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唐·王冰次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2)

1.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黃帝問曰:余聞九針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盡通其意矣。經言氣之盛衰,左右傾移,以上調下,以左調右,有餘不足,補瀉於滎輸,余知之矣。此皆榮衛之傾移,虛實之所生,非邪氣從外入於經也。余願聞邪氣之在經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對曰: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於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

白話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有九針、九篇,您把這九篇擴展為九九八十一篇,我都已經理解了其含義。經書上說氣血的盛衰,會導致左右傾斜,上面調解下面,左邊調解右邊,多餘不足的,在滎穴和輸穴進行補瀉。這些我都知道了。這些都是榮氣、衛氣的傾斜,虛實的變化,並不是邪氣從外界進入經絡。我想知道邪氣進入經絡,病人會有怎樣的表現?應該如何處理?」

岐伯回答說:「聖人制定度量衡,必定要與天地相應。所以,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體有經脈。」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隴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其行於脈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時大時小,大則邪至,小則平,其行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從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白話文:

當天氣溫和時,經血運行順暢;天氣寒冷時,經血凝固沉積;天氣炎熱時,經血沸騰翻滾;突然颳起大風暴雨,經血會波濤洶湧並隆起。邪氣進入經脈時,遇冷則血液凝滯,遇熱則氣血渾濁。虛弱的邪氣會趁虛而入,就像經血受到風的影響一樣。經脈中的動脈,在邪氣到來時也會時常隆起,邪氣在經脈中循序漸進地運行,到達寸口部位時,會時大時小,邪氣到來時,脈象會變大,平時則較小。邪氣在經脈中沒有固定的位置,時而在陰時而在陽,無法作為判斷的標準。從而推察邪氣的變化,三部分九次脈象的檢查,一旦發現邪氣,應及時用藥阻止其蔓延。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

白話文:

吸氣時,將針頭朝內,不要讓氣逆亂,保持安靜並停留時間長一些,不要讓邪氣散佈。吸氣時,轉動針頭,以感到氣息為準。等到呼氣時拔出針頭,呼氣完全後針頭才能離身。大的氣團都會排出,因此稱為瀉法。黃帝問:如果不足的話,如何補益呢?

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帝曰:候氣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絡入於經也,舍於血脈之中,其寒溫未相得,如湧波之起也,時來時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來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無逢其沖而瀉之。

白話文:

岐伯說:必須先用手指觸摸並沿著經絡檢查,再按壓並分散氣血,接著推動並按揉,彈撥並激發,刮撥並疏通,導引並取出,從外側拉開經絡的大門,以讓神氣閉藏其中,呼出氣體並內針治療,靜待一段時間,等到氣血來至,像是等待尊貴的客人,不知不覺天已昏暗,氣血已經到達,自然而然地自行守護,觀察並拔除針灸,氣血無法外出,各歸其位,推合經絡大門,讓神氣得以存留,大氣停滯,所以稱之為「補」。黃帝說:如何觀察氣血的變化?岐伯說:當邪氣離開經絡進入五臟六腑時,會停留在血脈之中,寒熱尚未相得益彰,猶如波浪起伏,時而出現時而消失,因此不會一直留在同一個地方。所以說當氣血來臨時,一定要按住並止住它,止住後再取用,不要讓它沖動發作而瀉散掉。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太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不可掛以發者,待邪之至時而髮針瀉矣,若先若後者,血氣已盡,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發機,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者扣之不發,此之謂也。帝曰:補瀉奈何?

白話文:

真氣就是經絡之氣,經絡之氣如果過於虛弱,所以說它的到來無法捕捉,這正是這個道理。因此說,等待邪氣出現時卻沒有仔細審察,這樣大氣(真氣)已經錯過,如果瀉血治療,則真氣就會脫失,一旦真氣脫失,就無法恢復,邪氣再次到來,病情就會加重,所以說它的離開無法追回,這正是這個道理。不能在它發作時刺針瀉血,因為要等到邪氣到來的時候才刺針瀉血。如果早了或晚了,氣血就已經耗盡,它的病症就無法解除。所以說,懂得治療機宜的人不能在它未發作時就刺針瀉血,不懂得治療機宜的人即使刺針也不會發作,這正是這個道理。

黃帝說:補助和瀉血應該怎麼做?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逆而刺之,溫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隴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審捫循三部九候之盛虛而調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減者,審其病臟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陰陽不別,天地不分。

白話文:

岐伯說:這是針灸療法,快速將盛大的邪氣排出,恢復體內的真氣。邪氣剛入侵,鬆散不定,往前面推移,就會前進,往後拉,就會停止。逆著氣血的方向扎針,會使血液溫熱。針刺出血液,疾病立即就會好。黃帝說:好。但是真氣和邪氣混在一起,不顯現波動,這時應該怎麼觀察呢?岐伯說:仔細地按壓和巡視人體的三部九候中的盛虛狀態並加以調節,觀察左右上下之間的失衡和消耗,判斷出有疾病的臟腑並預測其發展趨勢。如果不懂三部,就無法分辨陰陽,也無法區分天地。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調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脈之處,雖有大過且至,工不能禁也。誅罰無過,命曰大惑,反亂大經,真不可復,用實為虛,以邪為真,用針無義,反為氣賊,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因加相勝,釋邪攻正,絕人長命。

