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金匱方歌括》~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宜此湯主之。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白朮(四兩。),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三兩,去除節。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炙。

白朮: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除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歌曰,煩疼濕氣裹寒中。發汗為宜忌火攻。莫訝麻黃走表。術加四兩里相融。

元犀按。身煩疼者。寒濕之邪著於膚表也。膚表實故無汗。無汗則邪無從出矣。方用麻黃湯髮膚表之汗。以散表寒。又恐大汗傷陰。寒去而濕反不去。加白朮補土生液而助除濕氣。此發汗中寓緩汗之法也。又白朮補脾驅濕之功甚大。且能助脾之轉輸而利水。觀仲祖用術各方可知。今人炒燥炒黑上蒸水漂等制。皆失經旨。

白話文:

元犀說:身體疼痛的人,是寒濕的邪氣著於皮膚表面,皮膚表面有實邪所以不會出汗,沒有汗,邪氣就沒有辦法出去,方子使用麻黃湯,讓皮膚表的汗毛孔打開,用以驅散表面的寒氣。又擔心大汗會傷及陰氣,寒氣去了濕氣反而沒有去除,再加入白朮,補足脾胃之氣,生出體液,並幫助去除濕氣,這種發汗的方子中,暗藏著緩汗的治療方法。另外白朮補脾祛濕的功效很大,而且能夠幫助脾的運化功能,利水。從仲景在各種方劑中的使用就可以知道,現在的人把白朮炒乾、炒黑,用蒸氣蒸過再漂水等加工方法,都失去了經文的要義。

2.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麻黃(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薏苡(半兩。),甘草(一兩。炙)

白話文:

  • 麻黃(半兩):一種中藥材,具有發汗、祛痰、平喘等功效。

  • 杏仁(十個,去皮尖):杏子的種子,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等功效。

  • 薏苡(半兩):薏米,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祛暑等功效。

  • 甘草(一兩,炙):甘草經過炙烤後,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等功效。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歌曰,風濕身疼日晡時。(濕無去來。風有休息。與上節濕家分別在此。)當風(汗出當風。)取冷(久傷取冷。)病之基。薏麻半兩十枚杏。炙草扶中(予其勝濕之權。)一兩宜。

白話文:

歌謠說,風濕引起的肢體疼痛,多發於日落黃昏時分。(濕邪沒有間斷,而風邪則有休息的時候,風溼疼痛和上面提到的純粹濕邪引起的疼痛在此有區別。)當風(出汗後吹風。)受寒(長期受到寒邪的侵襲。)是風濕病的根源。薏米半兩,杏仁十粒,炙甘草一兩可以扶助中氣(以使中氣勝過濕邪)。

(參),以上二方。為濕家立法也。又有風濕之證。其痛輕掣不可屈伸。非如濕家之痛重著不能轉側。且濕家發熱旦暮不殊。風濕發熱日晡增甚。晡申時也。陽明旺於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幹。當其旺時。邪正相搏。則反劇也。濕無去來。風有休作。故名風濕。然言風。

白話文:

以上兩種方劑是為濕邪立法的,還有一種風濕的證候。風濕痛的疼痛輕微,牽引著,不能彎曲伸展。不像濕邪的疼痛那麼嚴重,導致不能翻身。另外,濕邪引起的發熱,早晚都沒有什麼差異。風濕引起的發熱,白天太陽偏西時加重。太陽偏西時,陽明經旺盛,土性不喜歡濕邪。現在被風濕侵襲,在陽明經旺盛的時候,邪正交搏,就會病情加重。濕邪沒有停止的時候,風邪則有休息的時候,所以稱之為風濕。然而,由於風的關係,

寒亦在其中。觀原文云。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意可知矣。蓋痙病非風不成。濕痹無寒不作。方中麻黃散寒。意苡除濕。杏仁利氣。助麻黃驅寒之力。甘草補中。予薏苡勝濕之權。制方之精密如此。

白話文:

寒氣也存在於痙病之中。看到原來的文章中說:汗出之後當風,或者長久受傷後受寒。意思就可以理解了。大概是因為痙病如果沒有風寒的話就不能成立。濕痹症如果不寒的話就不能發作。這個方子中的麻黃可以散寒,苡仁可以除濕。杏仁可以利氣,可以幫助麻黃驅除寒氣的力量。甘草可以補中氣,可以讓苡仁勝過濕氣的權力。這個方子的精巧之處就在於此。

