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2)

1. 五臟病相生刑剋第二

漢東王先生《家寶》論五臟相生刑剋:

肝屬東方木,木生火,金能克之,旺在春三個月,能克於土,見秋而衰。以脾為婦,木為陽。脾為陰也。心屬南方火,火生土,水能克之,旺在夏三個月,能克於金,見冬而衰。脾為中宮土,土生金,木能克之,旺在四季月,四立前後各十八日,能克於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亦是旺也。

白話文:

肝臟屬於東方屬木,木生火,金能剋制肝,肝在春天三個月旺盛,能剋制脾土,在秋天衰弱。以脾為妻子,木為丈夫。脾為陰也。心臟屬於南方屬火,火生土,水能剋制心,心在夏天三個月旺盛,能剋制肺金,在冬天衰弱。脾臟屬於中宮屬土,土生金,木能剋制脾,脾在四季的月份旺盛,在四個季節的開始和結束前後各十八天旺盛,能剋制腎水。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也是脾臟旺盛的月份。

肺屬西方金,金生水,火能克之,旺在秋三個月,見春而衰,能克於木。腎屬北方水,水生木,土能克之,旺在冬三個月,見夏而衰,能克於火。

白話文:

肺屬西方,五行屬金,金生水,火能剋制金,在秋天三個月最旺盛,在春天衰弱,能剋制木。腎臟屬北方,五行屬水,水生木,土能剋制水,在冬天三個月最旺盛,在夏天衰弱,能剋制火。

所言肝屬木,肺屬金。肝卻見水沉,肺卻見水浮者何也?肝者,謂水所生,又行其陰道,被水土所蔭,故見水而沉,及至煮熟還其本性,卻又浮也;其肺屬金,所謂心之相近,又行其陽道,所以被火抽,見水灌虛浮,及至煮熟復還本性,而卻沉矣。

白話文:

文中提到肝屬木,肺屬金。肝卻被水沉住,肺卻被水浮起,這是為什麼呢?肝臟的特性是,由水所滋生,並且沿著陰道運行,受到水和土的滋養,所以被水沉住,及至煮熟後,恢復其本性,又會浮起來;而肺臟屬金,所謂是與心臟相近,並且沿著陽道運行,所以會被火抽住,被水浸潤而空虛浮起,及至煮熟後,恢復其本性,又會沉下去了。

2. 五臟病四時所不宜第三

茅先生論小兒心臟不宜夏:

久瀉變為痢,瀉血即難當。形瘦不行坐,心絕生口瘡。若逢如此病,端是應南方。若向其中得,何須更忖量。

小兒肝臟不宜春:

眼愛頻頻澀,渾身似醉人。時時貪睡臥,心煩美好嗔。唇白眼胞腫,狂言不欲聞。東方應春候,此病不宜春。

小兒脾臟不宜四季:

面愛常黃好,不可見相傳。體差增寒熱,行難少食餐。此病忌四季。腳面腫相連。朝來陰腫了,不久在人間。

小兒肺臟不宜秋:

行後氣常急,脹滿似懷身。項直時時喘,乳食口不侵。積聚成虛氣,驚多癖結成。秋問逢此候,一命定難生。

小兒腎臟不宜冬:

痰汗時時有,尿多夜夜驚。遍身生粟疥,手足冷如冰。口內蟲常出,面黑絕精神。應此北方候,冬得損其身。

3. 胎中滋養第四

《聖濟經》原化篇·和調滋育章曰:食氣於母,所以養其形;食味於母,所以養其精。形精滋育,氣味為本,豈無時數之宜哉!原四時之化,始於木也;十二經之養,始於肝也。肝之經,足厥陰之脈也。自厥陰次之至於太陽,自一月積乏至於十月,五行相生之氣,天地相合之數,舉在於是。

白話文:

《聖濟經》原化篇·和調滋育章中說:通過吃母乳,可以養長形體;通過吃食物,可以養育精氣。形體和精氣得到滋養,氣味是根本,難道沒有合適的時間和數目嗎?原始的四季變化,開始於木;十二經脈的養護,開始於肝。肝的經脈,是足厥陰的脈絡。從厥陰依次到太陽,從一月逐漸累積到十月,五行相生的氣息,天地相合的數目,都包括在這裡。

然手少陰太陽之經,無所專養者,以君主之官無為而已,是皆母之真氣,子之所賴以養形者也。若夫胚膏之始,食必甘美,欲扶其柔脆,味必忌辛懼散。其凝聚既胎之後,食粳、稻、魚、雁於四月,以通水精之成血;食稻、麥、牛、羊於五月,以助火精之成氣,食猛鷙於六月,以強精之成筋;食秫、稻於七月,以堅木精之成骨;八月九月受土石之精,以成膚革皮毛,則形已備矣。飲醴、食甘輔其中和而已,是皆天地動植之產子之所賴以養精者也。

白話文:

手少陰和太陽經脈,沒有什麼特別的營養(來源),君主之官沒有作為罷了,這都是母親的真氣,也就是孩子賴以養生的東西。

至於胚胎剛形成時,吃的東西必須甘美,若要扶助其柔弱,口味則一定要忌辛辣、怕走散。等到胎兒凝聚成型後,在四月份吃粳米、稻米、魚、雁,來促進水精形成血;在五月份吃稻米、小麥、牛、羊,來幫助火精形成氣,在六月份吃猛禽猛獸,來增強精氣形成筋;在七月份吃秫、稻,來堅固木精形成骨頭;在八月份九月接受土石之精,來完成皮膚、皮毛,那麼形體就具備了。飲用醴(甜酒),吃甘味的食物來輔助其中的和諧罷了,這都是天地動植物所物產子賴以長精的東西。

氣味之養,和理鍾萃,深根固蒂,其道出焉。雖或氣有不調,藥石以攻而子不受弊者,養之有素故也。或者以妊娠母治,有傷胎破血之論。夫豈知邪氣暴戾,正氣衰微,苟執方無權,縱而勿藥,則母將羸弱,子安能保?上古聖人謂重身毒之,有故無殞,衰其大半而止。

白話文:

好的,以下是您的中醫古文翻譯:

氣味的濡養,調和與融合,根基穩固,由此展現出中醫之道。即使氣息不調和,用藥物來攻治,也不會受到傷害,這是因為平時有良好的養生習慣。有些人認為懷孕的母親治病,會傷害胎兒和破壞血液。但是,如果邪氣暴戾而正氣衰微,如果堅持藥方沒有權衡輕重,放任不管而不服藥,母親會變得虛弱,孩子又怎麼能保得住呢?上古的聖賢說:“重病的時候,即使中毒了,也要儘量保住性命,即使衰弱大半,也要讓生命延續下去”。

蓋藥之性味本以藥疾,誠能處以中庸,以疾適當,且知半而止之,亦何疑於攻治哉!又況胞胎所繫,本於生氣之原,而食飲與藥入於口而聚於胃,胃分氣味散於五臟,苟非太毒快劑,豈能遞達於胞胎耶?以謂母治則過之矣。

白話文:

藥物的性質和滋味,本是用來治療疾病的。如能把它們適當的配合使用,使得藥物與病情相適合,並且懂得適可而止,又何必擔心治療會有不良的後果呢?何況胎兒的發育,是與母親的生命息息相關的。食物和藥物入口後,聚集在胃裡,胃將它們的氣味散佈到五臟。除非是劇毒或強烈刺激性的藥物,否則很難傳達到胎兒那裡。因此,認為母親的治療會影響胎兒的說法是過於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