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鈞

《瘍科心得集》~ 卷中 (9)

回本書目錄

卷中 (9)

1. 辨大腿癰陰包毒論

大腿癰之證,發於內側者,屬肝脾二經;發於外側者,屬膽胃二經。或由於濕熱不化,留滯經絡,阻其氣血而成;或由於風寒濕外邪侵襲,壅遏不行而結。須辨其色之赤白,審其證之陰陽,然後施治。勢焮腫痛者,屬濕熱,宜清利解毒;平陷堅硬,色不變者,為陰邪凝結,宜疏散溫發;膿潰後,均宜補托。

白話文:

大腿上的癰瘡,長在內側的,屬於肝經和脾經;長在外側的,屬於膽經和胃經。有的可能是因為濕熱沒有消散,留在經絡中,阻礙了氣血的運行而形成;有的可能是因為風寒濕邪侵襲,阻滯不暢而凝結而成。在治療時,需要辨別其顏色是紅還是白,分析其證候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然後再進行治療。如果症狀是紅腫疼痛,屬於濕熱,應該清熱解毒;如果症狀是平坦堅硬,顏色不變,是陰邪凝結,應該疏散溫熱;如果是膿腫潰破後,都應該進行補益和託扶。

陰包毒,生於大腿內陰包穴,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兼挾濕濁而成。腫高而硬,又名肫疽。俗言此疽堅硬無膿,殊不知內膿已成,一時不能透出皮膚,須用內托方潰膿,急即針之。宜服荊防敗毒散,或黃耆柴胡湯,此湯治腿內近股癰疽,大有神效。

白話文:

陰包毒,產生在大腿內側的陰包穴,是足厥陰肝經風熱之毒,加上濕濁而形成。腫脹又堅硬,又名肫疽。俗語說這種疽堅硬沒有膿,殊不知裡面已經化膿,只是暫時不能穿透皮膚,必須用內託的方法來潰膿,趕快用針灸治療。應該服用荊防敗毒散,或黃耆柴胡湯,這種湯治療大腿內側靠近股部的癰疽,非常有效。

2. 辨鶴膝風人面瘡論

鶴膝風者,以膝腫而胻腿枯細,如鶴膝之形而名之也。此證有二:有發之暴者為水鶴膝,有發之緩者為旱鶴膝。凡人驟感風寒暑濕,膝中即覺疼痛。三、五日後,腿足不得屈伸,寒熱間作,膝之內外皆腫,色微紅,焮熱光亮,股形漸覺細小,此實邪也,為輕證。若通其經絡、祛其濕熱、散其風寒,無難平復而愈。

白話文:

鶴膝風是一種膝蓋腫脹,小腿肌肉萎縮,狀似鶴膝的疾病。此證有兩種:突然發作的稱為「水鶴膝」,慢慢發作的稱為「旱鶴膝」。水鶴膝是通常人突然遭受風寒暑濕,膝蓋內部立即感到疼痛,三到五天後,腿部無法彎曲和伸直,寒熱交替出現,膝蓋內外皆腫脹、微紅、灼熱發亮,大腿漸漸瘦小,這是實證,為輕症。如果是通經絡、祛濕熱、散風寒,沒有難以平復而癒合的。

若發之緩者,由足三陰經虧損,風寒濕之邪乘虛而入,血脈阻滯,不得流行,注膝成病。下股之血脈,有去而無返,是以愈瘦愈冷而筋愈縮;上腿之血脈,有積而無散,是以愈腫愈熱而肌愈削。此證與附骨疽俱系腎虛所致。蓋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真氣衰弱,邪氣得以深襲,經久不消,極陰生陽,寒化為熱,而後潰也。

白話文:

若發病較緩者,是由於足三陰經氣血虧損,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血脈阻滯,血液運行不暢,集中在膝蓋部位而發病。小腿的血脈,有去而無返,因此小腿就會愈來愈瘦、愈來愈冷,肌腱也會愈來愈縮。大腿的血脈,有積累而無法散開,因此大腿就會愈來愈腫、愈來愈熱,肌肉也會愈來愈消瘦。此證與附骨疽都是由於腎虛所致。腎主骨,臀部以下都屬於腎,腎的真氣衰弱,邪氣就會得以深入侵襲,長久不消,極陰生陽,寒氣化為熱氣,然後發作潰爛。

若誤用寒涼,必成廢疾,或攣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堅硬如石為石疽,或日久始潰、皮肉俱腐為緩疽。必當以桂附治之,以下部道遠,非此不能下達,又非此不能入腎經而宣行也。又小兒鶴膝風,如色紅焮腫,朝輕暮重,寒熱交作者,先以羚羊角散黃柏蒼朮,或獨活寄生湯,先去其濕火,然後溫補。

