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精要》~ 卷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1)

1. 產後虛汗

產後亡血多汗,陰陽兩虛。極危症也。《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剛養筋。產後既亡血,而又汗多,乃為亡陽,蓋汗本血液屬陰,陰亡陽亦隨之而走。故曰亡陽,其用藥與他證不同,輕則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重則參、附。

白話文:

產後大出血或過多出汗,陰陽兩虛,情況極其危急。《黃帝內經》說:陽氣者,精華則滋養精神,柔韌強健則滋養筋骨。產後既大出血,又過多出汗,這就是陽氣虛弱,因為汗本是血液所化,屬於陰,陰虛,陽氣就跟著流失。所以說陽虛,其治療方法與其他證不同,輕微的用人參、黃耆、白朮、麻黃根、防風、桂枝,嚴重的症狀用人參、附子。

2. 產後頭汗鬱冒

《金醫》曰: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然產婦鬱冒,虛多邪少,故脈微弱,中氣虛也。一身之陰陽不和,故身無汗,但頭汗出者,何也?血虛下厥,則下之陰氣盡,而陽為孤陽,則上出而頭汗矣。

白話文:

《金醫》說:產婦感到鬱結頭暈,她的脈搏微弱,但頭部出汗。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血虛而厥,厥了就必定會頭暈,頭暈想要解除,必定會大量出汗。因為血虛則下厥,孤陽上出,所以頭部出汗,所以產婦喜歡出汗的原因,是因為陰血虛,陽氣獨盛,所以才應該出汗,陰陽才會恢復平衡。但是產婦感到鬱結頭暈,虛多邪少,所以脈搏微弱,中氣虛弱。一身的陰陽不調和,所以身體沒有出汗,只有頭部出汗,那是為什麼呢?血虛下厥,則下部的陰氣全部散失,而陽氣成為孤陽,則上出而頭部出汗了。

仍喜其汗出而解者何?產婦血去過多而亡陰,自陰較之,陽為獨盛,所以喜其汗,損陽就陰,則陰陽平,故曰乃復。

白話文:

之所以喜歡產婦汗出,是認為汗出可以解決她的病症。產婦因生產而失去過多血液,造成陰虛,相對於減弱的陰,陽氣就顯得過盛,所以喜歡產婦出汗,損耗陽氣以補益陰氣,陰陽平衡,所以說產婦就能恢復健康。

3. 產後中風

產後中風,由產時傷動血氣,勞損臟腑,未曾平復,早起勞動,致氣虛而風邪乘之,冷氣客於皮膚經絡,疼痹羸乏,不任少氣。凡筋脈挾寒,則攣急喎僻,挾溫則縱緩虛弱。若入諸臟,恍惚驚悸,隨其所傷臟腑經絡而生病焉。然《大全》曰:婦人以榮血為主,因產血下太多,氣無所主,唇青肉冷汗出,目眩神昏,命在須臾,此虛極生風也。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

白話文:

產後中風,是因生產時損傷了血氣,勞倦了臟腑,沒有好好休養,產後過早勞動,導致氣虛而風邪趁機入侵,冷氣停滯在皮膚經絡,疼痛、麻痺、疲倦乏力,稍微一動就氣喘吁吁。凡是筋脈受寒,就會攣急歪斜,受熱就會鬆弛緩弱。如果風寒入侵了臟腑,就會出現恍惚、驚悸,根據其所侵犯的臟腑經絡而出現不同的病症。然而,《大全》中說:女人以榮血為主,生產時出血太多,氣血沒有依附,嘴脣青紫、肌肉冰冷、汗出,頭暈眼花、神志昏迷,命懸一線,這是因為虛弱到了極點而生風。如果用風藥來治療,那就錯了。

不問何候,大與溫補,十全大補湯附子,令人推正其身,一人夾正其面,挖開口灌之,如不得下,令側其面出之仍灌,熱者,又冷又灌,數次即能下,少傾蘇,此立齋法也。

白話文:

不論什麼時候,都用大劑量的溫補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附子,讓一個人站在病人的正面,另一個人將病人的臉夾正,張開嘴巴將藥灌進去,如果藥灌不進去,就讓病人將臉側一邊,把藥倒出來再灌,如果病人發熱,就用冰塊冷卻後再灌,經過幾次就能灌進去了,不久就能醒過來,這就是立齋法。

4. 產後痙病

產後血虛,角弓反張,病名曰痙。痙者,勁也。陰氣暴虛,陰虛內熱,熱極生風,故外現如風假症,實陰血不足,無以養筋所致。厥陰大虛之候,宜益陰補血,血長而虛風自滅也。

白話文:

產後血虛,身體僵硬、手足抽搐,這個病叫痙攣。痙攣是因為勁急,陰氣突然虛弱,陰虛內熱,熱到極點就會產生風,所以外在表現就像風引起的假性疾病,但實際上是陰血不足,不能滋養筋脈所造成的。厥陰經氣血大虛的症狀,應該滋陰補血,血多了虛風自然就會消失。

5. 產後口噤

產後中風口噤,是血氣虛而風入頷,頰口之筋也。於三陽之筋結於頷,產前勞損臟腑,傷於筋脈,風乘之,則三陽之筋脈偏虛,得風冷則急,故冷口噤。更有心氣虛極,不能為語而口噤者,惟有峻補之中,兼以通調心氣之藥。

白話文:

產後中風導致口不能閉合,是由於血氣虛弱,風邪侵入頜部、臉頰及口腔的筋脈。在三條陽經的筋脈會合在頜部,產前勞累損傷臟腑,筋脈也因此受傷,風邪乘虛而入,造成三條陽經的筋脈偏虛,受到風寒就容易急迫,所以感到嘴冷而不能閉合。還有心氣虛極,不能言語而導致口不能閉合的,則應該給予峻補的藥物,同時兼用通調心氣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