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卷十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3)

1. 鱔魚

腹下黃,世謂之黃鱔。此尤動風氣,多食令人霍亂,屢見之。向在京師,鄰舍一郎官,因食黃鱔,遂至霍亂吐利,幾至委頓。又有白鱔,稍粗大,色白,二者皆亡鱗。大者長尺余。其形類蛇,但不能陸行,然皆動風。江陵府西有湖曰西湖,每歲夏秋沮河水漲,即湖水滿溢,冬即復涸,土人於乾土下掘得之。

白話文:

腹下黃,世人稱之為黃鱔。黃鱔能活躍氣氛,但食用過多會導致霍亂,我曾多次見過這種情況。有一次,我在京城時,鄰居官員因為吃了黃鱔,因此霍亂吐利,幾乎虛脫。還有一種白鱔,稍微粗大,顏色白色,它們都沒有鱗片。大白鱔長度超過一尺。它們的形狀像蛇,但不能在陸地上行走,但它們都活躍氣氛。江陵府西邊有一個湖泊叫西湖,每年夏季和秋季沮河水位上漲,湖水就會滿溢,到了冬季又會乾涸,當地人在乾涸的土地下掘出黃鱔。

每及二三尺,則有往來鱔行之路,中有泥水。水涸又下,水至復出。

白話文:

每隔兩三尺的距離,就會有一條鱔魚穿過的通道,通道中充滿了泥水。當水乾涸時,鱔魚就會向下鑽入土中;等到水位上升後,鱔魚又會回到通道中來。

2. 鯽魚

鯽魚開其腹,內藥,燒之,治齒。

白話文:

鯽魚剖開腹部,放入藥品,燒成灰末,用來治牙齒。

3. 蝟皮

取干皮兼刺用,刺作刷,治紕帛絕佳。此物兼治胃逆,開胃氣有功,從蟲從胃有理焉。膽治鷹食病。世有養者,去而復來,久亦不去。當縮身藏足之時,人溺之即開。合穿山甲等分,燒存性,治痔。入肉豆蔻一半,末之,空肚熱米飲調二錢服。隱居所說,跳入虎耳及仰腹受啄之事,《唐本》注見擯,亦當然。

白話文:

採集同時具有樹幹皮和刺的植物,將刺加工成刷子,是治療絲織品斷裂的最佳工具。這種植物還可以治療胃部不適、增進食慾,因為它具有蟲、胃的偏旁,所以有道理。膽汁可以治療鷹嘴瘡。世間有人飼養鷹,鷹飛走後又回來,時間長了也不會離開。當鷹縮起身體藏起腳爪時,如果有人突然向它潑水,它就會立刻張開爪子。將穿山甲和其它藥材等分混合,燒製後留存藥性,可以治療痔瘡。加入一半肉豆蔻,研磨成粉末,空腹時用熱米湯送服二錢。隱居所說的跳入虎耳和仰腹受啄的事情,《唐本》注釋中提到擯,也是合理的。

4. 石龍子

蜥蜴也,今人但呼為蜴蜥。大者長七八寸,身有金碧色。仁廟朝,有一蜥蜴在右掖門西浚溝廟中,此真是蜥蜴也,鄭狀元有詩。有樵者於澗下行,見一蜥蜴自石罅中出,飲水訖而入。良久,凡百十次,尚不已。樵者疑不免,翻石視之,有冰雹一二升。樵人訝而去,行方三五里,大雨至。

白話文:

蜥蜴,現今的人們都簡稱為蜴蜥。體型大的蜥蜴能長到七八寸長,身上有金碧色的斑紋。仁廟年間,在右掖門西邊浚溝廟中,有一隻真正的蜥蜴,鄭狀元還為它寫過一首詩。有個樵夫在山澗下行走,看到一隻蜥蜴從石縫中鑽出來,喝完水後又鑽回去。很長時間過去了,蜥蜴來來回回已經有上百次了,還沒有停下來。樵夫懷疑這隻蜥蜴有什麼不對勁,於是翻開石頭查看,發現裡面有一兩升冰雹。樵夫感到驚訝,於是離開了那裡,走出三五里地後,就下起了傾盆大雨。

良久,風雹暴作。今之州縣依法用此祈雨。經云:治五癃,破石淋,利水道。亦此義乎。

白話文:

良久之後,風雹猛烈。現在州縣依照法令,使用這種方法來祈雨。經書中說:治療五癃,破除膀胱結石,利尿通便。這也和這個道理相同嗎?

