾病狀態的正確判斷,最終可能導致危險甚至死亡。因此,淘汰不正確的治療方法,倡導與自然法則相合的醫術,才是真正理解人體之道的人。”

黃帝表示了對於觀察病人生與死的方法的理解,並詢問老師是否有更簡潔的解釋方法。

歧伯回答說,若要簡單地說,關鍵只在於一點。

黃帝好奇地問,這一點是什麼?

歧伯解釋說,關鍵在於觀察病人是否有神氣。這是判斷生死的根本。

黃帝追問,怎樣才能觀察到“神”呢?

歧伯說,透過確保診病的環境私密,不讓外人打擾,醫師直接詢問並細致分析病人的情況,觀察其意識和表情。能夠洞察這些的,稱為“得神”;反之,則是“失神”。醫師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能真正理解患者的狀態。如果患者的精神狀態好,即便病情嚴重也有生的希望;若精神狀態不佳,即使病情輕微也可能危及生命。

黃帝稱讚道,這答案真是絕妙。

3.

4.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黃帝問曰:為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

白話文:

黃帝詢問如何使用麻、麥、米、黍、大豆等五穀製作藥用湯液和釀造酒。

歧伯解釋說,製作上述湯液和酒,最佳選擇是使用糯米,並以稻草作為燃料。這是因為糯米的味道最為醇厚,而稻草堅硬,適合用於燃燒。

黃帝追問其原因。

歧伯回答,糯米從春季播種到冬季收藏,完美符合自然四季的循環,它頂部朝向陽光,根部沉浸在水中,代表了火與水的和諧結合。糯米本身帶有甜味,營養豐富,秋天收穫,它的稈在冬季凍霜中變得非常堅硬。

黃帝又問,為什麼古代聖人造了湯液和酒後很少使用它們?

歧伯回應說,古時的人民生活簡樸,無需過度消耗精神,因此疾病輕微,病患稀少。聖人製造湯液和酒,主要是作為預防措施。到了中古時期,隨著道德的衰敗和慾望的放縱,人們生活繁複,一旦感染病邪,疾病便易深入,因此湯液和酒成了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謂神不使?岐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何者? 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白話文:

黃帝提問,為何在當今時代,人們服用湯藥後,有些病症仍然無法獲得痊癒?

歧伯回答,當代社會,由於人們心緒紛亂,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病邪盛行。因此,僅依靠輕微的藥物是無法根治疾病的,需要使用強效的藥物組合從內部攻擊疾病,外加針灸和艾灸的治療,才可能獲得效果。

黃帝再問,如果使用強烈的藥物攻擊病邪,但病邪仍未被驅除,反而導致患者出現血虛和體弱,這是為什麼?

歧伯解釋,這是因為患者的精神狀態沒有適應治療。

黃帝又問,什麼意思是“精神狀態不適應”?

歧伯說,針灸的治療原則是將異常的氣血調整回正常狀態。但如果患者的精神狀況不佳,意志力不足以配合治療,疾病就難以痊癒。當患者已經精疲力盡,精神不再支持治療,導致身體的防衛機制失調,便難以恢復健康。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無盡的欲望和長期抱持悲傷、憂愁的情緒,消耗了體內的精氣,血液枯竭,氣力衰弱,這就是所謂的“精神離去”,疾病因此難以痊癒的原因。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於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近音聲日聞於耳,五色日見於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白話文:

黃帝指出,疾病在最初侵入人體時,通常是微小且難以察覺的,往往在皮膚層面就已經開始形成。然而,現代被認為是頂尖的醫師們,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疾病已深入體內,並且情況嚴重時才能夠診斷出來,那時僅能確定病名,而針對疾病的治療卻變得極其困難,甚至常規的藥物和針灸治療都難以奏效。

黃帝進一步提問,當前的醫師都受過現代醫學教育,按照所學進行治病。不論是親如家人還是遠如朋友的病人,醫師們每天都與他們接觸,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他們的面色,但為什麼他們不能在疾病初期就發現並治療呢?為何要等到疾病加重後才發現,從而導致疾病無法被根治?這是為什麼?

