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球

《本草經解》~ 附余 (1)

回本書目錄

附余 (1)

1. 附余

凡生養補救之術。率肇端隆古。而歷代聖哲以漸修明。如炎帝味百草。軒皇究息脈。流傳舊矣。然無確據。今素問。子程子謂出周秦之際。蓋非誣矣。嘗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嘗著論非之。舊有本草經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馬志等合併。凡屬最初。白字別之。吾家升庵好奇。

白話文:

1.凡生養補救之術。率肇端隆古。而歷代聖哲以漸修明

  • 一切養生保健的方法。都源自久遠的古代。經過歷代聖哲的逐漸完善。 2.如炎帝味百草。軒皇究息脈。流傳舊矣。然無確據。

  • 比如炎帝親口嘗百草,軒轅黃帝研究脈象,這些流傳都很久了。但是沒有確切的證據。 3.今素問。子程子謂出周秦之際。蓋非誣矣。

  • 如今的《素問》一書,程子認為是出自周秦之際。這大概並沒有錯。 4.嘗草遇毒。本淮南子。王安道亦嘗著論非之。

  • 《淮南子》中記載,有人曾經嘗試草藥而中毒。王安道也曾經寫過文章質疑這件事。 5.舊有本草經三卷。自弘景以下各增益。宋馬志等合併。凡屬最初。白字別之。

  • 以前有《本草經》三卷,從弘景以後,各人都有增益。宋朝馬志等人將其合併起來。凡是屬於最初的內容,都用白字標示出來。 6.吾家升庵好奇。

  • 我家的升庵先生,對此很好奇。

謂白字本草。乃神農之舊也。或謂上世未立文字。但師學相承。謂之本草。漢季張機華佗輩。始附以新說。由是見於經錄。此為近是。蓋雖簡古可喜。而多過其實。又好言神仙不老。固漢魏人習氣然也。歷宋元明。編纂益眾。嘉隆間。楚人瀕湖李時珍。撰綱目五十二卷。載藥千八百七十一種。

白話文:

被稱為《白字本草》。這是神農氏流傳下來的古書。有人說上古時期沒有文字,只是師傅和學生相互傳授,這稱為《本草》。漢朝末年有張仲景、華佗等人開始附加上新的學說,從此《本草》開始被收錄在經書目錄。這種說法比較可靠。雖然簡陋的古書很有趣味,但其中多有誇大之處。又喜歡談論神仙不老,這本來就是漢魏人的習慣。經過了宋、元、明,編纂《本草》的書多了起來。嘉靖、隆慶年間,湖北荊州人李時珍編寫了《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七十一種。

時稱大備。願讀者難之。多約略擷採。各為小帙。然毛膚略具而義蘊缺如。今姚先生學易草廬本。則更貴精而不貴多。於諸品。準時定位。分五行以配臟腑。藥與疾相應之。故源委莫不了焉。其闡義。若金在熔。其立言。如珠就貫。易奇而法。所由來矣。於斯道。信精義入神者。

白話文:

當時稱讚這部書很完整。希望讀者們重視它。然而,許多人只是粗略地摘錄和採編,各自寫成小書,雖然外觀上粗略具備,但內在的含義卻很缺少。現在姚先生在學習《易草廬本草》。他更加重視精確而不重視數量。他對各種藥物,準確地確定了它們的定位,並將它們分為五行來配伍臟腑,藥物與疾病相應。因此,各種藥物的源頭和來龍去脈都被弄清楚了。他闡述義理,如同金子在熔爐中熔化。他的論述,猶如珍珠穿成一串。這部書之所以奇特而合乎規律,就是由這些原因造成的。通過這部書,相信精義會深入到人的精神領域。

朝議。醫必先明理。明理在於讀書。殆是之謂矣。其及門悅田王君。偶過吾六。尊聞行知。湯液所投。應如影響。遠齋公子。與之遊而善之。謂是書雖便誦習。然傳抄難免脫誤。慨付開雕。公諸寓內。洵不朽盛事也。僕前者借觀。隨考證數條。略及音訓。今並附載。庶便初學。

白話文:

晨間在朝商議。醫學必定要先弄清楚道理,弄清楚道理就在於讀書,大約就是這個意思。他手下的學生王君,偶然來拜訪我,我聽說他的學識和行為都很高尚,開立藥方如同預見效果,非常準確。遠齋的公子,和他交往關係很好,他認為這本書雖然便於背誦和學習,但是經過傳抄難免脫漏和錯誤,他希望把它付梓刊刻,公諸於世,這實在是一件不朽的大事。我以前借來看了一下,隨手考證了幾條,略微涉及了音訓,現在一同附載在這裡,希望方便初學者。

他日先生見之。當復一莞爾。謂是猶劑之有佐使也夫。古六城南種竹人楊友敬希洛氏題時午月望日也。

2.

本經不分蒼白。功用正同。宋元以來始分用。謂白朮苦甘氣和。補中焦。除脾胃濕。用以止汗。蒼朮苦辛氣烈。能上行。除上濕。發汗功大。白朮歙產者勝。陳壁土炒。蒼朮茅山者良。糯泔浸焙也。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中不區分白朮和蒼朮的藥性。它們的功效相同。從宋元以來才開始分開使用。白朮苦、甘,性平。補益脾胃,祛除脾胃濕氣。可用於止汗。蒼朮苦、辛,性烈。能上行,祛除上焦濕氣。發汗的功效很大。白朮產於歙州的質量最好。用陳年壁土炒製。蒼朮產於茅山的質量好。用糯米泔水浸泡後焙乾。

3. 山藥

本經名薯蕷。其改稱山藥。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懷慶產。然六地此種實佳。有自河北來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產也。里有窶人生兒乏乳。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藥飼之。始終此一物。竟得長成。且肥白無疾。勝他兒。則本草稱補虛羸。信有證矣。

白話文:

這種中藥的原名叫薯蕷,後來改叫山藥,是為了避諱唐代宗李豫、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唐代的本草記載說,蜀道產的山藥最好。現在只重視懷慶產的山藥,但實際上六安產的山藥品質最好。有人從河北運來山藥,說在當地煮來服用,還趕不上六安產的山藥。村裡有個貧窮的人家,生了個孩子卻沒有奶水,孩子瘦弱不堪。有人教他把山藥煮成糊狀餵給孩子吃,孩子只吃了這一種食物,竟然長大了,而且長得又白又胖,沒有任何疾病,比其他孩子都健康。由此可見,本草中記載山藥可以補虛羸,是有證據的。

綱目云。入藥宜野生者。今六圃產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堅實。山中有自生者更勝。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藥。應不在懷慶下耳。綱目列菜部。

白話文:

《綱目》中記載,入藥以野生者為佳。現在六圃生產的煮熟去皮的白菜,顏色微綠,質地堅實。山中生長的野生白菜品質更好,但只能當作蔬菜食用。如果按照規定方法加工處理入藥,其功效應當不亞於懷慶白菜。《綱目》將其列入蔬菜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