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鑾

《幼科類萃》~ 卷之二十一·丹毒門、附風毒、驚丹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丹毒門、附風毒、驚丹 (1)

1. 小兒丹毒論

夫熱與血相搏而風冷乘之,所以赤腫遊而遍體也。此由乳母酒面煎炒過食,與夫烘衣與兒不候冷而即著,多成此疾。或發於手足,或發於頭面胸背,令兒燥悶腹脹,其熱如火痛不可言。才有入腹入腎之證,便不可救。楊氏曰:丹有五色,乃血熱風毒有盛有衰,夾冷夾熱,故其色變易不同。

白話文:

炎熱與血液相互激盪,而風寒乘虛而入,所以紅腫蔓延到全身。這是由於乳母飲酒、吃煎炸食物過多,以及給孩子穿烘乾的衣服,沒有等衣服冷卻就穿,導致孩子患上此病。有的從手足開始,有的從頭面胸背開始,使孩子感到煩躁悶熱、腹脹,熱得像火一樣疼痛難忍。一旦出現胃腸或腎臟的症狀,就無法挽救了。楊氏說:丹毒有五種顏色,是血液過熱、風毒盛衰、夾有寒熱、顏色變化不同的原因。

經云:赤紫丹瘤,皆心火內鬱而發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蓋心主血熱,為血之媒,謂應火而色也。乃心家血熱盛以動之,是以遊走遍體。自腹生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生入腹者,難治矣。通用敗毒散紫草茸。外用白玉散敷之。大抵治小兒丹毒,必先服表藥內解熱毒,方可塗敷。

白話文:

《內經》上說:赤紫色(瘡)瘤,都是由於心火在體內鬱積,而發出像丹砂一樣的紅色,所以叫做丹毒。蓋心主血熱,血熱為血的流行媒介,都應歸屬於火,故而丹毒的顏色是紅色。丹毒是心家血熱旺盛而引起的,所以它能遊走遍全身。從腹部發生而散至四肢的,容易治療;從四肢反而發展到腹部的,難以治療。常用的敗毒散,加入紫草茸內服。外用白玉散塗敷。總之,治療小兒丹毒,一定要先服用解表的藥物,內部解除熱毒,纔可以塗敷藥物。

既毒氣無所泄而入里害人。有身上發時,亦如前證,不甚燥癢,但見出浮於遍體,神昏不悅,名陰濕毒證。此二證不問赤白,若入腹入腎,多致為害,不可輕視,如常自取困耳。

白話文:

由於毒氣無法散發出來,而進入體內損害人的身體。如果發病在體表的狀況,跟前面所論述的症狀相似,但皮膚並不會很乾癢,只看到浮現於全身的毒氣,讓人昏沉不適。被稱為陰濕毒證。這兩種情況不論是紅色的還是白色的,如果進入腹中或腎臟,很容易導致身體受到傷害。而人的行為卻影響自身安危,因此不可輕視,否則自己會陷入困境。

2. 論小兒風毒

風毒者因驚風之後,風從氣行,血從氣使,毒氣蓄於皮膚,流結而為腫毒,遂成頑核,赤色,多在腮頰之間,或耳根、骨節之處,重則成癰、成癤,謂之遁毒風。宜以百解散當歸散,倍加枳殼大黃,或皂角刺、薄荷之類。如結在腮頰者,治用烏豉膏,以護咽喉,外則敷以拂毒散外消散之類。

白話文:

風毒是由於驚風之後,風跟著氣運行,血液跟著氣而流動,毒氣積聚在皮膚上,流動凝聚而成為腫毒,最終形成頑固的核,呈現紅色,多長在臉頰之間,或耳根、骨節處,嚴重時會形成膿腫、瘡癤,稱為遁毒風。宜用百解散、當歸散,加倍加入枳殼、大黃,或皁角刺、薄荷之類的藥物。如果結在臉頰,可用烏豉膏治療,以保護咽喉,外敷拂毒散和外消散之類的藥物。

若因跌撲破橫皮膚,風邪侵襲,傷處發腫,謂之破血傷風。可投疏風散活血散黃芩四物之類。

白話文:

如果因為跌倒撞擊導致皮膚破裂,風邪入侵,傷口腫脹,稱為破血傷風。可以服用疏風散、活血散、黃芩四物之類的藥物。

3. 論小兒驚丹

曾氏曰:嬰孩生後百日之內,半歲以上,忽兩眼胞紅暈微起,面帶青黯色而夜煩啼,或臉如胭脂,此伏熱在內,亦有臉不紅者,始因居胎之時,母受重驚,邪傷胎氣,遞相傳襲,降生之後復受熱毒,或再有驚有熱,熱氣內蘊,形之於外,初時散生滿面,狀如水痘,腳微紅而不壯熱,出沒休息無定次,到頸項赤如丹砂,名為驚丹,以四聖散先洗其月次,用百解散以解驚熱丹毒,甚則以四物加黃芩之類。

白話文:

曾氏說:嬰兒出生後一百天內,到半歲以上,眼皮紅腫微起,臉色青黑,晚上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或臉如胭脂一樣紅,這是熱毒在體內發作,也有臉不紅的。這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受到驚嚇,邪毒傷害了胎氣,傳遞給了嬰兒。出生後又受到了熱毒的侵襲,或者再次受到驚嚇和發熱,熱氣積聚在體內,表現在外表上。起初散佈在滿臉,狀如水痘,手腳微紅但不發高燒,反覆出現沒有規律。到頸項部發紅如丹砂,稱為「驚丹」。可以使用「四聖散」先洗淨患處,然後用「百解散」來化解驚熱丹毒。病情嚴重的,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黃芩等藥物。

如驚丹發至胸膈乳間,微有痰喘作痛,急宜宣毒拔毒,免至內流為害不淺,以五和湯升麻乾地黃燈心之類,如此調治不生他證,投萬安飲主之。

白話文:

如果發作突然,丹毒已到了胸膈乳房之間,並伴隨輕微的痰喘和疼痛,必須立即輸送藥物到患處,去除毒性,防止丹毒內流,否則危害很大,這時可以使用五和湯,加入升麻、生乾地黃、燈心等,這樣治療就能夠防止其他症狀產生,再服用萬安飲作為主要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