3.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主之。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炙。),白朮(七錢半。),黃耆(一兩一分。一本。用一兩。)

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瘥。

白話文:

上方藥材以麻豆為大。每次服用的劑量是五錢。再加入四片生薑和大棗一枚。用半杯水煎煮,濃縮到八分之ㄧ。過濾藥渣,取藥液溫服。如果是喘息的患者,再加半兩麻黃。如果是胃中不和的患者,再加三分芍藥。如果是氣血上衝的患者,再加三分桂枝。如果是體內有陳寒的患者,再加三分細辛。服藥後,會感覺像有蟲子在皮膚下爬行,從腰部以下像冰一樣寒冷。之後坐在被子上,再用一條被子圍在腰部以下,讓身體微微出汗,就可以痊癒了。

歌曰,身重脈浮汗。(上節無汗。故用麻黃髮之。此節汗出。只用防己驅之。),惡風。七錢半術五(錢)甘(草)通。己耆一兩磨分服。(每服五錢匕。)四片生薑一棗充。

白話文:

歌訣說,身體沉重,脈象浮起,且出汗。(上節沒有出汗。所以用麻黃來發汗。此節出汗了。只用防已來驅除汗液。)怕吹風。七錢半的術、五錢的甘草一起煮水喝。防己一兩磨成粉,分次服用。(每次服用五錢匕。)四片生薑、一顆棗一起沖泡服下。

加減歌曰,喘者再入五錢麻。胃不和兮芍藥加。三分分字去聲讀。七錢五分今不瘥。寒取細辛氣衝桂。俱照三分效可誇。服後如蟲行皮里。腰下如冰取被遮。遮繞腰溫得微汗。伊岐秘法闡長沙。

白話文:

《加減歌》說,氣喘的病人再放入五錢麻黃。胃部不調的要加入芍藥。三個字中「分」字讀去聲。如果服用七錢五分還是沒有效果,可以取細辛和桂枝的氣味來沖服。這兩味藥各取三分的效果就可以誇耀。服用後如果感到像有蟲在皮膚裡爬,腰部以下覺得寒冷就要用被子遮蓋。遮蓋腰部溫暖至微微出汗為止。這是伊岐(古代日本醫師)的祕法,由長沙人闡發。

(合參),上方治實邪無汗。即桂枝、麻黃二湯例也。虛汗自出。故不用麻黃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驅之。服後如蟲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濕氣下行之徵也。然非耆、朮、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濕下行哉。元犀按。張隱菴本草經注云。防己生於漢中者。破之紋如車輻。莖藤空通。

白話文:

(合參),上述的方劑是治療實邪無汗的,也就是桂枝、麻黃二湯的例子。虛汗自出,因此不用麻黃來散發汗氣,只用防己來驅散虛汗。服藥之後,如果出現蟲行於肌膚,腰部以下感覺寒冷等現象,這些都是濕氣往下流的徵兆。然而,如果不使用人參、白朮、甘草,怎麼能夠使衛陽復振,而驅除濕氣,使其往下流呢?元犀按:張隱菴在本草經注中說,生長在漢中的防己,破開後紋路像車輻,莖藤空通。

主通氣行水。以防己土之藥。故有防己之名。金匱治水治痰諸方。蓋取氣運於上而水能就下也。李東垣謂防己乃下焦血分之藥。上焦氣分者禁用等論。張隱菴歷歷指駁。使東垣聞之。當亦俯首無詞。噫。不讀神農本經。而妄為臆說。甘為伊岐之罪人。復何責焉。防己功用。余先君注有神農本草經。

白話文:

防己的主要功效是促進氣血流通、利尿消腫,因此使用含有防己土的藥材,所以才被稱作防己。在《金匱要略》中記載了許多治療水腫和痰飲的方劑,都是利用防己氣往上走而水往下流的特性來治療。李東垣認為防己是下焦血分之藥,不能治療上焦氣分。張隱菴詳細地反駁了李東垣的論點,認為如果李東垣聽到了這些反駁,必定會啞口無言。唉,不認真研讀《神農本草經》,卻隨意做出臆測,甘願成為醫學界的罪人,實在是不可思議。防己的功效,我父親在所著的《神農本草經》註解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議論甚詳。毋庸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