岐伯曰: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精孤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白話文:

歧伯回答道,病是本,醫師是標,標與本必須相符合方是至聖之醫師,如果醫術與病情不合,病邪必不愈,這就是原因。

黃帝提出,一些病症是從外部進入體內的,而有些則是由於五臟中的陽氣衰弱引起的。當一個人的體內津液過多堆積在胸腹部,而肺的陽氣不足以將這些津液分散到各個臟器,腎臓的精華也因此無法有效地支持各臟器的活動能力,導致肺的陽氣逐漸從表皮消耗掉,身體也隨之逐漸消瘦,衣物變得寬鬆。這是由於肺的陽氣無法下行而外散,腎的陽氣也不上升而是內隔,導致陰陽失去平衡,上下不相通。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進行治療呢?

歧伯回應說,治療的關鍵在於實現病人精神和生理的平衡,並且疏通任何鬱結和阻塞。為了保證身體上下暢通無阻,首要任務是確保四肢能夠自由活動。接著,要使全身感到溫暖,以促進氣血流暢。透過施行繆刺法,可以疏通那些有瘀血或阻塞的部位,加快全身的氣血循環,打開毛孔,恢復正常的汗液排出。同時,要促進腸胃和膀胱的功能,避免臟腑內有宿便或濁物的積聚。當臟器內的精氣變得穩定,等到五臟的陽氣能夠接受肺的滋潤,並達到四肢末梢時,就可以借助湯藥進行調理,平衡五臟的功能,同時清除髒內積累的代謝物,幫助恢復其正常功能。如此,精氣得以自我生成,肌肉外形也會因而變得更加健壯,骨肉筋節互相協調,力量充沛,從而消除陰陽相隔的問題,達到全面的和諧平衡。

黃帝讚賞地說,這個答案真是妙不可言。

5.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恆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

白話文:

黃帝問:「我聽說測量判斷奇特的疾病,所指的標準不同,應該如何使用?」

岐伯回答:「測量判斷,是測量疾病的輕重。奇特疾病,是指罕見的疾病。請讓我說明最根本的規律:

脈象的變化有五色,可以測量判斷奇特疾病,但規律只有一種。神妙的脈象轉動不定,一旦轉動就無法再回轉,這樣就錯失了時機。測量判斷的關鍵,是仔細觀察細微的變化。這些內容已經記錄在玉版上,叫做《合玉機》。

病人的容貌會反映疾病的位置,根據部位的不同,各有所應。如果容貌上出現淺色的變化,可以用湯液治療,十天後就可以痊癒。」

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恆事也,揆度事也。

白話文:

如果中風症狀淺輕,用齊主治法治療,21天可痊癒。如果症狀嚴重,用醪酒主治法治療,100天可痊癒。如果患者面色萎黃,容貌憔悴,無力迴天,100天內會死去。如果脈搏微弱或消失,呼吸困難,說明正氣虛弱得很厲害,會導致死亡。

中風時患者的顏色分佈在上下左右的不同區域,各各有其特徵:

  • 上方出現顏色變化,表示邪氣逆行。
  • 下方出現顏色變化,表示邪氣從下而上。
  • 女子以右側為逆,左側為從。
  • 男子以左側為逆,右側為從。

對於中風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

  • 陽氣盛極必衰,導致死亡。
  • 陰氣盛極必衰,導致死亡。
  • 陰陽失衡,需要權衡相奪才能治癒。
  • 這些都是奇特的現象,需要仔細推敲和衡量才能理解。

搏脈痹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白話文:

脈搏堵塞導致肢體麻痺,寒熱交替。脈絡孤立表示氣虛,虛弱洩脫表示氣血虧損。孤立為逆,虛弱為從。按照奇經八脈的規律進行治療,從太陰經開始。逆著經絡的運行方向治療,就會導致死亡;順著經絡的運行方向治療,就能夠保全生命。八風四時交替更迭,循環不息,逆行治療一次後,便不可再重複,理論的要點已經全部敘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