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掃描本

《洞天奧旨》~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骨癰

癰生之後,其口不收,腐爛之中,忽長一骨,疼痛難熬,俗以為多骨癰也,誰知乃濕熱之毒所化乎。夫多骨之癰,隨處能生,不止長強之穴也,其先起於過飧水果生冷之物,其終成於因循失治,使濕壅而添熱,熱盛而化骨。往往有一二年而不愈,常落骨一片,或一細骨,或有蛀蝕之眼,或三五月落骨一片,以鐵鋏取出,而口仍不生肉,已而又生骨,終朝呼號,望其痊可,杳無期也。此其故何歟?蓋徒知外治,而不知內治也。

外治難化而內治易化者,以多骨之癰疽,無形之所化也,非肉中真有骨在,乃似骨而非骨耳。真骨非內治可化,似骨而非骨,內治又何難化乎?內用五神湯,或九轉神丹,利其濕熱而又不耗其氣血,不必化骨而骨自化。倘必欲奏功甚速,外用飛過密陀僧桐油調膏攤貼,亦相得益彰,而取效尤捷也。

五神湯,統治多骨癰。

茯苓(一兩),車前子(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水煎服,六劑骨消,再服十劑愈。

九轉神丹,治多骨癰。

白礬(二錢),茯苓(一兩),車前子(五錢),黃柏(三錢),紫花地丁(五錢),連翹(三錢),牛蒡子(三錢),穿山甲(一片),萆薢(五錢),水煎服,四劑骨消,再用加味四君子湯調理。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五錢),茯苓(一兩),生甘草(二錢),金銀花(一兩),牛膝(五錢),炒白朮(一兩),水煎服,以瘡口生滿日為度。

2. 腰癰

腰癰者,發於軟肋下近腰帶脈,乃玉樞、維道之穴也,屬足少陽之經。初長之時,疼痛呼號,似乎陽症,然而腰腎乃至陰之地,未可作陽症治之。此症本生於過忍其精,欲泄不泄,以釀成火毒,似乎純陰之症也。但火發毒成,則陰中有陽矣,未可以純陰法治之,法宜陰陽並治為佳。

倘不補陰而單治火毒,則腎氣愈傷,而火毒難化。即補陰而不補陽,則陰無陽不生,火毒且深藏於腎宮,而不得外泄矣。惟合補陰陽,庶免偏勝之虞,而有解紛之妙也。

兩治湯,治腰眼生疽,疼痛呼號,毋論陽症、陰症,俱神效。

白朮(一兩),杜仲(一兩),當歸(一兩),金銀花(三兩),防己(一錢),豨薟草(三錢),水煎服。

九靈湯,治腰癰。

熟地(二兩),山茱萸(一兩),白朮(二兩),防己(一錢),紫花地丁(一兩),荊芥(炒黑,三錢),生地(五錢),丹皮(五錢),生甘草(三錢),水煎服,一劑輕,四劑全愈。

3. 臂癰

兩臂生癰,乃肩貞、臑俞之穴也。其經屬手太陽小腸,似非陰之部位,較頸、對口、背上少輕。然治之不得法,亦能殺人,故亦宜辨其陰陽也。痛而高突者,陽也;癢而平頗者,陰也。陽用三星湯,陰用消癰還陽湯。不可謂手足非腹心之疾,但有陽症,而無陰症也。手主動,動處而生陰疽,則動變為靜矣。

動變為靜,即陽趨於陰矣,陽趨於陰,非生近於死乎?雖《內經》云:汗之則瘡止。手臂生癰,似可發汗,使毒從汗出而散也。然陽癰可以汗散,而陰癰必須補散也,故吾特表而出之。

消癰還陽丹,治兩臂生癰,變成陰疽。

人參(三錢),白朮(一兩),甘草(三錢),天花粉(三錢),生黃耆(一兩),金銀花(二兩),肉桂(一錢),當歸(五錢),乳香末(一錢),水煎調服,一劑癢變痛,二劑痛如失,三劑全消。

轉功湯,治臂癰。

黃耆(二兩),當歸(一兩),生甘草(三錢),肉桂(二錢),白朮(一兩),遠志(五錢),紫花地丁(五錢),貝母(三錢),水煎服,一劑而瘡口反痛,二劑而痛輕,三劑長肉,又用二劑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