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遵

《集驗方》~ 卷第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3)

1. 治諸出血方

治卒下血不止方。

龍膽草(一握)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為五服,如不瘥,更服。(《外臺》卷十五)治卒下血方。

小豆(二升)

上一味,搗碎,水三升和,絞取汁飲之,立止。(《外臺》卷二十五)

治下血如刺諸方。

灶中黃土(半升綿裹),甘草(三兩炙),乾薑(二兩),阿膠(三兩炙),芎藭(三兩),熟艾(三兩)

白話文:

  • 竈中黃土(半升,用棉布包裹):取自竈中黃色的泥土,用棉布包好,淨重半升。

  • 甘草(三兩,炙過的):使用三兩炙過的甘草。

  • 乾薑(二兩):使用二兩乾薑。

  • 阿膠(三兩,炙過的):使用三兩炙過的阿膠。

  • 芎藭(三兩):使用三兩芎藭。

  • 熟艾(三兩):使用三兩熟艾。

凡六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醫心方》卷十二)

治吐血、下血、並婦人漏下方。

取雞蘇絞取汁,多少任意服之,愈。(《醫心方》卷十二)

治小便出血方。

龍骨二方寸匕,水調溫服之,日二服,瘥。(《證類本草》卷十六)

人有九竅四肢指歧間出血,乃暴驚所為,治之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臍屎,日乾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頓,瘥。人云,口鼻出血亦良。(《證類本草》卷十七)

白話文:

取剛出生、還沒有吃過草的小牛的肚臍屎,曬乾燒成粉末,用溫水服用一茶匙,一天服四到五次,病就會好。民間流傳,這種方法對口鼻出血也很有效。(《證類本草》卷十七)

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方。

燒亂髮灰:水服方寸匕,日三。亦治小便出血。(《千金方》卷十二)

治吐血不止方。

蠶蛻紙燒存性,蜜和丸如芡實大,含化咽津。(《本草綱目》卷三十九)

白話文:

將蠶蛻紙燒成灰,保留它的藥性,用蜂蜜和成丸子,大小如芡實,含在口中慢慢溶化,讓唾液充分吸收藥性。

治卒嘔血,腹內絞急,胸中隱然而痛,面色紫黑,或從溺出方。

灸臍左右各五分四壯。(《醫心方》卷五)

2. 治大便難及大小便並不通方

治脾胃不和,常患大便堅強難方。

大黃,芍藥,厚朴(炙各二兩),枳實(六枚),麻子(別研五合)

白話文:

大黃、芍藥、厚朴(各二兩,先炙用)、枳實(六枚)、麻子(另研細末,五合)。

上五味,搗篩,入麻子,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稍稍增之,以通利為度,可常將之。(《外臺》卷二十七)

白話文:

將上述的五種藥材搗碎、篩選,加入麻子,用蜂蜜混合,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服用量,以通利二便為目標,可以長期服用。

治不得大便十日,或一月,煩滿欲死方。

葵子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醫心方》卷十二)

治大便牢難,腹熱連日,欲死方。

白蜜三升,於微火上煎之,使如強餔,以投冷水中,須臾當凝出丸,丸如手指大,長六寸、七寸,內穀道中,即得通。(《醫心方》卷十二)

白話文:

將三升蜂蜜在小火上煎熬,直到它變得像濃稠的糖漿一樣,然後把它倒入冷水中,一會兒就會凝結成丸,丸子的大小像手指一樣大,長六到七寸,把它塞入肛門中,就可以通腸了。(《醫心方》卷十二)

治七、八日奔氣傷心欲死者,須臾便通方。

豬膽一枚,內下部中,良。(《外臺》卷二十七)

治大、小便不通,三陽實,大便不通方。

榆白皮(三兩),桂心(二兩),滑石(六兩),甘草(三兩炙)

白話文:

  1. 榆白皮:榆樹的樹皮,三兩

  2. 桂心:桂樹的心材,二兩

  3. 滑石:滑石粉,六兩

  4. 甘草(炙):經過炮製的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臺》卷二十七)

治關格之病,腸中轉痛,不得大、小便,一日一夜不瘥欲死方。

芒硝三兩,紙三重裹,於炭火內燒令沸,安一升水中盡服之,當先飲溫湯一、二升以來,吐出,乃飲芒硝汁也。(《外臺》卷二十七)

白話文:

3兩芒硝包三層紙,在炭火裡加熱讓它沸騰,然後放入一升水中全部喝下它。 在飲用芒硝前先喝1~2升溫水,這樣才能吐出來。 然後再喝芒硝汁。 (《外臺》卷二十七)

風寒冷氣入腸,忽痛堅急如吹狀,大、小便不通,或小腸有氣結,如升大脹起,名為關格病。又治大、小便不利病。

白話文:

由風寒之邪入侵腸道引起的疾病。突然感到疼痛,堅硬急迫,好像被吹脹一樣,大、小便不通,或小腸中有氣體結聚,像升起的大氣球一樣脹起來,叫做關格病。還可治療大、小便不暢的疾病。

苦參,滑石,貝齒(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每服飲下一匕。(《外臺》卷二十七)

又方

煮葵根汁服之,彌佳。(《外臺》卷二十七)

治久不得大、小便方。

豬脂如雞子,著一杯酒中,煮之令沸,頓服。(《醫心方》卷十二)

治大、小便卒關格不通方。

吳茱萸南行枝,取之斷度如手第二指中節,含之立下。(《證類本草》卷十三)

治大小便閉方。

亂髮末三指撮,投半升水中,一服。(《證類本草》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