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昉

《幼幼新書》~ 卷第三十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六 (3)

1. 附骨疽第三

《千金》:凡附骨疽者,以其無破(《外臺》作故)附骨成膿,故名附骨疽。喜著大節解中,丈夫產婦喜著䏶中,小兒亦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覺痛不得動搖,按之應骨痛。經曰:便覺皮肉漸急洪腫如肥狀是也。小兒才手近便大啼呼,即是肢節有痛候也。大人緩者,先覺肌烘烘然。

白話文:

《千金方》:凡是患有附骨疽的人,因為膿腫沒有破裂,所以附著在骨頭上化膿,因此得名為附骨疽。這種病症好發在大關節的部位,男人和產婦喜歡長在胯部,小兒則喜歡長在脊背上。大人患上附骨疽,發病急促的,最開始會覺得疼痛,無法移動身體,按壓時會感到骨頭疼痛。經書上說:如果突然感到皮肉漸漸變得緊繃腫脹,就像肥胖一樣,這就是附骨疽的症狀。小兒患上附骨疽,發病緩慢的,剛開始會覺得肌肉烘烘作響。

經曰:便覺痛痹不隨,小兒四肢不能動搖亦如不隨狀,看肢節解中若有肌烘烘處,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腫不至潰,體皆有青黯。大人亦有不別,呼為賊風風腫,不知是疽也。凡人身體患熱,當風取涼,風入骨解中,風熱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鳴。又秋夏露臥,為冷所折,風熱伏結而作此疾。

白話文:

醫書上說:忽然感到疼痛麻痺,四肢不能活動,像是僵硬不動的樣子,檢查肢體關節處是否有腫脹發熱的地方,如果不知是附骨疽,就會導致全身腫脹而不會潰爛,身體上到處都是青黑色。成年人也有不明情況的,稱之為「賊風風腫」,不知道是附骨疽。凡是人體患有熱症,迎風取涼時,風就會進入骨節中,風熱互相衝突,就會形成附骨疽,其症狀是嗜睡、昏沉沉沉、耳鳴。另外在春秋兩季露宿,被寒冷所折,風熱伏藏積結而形成此病。

急者熱多風少,緩者風多熱少,小兒未知取風冷何故而有此疾,由其血盛肌嫩,為風折之,即使凝結故也。幾初得附骨疽,即須急服漏蘆湯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連翹湯。(漏蘆湯、五香連翹湯方並見癰門中。)

白話文:

如果發作比較急的,熱症多,風邪少;發作緩慢的,風邪多,熱症少。小孩還不知道感染風寒是怎麼回事。之所以會得這個病,是因為他們血氣旺盛,皮膚嫩,容易被風邪侵襲,使血凝結所致。早期患上附骨疽,就要趕快服用漏蘆湯來通便,再敷上小豆散來消解,還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漏蘆湯和五香連翹湯的藥方,請參考癰門的相關內容。)

《千金翼》治骨疽百方治不瘥方。

上可於瘡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無不愈。

《千金翼》又方,久瘡不愈,瘥而復發,骨從孔出者,名為骨疽。

上取一死烏雌雞,淨去肉,取骨熬成灰,取三家牛拘木刮取屑,三家炊單各一兩,皆別熬成灰,合導瘡中,碎骨當出數十片,愈。

《外臺》:《千金》凡骨疽者,久瘡不瘥,瘥而復發,骨從孔中出,名為,骨疽方

上以豬膽和楸葉搗封之。

《外臺》:《千金》又方

上搗白楊葉下篩敷之。

《外臺》:《千金》又方

上穿地作坑,口小里大深三尺,取乾雞屎五升,以艾及荊葉和之,令可燃火,令煙出,內疽孔坑中,以衣擁坑口勿泄煙,半日許,當有蟲出。

白話文:

在患者身上挖一個像坑一樣的洞口,洞口較小,越深入越寬敞,深約三尺。取乾雞屎五升,加上艾草和荊葉,使其可以燃燒冒煙。把這個裝有燃燒物體的洞孔放到瘡口上,並用衣服把洞口圍住,不要讓煙散出。大約半日時間,就會有蟲子爬出來。

《外臺》:《千金》癰疽敗及骨疽方。

上末龍骨,粉瘡四面,厚二分。

《外臺》:《千金》又方

上用自死蛤䗫一枚,頭髮一把,以豬膏一斤半內二物煎之,消盡下之,欲冷,內鹽一合攪和,以膏著瘡中,日一易,蟲出如發,蟲盡愈。

白話文:

上方用一個自死蛤蟆和一把頭髮,用一斤半豬油把兩樣東西煎熬,熬成膏狀後,乘熱灌入患處,待藥膏稍冷卻後,加入一合鹽攪和均勻,然後把藥膏敷在瘡口上,每天換藥一次,就會慢慢看到有像頭髮一樣的小蟲從瘡口裡爬出來,等到蟲子都爬出來後,瘡口就會痊癒了。

《外臺》:《備急》若骨疽積年,每一年一發,汁出不瘥方。

上取膠熬,搗末。粉勃瘡上,及破用生鯉魚以㩉之,如食頃,刮視,其小蟲出,更洗更敷,蟲出盡止。《備急》、文仲同。

白話文:

把膠加熱熬煮後,然後搗碎成粉末。將粉末敷在患處瘡口上,等到瘡口化膿破裂後,可以用活鯉魚來敷,過一段時間,刮開瘡口觀察,如果瘡口中的小蟲子已經爬出來,就繼續清洗並敷藥,直到所有的蟲子都爬出來為止。這個方法記載在《備急千金要方》和《文仲巢氏傷寒論》中。

《外臺》:《備急》療疽瘡骨出方。

黃連牡蠣(各二分,熬)

上二味末,先以鹽湯洗,以粉之。文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