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甘草瀉心湯

治狐惑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宜此湯。蝕於下部則咽乾。宜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

白話文:

治療狐惑病。症狀和傷寒相似。昏昏欲睡。眼睛不能閉合。臥起不安。侵蝕到喉嚨就是狐惑病。侵蝕到陰是狐。不想吃飯。厭惡聞到食物的氣味。面色時而發紅時而發黑時而發白。侵蝕到上部會導致聲音沙啞。這時應喝這碗湯。侵蝕到下部會導致咽喉乾燥。這時應苦參湯清洗。侵蝕到肛門,應雄黃燻洗。

甘草(四兩。炙。),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甘草(4兩,炙過),黃芩,乾薑,人參(各3兩),半夏(半升),黃連(1兩),大棗(12顆)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卻妙增參三兩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醫狐惑探源方。

白話文:

古有歌謠說,甘草瀉心湯治癒了傷寒。有人卻妙想天開,想要添加三兩參,來增強藥效。結果,患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病情加劇,出現了嚴重的腹瀉。這種治療方法就像狐仙亂傳藥方一樣,根本就不可靠。

元犀按。蟲有情識。故能亂有情識之心臟。而生疑惑矣。蟲為血化之物。故仍歸於主血之心。方且類聚群分。若有妖妄憑藉而然。其實不外本身之血氣以為祟耳。此方補虛而化濕熱。雜以辛苦之味。名曰瀉心。意深哉。

白話文:

元犀按:蟲子有情識,所以能夠擾亂人有情識的心靈,而產生疑惑,蟲子是由血而化生的東西,因此仍然歸屬於主血的心臟。恰好又聚集在一起,結成一夥,好像是被妖魔鬼怪附體一樣。其實只是本身的氣血在作祟,這個偏方既能補虛又能化解濕熱,又同時包含辛味和苦味,叫做瀉心,用心良苦啊。

2. 苦參湯

苦參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用苦參半斤。槐白皮、狼牙根各四兩。煎熏洗之。

3. 雄黃熏法

雄黃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歌曰,苦參湯是洗前陰。下蝕(從下而衝於上。)咽乾熱最深。更有雄黃熏法在。肛門蟲蝕亦良箴。(蝕在肛者發癢。俗呼臟頭風。)

白話文:

歌裡說,苦參湯是清洗前陰。從下而衝上,到咽喉最乾熱。還有雄黃薰法,肛門蟲蝕也治療效果很好。(肛門發癢,俗稱「臟頭風」)

元犀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狐惑病乃感風木濕熱之氣而生。寒極而化也。苦參苦寒。氣清屬陽。洗之以通陽道。雄黃苦寒。氣濁屬陰。熏之以通濁道。但雄黃稟純陽之色。取其陽能勝陰之義也。熏洗二法。按陰陽分配前後二陰。此又別其陰中之陰陽也。二味俱苦寒而燥者。苦以瀉火。寒以退熱。燥以除濕。濕熱退而蟲不生矣。

白話文:

元犀解釋,蝕於喉嚨的是惑,蝕於陰部的是狐。狐惑病是因受風木濕熱之氣所引起的,寒氣過多時會轉化為熱氣。苦參性寒苦,氣清屬陽,用它來清洗可以疏通陽道。雄黃性寒苦,氣濁屬陰,用它來燻可以疏通濁道。但雄黃具有純陽之色,取其陽能勝陰的道理。燻洗兩種方法,分別對應陰陽的前後二陰,這又是分別了陰中的陰陽。兩種藥物都具有苦、寒、燥的特性,苦能瀉火,寒能退熱,燥能除濕。濕熱退了,蟲就不會生長了。

4. 赤小豆當歸散

治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此方主之。並治先便後血。

白話文:

治療脈搏數,輕微煩悶。總是沉悶而只想要睡覺。出汗。剛得病三四天,眼睛通紅,像鴿子眼。七八天,眼睛四個眼角發黑。能夠吃東西的人,膿已經形成了。這個方子主治這個病。同時治療先便祕後拉血的情況。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分。)

白話文:

赤小豆(三升。將赤小豆浸泡至發出嫩芽。曝曬乾燥。)

當歸(十分。)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眼眥赤黑變多般。小豆生芽曝令乾。豆取三升歸十分。杵調漿水日三餐。

元犀按。此治濕熱侵陰之病。大抵濕變為熱則偏重於熱。少陰主君火。厥陰主風木。中見少陽相火。病入少陰。故見微煩默默但欲臥等證。病入厥陰。故目赤現出火色。目眥黑現出火極似水之色。主以赤豆去濕清熱解毒。治少陰之病。當歸導熱養血。治厥陰之病。下以漿水。以和胃氣。胃氣與少陰和。則為火土合德。胃氣與厥陰和。則為土木無忤。微乎微乎。

白話文:

元犀醫師評論:這段文字是關於治療濕熱侵陰疾病的。總體而言,濕邪轉變為熱邪之後,其表現偏重於熱邪。少陰經主火,厥陰經主風木。病邪的表現偏重於少陽經的相火,那麼此病邪就侵入了少陰經。因此可以見微煩默默,但欲臥等症狀。病邪侵淫到厥陰經,所以眼睛發紅,呈現出火色。而眼睛的瞳孔眼中出現黑色的火極似水之色。治療時,以赤豆為君藥,具有去濕清熱解毒的功效。針對少陰經的病症,當歸可以引導熱邪,滋養血液。針對厥陰經的病症,麻藥具有養胃和中的功效。胃氣與少陰經和解,則火土相合。胃氣與厥陰經和解,則土木沒有相剋。這當中有一點十分細微。

又按。或謂是狐惑病。或謂是陰陽毒病。然二者皆濕熱蘊毒之病。金匱列於二證交界處。即是承上起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