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宗奭

《本草衍義》~ 卷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

1. 苦參

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餘步,然後能行。有一將佐謂朝士曰:見公日逐以藥揩齒,得無用苦參否?曰:始以病齒,用苦參已數年。此病由苦參入齒,其氣味傷腎,故使人腰重。後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參揩齒,歲久亦病腰。自後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書舊不載者。

白話文:

有一名朝臣患有腰痛的毛病,因為久坐無法久走,每次出門都只能走十幾步路,然後必須休息才能繼續前進。有一位將佐對朝臣說:「我看到你每天用藥材擦牙,是不是用了苦參呢?」朝臣回答:「因為有齒痛的毛病,所以已經使用苦參好幾年了。」將佐說:「這種疾病是苦參進入牙齒引起的,其氣味會傷害腎臟,所以才導致腰痛。」後來有一位叫舒昭亮的人,用了苦參擦牙,長年累月後也得了腰痛的毛病。從此以後,舒昭亮完全不再使用苦參,腰痛的疾病也都好了。這些都是醫書上沒有記載的案例。

有人病遍身風熱細疹,癢痛不可任,連胸頸臍腹及近隱處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參末一兩,皂角二兩,水一升,揉濾取汁,銀石器熬成膏,和苦參末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後溫水服二十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白話文:

一個人全身風熱疹子,又癢又痛,無法忍受,甚至連胸部、脖子、腹部和隱祕部位都佈滿了疹子,口水和痰液增多,晚上無法入睡。取苦參粉末一兩,皁角二兩,水一升,揉搓後過濾取汁,用銀器或石器熬煮成膏狀,加入苦參粉末製成丸藥,丸藥大小如同梧桐子,飯後服用二十到三十丸,溫水送服,隔天就會痊癒。

2. 石龍芮

今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有毛而末銳。入藥須生水者,陸生者又謂之天灸,取少葉揉係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燒者是。惟陸生者,補陰不足,莖常冷,失精。余如經。

白話文:

目前有兩種艾草:生長在水中的,葉子光滑而末端圓潤;生長在陸地上的,葉子有毛而末端尖銳。入藥必須使用生長在水中的艾草,生長在陸地上的艾草又稱為天灸,取少量葉子揉搓後綁在手臂上,一夜後會產生大水泡,像被火燒過一樣。只有生長在陸地上的艾草,才能補陰益精,莖常冷、失精者用。其他用法同經書所述。

3. 瞿麥

八政散用瞿麥,今人為至要藥。若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退,而小腸別作病矣。料其意者,不過為心與小腸為傳送,故用此入小腸藥。按經,瞿麥並不治心熱。若心無大熱,則當只治其心。若或制之不盡,須當求其屬以衰之。用八政散者,其意如此。

白話文:

八政散中使用瞿麥,現在的人認為它是很重要的藥物。如果心經雖然有熱,但小腸虛弱的人服用它,那麼心熱沒有退去,反而會導致小腸出現其他的疾病。推測其用意,不過是因為心與小腸是相互傳送的,所以用這種藥物進入小腸。根據經書記載,瞿麥並沒有治療心熱的功效。如果心火不大,那麼就應該只治療心臟。如果或者沒有完全控制住,就必須找到它的相屬臟腑來減弱它。使用八政散的人,其用意就是如此。

4. 白芷

白芷,𦯓是也,出吳地者良。經曰:「能蝕膿。」今人用治帶下、腸有敗膿、淋露不已,腥穢殊甚,遂至臍腹更增冷痛。此蓋為敗膿血所致,卒無已期,須以此排膿。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者、白礬各半兩,礬燒枯別研,余為末,同以蠟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飯前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俟膿盡。仍別以他藥補之。

白話文:

白芷,其實就是𦯓,以出產於吳地的為佳。醫書上說:「白芷能夠腐蝕膿血。」現在的醫者用白芷治療帶下病、腸中有敗膿、淋露不止,腥穢氣味極為嚴重,以至於臍腹冷痛更加劇烈。這都是因為敗膿血所引起的,拖延下去沒有盡頭,必須使用白芷來排出膿血。取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芍藥根(白色)和白礬各半兩,將白礬燒成微焦狀,研成細末,剩下的藥材研成末。將所有藥材混合,用蠟丸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空腹或飯前,用米湯送服十丸或十五丸。等到膿血排盡後,再用其他藥物調補。

5. 杜蘅

用根,似細辛,但根色白,葉如馬蹄之下。市者往往亂細辛,須如此別之。《爾雅》以謂「似葵而香」,是也。將杜蘅與細辛相對,便見真偽。況細辛惟出華州者良。杜蘅其色黃白,拳局而脆,干則作團。

白話文:

杜蘅的根部,類似細辛的根部,但杜蘅的根是白色的,葉子像馬蹄的葉子,在市場上購買的杜蘅往往會被當成細辛,需要區分清楚。《爾雅》中把杜蘅描述為「像葵菜但具有香味」,是正確的。把杜蘅和細辛放在一起對比,就可以看出真假。細辛只有產於華州的纔是好的。杜蘅的顏色是黃白色,形狀像拳頭一樣,但很脆,乾燥後會捲成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