白話文:

如果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必定會形成廢疾,有的人會攣曲偏枯,有的人會痿弱站不起來,有的會堅硬如石而形成石疽,有的會經過很長時間潰爛、皮肉全部腐爛而成為緩疽。一定要用桂附來治療,下半身的經絡很長,不使用桂附就無法到達,不使用桂附就無法進入腎經而發揮作用。小兒鶴膝風,如果顏色紅赤腫脹,早上輕微晚上嚴重,寒熱交替的,先用羚羊角散加上黃柏、蒼朮,或獨活寄生湯,先去除它的濕熱,然後再溫補。

若腫硬色白不作膿者,因稟受腎虛,血氣不充而成,宜以六味丸加鹿茸,或虎潛丸補其精血;仍須調補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白話文:

如果腫塊堅硬、顏色發白、不化膿,那是因為先天稟賦腎臟虛弱,氣血不足而造成的,應該服用六味丸加鹿茸,或虎潛丸來補充精血;仍然需要調補脾胃,以幫助生化之源。

人面瘡者,即鶴膝風破爛所成,以膝有蓋骨似額,下兩旁有眼,中有高骨似鼻,穿潰腐壞,宛如人面之形,故名。非真有生出瘡形如人之面。前人謂與之肉且能食,有是理乎?要之,此證冷毒入於骨髓,但有白漿流出,元氣消乏,肌肉已死,不能化膿生新,雖有仙術,亦不能為之收功矣。

白話文:

人面瘡是一種皮膚疾病,因鶴膝風破裂而形成。鶴膝風在膝蓋骨上,形狀似額頭,下面兩側有眼,中間突出的骨頭像鼻子,穿孔潰爛腐壞,就像人的臉,所以由此得名。並不是真正的長出一個像人臉的瘡。前人說過,這種瘡能把肉都吃掉,簡直無法理喻。總而言之,這種疾病是冷毒侵入骨髓所致,只會流出白色的漿液,元氣虛弱,肌肉已經壞死,不能化膿生肌,即使有仙術,也不能治好這種病。

3. 辨膝蓋癰疵疽論

膝蓋癰,生於膝蓋,色紅焮腫疼痛,屬濕火,為氣血實。疵疽亦生在膝蓋,腫大如癰,其色不變,寒熱往來,屬寒凝濕滯,為氣血虛。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經云: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凡脾病在溪;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膝;凡筋病皆屬於節,筋乃肝之餘,故又屬肝。

白話文:

膝蓋癰:

  • 生長在膝蓋上
  • 紅腫疼痛
  • 屬於濕火,是氣血實證

疵疽:

  • 也是生長在膝蓋上
  • 腫大如癰
  • 顏色不變
  • 寒熱往來
  • 屬於寒凝濕滯,是氣血虛證

和軟為順,堅硬如石者逆。

  • 經文說:「肉之小會為溪。」溪是指二肘、二膝、四腕。
  • 脾臟的疾病在「溪」;腎臟有邪氣,其氣留於兩膝;所有筋的疾病都屬於節,筋是肝臟的餘氣,所以也屬於肝臟。

是以溪會有病,皆從脾腎肝三經邪氣乘之也。倘兩膝俱生,即屬敗證,不治。治法:濕熱者,宜清利解毒,萆薢化毒湯主之;寒濕者,宜溫散和營通絡,桂枝和營湯主之。

白話文:

因此溪症發病,都是從脾、腎、肝三經的邪氣乘虛而入引起的。如果雙膝都生了同樣的症狀,就是敗證,無法醫治了。治療方法:濕熱型的,應該清利解毒,用萆薢化毒湯來治療;寒濕型的,應該溫散和營、通絡,用桂枝和營湯來治療。

4. 辨委中毒膝眼毒論

委中毒,生於膝灣內委中穴(穴在膝後膕中央褶紋陷中),屬膀胱經。經曰:膕中毒,由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夫膀胱為聚濕之所,熱入混淆,注於絡脈生癰,則莫非濕熱凝結為患。初起木硬腫痛微紅,屈伸艱難,故又名曲鰍,寒熱不退則成膿矣。治宜清濕熱、活血化瘀、舒筋散邪。若不速治,恐筋縮,遂成廢疾。

白話文:

委中穴中毒,發生於膝蓋後方膕中央褶紋的陷落處,屬於膀胱經的委中穴。經書上說:膕中毒,是由膽經的積熱流入膀胱,淤積阻塞而形成的。膀胱是聚濕之處,熱氣進入後混雜不清,注於絡脈生出癰腫,那麼都是濕熱凝結造成的病症。

初期症狀是木硬腫痛並伴有微紅,屈伸困難,因此又名曲鰍(彎曲的蚯蚓),如果寒熱不退就會化膿。治療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舒筋散邪。如果不及早治療,恐怕筋會縮短,最終成為廢疾。

