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球

《本草經解》~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半夏】

氣平。味辛。有毒。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湯浸去涎淨薑汁拌焙)

白話文:

性味平和。辛味。有毒。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硬,胸悶脹、咳嗽、嘔吐、頭暈,咽喉腫痛,腹鳴,助消化,止汗。(將它在湯中浸泡以去除涎水,用淨薑汁拌勻焙乾)

半夏氣平。稟天秋燥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辛有毒。得地西方酷烈之金味。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氣平味升。陽也。主傷寒寒熱心下堅者。心下脾肺之區。太陰經行之地也。病傷寒寒熱而心下堅硬。濕痰在太陰也。半夏辛平。消痰去濕。所以主之。胸者肺之部也。

白話文:

半夏性質平和。它含有秋天乾燥的金氣,歸入手太陰肺經。半夏味道辛辣有毒,它含有秋天西方嚴寒的金味,歸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半夏性質平和,味道辛辣且能提升藥性,屬於陽性藥物。半夏可以治療傷寒、發熱、心下堅硬的癥狀。心下是脾肺所在的位置,也是太陰經的運行部位。如果得了傷寒或發熱,導致心下堅硬,很可能是太陰經濕痰引起的。半夏辛辣、性質平和,可以消痰祛濕,所以能治療這種癥狀。胸部是肺臟的部位。

脹者氣逆也。半夏辛平。辛則能開。平則能降。所以主之也。咳逆頭眩者。痰在肺。則氣不下降。氣逆而頭眩暈也。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半夏辛平消痰。所以主之。咽喉太陰經行之地。火結則腫痛。其主之者。辛能散結。平可下氣。氣下則火降也。腸鳴者。大腸受濕。

白話文:

脹氣是氣往上逆流的關係。半夏藥性辛平。辛能疏解,平能下降。所以用來治療脹氣。咳嗽,逆氣,頭暈是肺中帶有痰,氣不能下降,氣逆行造成頭暈。東垣說,太陰頭痛,一定有痰。半夏辛平可以化痰,所以用來主治。咽喉是太陰經行經的部位,有火氣凝聚,就會腫痛。用來治療,辛能疏結,平可降氣。氣下降,火氣也就消退。腸鳴是腸子接觸到濕氣。

則腸中切痛。而鳴濯濯也。辛平燥濕。故主腸鳴。下氣者。半夏入肺。肺平則氣下也。陽明之氣本下行。上逆則汗自出矣。平能降氣。所以止汗也。

白話文:

如果腸道裡有疼痛,並且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辛味平性可以燥濕,所以可以治療腸鳴。半夏歸肺經,肺氣平定,則氣機下降。陽明經的氣機本來就向下運行,如果上逆,就會自發出汗。平性可以降氣,所以可以止汗。

制,方:

半夏同黃連、栝蔞實。名小陷胸湯。治心下堅。同甘草防風生薑。治痰厥中風。同神麯、南星、白朮枳實、薑汁。治風痰濕痰。同甘草。治風痰喘急。同黃芩、薑汁。治上焦熱痰。同白芍、甘草、黃芩。治身熱吐瀉。同瓜仁。治肺熱咳。同陳皮。治痰飲。同白茯。治水飲。

白話文:

  • 半夏配合黃連、栝蔞實,稱為「小陷胸湯」。用於治療心下堅硬的症狀。
  • 半夏配合甘草、防風、生薑,用於治療痰厥中風。

  • 半夏配合神麯、南星、白朮、枳實、薑汁,用於治療風痰濕痰。

  • 半夏配合甘草,用於治療風痰喘急。

  • 半夏配合黃芩、薑汁,用於治療上焦熱痰。

  • 半夏配合白芍、甘草、黃芩,用於治療身熱吐瀉。

  • 半夏配合瓜仁,用於治療肺熱咳。

  • 半夏配合陳皮,用於治療痰飲。

  • 半夏配合白茯,用於治療水飲。

人參。治反胃。同白茯、甘草丸。名消暑丸。治伏暑。同人參、白茯、白朮、甘草、陳皮。名六君子湯。治脾濕生痰。不思飲食。

白話文:

  1. 同人參:
  • 用於治療反胃。
  • 將人蔘與白茯苓、甘草混合成藥丸,名爲消暑丸。
  • 用於治療夏季暑氣引起的疾病。
  1. 六君子湯:

    • 由人蔘、白茯苓、白朮、甘草、陳皮組成。

    • 用於治療脾臟溼氣生痰導致的食慾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