白話文:

大地遵循大地的規律,上天遵循上天的規律,人體遵循自身規律。調節心肺,以穩定上中下三部,因此說不懂三部九候病脈所在,即使醫術再高超,也不能防止出現大的過錯。過度懲罰卻不適當,謂之大錯亂,違反法則,難以糾正。用實證當虛證,用邪氣當正氣,針灸治療沒有原則,反而損傷氣血,奪走人體正氣,把順應之道當成違逆之舉。榮衛之氣散亂,正氣已經喪失,邪氣獨自內生,會奪走人的壽命,招致天譴。不瞭解三部九候,就不能長壽。由於不瞭解與四時五行相配合,又強行相剋,讓邪氣攻擊正氣,導致人壽命終結。

邪之新客來也,未有定處,推之則前,引之則止,逢而瀉之,其病立已。

白話文:

當新的邪氣剛開始侵犯人體時,它還沒有在體內找到固定的位置,這時如果能及時採取措施,用推拿或鍼灸等方法驅逐邪氣,往前推邪氣就會向前行,引導它則可以使邪氣停止擴散。一旦發現了邪氣停留的地方,立即進行適當的瀉法治療,比如發汗、利小便或者通大便等,那麼疾病就能迅速得到緩解甚至痊癒。這段話強調了在疾病初起階段及時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性,以及中醫治療中因勢利導、驅邪外出的原則。

2.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黃帝問曰:何謂虛實?岐伯對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帝曰:虛實何如?岐伯曰:氣虛者肺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臟皆如此。帝曰:何謂重實?岐伯曰: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帝曰:經絡俱實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經絡皆實,是寸脈急而尺緩也,皆當治之,故曰滑則從,澀則逆也。夫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可以長久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什麼是虛實?」

岐伯回答說:「邪氣旺盛就叫實,正氣不足就叫虛。」

黃帝說:「虛實有什麼區別?」

岐伯說:「氣虛是指肺氣不足,氣逆是指足部寒涼,不合時令則會導致死亡,合時令則會康復。其他臟腑也是如此。」

黃帝說:「什麼是重實?」

岐伯說:「所謂重實,是指大熱病,氣息熱灼,脈象充盈,這叫做重實。」

黃帝說:「經絡都實了怎麼辦?如何治療?」

岐伯說:「經絡都實,是指寸脈急促而尺脈緩慢,都應該治療。因為『滑則從,澀則逆』,虛實都從其事物的屬性而來,所以五臟骨肉滑利通暢,就可以長壽。」

帝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何如?岐伯曰: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口熱而尺寒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治主病者。帝曰:經虛絡滿何如?岐伯曰: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脈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白話文:

黃帝問:如果脈絡中的氣不足,經絡中的氣過多,會怎麼樣?

岐伯答:脈絡中的氣不足,經絡中的氣過多的人,脈口發熱而尺脈寒冷。在秋冬季節,這種情況屬「逆」症;在春夏季節,屬「從」症,用來治療主病。

黃帝問:如果經絡虛弱,脈絡充盈,會怎麼樣?

岐伯答:經絡虛弱,脈絡充盈的人,尺脈發熱而脈口寒冷,脈搏澀滯。這種情況在春夏季節會死亡,在秋冬季節會康復。

黃帝問:治療這些情況怎麼做?

岐伯答:如果脈絡充盈,經絡虛弱,就用艾灸陰經,針刺陽經;如果經絡充盈,脈絡虛弱,就針刺陰經,艾灸陽經。

帝曰:何謂重虛?岐伯曰:脈氣上虛尺虛,是謂重虛。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澀則死也。帝曰:寒氣暴上,脈滿而實何如?岐伯曰:實而滑則生,實而逆則死。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什麼叫做「重虛」? 岐伯答:脈象在寸關尺三部都虛弱,這叫做「重虛」。

黃帝問:怎麼治療「重虛」? 岐伯答:所謂「氣虛」,是指脈象不正常。所謂「尺虛」,是指走路輕飄飄的。脈象虛弱,不像是陰脈的表現。這樣的人,脈象滑動順暢的就會活下來,脈象澀滯不暢的就會死亡。

黃帝問:寒氣突然上衝,脈象又滿又實,怎麼樣? 岐伯答:脈象實而滑動的就會活下來,脈象實而阻滯的就會死亡。

黃帝問:脈象又實又滿,手腳冰冷,頭部發熱,怎麼樣?

