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祖

《時方歌括》~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還少丹

治脾腎俱虛。飯食無味。面少精采。腰膝無力。夢遺或少年陽痿等症。

楊氏傳來還少丹。茱蕷苓地杜牛餐。蓯蓉楮實茴巴枸。遠志菖蒲味棗丸。(山茱肉山藥茯苓熟地黃杜仲牛膝肉蓯蓉楮實子小茴香巴戟天去骨枸杞遠志去骨石菖蒲五味子。各二兩。紅棗一百粒。姜煮去皮核。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淡鹽湯下。一日兩服。此丸功同八味丸。火未大虛者。更覺相宜。)

陳修園曰。此交通心腎之方也。姜附椒桂。熱藥也。熱藥如夏日可畏。此方諸品。固腎補脾。溫藥也。溫藥如冬日可愛。故時醫每奉為枕秘。然真火大衰者。斷非此方可以幸效。且柔緩之品。反有減食增嘔致泄之虞也。

2. 龜鹿二仙膠

大補精髓。益氣養神。

人有三奇精氣神。求之任督守吾真。二仙膠取龜和鹿。枸杞人參共四珍。(鹿角血者十斤。龜板十斤。枸杞二十兩。人參十五兩。用鉛鐔如法熬膏。初服酒化一錢五分。漸加至三錢。空心服下。)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清食氣之壯火。

所以補氣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陰。所以補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陰一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庶幾龜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3. 聖愈湯

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症。即四物湯人參黃耆

柯韻伯曰。此方取參耆配四物。以治陰虛血脫等症。蓋陰陽互為其根。陰虛則陽無所附。所以煩熱燥渴。而陽亦亡。氣血相為表裡。血脫則氣無所歸。所以睡臥不寧。而氣亦脫。然陰虛無驟補之法。計在存陽。血脫有生血之機。必先補氣。此陽生陰長血隨氣行之理也。故曰。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前輩治陰虛。用八珍十全。卒不獲效者。因甘草之甘。不達下焦。白朮之燥。不利腎陰。茯苓滲泄。礙乎生升。肉桂辛熱。動其虛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於聖度矣。

陳修園曰。此方為一切失血之良藥。及血後煩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熱。

妙在黃耆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參一味。柯韻伯以參耆為氣分陽藥。取配四物等語。亦未免為俗說所囿也。經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流行。半隨衝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外而充於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於經絡。外散於肌腠皮毛。

故從竅道湧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溫行。又有當歸以濡之。俾血仍行於經絡。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黃耆以鼓之。俾血仍散於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於血後燥熱。得黃耆以微汗之。則表氣和而熱退。即當歸補血湯意也。睡臥不寧。血後陰虛所致。五臟屬陰。

唯人參能兼補之。五臟之陰長。則五心之煩熱自除。煩熱既除。則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諸症可以漸退矣。自宋元以後。無一人能讀本草經。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識力所到也。柯韻伯卓卓不凡。但未讀本草經。未免闕憾。○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

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為吐胃血。皆耳食昔醫之誤。凡五臟血。吐出一絲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婦人血崩。皆是行於經絡與散於肌腠之血。溢於上為吐衄。滲於下為崩下也。