5. 露蜂房

露蜂房有兩種:一種小而其色淡黃,窠長六七寸至一尺者,闊二三寸,如蜜脾下垂,一邊是房,多在叢木鬱翳之中,世謂之牛舌蜂。又一種或在高木上,或屋之下,外作固,如三四斗許,小者亦一二斗,中有窠如瓠之狀,由此得名。蜂色赤黃,其形大於諸蜂,世謂之玄瓠蜂。

白話文:

露蜂房有兩種:一種小而淡黃色,巢的長度在六到七寸至一尺之間,寬度在二到三寸,像蜜蜂的脾臟垂掛著,一邊是蜂房,多半在濃密的樹林中,世人稱之為「牛舌蜂」。

另一種有時在高大的樹木上,有時在屋子底下,外面築得很堅固,像三四鬥那麼大,小的也有兩三鬥,裡面有像葫蘆形狀的巢,因此得名。蜜蜂的顏色為赤黃色,體型比其他蜜蜂大,世人稱之為「玄瓠蜂」。

《蜀本·圖經》言「十一月十二月採」者,應避生息之時也。今人用露蜂房,兼用此兩種。

白話文:

《蜀本·圖經》上記載:「十一月、十二月採集」這種說法,是因為要避開(露蜂房)生長繁殖的時期。現在的人使用露蜂房,也會兼用這兩種(時間)。

6. 樗雞

東、西京界尤多,形類蠶蛾,但頭足微黑。翅兩重,外一重灰色,下一重深紅,五色皆具,腹大,此即樗雞也。今人又用之行瘀血月閉。

白話文:

在東、西京,這種動物的數量尤其多,它的形狀像蠶蛾,但頭和腳是微黑色的。這動物的翅膀有兩層,外一層是灰色的,下一層是深紅色的,五種顏色都具備,腹部很大,這就是樗雞。現在的人們用它來治療瘀血和月經閉塞。

7. 蚱蟬

夏月身與聲皆大者是,始終一般聲,仍皆乘昏夜方出土中,升高處,背殼坼蟬出。所以皆夜出者,一以畏人,二畏日炙,干其殼而不能蛻也。至時寒則墜地,小兒蓄之,雖數日亦不須食。古人以謂飲風露,信有之。蓋不糞而溺,亦可見矣。西川有蟬花,乃是蟬在殼中不出而化為花,自項中出。又,殼治目昏翳。又水煎殼汁,治小兒出瘡疹不快,甚良。

白話文:

夏季,蟬的身體和聲音都很響亮,開始和結束時聲音都一樣,蟬始終都是在夜色昏暗時才從土中爬出來,爬到高處,背部外殼破裂後蟬就出來了。蟬之所以都是晚上出來,一是因為害怕人,二是害怕太陽的曝曬,太陽會曬乾蟬的殼,使其無法蛻化。到了秋季寒冷時,蟬就會掉落到地上,小孩會將蟬收藏起來,即使數日不給予食物,蟬也不會死亡。古人認為蟬是飲用風露生存的,這是有道理的。因為蟬不排便,但會排尿,這就可以證明瞭。西川有蟬花,蟬花是蟬在殼中沒有爬出來就化為花朵,從蟬的頸部中間生出來。另外,蟬殼可以治療眼睛昏花和翳障。還可以用蟬殼煎水,治療小兒出疹子不痛快,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