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脈浮而澀,澀而身有熱者死。帝曰:其形盡滿何如?岐伯曰:其形盡滿者,脈急大堅,尺澀而不應也,如是者,故從則生,逆則死。帝曰:何謂從則生,逆則死?岐伯曰: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白話文:

岐伯說:春天和秋天是生命的開始,冬天和夏天是生命的終結。脈象浮游不順,脈搏澀滯身體發熱的會死亡。黃帝說:脈象很滿的話如何?岐伯說:脈象十分飽滿的,脈搏急促有力,寸口脈澀滯而無反應的,這樣的情況,迎合脈象的變化則能存活,違背脈象的變化則會死亡。黃帝說:什麼叫做迎合脈象的變化就能存活,違背脈象的變化就會死亡?岐伯說:所謂迎合脈象的變化,是指手腳溫暖。所謂違背脈象的變化,是指手腳冰冷。黃帝說:嬰兒發熱,脈象細微不勻怎麼辦?岐伯說:手腳溫暖就能存活,手腳冰冷就會死亡。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帝曰:腸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脈沉則生,脈浮則死。帝曰:腸澼下膿血何如?岐伯曰: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帝曰: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懸絕何如?

白話文:

**黃帝問:**小兒中風發熱,喘氣鳴響,聳肩呼吸困難,脈搏如何?

岐伯答: 喘氣鳴響,聳肩呼吸困難,脈搏有力且大,脈搏緩慢則生,脈搏急促則亡。

黃帝問: 腹瀉帶血,情況如何?

岐伯答: 身體發熱則亡,身體發冷則生。

黃帝問: 腹瀉拉出白沫,情況如何?

岐伯答: 脈搏沉穩則生,脈搏浮動則亡。

黃帝問: 腹瀉拉出膿血,情況如何?

岐伯答: 脈搏細弱無力則亡,脈搏有力滑暢則生。

黃帝問: 腹瀉,但身體不發熱,脈搏不細弱無力,情況如何?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懸澀者曰死,以臟期之。帝曰:癲疾何如?岐伯曰:脈搏大滑,久自已;脈小堅急,死不治。帝曰:癲疾之脈,虛實何如?岐伯曰:虛則可治,實則死,帝曰:消癉虛實何如?岐伯曰: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帝曰:形度骨度脈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帝曰: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

白話文:

岐伯說:脈搏滑動而大,表示生機旺盛;脈搏粗糙而澀,表示生命將盡,可以據此判斷病情。黃帝問:癲癇症的脈象如何?岐伯說:脈搏寬大而滑,經過一段時間會自行痊癒;脈搏細小而急促,則無法治癒。黃帝問:癲癇症的脈象,虛實如何?岐伯說:虛證可以治療,實證則無法治癒。黃帝問:消瘦症的虛實如何?岐伯說:脈搏有力而大,病情持續時間較長可以治癒;脈搏細小而急促,病情持續時間較長則無法治癒。黃帝問:形狀、骨骼、脈絡和筋脈,如何知道它們的正常狀態?岐伯說:春天要積極治療經絡,夏天要積極治療經絡穴位,秋天要積極治療六腑,冬天則需要收斂治療,少用藥物和針刺治療。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按之不應手,乍來乍已,刺手太陰旁三痏與纓脈各二。掖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腹暴滿,按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少陰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員利針。

白話文:

所謂的「少針石」,並不是指癰疽這種疾病,因為癰疽是不能在短時間內恢復的。癰疽的發作位置不明確,按壓時患者沒有反應,時好時壞,治療方法是刺手太陰穴旁的「三痏」和「纓脈」,各刺兩次。

如果癰疽的發作範圍較廣,會出現高熱,這時需要刺足少陽穴五次。如果刺針後熱度不退,需要刺手心主穴三次。如果癰疽出現在手太陰經絡的骨骼交會處,需要各刺三次。

如果癰疽爆發後出現筋脈攣縮,會出現相應部位的疼痛,患者會出虛汗,說明體內氣血不足,此時需要治療經俞穴位。

如果腹中暴發脹滿,按壓後不能消退,需要治療手太陽經絡的穴位,因為它是胃的募穴。少陰俞穴在脊椎旁三寸處,用圓而鋒利的針刺五次。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旁三。刺癇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旁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凡治消癉僕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內氣暴薄也。

白話文:

霍亂:

  • 在俞穴旁針刺五分,陽明經和上側三個俞穴。
  • 針刺癇脈五次,針灸手太陰經五次。
  • 針刺太陽經五分,針刺手少陰經絡旁一穴,陽明經一穴,在足踝上五寸處針刺三次。

各種消瘦疾病、半身不遂、偏枯、氣喘氣逆、富貴人患病:

  • 這都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和過度享樂造成的。

隔塞不通,上下不通:

  • 這是因為精神受到劇烈刺激造成的。

暴厥伴隨失聰,偏側阻塞不通:

  • 這是因為體內氣血運行突然受阻造成的。

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風濕之病也。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白話文:

這不是內風和外風引起的疾病,所以腳踝才會消瘦。腳掌跛行疼痛是受寒風濕病引起的。黃帝說:黃疸病會突然發作疼痛,癲癇病會失去理智發狂,這些都是由於氣血逆行鬱積所造成的。五臟不協調平衡、六腑瘀滯不通也會導致這些疾病。頭痛耳鳴、九竅不通暢,這些都是腸胃疾病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