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 (2)

1.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黃帝曰:夫子所通書受事眾多矣,試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雷公對曰:循經受業,皆言十全,其時有過失者,請聞其事解也。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將言以雜合耶?夫經脈十二,絡脈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

白話文:

黃帝在明堂,雷公侍坐於旁。黃帝說:「您所通曉的醫書和所學習的知識很多,請說說您獲得成功和失敗的關鍵。」雷公回答道:「我學習醫書,都是按照經絡系統來學習的,大家都說自己是十全十美的。不過,在實際應用中,有的時候還是會遇到錯誤,請聽我解釋一下原因。」黃帝說:「您還年輕,見識還不廣嗎?還是想把一些雜亂的經驗和知識混在一起說呢?」雷公說:「人體有十二條經脈,三百六十五條絡脈,這是眾所周知,醫生們治療時也要遵循這些脈絡。之所以不能完全成功,是因為精神不專注,心志不穩定,外在環境和內在心緒相互影響,因此時常會猶豫不決。」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後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白話文:

如果醫生不懂得陰陽失衡的道理,這是治療上的失誤之一。聽從老師的傳授不夠徹底,就妄自創造雜亂的技術,錯誤地宣傳為醫道,另取名字來自誇,胡亂使用砭石,最後留下身體的損害,這是治療上的失誤之二。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是以世人之語者,馳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論,診無人事。

白話文:

不管在富貴或貧困的住所,坐的墊子厚或薄,天氣冷或熱,吃什麼都挑剔,不瞭解他人的勇氣和膽怯,不知道類比分析,這樣的人容易擾亂自己,無法看清自己,這是治療的失誤之一。

看病時不問病情的起因,只顧探討飲食不節制、生活作息過度,或者中毒的因素,不先了解這些,卻勉強憑藉脈象診斷,妄下結論,這會讓治療陷於困境,這是治療的失誤之二。

因此,世人常說,那些走得再遠的人,如果不明白脈診的原理,診病時也不重視病人的情況,那麼他們是無法真正治病的。

治數之道,從容之葆,坐持寸口,診不中五脈,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遺師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棄術於市,妄治時愈,愚心自得。嗚呼!窈窈冥冥,熟知其道?!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白話文:

治病的法則,在於從容不迫地診斷。如果坐著把脈,卻無法診斷出五脈的情況,而讓百病開始發作,那麼就要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把過錯歸咎於老師。因此,如果不能遵循治療的道理,就會放棄治療技術,胡亂治療偶爾會治好,愚昧的人就會沾沾自喜。唉!深奧的道理,誰能真正理解呢?偉大的道理,就像天地一般廣闊,與四海一樣遼闊。你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將光明當成了黑暗。

著至教論:恤(音戌)

示從容論:砭(方驗切)

䟽五過論:沮(七餘反)憚(音但)

徵四失論:佚(音逸)葆(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