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塤

《女科經綸》~ 卷七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3)

1. 帶下屬任脈濕熱鬱結不可用辛熱治

劉河間曰:帶下,由下部任脈濕熱甚,津液溢而為帶下也。如以火鍊金,熱極反兼水化。如六月熱極,則物反出液而濕潤,林木流津。故肝熱甚則出泣,心熱則出汗,脾熱則出涎,肺熱則出涕,腎熱則出唾。猶煎湯熱甚則沸溢,及熱氣熏蒸於物而生津也。俗醫治白帶用辛熱藥,病微者或令鬱結開通,流濕潤燥,重者反加病劇。

白話文:

劉河間說:帶下病,是由於下部的任脈濕熱過盛,津液溢出而造成的。就像用火煉金,溫度極高時反而會出現水化的現象。就比如六月天,天氣炎熱到極點時,反而會出現物體表面析出液體而變得濕潤,樹木也會流出樹液。所以,肝熱嚴重時會流淚,心熱時會出汗,脾熱時會流口水,肺熱時會流鼻涕,腎熱時會流唾液。就像煮湯時,水溫太高就會沸騰溢出,熱氣燻蒸到物體上也會產生津液。一般的醫生治療帶下病,會使用辛熱的藥物,對於病情輕微的患者,可能會讓鬱結的氣血疏通,讓濕潤的部位變得乾燥,但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反而會加重病情。

莫若以辛苦寒藥,按法治之,使微甚者,得鬱結開通,濕去燥除而愈也。

2. 帶下屬任脈經虛濕熱冤結

張潔古曰:帶下證,皆任脈經虛也。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原其本,皆濕熱結於任脈,故津液湧溢,為赤白帶下。本不病結,緣任經脈虛,結熱滯於帶脈,故臍下痛,陰中綿綿而下,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熱去濕除,病自愈矣。

白話文:

張潔古說:帶下病都是因為任脈經血不足。赤色的帶下是熱氣進入小腸,白色的帶下是熱氣進入大腸,起初熱氣都聚集在任脈,所以津液湧出,形成赤色或白色的帶下。帶下出於任脈血虛,濕熱之氣滯留在帶脈,所以臍下疼痛,陰部綿綿作痛,這是濕熱冤結不散所致。先用十棗湯下瀉,再服用苦楝丸、大延胡索散,濕熱消除,病就痊癒了。

3. 帶下屬濁水熱乘太陽經

張戴人曰:有病白帶如水,窈漏中綿綿不絕,臭穢不可近,諸醫皆云積冷,以陽起石、硫黃、薑、附燥補之,汙水轉多。此帶本濁水,熱乘太陽經,寒水不禁故也。經云,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帶病溶溶然若在水中,故治帶必從濕熱,治宜逐水利小便。夫水自高而趨下,宜先絕其上源,乃湧痰二三升,次用寒涼之劑。

白話文:

張戴人說:有一位女性,患有白帶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從陰道裡流出,並且發出臭味,沒有人願意接近她。所有的醫生都說她是因為體質虛寒,所以給她用陽起石、硫黃、薑和附子等溫熱的藥物來溫補身體,但白帶反而越來越多。這其實是體內濁水造成的,熱量乘著太陽經進入體內,而虛寒的體質無法阻止濁水流出,所以才會有白帶。醫書上說,少腹有熱,小便會排出白色的液體。白帶的症狀就像是浸泡在水中一樣,因此治療白帶必須從濕熱的角度入手,用藥應該以利尿通便為主。水是從高處流向低處的,所以應該先切斷白帶的來源,可以用湧痰丸服用二三升,然後再用清熱涼血的藥物治療。

4. 帶下屬中焦濕熱濁氣滲入膀胱

羅周彥曰:帶下者,榮衛滯氣所成也。皆因喜怒憂思,產育房勞,傷其榮衛,或素有濕熱,使濁氣滲入膀胱,故穢白之物,如涕而下流不止,面色無光,腰腿痠疼,精神短少。世徒知中焦之虛寒,不知中焦之濕熱,反用燥熱溫補之劑,偏助心火,心火既盛,陰血漸爍。譬如豬膏,烹之則熔,冷則凝。

白話文:

羅周彥說:帶下的病因是榮衛之氣停滯所導致的。都是因為喜、怒、憂、思、產育、房勞,傷及了榮衛之氣,或者本來就有濕熱之氣,導致濁氣滲入膀胱,因此穢白之物,像鼻涕一樣不斷向下流,面色無光,腰腿痠疼,精神萎靡。世間的人只知道中焦是虛寒的,卻不知道中焦也有濕熱之氣,反而使用燥熱溫補的藥物,反而助長了心火,心火旺盛,陰血漸漸耗盡。就像豬油,烹飪時會熔化,冷卻時會凝固一樣。

中焦濕熱,淫氣不清,則為白帶。所以火升水降,則上熱下寒,下焦虛冷,凝結濁物。若熱氣熏蒸,則為腥腐之氣,安得獨言虛寒乎。法當清上實下,清濁自分;理脾養血,濕熱自解也。

白話文:

中焦有濕熱,淫穢之氣沒有清除乾淨,就形成白帶。因此,火氣上昇,水氣下降,上半身燥熱,下半身寒冷,下焦虛寒,凝結濁物。如果被熱氣燻蒸,就會產生腥臭腐敗的氣味,怎麼能只說虛寒呢?治療方法應該是用清熱降火的方法治療上焦的熱盛,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下焦的虛寒,這樣才能使清濁之氣各自消失;再用調理脾胃,滋養氣血的方法,濕熱自然就能夠消除。

5. 帶下屬濕熱鬱下焦帶脈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致濕熱鬱結於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厚味,以防濕熱之氣。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內傷,使下元虛憊,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

白話文:

汪石山說:帶下證的顏色有赤白之分,病因有氣血的不同,與痢疾相似,都是由於中氣虧敗,運行失常,導致濕熱鬱結在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所以稱為帶下。治療以清濕為主,必須戒除厚味,以防止濕熱之氣。所以丹溪論赤白帶下,是由於七情內傷,使下元虛弱,導致濕熱痰積,乘虛而下。叔和說崩中日久為白帶。

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皆可用。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諦也。

白話文:

崩漏症日久者,多半是下元虛憊所致。治療方法:羅太無謂的十棗湯、神佑丸、玉燭散等方劑都可以使用。但是對於虛弱者,不可使用峻攻的藥物,像丹溪使用升提法,就是很好的治療方法。

慎齋按:以上六條,序帶下之屬濕熱為病也。帶下自《聖惠》、元方以下,主於風冷之邪,子和非之,斷為濕熱冤郁,不可作風冷治。故河間、潔古,均從濕熱立論。但濕熱有主於任脈經虛者,有主於熱乘太陽者,有主於中焦濁氣者,有主於下焦鬱滯者。無非明濕熱下乘,有各經不同。總不若子和據經考證帶脈受病原委,為詳悉也。

白話文:

慎齋按:以上六條,均為帶下病之濕熱證。帶下病自《聖惠》、《元方》等書以下,都認為是風冷之邪所致,子和不同意,斷定是濕熱鬱結,不可以風寒證來治療。因此,河間、潔古都從濕熱的角度來立論。但是,濕熱證有的是以任脈經虛為主,有的是以熱乘太陽為主,有的是以中焦濁氣為主,有的是以下焦鬱滯為主。這都說明濕熱下注,各經不同。總不如子和根據經書考證帶脈受病的原委,詳細而且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