膝眼毒,生於膝蓋骨下兩旁膝眼中,又名托疽。外側者屬足少陽膽經,內側者屬足太陰脾經。初起必先膝眼痠痛,後乃焮腫作痛成膿。系濕火注聚而成者多,亦有腎經感受風邪,寒濕相侵而受者。其寒濕、濕火之別,一則形高腫而色赤,一則形微腫而色白。必細認清楚,然後施治,始無差誤。

白話文:

膝蓋骨下兩旁的膝眼中長毒,又叫做託疽。長於外側的屬於足少陽膽經,長於內側的屬於足太陰脾經。剛開始發作一定會先有膝蓋痠痛,然後纔會腫脹疼痛並化膿。大多是由於濕火聚集而成,也有因腎經感受風邪,寒濕侵襲而成。濕寒與濕火可以從形狀與顏色中分出來,濕寒型腫脹明顯、顏色發紅;濕火型腫脹輕微、顏色發白。一定要仔細辨別清楚,然後再治療,這樣才能不出現誤診。

5. 辨魚肚毒腓腨疽黃鰍癰論

魚肚毒,生於小腿肚上,屬足少陰與足太陽二經。初起憎寒壯熱,煩躁,結腫焮痛。皆由腎經素虧、膀胱濕熱下注而成。宜服清利濕熱、涼血和營之劑;成膿後,即宜刺破,勿使毒氣蔓延,致久難收口;虛,則以補劑托之。

白話文:

魚肚毒是長在小腿肚上的一種毒瘡,它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初期症狀是怕冷怕熱、煩躁不安、腫脹疼痛。這些都是由於腎經虛弱、膀胱濕熱下注引起的。治療時應服用清利濕熱、涼血和營的藥物。如果化膿了,就應該刺破,不要讓毒氣蔓延,導致傷口久治不愈。如果患者體虛,就應該用補藥來托住病勢。

如小腿肚漫腫堅硬下塌,紫暗臖痛者,即名腓腨疽。穿潰後,出稠膿兼血者為順,出清水者為凶。初服仙方活命飲,或萆薢化毒湯;潰後,宜八珍湯、十全大補之屬,補其氣血。

白話文:

如果小腿腫脹、堅硬、下陷,呈紫黑色,腫痛,就叫做腓腨疽。穿破潰爛後,膿液黏稠,帶有血,是順利的;膿液清淡,是凶兆。開始服用仙方活命飲,或者萆薢化毒湯;潰爛後,宜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的藥物,以補充氣血。

黃鰍癰,生於小腿肚裡側,又名脛陰疽,由肝脾二經濕熱凝結而成。微紅微腫,堅硬如石,三、四寸許,痛楚難禁。如期潰出稠膿者,吉;如潰流汙水敗醬者,凶。治同癰疽。

白話文:

黃鰍癰,長在小腿肚裡側,又稱脛陰疽,是由肝脾二經的濕熱凝結而成。患處微紅微腫,堅硬如石頭,約三、四寸大小,疼痛難忍。如果膿液稠厚,潰出後就會好轉;如果潰流出汙水敗醬,則病情危重。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

6. 辨跗陰疽接骨發論

跗陰疽,生內踝上三寸,初生小泡,疼痛日增,堅硬赤腫,漸如雞卵,破流血水。系三陰交會、濕熱積聚而成。治同癰疽。但三陰交系純陰之穴,收斂遲緩,調理不可不慎。

白話文:

跗陰疽,是指在內踝上方三寸處生長的一種腫瘤。初期為小水泡,疼痛逐日加劇,腫瘤堅硬發紅腫脹,逐漸長到雞蛋大小,並破裂流出膿血。這是由三條陰經交匯處的濕熱積聚而成。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但三陰交是純陰之穴,收斂緩慢,調理時必須謹慎。

接骨發,生於小腿肚之下,脛骨與足後跟骨相接處,故名之。此屬膀胱經濕熱凝結而成。初如核桃,堅硬漫腫,色紅、急脹、微疼,膿宜速潰,遲則膿毒損筋,筋脈既傷,腿缺踵行。踵行者,不能全足踏地,惟恃足指著力而行也。治同癰疽。

白話文:

接骨發,長在小腿肚以下,脛骨和足後跟骨相接的地方,因此得名。這是由於膀胱經濕熱凝結而成的,開始像個核桃,堅硬且腫脹,呈紅色,突然脹大,微痛,膿液宜迅速潰散,如果延遲,膿毒就會損壞筋腱,筋脈受傷,腿腳抽搐,行走困難。後腳跟走路不能全腳著地,只能依靠腳趾著力行走,治療方法與癰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